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现象与本质试题.doc_第1页
高考历史现象与本质试题.doc_第2页
高考历史现象与本质试题.doc_第3页
高考历史现象与本质试题.doc_第4页
高考历史现象与本质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过历史现象说明历史本质专项训练试题专家引领题型分析:此类试题在高考试题尤其是选择题中出现的比率越来越高,如“反映了”、“揭示了”、“说明了”等题型。此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史学认知能力,即通过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知识点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从近几年高考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正确率较低。概念解释: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月亮东升西落、刮风下雨、苹果落地、太阳是圆的、狗长四条腿、人长两只手、人类的产生与灭亡、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如战争、犯罪、起义、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灭亡、国家的产生与灭亡、贫富分化、通货膨胀,都是社会现象。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假象是指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解题思路:在解答这类试题时,我们一定要审情题意,明确材料所围绕的中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结合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来分析,从而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和干扰项,透过现象看本质,选出正确的选项。名题导析例如(08上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解析:d。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王权加强的要求。“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练一练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08江苏,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注重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a. b. c. d.2(08海南历史,8)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3.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4(08年宁夏文综)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定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5(08上海历史,b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6(07海南单科)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7(海南08三校联考)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8(08年广东理基,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9(08天津卷,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10. (20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11(08年广东文基,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12(08年山东文综,24)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右图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13(08年广东单科,17)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14(08海南历史,14)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14、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15(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16( 07 广 东 单 科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17(08海南历史,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18(2009高考四川文综)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19(2005年天津文综)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 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c 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 鸦片贸易合法化20(08年宁夏文综)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人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21(03上海历史24)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的这一诊断揭示了资产阶级a曾经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b永远是人类财富的化身 c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代表 d将来是世界经济的霸主22.(07全国i 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23(02上海历史24)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c 对外殖民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功 d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24(04广东历史20)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25(04天津2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a 经济走向全球化b 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c 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6(08年宁夏文综)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27(2009高考上海单科)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28(2009高考海南单科)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29(08海南历史,19)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30(2009高考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31(08年广东文基,2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32. (2009高考四川文综)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a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 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33(08年广东单科,14)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搞好关系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34(08江苏,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35(2009高考江苏单科)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36(08海南历史,24)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 图1(局部) 图2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37.(2007全国文综一)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38.(2007广东文科基础)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9(2007天津文综)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40.(2007上海文综)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户籍资料中增加了令狐、拓跋、鲜于、约翰、史密斯等新姓氏,这种情况意味着上海 增进了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 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接待了许多外国游客 出现了涉外婚姻现象a b c d41(04上海单科)“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 引自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 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