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doc_第1页
地形图的判读.doc_第2页
地形图的判读.doc_第3页
地形图的判读.doc_第4页
地形图的判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设疑激趣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导入2:故事导入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导入3:认识地形图设疑导入最近,小A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济南南郊红叶谷游玩。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以下资料。怎么阅读和使用这两种地形图呢?这两种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一、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做小实验,完成探索发现:制作一座硬币山,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步骤一:准备三枚面额不同的硬币,一元1枚、五角1枚、一角1枚。步骤二:小组成员合作,按照下列的图示堆积硬币山。老师点拨堆积硬币山相关的注意问题和体现的地理原理。要读懂这座硬币山,我们就需要追根溯源,知道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地表高低起伏的典型代表就是山,我们如何将山绘到地图中去呢?我们可以先来造一座山,一座硬币山。请同学们将带来的三枚硬币从大到小地摞起来,就像老师在大屏幕上示范的一样,并且将它们三个在右侧对齐。桌面就是海平面,三枚硬币就是突兀在海上的一座小山。1角硬币表面为山顶,左侧造型为山坡,右侧造型为悬崖峭壁。步骤三:让制作的硬币山链接到虚拟的海拔,你能通过下面的两幅图给大家分析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到讲台给全班同学展示。三枚硬币的厚度大致相同,假设桌面为海平面,海拔高度为0米,一元硬币的表面就代表100米的高度,五角硬币的表面代表200米的高度,一角硬币的表面代表300米的高度。100米、200米、300米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海拔,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相对高度。那么硬币山上A点的海拔就应该是300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则是200米(如上面的图示)。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步骤四:小组成员继续合作,一起画一幅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你能体会出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吗?你能通过硬币山和这幅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吗?老师点拨勾画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和注意问题。如何把我们制作的硬币山画到平面图纸上并绘制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一个长方形的绘图区域,将一元硬币放到绘图区域的中央,沿其边缘勾出轮廓,得到一个大圆,再将五角硬币放在大圆内部,注意右侧边缘与大圆齐平,勾出一个中圆,最后将一角硬币放在中圆内部,仍然注意右侧边缘与中圆齐平,勾出一个小圆。我们将三枚硬币代表的高度标注在三个圆圈上,我们的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就勾画出来了,我们就会发现坡度陡缓跟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了(如上面的图示)。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D处为缓坡,E处为陡坡。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就是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将地表的高低起伏表达在平面图纸上的。老师跟学生一起读图思考、画图探究,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读图思考:由于地表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表示出来呢?我们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画图探究:展示感悟: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以下的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图画图话”的探究活动,认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在学生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地形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地形,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展示感悟:归纳提升:观察记忆:通过上面的探究发现,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4个学习目标。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承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地形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它与等高线地形图的联系与区别。二、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图体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老师跟学生一起探究发现。展示感悟:在学生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A平原B高原C丘陵D盆地E山地老师点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对陆地基本地形类型知识的认识。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5个学习目标。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均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但最能直观反映地面起伏状况的还是地形剖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作用。三、地形剖面图老师出示下面两幅地形剖面图,让学生体会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老师跟学生一起,探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课堂小结,整合思路实践探索作业了解了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周末跟亲戚朋友一起去旅游,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的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知识吧,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在旅游中你有哪些新的感悟,请在下周的地理课上给大家尽情地展示吧。教学反思本节主要讲述三种地形图的绘制及其判读知识。在上一节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