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山的那边学案设计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在山的那边2.自学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二、重点、难点1.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2. 对“山”与“海”的理解三、自学提纲1、解决字词读音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朗读课文新 课 标 第 一 网(1)学生自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诵 (3)教师范读(或听范读录音)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1).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山”象征 ,“海”象征 )(2).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第一节:来源:z,xx,k.com第二节:(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你读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受?四、自学测评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解决办法:“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难点: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解决办法: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决办法: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拓展点: 研读与赏析: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扎”不懈努力;深(意思)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1)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2)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3) 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来源:学+科+网课堂测评1、在山的那边属于( )x*kb*1.c*oma、抒情诗 b、哲理诗 c、叙事诗2、本诗的作者是( )。3、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4、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要求:300字左右。论语十则学案设计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论语十则2、自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十则论语。(2)翻译理解全文。(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4)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二、重点、难点(1)翻译理解全文。(2)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三、自学提纲1、熟读并背诵全文,合作测评第一课时中“课堂测评”部分。2、翻译理解前五则,并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3、查阅资料,对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作整理,并翻译。a、b、c、d、e、f、g、四、自学测评1、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二。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学生对部分语句中所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可能会混淆。解决办法:教师巡视指引,或作讲解。难点: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并共同整理出后五则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拓展点: 拓展延伸活动四、探究发现:再次品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2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1语言简练,富有哲理。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2论语在文学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描写比较生动。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本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则,他们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是由社会来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交往,那么别人想让你帮忙的时候你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周围有无好友亲朋,与他们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我们要努力学会“学以致用”才行。课堂测评翻译并背诵下列论语: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x#k#b#1#新#课#标k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贝壳学案设计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贝壳2.自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二、重点、难点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三、自学提纲1、作者简介x k b 1 . c o m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x k b 1 . c o m(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来源:z+xx+k.com(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四、自学测评1、同步测练考第7、8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解决办法提醒学生从联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解决办法:提醒学生从想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拓展点: 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解决办法从作者的生平事迹,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课堂测评同步测练考9页第9至12题蝉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蝉2.自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二、重点、难点1、重点:联想。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三、自学提纲1、解决生字生词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3、朗读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抑在何处?扬在哪里?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w!w!w.!x!k!b!1.com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四、自学测评1、抄写生字生词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3、同步测练考7页1至4题。来源:学|科|网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 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解决办法:反复朗读课文。 难点: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解决办法: 多朗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拓展点: 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 和 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决办法教师提醒学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来源:学#科#网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来源:学_科_网z_x_x_k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今后我们写作文要学会这种含蓄的写法。来源:学科网课堂测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春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自学内容:朱自清的春自学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二、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2、朗读背诵课文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三、自学提纲1、查资料,了解朱自清的简介。2、给加点的字注音酝 酿( )( )宛转( )( )黄晕( )( )巢( )应和( )( ) 蓑衣( )抖擞( )( )笼罩( )朗润( )落地( )3、解释词语,并选择其中三个写一句话。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吹面不寒杨柳风: 郎润: 酝酿: 宛转: 来源:z+xx+k.com4、怎样理解本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1):春 第二部分(2-7): 第三部分(8-10):5、细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四、自学测评1、同不测练考p32基础检测1-4。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朱自清简介及散文特点。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笔记于书上。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最初以诗出名,长诗有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现代散文的题材范围比古代散文宽阔得多;是富有幽默的味道;是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难点: 有感情读颂文章。怎样理解本文的思路?解决办法: 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并模仿朗诵。注音停顿与体验。 第一部分(1):迎接春天盼春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春 第二部分(2-7):描绘春天回春 第三部分(8-10):歌颂春天赞春拓展点: 查找其他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文,并摘抄其中美妙的语句。解决办法: 教师推荐:春夜喜雨等。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w!w!w.!x!k!b!1.com新。课。标。第。一。网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初步领略了文章带给我们的春之美。下次课我们将细细品味平平常常的春在他的笔下为何如此美丽。课堂测评同步测练考p33 “文本探究”5-8。春学案设计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春2、自学目标(1)熟读文章并背诵。(2)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描绘了几幅关于“春”的画面?(3)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二、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文章描绘了几幅关于“春”的画面? (2)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三、自学提纲1、阅读文章3-7段,并分别给各段命名。来源:z+xx+k.com第三段:春草图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2、品读文章,赏析文中优美语句。(直接笔记在文段中)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赏析:作者充分运用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描绘郊野上春天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郊野初春的喜爱与欢喜。w w w .x k b 1.c o m3、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比喻原句:赏析:拟人原句:赏析:排比:赏析:四、自学测评1、如何理解下列句子?(1)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3)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2、摘录有关描绘春天的名句。(至少三句)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阅读文章3-7段,并分别给各段命名。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概括。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w w w .x k b 1.c o m难点: 修辞手法的作用。解决办法: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拟人: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拓展点:摘录有关描绘春天的名句。(至少三句)解决办法: 教师推荐其中几句,督促学生完成笔记。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唐 杜甫春运 w w w .x k b 1.c o m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唐 杜甫腊日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x k b 1 . c o m三、课堂小结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课堂测评完成同步测练考课外冲浪:9-11济南的冬天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济南的冬天2知识目标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三、自学提纲1、老舍及其创作整理。2、听录音,反复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3、生字词解决(1)注音:济南( )镶( ) 水藻( ) 贮蓄( )发髻( )澄清( )着落( ) 看护( )(2)释义:响晴: 设若:秀气: 贮蓄:w w w .x k b 1.c o m澄清: 空灵:3、读文章,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四、自学测评同不测练考p351-4题。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整理归纳。难点:听录音,反复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解决办法:教师带读,学生反复诵读。 拓展点: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解决办法: (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紧紧围绕“温晴”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下次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课堂测评1文学常识填空。济南的冬天的作者_,原名_,字_,_人。我国现代著名的_。主要作品有小说_,话剧_等。2选出加粗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1)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a声音很大 b非常晴朗c亮光很强 d宏大明亮(2)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a透明清亮 b不可捉摸c十分灵巧 d空旷灵巧3“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1)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a仰视b俯瞰c平视(2)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 a地理位置b地理环境c小山的特点(3)这一句写出了 a山的美b济南的美c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 4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5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c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d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济南的冬天学案设计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济南的冬天2、自学目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二、重点、难点学习掌握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三、自学提纲1阅读文章,概括文章主旨。2、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后有什么体会?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四、自学测评同不测练考p35-365-8题。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解决办法: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难点: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解决办法: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拓展点: 1、介绍自己家乡的冬天。2、积累有关冬天的诗句。解决办法: 1、教师引导学生仿照济一文模写。2、学生查找资料整理。a、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b、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c、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d、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唐杜甫对雪e、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f、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课堂测评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x k b 1 . c o ma朦胧b淡雅c古朴d灵秀x|k|b|1.c|o|m(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a暖b绿c清d亮(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x k b 1 . c o m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c温晴的气候特点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4)“这是张小水墨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暗喻暗喻明喻明喻b明喻 明喻暗喻明喻c暗喻 暗喻暗喻明喻d暗喻 暗喻借喻明喻(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不超过20个字)羚羊木雕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羚羊木雕2、自学目标(1)了解文章体裁常识。(2)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人物关系和人物态度。(3)紧扣文章线索,提炼文章中心思想。二、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人物关系和人物态度。(2)紧扣文章线索,提炼文章中心思想。三、自学提纲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月亮出来了,_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_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妈妈的目光_地盯着我。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地点燃一支烟。a冷冷 轻轻 紧紧 静静 b凉凉 轻轻 紧紧 慢慢c白白 缓缓 冷冷 悄悄 d白白 轻轻 紧紧 缓缓3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一般有 、 、 三个要素;其中 又包含 、 、 、 。本文以 为线索贯穿全文,描绘了我、 、 和 的情感价值态度。4、阅读文章,合作概述文章的中心意思:四、自学测评同步测练考p66 1-4题。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文学常识介绍。解决办法: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引导补充。小说包含人物、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又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万芳(理解、仗义)爸爸(持重沉稳、重财轻义)妈妈(固执生硬、重义轻财)我(珍惜友谊) 奶奶(明白事理)难点:阅读文章,概述文章的中心意思。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总结文章思想感情。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拓展点: 思考:如果你遇到类似问题,你将会如何解决才不至于影响家庭的和谐?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言。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羚羊木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家庭的矛盾与冲突,那么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呢?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解决类似问题呢?这一系列问题将在我们下次课的时候共同来探讨。课堂测评同步测练考p66-675-8题。来源:z.xx.k.com羚羊木雕学案设计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羚羊木雕2、自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二、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三、自学提纲1、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2、情节 起因:经过:结束: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课后练习二)。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爸爸: 妈妈: ( )奶奶: “我”: 万芳: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6、应怎样处理? 7、汲取什么教训?-小孩子:-父亲:父母8、课文倾向四、自学测评人物分析。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 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来源:学_科_网z_x_x_k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解决办法:难点: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办法: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从爸妈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贵重”,“没有允许”。“贵重”说明爸妈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爸妈强调了家长的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大人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还需要进一步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用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尖锐的冲突。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追回羚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说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达理。也许对那么名贵的木雕距离更远一点,奶奶的态度更客观。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两人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我”的裤子被树权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拓展点:师生合作解析“自学提纲”解决办法: 2、情节妈妈追查、逼迫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结束:收回(不好)。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练习二)。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爸爸:婉转、持重沉稳。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我”:重情、软弱。万芳:仗义、明理。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6、应怎样处理?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7、汲取什么教训?-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x k b 1 . c o m三、课堂小结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地位,子女的缺点,父母是有责任的,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总之,万事需“三思而后行”。来源:z+xx+k.com课堂测评同步测练考p67-68 9-13题。论语十则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 十则2、自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二、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三、自学提纲x k b 1 . c o m1、解决生字词读音论语 说 愠 三省 罔 殆 女 凋 恕业 亦 矣 已 己 是知也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3、关键字词理解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而: 时: 习: 之: 亦: 说:b、愠: c、吾日三省吾身 (吾: 日: 三: 省: 吾身:e、交: 不信: 传: f、温故而知新 (温: 故: g、可以为师矣 (可: 以: h、罔: 殆: i、诲女知之乎 (诲:女: j、是知也 (是: 知:k、见贤思齐焉 (贤: 齐: 焉: l、必有我师焉(必:m、善者: 从之: 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 弘毅:o、仁以为己任(仁: 以为: 己任: p、死而后已(已:q、岁寒: 凋: r、行之者乎:s、其恕乎(恕:4、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5、自行翻译前五则论语。x-k-b-1.-c-o-m四、自学测评1论语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的言行。2孔子,名_,字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家、_家。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疑点:部分学生疑难字词。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解逐词释疑。难点:对作品与孔子关系的理解识记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教师作重点强调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