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连云港徐圩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评价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二一五年八月16(一)建设项目概况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徐圩港区作为连云港港将来重点发展的综合性港区,将成为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区域枢纽,为后方苏北、鲁南地区服务,并且依托陇海铁路,还将为我国陇海沿线广大中西部地区服务,同时徐圩港区后方土地容量丰富,徐圩港区还将是后方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连云港港现状,近期徐圩港区的开发还是以满足后方临港工业原材料及产成品进出港的需要。本项目是为将来徐圩港区件杂货泊位区及后方物流区提供装卸货物堆存、仓储的堆场工程,位于规划中的件杂货作业区及后方物流区。本工程位于徐圩港区大顺岸东段一港池件杂货作业区及后方物流区。拟建设件杂货堆场工程和相应的配套设施,货运量160万吨/年,其中钢材40万吨、木材80万吨、其他杂货40万吨(包括大理石、瓷砖等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本工程占海面积约14.8233万m2,海域使用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中的港口用海,用海方式为建设填海造地。工程新建北侧围堤200m,工程西侧依托一港池件杂货作业区项目东侧围堤,工程东侧依托徐圩港区二港池1#、2#泊位区堆场工程西侧堤、徐圩港区现代物流服务中心项目西侧堤,工程南侧为海滨大道。所围陆域宽度159.5m170.2m,纵深1326.5m。项目施工期约20个月。工程总投资40434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文件的要求,连云港徐圩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进行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天科所接受委托后,编制了本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提请海洋主管部门审查,并于2015年5月27日通过了由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会后评价单位认真进行了补充修改。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包括环保投资),并附工程特性表本工程占海面积约14.8233万m2,工程新建北侧围堤200m,围堤结构推荐全清淤抛石斜坡堤结构方案,工程西侧依托一港池件杂货作业区项目东侧围堤,工程东侧依托徐圩港区二港池1#、2#泊位区堆场工程西侧堤、徐圩港区现代物流服务中心项目西侧堤,工程南侧为海滨大道。所围陆域宽度159.5m170.2m,纵深1326.5m。后方陆域高程取7.0m,围堤堤顶高程8.0m,挡浪墙顶高程取9.2m,前方陆域由8.0m通过约0.4%坡度过渡到后方陆域7.0m。吹填方量约164万m。施工期约20个月。工程总投资40434万元。本工程拟建设件杂货堆场工程和相应的配套工程,货运量160万吨/年,其中钢材40万吨、木材80万吨、其他杂货40万吨(大理石、瓷砖等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本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表1 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序号名称规模备注1设计年货运量160万吨/年2陆域总面积21.8万m2包括疏港公路3堆场总面积14.5万m24总建筑面积240m25道路面积6.4万m26绿化面积8700m27吹填方量164万m38总投资40434万元3.建设项目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4#堆场工程的建设符合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连云港港徐圩港区总体规划、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1)水质现状评价结论国家海洋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5年5月和2014年10月在工程附近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共布设47个调查点位。2015年5月调查结果显示:各调查站位中ph、do、镉、总铬、总汞、锌、砷、硫化物状况较好,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铅、铜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所有站位均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站位超标率为36%。徐圩港区海域石油类浓度较高。调查海域营养盐超标最为严重,无机氮二类标准站位超标率为98%,四类标准站位超标率为55%,超标站位主要集中于东西连岛至灌河口段近岸。活性磷酸盐均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标准站位超标率为12%,三类标准站位超标率为10%,灌河口周边海域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2014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监测期间调查海域水质中ph、cod、溶解氧、硫化物、铜、锌、铅、镉、汞、砷、镍、总铬含量均能满足相应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含量在27个站位监测值超所在位置海水标准,超标率57.38%,最大超标倍数(1.94倍)出现在25#站位的表层样品;活性磷酸盐在2个站位超出所在位置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超标率为3.28%;石油类在2个站位超出所在位置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超标率为4.76%。海域无机氮超标现象较为普遍。水质超标可能与陆源径流污染有关。(2)沉积物评价结论国家海洋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于秋季(2014年10月)在工程附近海域进行了一次采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布设沉积物调查站位30个。调查海域各站位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铅、铜、镉、锌、铬、汞、砷含量均能满足所在海域相应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3)海洋生态现状评价结论浮游植物2015年5月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6 属97种;浮游植物瓶采水样的密度均值为1.11105个/l;浮游植物iii网采水样的密度均值为2.14105个/ m3;iii网采水样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58,瓶采水样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19;整个调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优势种共5种,整个调查海域水采浮游植物优势种共2种。2014年10月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5属118种;浮游植物iii网采水样的密度范围为4.771043.89106个/m3,平均值为7.05105个/ m3;浮浮游植物iii网采水样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13,均匀度均值为0.68,丰富度均值为1.38。浮游动物2015年5月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8大类30种。调查海域大型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1600个/m3,生物量均值为412.0mg/m3;中小型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6895个/m3,生物量均值为579.0mg/m3。大型浮游动物和中小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55和1.85;大型浮游动物优势种共3种,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共6种。2014年10月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8大类45种;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34.6366.8mg/m3,平均值为140.9mg/m3;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5。底栖生物2015年5月调查海域共鉴定底栖生物89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均值为205个/m2;生物量均值为99.01g/m2;调查海域优势度0.02的种类有2种,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16。2014年10月调查海域定量采集共鉴定底栖生物35种,定性采集共鉴定68种;调查海域底栖生物栖息密度范围为0110个/m2,平均值为32个/m2;生物量范围为0 114.81g/m2,平均值为25.15g/m2。底栖生物丰富度均值为0.82,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08,均匀度均值为0.87。潮间带生物2015年05月调查海域3个断面共鉴定潮间带生物41种,其中软体动物18种,甲壳动物7种,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10种,脊索动物1种,螠虫动物1种。2014年10月共鉴定潮间带生物33种;秋季软体动物的优势均较大。(4)渔业资源现状评价结论鱼卵、仔稚鱼2012年5月调查定量和定性共鉴定出鱼卵7科7种,此外还有1种未能鉴定出来的鱼卵,共计8种;鉴定出仔稚鱼5科5种。调查海域鱼卵密度均值为1.10ind./m3(0 ind./m3-7.50ind./m3),仔稚鱼密度均值为0.60ind./m3(0 ind./m3-5.00ind./m3)。2014年10月调查定量和定性共鉴定出鱼卵2科2种;鉴定出仔稚鱼5科6种。调查海域鱼卵密度均值为0.01ind./m3(0 ind./m3-0.22ind./m3),仔稚鱼密度均值为0.07ind./m3(0 ind./m3-1.43ind./m3)。游泳动物2012年5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41种。鱼类、虾类、蟹类和头足类分别为23种、11种、5种和2种,分别占总数的56.10%、26.83%、12.20%和4.88%。2012年5月渔获物重量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162.43kg/km2和12.89103ind./km2。2014年10月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60种。其中鱼类40种,占总种类的66.67%;虾类13种,占21.67%;蟹类4种,占6.67%;头足类3种,占5.00%。2014年10月渔获物重量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672.736kg/km2和62495ind./km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附有关图件)评价以工程可能影响到的范围为主,主要根据工程特点、污染物特性、污染类型以及承受载体的不同来确定各自的评价范围。(1)海洋水文动力环境调查和评价范围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水文动力环境2级评价范围垂向距离一般不小于3km;纵向不小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考虑到工程附近海域东西防波堤尚未完全建成,同时距离本工程位置7km以外分布有连云港海域农渔业区、羊山岛旅游休闲娱乐区、田湾核电站取水明渠、田湾核电站排水口等环境敏感点。因此,将本工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适当扩大为:工程位置向西北、向东南各15km,由工程位置向海15km,向西至陆域,整个评价范围约500km2的水域。(2)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一般不小于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同时应满足建设项目地貌与冲淤环境特征的要求。确定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的评价范围可满足要求。(3)海洋生态环境评价范围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范围,主要依据被评价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确定。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2级评价以主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的扩展距离确定调查和评价范围,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58)km。确定海洋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同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的评价范围,可满足要求。(4)海洋水质、沉积物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海洋水质、沉积物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为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的评价范围相同。(5)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本工程风险评价主要考虑施工船舶燃料油泄漏风险,因此,确定本次评价的风险评价范围与水文动力环境评价范围相同。(6)环境空气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 -200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依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而确定,即以d10%为半径的圆或以2d10%为边长的矩形,因此,本项目的大气评价范围以工程陆域部分边界向外2.5km所成矩形的范围。(7)声环境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要求,本工程包含多个点声源。同时考虑到项目附近环境特征,以拟建工程陆域部分边界外200m做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综上所述,本工程评价范围见图1。东西连岛徐圩港区东防波堤工程(在建)羊山岛田湾核电站取水明渠田湾核电站排水口二港池引堤水文动力、水质、生态、沉积物、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本工程徐圩港区一港池件杂货作业区项目二港池1#、2#泊位区堆场工程现代物流服务中心a区工程图1 本工程评价范围图(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排放浓度、排放量、处理方式、排放方式和途径及其达标排放情况,对生态影响的途径、方式和范围(1)施工期本工程围堤地基处理产生悬浮物源强为2.4kg/s,吹填溢流施工溢流口源强为0.10kg/s。施工船舶油污水发生量为1.2t/d,石油类发生量为6kg/d;船舶生活污水发生量为2.4t/d,cod发生量为0.84kg/d,氨氮96g/d;船舶油污水由连云港市信海清污有限公司接收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由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外轮服务分公司接收处理。施工船舶生活垃圾发生量45kg/d,收集上岸由市政环卫部门清运。陆域生活污水发生量约5.6m/d,cod的发生量为1.96kg/d、氨氮发生量为224g/d;陆域生活污水设移动式环保厕所收集,定期由市政环卫部门清运。陆域生活垃圾发生量为70kg/d,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根据同类项目施工现场起尘研究,未采取环保措施时,施工现场面源污染源强为269g/s;采取洒水抑尘等环保措施时,施工现场面源污染源强为70g/s。鉴于本工程施工场所距居民区很远(8.5km以外),本工程陆上施工所产生的粉尘污染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2)营运期营运期间陆域生活污水发生量约为3.2m3/d,1120m3/a,cod发生量为392kg/a、氨氮发生量为44.8kg/a;生活污水由暗管汇集后送二港池1#、2#泊位区堆场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本工程机修车间采用1#、2#泊位区堆场工程机修车间,无新增油污水。陆域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60kg/d,21t/a;收集后送市政垃圾处理厂处理。2.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附相关图件)根据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以及工程周边开发现状情况,确定本评价的保护目标为连云港海域农渔业区、羊山岛风景旅游区、田湾核电站取水明渠、田湾核电站排水口以及工程区域的海水环境、海洋生物。保护目标分布图见图1。3.按不同环境要素和不同阶段介绍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1)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本工程建成后,对水流的影响仅局限于工程北侧200m的范围,与工程前相比,工程西北角处水流均有增大趋势,最大增量约为0.01m/s,在工程东北侧边缘处则有减小的趋势;最大减小量约为0.01m/s。规划防波堤建成后本工程的建设,对水流的影响仅局限于工程东侧200m的范围,与工程前相比,工程西北角水流有增大趋势,最大增量约为0.02m/s;在工程正北侧则有减小的趋势,最大减小量约为0.02m/s。总的来看,本项目的建设,会对工程周边200m范围内的水流流态和流速大小产生影响,而对外海海域及西则8km外的电厂取水区不会产生直接不良影响。(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工程实施后,改变了该海域海岸线走向,工程附近海域的水动力也随之变化。工程后北侧海域流速呈减小趋势,主要集中在工程外侧200m范围内,工程西北角水流有增大趋势,最大增量约为0.02m/s;在工程正北侧有减小的趋势,最大减小量约为0.02m/s。上述潮流动力减弱的区域,将产生泥沙淤积,工程北侧一定范围内有不同程度淤积,工程西北侧附近有局部冲刷。工程实施一定时期后,海床冲淤将重新达到平衡。(3)海水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施工期综合考虑围堤地基处理和吹填溢流产生的悬浮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可知,浓度大于150mg/l悬浮物最大可能影响面积约为0.95ha,浓度大于100mg/l悬浮物最大可能影响面积为5.05ha,浓度大于10mg/l悬浮物最大可能影响面积约为30.12ha。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浓度增加不会对防波堤西北侧12.5km外的羊山岛旅游休闲娱乐区和8.8km外的温排水区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施工悬浮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仅在施工期间存在,当施工一旦结束,悬浮物对周围水域的影响也随着之消失,不会对水环境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施工期船舶油污水发生量为1.2 m3/d,接收后送连云港市信海清污有限公司统一处理。船舶生活污水发生量为2.4m3/d,由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外轮服务分公司接收处理。陆域生活污水发生量为5.6 m3/d,由移动式环保厕所收集。施工船舶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5kg/d,陆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0kg/d,均由陆域收集后送连云港市环卫部门统一处理。综上工程施工期产生各种污水、固废均不在工程附近海域排放,不会对附近海域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营运期营运期间陆域生活污水发生量约为1120m3/a,生活污水中cod与氨氮含量为350mg/l、40mg/l,因此cod发生量为392kg/a、氨氮发生量为44.8kg/a。生活污水送至1#、2#泊位区堆场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工程营运期间产生的各种污水不在工程附近海域排放,不会对周围的海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场区生活垃圾,按人均1.5kg/d计算,陆域垃圾产生量约为21t/a,收集后送市政垃圾处理厂处理。综上,本工程营运期各污染物均得到有效的处理,不在工程附近海域排放,不会对工程周边的海洋环境产生影响。(4)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工程施工期污水和固废均得到有效收集处理,不得排海,不会对附近海域沉积物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营运期生活污水送二港池1#、2#泊位区堆场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本工程机修车间采用1#、2#泊位区堆场工程机修车间,无新增油污水。营运期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市政垃圾处理厂处理。本工程施工期、营运期各种污染物均得到有效收集处理,避免排入海域,工程海域沉积物质量基本不受影响。(5)海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工程永久性占海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14.68t;施工悬浮物扩散造成的鱼卵、仔稚鱼(折算成商品鱼苗)的损失量为4118.86尾,渔业资源成体损失量为23.66kg;本工程施工悬浮泥沙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属于一次性损害,按3倍补偿,工程占海造成底栖生物永久损失按20倍补偿。底栖生物损失应补偿量为293.53t,鱼卵、仔稚鱼损失应补偿量(折算成商品鱼苗)为12356.58尾,渔业资源成体损失应补偿量为70.98kg。根据当地市场平均价格,鱼苗按1.0元/尾,鱼类成品价格按30元/kg,底栖生物按1.0万元/吨计算,本工程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的总补偿金额额为294.98万元。应采取生态放流等措施进行生态补偿。4.按不同环境要素介绍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标准、达标情况及效果,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一、施工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注意保护环境敏感目标为减少其施工活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计划、安排进度时,应充分注意到附近海域的环境保护问题,尤其对地基处理等重要环节,要求施工单位制定详细的施工作业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避开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繁殖期(每年的4月-8月)。2、施工船舶污染物的控制(1)连云港港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处理情况施工船舶生活污水由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外轮服务分公司接收后送连云港港港口集团庙岭污水处理厂处理。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由油污水接收船接收后交连云港市信海清污有限公司统一处理。对于船舶垃圾应严格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的要求,禁止在海域排放,应由垃圾接收船或靠泊后垃圾接收车定期给予回收运至岸上的陆域垃圾处理场接收处理。(2)控制施工船舶污染的措施施工船舶在水域内定点作业、船舶停泊及施工营地均应根据施工作业场地选择合理的环保措施,以保证不发生船舶污染物污染水域的事故。施工船舶的船舶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禁止在外航道所在海域(一二类环境功能区内)排放。船舶油污水处理方案施工船舶产生的含油污水应按连云港港海事部门的有关要求,禁止在施工海域排放,应由油污水接收船接收后交连云港市信海清污有限公司统一处理。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方案根据2007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交海发2007165号),施工船舶产生的污水不得在海域内排放。施工船舶需排放的污水经船舶业主向海事局申请批准后,应由连云港海事局指定的具有接收资质的接收单位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外轮服务分公司接收处理。船舶垃圾对于船舶垃圾应严格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的要求,禁止在海域排放,应由垃圾接收船或靠泊后垃圾接收车定期给予回收运至岸上的陆域垃圾处理场接收处理。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为了缓解和减轻工程对所在的海区生态环境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应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农业部令第20号,2009.3)、江苏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规范(2007年)的要求实施生态补偿工作。目前,暂时建议采用投放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放流以当地种类梭鱼、真鲷、文蛤、毛蚶为主。三、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本工程营运期间产生的污染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1)营运期生活污水依托1#、2#泊位区堆场工程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场区垃圾收集后定期由垃圾车送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对于一般固废,厂区内应设防雨淋堆场,以免因雨水冲刷造成二次污染,并及时处置,避免长期堆放。综上,本工程营运期各污染物均得到有效的处理,不在工程附近海域排放,不会对工程周边的海洋环境产生影响。5.环境风险分析预测结果、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1)环境事故风险预测结果通过预测可以看出,在夏季常风条件下,当溢油发生在涨潮阶段,油膜向溢油点南侧漂移,在2小时后至工程北侧抵岸,36小时内油膜影响整个北侧围堤附近;当溢油发生在落潮阶段,油膜在落潮流和风作用下,油膜先向西侧漂移,36小时内油膜基本在工程以西范围内漂移,此时油膜扫海面积约4.1km。在冬季常风条件下,溢油发生后油膜均向东侧围堤之间漂移,36小时内油膜均在工程东北侧漂移,在整个涨落潮过程中,油膜均不会对8.8km外的田湾核电站项目温排水用海范围和北侧的羊山岛旅游休闲娱乐区的水质产生影响。不利风se向风条件下发生溢油后,在落潮阶段中油膜在风与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向西侧保护目标方向漂移,在溢油8小时后油膜将漂至保护目标田湾核电站项目温排水永海范围,约10小时后影响至保护目标一期排水区,约13小时油膜抵岸,13小时油膜漂移到最远距离为16.4km,油膜的扫海面积为16km2。(2)风险事故的预防及应急措施本项目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应与徐圩港区统筹实施,并纳入徐圩港区风险防范体系。6.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1、社会、经济效益(1)本工程的建设将有助于保障徐圩港区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中众多环节都发生在港口,并通过港口的功能来实现,港口仓储业作为港口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货物运输效率,本工程为徐圩新区和徐圩港区建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连云港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增长做出贡献。(2)本工程建设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包括直接、间接两部分。直接影响是指本工程直接带来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围堤吹填施工和后期维护所需增加的人员,以及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科学研究、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行业需增加的人员等;间接影响是指堆场建成投产后促进或带动临港产业等的发展而带来的就业岗位。2、项目环境损益分析本工程的环境经济损失主要来自工程堤身永久占海以及地基处理悬浮物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直接影响主要是工程占用海域内无逃避能力的物种将受到直接危害,如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浮游生物、鱼卵仔稚鱼和无脊椎动物等,因为这些动、植物不能主动逃避,同时也使一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部分永久性丧失,破坏其索饵繁殖场所(如弹涂鱼等),影响现有种群的生存和随后的恢复,使物种多样性下降。(2)间接影响工程建设造成的间接影响主要是地基处理过程中所引起的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减弱了光的穿透作用,悬浮物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在工程附近扩散、沉降,造成泥沙沉积在底基上,改变海底沉积物,间接影响整个水域生态系结构和功能的变化。(3)损失估算本工程永久性占海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14.68t;施工悬浮物扩散造成的鱼卵、仔稚鱼(折算成商品鱼苗)的损失量为4118.86尾,渔业资源成体损失量为23.66kg;本工程施工悬浮泥沙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属于一次性损害,按3倍补偿,工程占海造成底栖生物永久损失按20倍补偿。底栖生物损失应补偿量为293.53t,鱼卵、仔稚鱼损失应补偿量(折算成商品鱼苗)为12356.58尾,渔业资源成体损失应补偿量为70.98kg。根据当地市场平均价格,鱼苗按1.0元/尾,鱼类成品价格按30元/kg,底栖生物按1.0万元/吨计算,本工程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的总补偿金额额为294.98万元。应采取生态放流等措施进行生态补偿。7.建设项目防护距离内的搬迁所涉及的单位、居民情况及相关措施本报告不涉及。8.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1、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工程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应该根据国家海洋局于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