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doc_第1页
[法学]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doc_第2页
[法学]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doc_第3页
[法学]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doc_第4页
[法学]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摘 要: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现行的新闻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形成一定冲击,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一定限制,但并不等于剥夺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和保护。关键词:公众人物 隐私权 限制 保护隐私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那么国家官员呢,明星们呢?他们就没有隐私吗?娱乐圈里一件一件的丑闻曝光,这是应该的,还是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呢?通过隐私权的发展,隐私权与大众知情权的协调来讲述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隐私的产生和保护源远流长。人类早期生活由于缺乏文字资料的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就用兽皮、树叶、麻片等制成”衣服”,将身体的某些部分包裹或遮掩起来,发展到后来的麻布、丝绸、棉布、毛料、化纤、混纺以至现在的各大名牌服饰,这或许是为了御寒,为了好看,可是在炎炎夏日人们也要在某些部位裹上衣物。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定,人们穿着衣服不仅仅是为了御寒、美观,而是为了遮掩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隐私权的理论和实践都起源于美国。最早的上诉法院谈判一件谈到隐私的事1881年,密歇根高等法院在当年受理了一位妇女的侵权诉讼案件:梅诉罗伯特,法院判决原告获得赔偿。该案起因于被告未经某女子的同意在其生育期间观察了其生育过程。法官马斯顿代表法庭认为:”此时原告对其居所的隐私享有法律权利,法律通过要求他人尊重她的权利并且禁止对此权利的侵犯来保护她的这一权利。”我国在1949年到1986年之间没有关于保护人格权的法律,也不采纳隐私权的概念。1986年制定民法通则,第一次规定了精神性人格权,规定了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但没有规定隐私权。198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其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1998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对医疗卫生单位擅自公开患者患有性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规定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这些司法解释体现的都是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式。但只能保护私人活动中的部分隐私利益,不能保护私人信息和私人空间等其他隐私利益。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对于侵害隐私利益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救济。这是我国对隐私权从间接保护方式转向直接保护方式的转折点,尽管还没有直接承认隐私权就是一个人格权。2005年8月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妇女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受法律保护。”尽管这一条文是规定妇女的人身权利,但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规定隐私权是具体人格权,正式确认隐私权是独立的人格权。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制定民法典,在已经起草的民法典人格权法编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其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以及个人生活安宁都属于保护的范围。立法者不是可预见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据此为人们行为方案的超人,尽管他竭尽全力,仍会在法律中留下星罗棋布的缺漏和盲区,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法律都是千疮百孔。我国在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定方面也存在缺陷和不足,需要完善: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我国民法通则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对公民的隐私权实行间接保护。当公民隐私权受到侵犯,但还不构成名誉权侵害时,法律就没有办法了。因而,应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公众人物也是公民中一员,目前尚未闻有哪个国家的法律是直接将公众人物排除在隐私权法律保护之外的。只是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现行的新闻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形成一定冲击,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一定限制,但并不等于剥夺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李仁玉老师在某节课上就说了:”明星的工作电话号码不属于隐私,私下朋友交往的电话号码仍然是隐私。谁要是天天在明星的住所外架着摄象机去跟踪拍摄,更是侵犯隐私。”因此,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当进行如下限制和保护:第一,设立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例外。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和限制另行立法规定,是有宪法依据的。宪法规定了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和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为此,应在立法上加以完善,设置保护和限制规则。第二,加快新闻立法步伐。我国的新闻法酝酿已久,但一直没有出台。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入世”,必然要求健全新闻立法。将新闻舆论监督权的保护,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是新闻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第三,加快信息公开法的立法步伐。为更好解决知政权与政府官员隐私权的冲突,国外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统一完整的信息公开法,例如美国1966 年的信息自由法、 1982年加拿大的信息公开法、1996 年韩国的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等。 而我国仅仅在广州、深圳、上海和成都等地先后颁布了相关的信息公开法,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尚在酝酿中。为此,我们应借鉴学习国外立法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公开法。第四,设立重要官员个人财产和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公示制度。为确保党政官员的公务廉洁、高效及所选拔的干部具有较高群众威信就要对各级党政主要官员的个人学识、工作经历、财产和家庭成员等有关情况进行任前公示,听取公众反馈意见,再予综合考虑。这种公示制度将促进党政官员依法、廉洁从政的监督机制的形成。第五,建立公众人物隐私的曝光特许制度。对公众人物的犯罪、违法、违纪、违反道德等不良行为实行曝光特许,大众传媒可以公开披露。公众人物无论公务活动还是私人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其不良行为会构成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更严重危害,新闻舆论有责任加以披露,以对社会道德示范和价值趋向的导引以及警示和教育。人们都有”窥私”的欲望,特别是对待大家季度关注的公众人物的隐私,人们更是感兴趣。但是,即便公众人物的知名度是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