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多枝灯造型来源探讨.docx_第1页
中国古代多枝灯造型来源探讨.docx_第2页
中国古代多枝灯造型来源探讨.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多枝灯造型来源探讨(江南大学 视觉文化研究所, 江苏 无锡 214122 ) 摘要 本文从造物与文化两方面展开对多枝灯造型来源的探讨,认为实用功能的设计与早期对树崇拜的广泛流传以及升仙文化的普遍发展,应是产生多枝灯的主要造物因素。工匠对生器的模仿借助对树的祭拜,来体现人类的祖先崇 拜和对天地的膜拜,由此孕育了多枝灯的造型。 关键词 多枝灯; 造型; 树崇拜中国古代灯具造型各异,无论是早期的豆型灯还是多枝灯、兽形灯都成为了每个时代的缩影。多枝灯作为灯具 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起来,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 辉。迄今各地出土和收藏的多枝灯共计76件,从形态上看时豆形灯照明度的局限,灯盏不断增加灯柱也相应得到提高。多枝灯层层灯枝引出灯盘,点燃时能随意调节灯的照 明高度和亮度,不仅可以满足不同高度的家具照明更能符 合当时人们对灯具实用功能的要求。东汉出土的九枝灯,多枝灯的装饰风格和造型特点在东汉时期都达到了鼎盛。 “灯盏与部分插接组合而成,便于拆卸。底座厚重,灯盏为传统的灯具不仅注重造型美观还要求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其产生及发展的根源上 分析,大致分为物质性需求以及精神性需求两方面。”1因 此,对多枝灯的造型探讨也从造物功能与文化方面展开。 从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灯具自春秋战国时出现到两 汉时期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与日用盛羹 之豆或其他已有器具相近的形制。各种陶、铜、玉和铁质 的豆形灯结构简单、分布较广, 成为早期的灯具的主流。从战国青铜十五连枝灯开始,多枝灯在后期不断发展,呈现 出了与豆形灯截然不同的造型尤其是东汉墓葬中出土的 多枝灯更是广泛流传,虽多数属于明器从未点燃,但造型比 例精确应该是对当时日常生活用具的模仿。东汉时期多枝 灯的广泛流行也反映了人们对树木造型的器物的喜爱以 及树文化的影响。关于早期多枝灯的设计,主要应该是为 了照明使用,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 合,融入各种实物造型是功能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一、造物设计的要求多枝灯的装饰性与技术性展现了东汉时期中原地区 明器制作的高度发展,灯柱的高度、灯盘的造型、灯座的 形态等都有着周密的设计,每个枝灯各部分比例基本相似, 多枝灯的尺寸也显示出统一性、造型均衡、鲜明等特点。 早期,人们对多枝灯的热衷至少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 是多枝灯的灯形高大,照明范围广。西汉时期的器物设计 多以地面为中心2,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方式影响着当时 灯具的设计。因此,当时的照明工具也普遍低矮,据统计, 豆形灯在早期的平均高度为25.6厘米,当时的家具形制一 般在 20 厘米,而人们在坐的时候,其眼睛距地面的高度约 为50 厘米3。伴随着家具高度的变化,或者人们受到了当折沿浅盘,在侧边安置有手柄,方便人们点燃。”4其二,多枝灯复杂精美的造型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 要。战国时期的灯具已出现人俑型灯、动物形灯和多枝 灯,仿日用器形是当时的主要造物原则,古代工匠合理地将 各种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达到功能与造型的完 美统一。多枝灯结构复杂、装饰内容丰富并追求造型的形 式美。以灯座的设计为例,多数灯座为喇叭形、下大上小 的结构不仅增强其稳固性,也加强了美观的装饰效果“。在满足了相关使用功能后,为了增加装饰目的,器表尽可能采 用弧面构造或者运用各种圆雕、高浮雕,通过展现各种生 活、神仙题材,充分运用表面空间,来达到器物的诸多变 化。”5河南济源出土的多枝灯的灯座、灯枝、灯盏等全部 由祥瑞的龙、凤鸟、仙人组成。在底座上还贴塑了各种形 态各异、生机勃勃的形象。通过十三个彩绘灯盏与各种祥 瑞鸟兽围绕期间展现了一个华灯高照、羽化升仙的景象。 事实上,这种灯座上的贴塑不仅美观更能增加灯座的重量, 增加牢固性使得多枝灯重心平衡,避免火烛之灾。当然, 多枝灯的制作工艺较高, 安置的灯盘众多所以 点燃时花费也较大,又因其体量高大、重心稳定,置于于地 上照亮的范围更广更显辉煌,火树银花的场景能够展现帝 王及上层贵族者的地位。灯具在满足照明功能的同时也蕴 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枝形灯是一种全新的古代灯具形 制,从多枝灯的造型来推断河南地区出现的这种形制繁缛、 装饰丰富寻找其来源应从古代对树崇拜产生而开始。二、“树崇拜”对多枝灯造型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对“树”抱有特殊情感,认为树是生命 的象征,沟通人神。“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加之树木具 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的特征,古人以为树木有活人不具 备的神秘力量,它可以主宰人间祸福,并能惩恶扬善,驱邪 避鬼,满足人们的需要”6。树木枝叶繁茂、树干粗壮、生作者简介:顾 平(1 9 6 5 -),男,安徽芜湖人,江南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古代造物、视觉文化。李雯雯(1 9 8 7 -),女,河南信阳人,河南信阳 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古代造物。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河南地区出土的东 汉时期多枝灯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 :(11yja760019)17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2011.6 13。此树取自一件成年生长的真实树木,经过精心修饰在树枝梢头等处以圆雕的手法制作了鸟、猴、豹等众多动物 形象,树干表面和底部也经过认真漆饰。这株树木与中原 出现的多枝灯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多枝灯是作为灯具出 现的而此树是最为墓葬祭祀的作用的。它的精心雕饰的各 种造型浮雕以及出土的位置显示出其在墓葬中的重要意 义。此外,战国中晚期江陵马山 1 号墓也放置一棵真正的 树,14一棵竹制的树放置在帛画。出土时还是绿色的,很显 然在内棺顶部树所处的位置表明它在丧葬位置中的重要 意义。尽管其确切功能无法复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所承 担的不仅仅是墓葬中的装饰作用,更是其作为一个沟通阴 间或来世的媒介。在早期战国时期,树的流行广度让我们相信,它在承担 神圣的沟通天地的同时,还有一个更加普及的带给死者希 望的含义。这些对树崇拜的区域在四川等地也有出现。例 如四川盐津地区出土的青桐树和著名的三星堆铜树。三星 堆桐树出土于二号祭祀坑“, 一共6 件,其中大者2 件,小者4件。铜树在埋藏前均被毁坏,并可以看到火烧的痕迹。其中 一号神树复原后达到3.96米,二号神树复原高度约3米”。15 这些树从一出土即被广大学者讨论,被称作“神树”、“扶 桑”“、若木”等。但无疑这些树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意义, 是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凝聚核心。图 2 彩绘二十八宿图衣箱(1 9 7 8 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墓文物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 9 9 2 年)图 3 :苗族的芦柱树立在村寨 的广场(神话、祭祀与长江 文明,文物出版社,2 0 0 2 年3 月第一版)图 1 :三星堆神树(三星堆祭祀坑 ,文物出版社,1 9 9 9 年 4月第一版) 长果实等等鲜明的特征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前苏联神话学者叶莫梅列金斯基在论述神话的宇宙模式时便说:另有一种传布广泛的整体宇宙模式,可与类人形象相似或 与之相混同。这便是植物模式, 形为参天的宇宙之三、升仙文化影响秦朝时期的树木崇拜慢慢转移,秦始皇对仙人崇拜是 新宗教因素成长的标志,人们开始对生命的内容有了新的 认识并主动努力的追求长生之道。秦始皇作为帝国之君对 人生终极目标表现出的巨大热情,他的仙人崇拜淡化了祖 先崇拜和天神崇拜,是对传统的人神关系做出了自己的修 定。16树,宇宙树则构成生于原初类人灵体的世界。宇宙树与萨满的关联异常紧密,而且无比繁复。首先是仰赖宇宙树,萨满始可沟通人与神、地与天,履行其中介者、媒 介者的职能。同宇宙之树(样树、橡树、落叶松等)相联属 者,通常尚有种种拟禽兽灵体,而它们又成为宇宙垂直向标 志的诸级次:顶端为鸟类。”7对树的崇拜以及各种祭树的活动成为人们想要表达观念意识以及祈求平安等特定的 表现方式。礼记外传中“社树各以其土所宜之木,河东宜松, 周地宜栗,社主用石”。8明确提出在夏商周之际已出现用树 木来象征神灵的现象。战国时期人们把对某种特定的树木 认定为能表现神奇功效的现象或者成为某种产生交流形 式的媒介,在墓葬中也有出现。树木图案还出现在绘画与 装饰中,例如“著名的楚国帛画之上的四个角落,分别有用 绿、红、白和黑四株树作为主要方向的象征,12 个神灵位 于树之间”。9艾素珊认为这些树与其他形象是一种关于天 文和宇宙的组成方式的一部分。10另外,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出土的一个漆储藏箱,表面饰有程式化的云纹和四株树以 及大鸟和一个射手。在漆箱较短的一边主题被重复,显示 了树木的象征性11。其他还有诸多表现树木代表通天的神 柱如陕西北部绥德的墓葬浮雕上和绥德黄家塔9号墓中的 支柱上都刻有树木,它们与仙人、神兽一起承载着墓主人升仙的愿望。122002年湖北荆州五山村楚墓中出土一件髹漆自然树1 、树木的神话传说两汉时期,记述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献多次记载了“若 木”、“建木”、“扶木”、“扶桑”、“槃木”、“桃木”、“寻木”和 “摇木”等具有神性的树木,最著名的传说来自山海经 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孽摇领抵,上有扶木,柱三百 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 一日方出,皆载于乌”。17 海外东经“: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 扶桑, 十日所浴, 在黑齿北, 居水中, 有大木, 九日居下枝, 一日居上枝”。18这些被描述为与太阳、神灵信仰有关系的 贯通天地是“世界树”,拥有各种神性特点的树木被用于灵 魂交流或者是死者到达仙境的标志。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 的西汉早期的多枝灯树叶为桑叶形状,顶枝为一鸟。即生 动的表现了这种场景。19不同的树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和含义,被祭祀的时候有 着不同的用途。故周官曰“: 司社而树之,各以土地所 生”。20对树的祭拜更融入了当时的丧葬文化中,东汉时期 讲究墓葬等级,不同地位的死者种植的树木不同并且高度 不同。多枝灯高大的形制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墓葬文化中对 大型树木的热衷,也反映了不同区域文化下墓葬的差别。18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2011.62 、升仙文化与树木“树”的生命力旺盛并且直立向上生长,常被当作通向 天国阶梯。许多道教文献记述有道之人在树上成仙或者得 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侯道华由松树飞升成仙 的故事传说“, 松上有云鹤盘旋,箫声响亮,道华突飞在松顶能够更广泛的生产和流传。参考文献:1李智瑛: 火树银花树形灯, 收藏家,2009 年第 7 期,页 77. 2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 年, 页54-56.3王强: 光耀乾坤 - 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究,南京艺术 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2009, 页 144. 4 招远市政协文史委招远市文物管理所编: 招远文史资 料, 第 8 辑, 招远文物, 山东省招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 员会, 页 47. 5 刘隽, 摇钱树图像及其图像的初步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 论文,2005 年,页 90.6陈西平: 中国民俗中的树文化内涵, 前沿,2003 年第 8期 .7(苏)叶莫梅列金斯基: 神话的诗学,商务印书馆,1990, 页 239-240.8 太平御览礼仪部社稷, 中华书局影印第三册, 页 2413. 9 托马斯. 劳顿编: 东周时期楚文化的新透视, 华盛顿, 阿 瑟. 塞克勒画廊, 史密松协会.10susan n .erickson. money tre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ulletio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66,1994,5-115.11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文物艺术, 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图版188、270、271.1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陕西绥德黄家塔东汉画像石墓发 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8 年第 5 期,251-261 页,图 8.4. 13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 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 文物出 版社,2008 年 04 期第一版.14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 年,页 10,图 12. 15(日)西江清高主编: 扶桑与若木 日本学者对三星堆文 明的新认识, 巴蜀书社,2002 年 4 月第一版.16 汪小洋: 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 社出版,2004 年版,页 10. 17袁珂: 山海经校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页 247. 18袁珂: 山海经校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页 107. 1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贵县罗泊湾 1 号汉墓 发掘简报, 文物,1978 年第 9 期, 页 28. 20汉郑玄注: 周礼录于汉魏古注十三经,中华书局,1998 年.21 道藏,上海书店出版社,第 30 册, 页 42. 22 道藏,上海书店出版社, 第 12 册, 页 4. 23 道藏,上海书店出版社,第 30 册, 页 17. 24( 宋) 张君房著, 蒋力生等校注: 云笈七签, 华夏出版社,1996 年 98 月,页 35.25 李松, 贺西林: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 陕西人民出版 社,2002 年,页 185.坐俄顷, 云中音乐声幢幡隐隐, 凌空而去”。 21 真诰记载“昔有一人好道,而不知求道之方,唯朝夕拜跪,向一枯树, 辄云乞长生。如此二十八年不倦, 枯木一旦忽然生 华,华又有汁,甜如蜜。有人教令食之,遂取此华及汁并食 之,食讫即仙矣”。22同时,大量依靠树木升仙的传说也在东 汉广为流传。最著名的为河南偃师县出土的肥致碑,记 述肥致三年居于树上, 成仙的故事。 22 云笈七签记载: “南方去中国八万一千里外, 名阎浮黎之外, 极洞阳之野,去四方之岸二十万里, 则生天树, 长三千丈, 大者二千围。甚多灵药,甘液玉英,无所不有。其上有民,人皆寿三百六十岁。”23由此可见,这种居住在树上可以获得长 生的观念在当时是广为流行的,有道之人可以久居在树上, 而树也成为有道之人修炼成仙的理想场所。东汉时期多枝灯的流行实质上是自古以来的树崇拜 的影响下的器物造型对树的模仿。大量的装饰风格则展现 出厚葬之风以及对来世升仙的期盼,显示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