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25度是(B)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8.实践是指(D)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多项选择题四、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要点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五、论述题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附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四、简要回答题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5.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0.简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五、材料分析题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请回答:(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答案要点(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3(附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D)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7英雄史观(本身就是错误的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2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22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2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2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C)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9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A制造使用工具(劳动)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3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3、 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吗?为什么?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五、材料分析题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答: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五、材料分析题1(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4(附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资本主义地租是(B)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B)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D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E、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 本质和现象的关5、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是指(D)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B、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8、马克思主义普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