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要素及欣赏方式.docx_第1页
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要素及欣赏方式.docx_第2页
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要素及欣赏方式.docx_第3页
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要素及欣赏方式.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要素及欣赏方式杜婕摘要:中外古代园林,各有不同发展道路和艺术风格。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园林基于人对自然与生活和理解,采用概括的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似一幅立体的山水画。画中的山水,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本文从中国古代园林组成要素和构景手段以及欣赏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构建特征与寓意,以北方地区皇家园林颐和园以及南方地区的苏州园林为实例,各自从建筑,叠石,各种造景艺术,自然美观来探讨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要素,阐述了其美学意境。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 造景要素 实例 阐述 美学意境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而对古代园林的研究是具有个性化的,从不同的目的,角度,方法切入,形成各种不同的观念和看法。总之,园林之美非常丰富,每座园林从一个个的具体构件或要素,到它们之间的组合,到园林的整体,都是很有价值的旅游审美对象,值得观赏玩味。但只有把握了其审美特征,才能体会到其妙趣。首先,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一为筑山。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各朝代进行延续,到了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计成在园冶的“摄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而到了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消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二为理池。无水不活,在园林各要素中,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为有了水的灵动,以此衬托自然静态的山石,水中游鱼,池中倒影。古代园林理水有三法:“掩”,“隔”与“破“。在参观苏州的留园时观察到留园中部庭院,集中用水,但水池偏于一侧,从而留出较大地面堆由叠石,并于其上广种各类植物各种乔木,灌木,以造成山林野趣,与水池相对比衬托,极富自然情趣。“掩”是用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例如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隔”是采用堤横断于水面,或者隔水净廊可渡,又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以此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破”是在水面很小时,采用乱石为岸,犬牙交齿,并在周围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三为植物,水景离开花木就会缺失美感,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例如兰花显清幽,牡丹象征荣华富贵,莲花即是洁净无瑕等等。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 四为动物,五为建筑,建筑中又可细分为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航、亭、廊、桥、墙等。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这是与西方园林建筑很不相同之处。在众多园林中,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感体验,譬如南方一些拥有细腻精美景致的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等,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亭台轩榭构筑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就亭台轩榭这些建筑物本身而言,它们的形状、结构、色彩、装饰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性,烙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而且也构筑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就其布局来说,叶圣陶在苏州园林里曾说到“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是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这种“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对称建筑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性。而“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种“不讲究对称的”,追求自然之趣的建筑是“美术画”,它同样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性。对称的、非对称的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多样性的体现。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既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性,也体现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关于古代园林的欣赏方式多种多样,在了解到园林构景手段之后再去欣赏,则别有一番趣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几类构景方法:一,“抑景”即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此外还有“夹景”,“对景”,“框景”,“借景”等这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我们可以结合实例,在欣赏颐和园的美之时,融入这些构景造景要素,譬如:一,隔景。万寿山和昆明湖山水相邻,是很常见的景致。但有了长廊,审美境界为之大变。山和水被长廊分隔成两个部分,人在长廊里观景,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游人身处两种不同的景致,有种“画中游”的意味。美感不觉大增。二,借景。从东门进入颐和园,越过楼阁水榭,首先映入眼中的便是昆明湖和玉泉山上的宝塔。宝塔被借入颐和园的景致中,同时又拉伸了景色。境界扩大了,层次也丰富了,可谓,其境远也!其层多也。三,藏景。石舫被藏于万寿山西北的角落里。只有当游人沿山沿湖看得身惫神疲之时,石舫才突显在眼前,让人眼前一亮,颇有“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其他还有许多绝妙惊艳之处,比如,“龙王庙”探入湖中,似岛而飞岛。水榭“画中游”,从三面窗户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