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局部解剖复习题附答案1 在面浅层结构中,请写出所学过的肌肉、动脉、静脉和神经的名称。什么是危险三角、下颌后静脉肌肉:颅顶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颊肌、其它面肌(降眉肌、皱眉肌、颧肌、笑肌等)。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眶下动脉、颏动脉静脉:面静脉(面前静脉)、下颌后静脉、眶上静脉、眶下静脉、颏静脉神经:1、面神经: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出茎乳孔后面神经的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2、三叉神经: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 、耳颞神经。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下颌后静脉posterior facial vein(面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形成颈外静脉2 请问所学过的面神经管内和管外分支有哪些?解释什么是鼓索面神经管内分支:岩大神经:在膝神经节处由面神经分出,由内脏运动纤维构成,经过岩大神经沟,出破裂孔,再经翼管前行抵翼腭窝,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及腭,鼻腔粘膜腺,支配腺体的分泌。镫骨肌神经 ,为面神经行于面神经管沿鼓室后壁下降时,在锥隆突后侧发出的一个细支,支配镫骨肌。鼓索:是面神经在未出茎乳孔前发出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穿过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内脏感觉纤维(味觉)是膝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内脏运动纤维(即副交感神经)随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面神经管外分支:颞支 多为二支由腮腺上缘穿出,越过颧弓中份浅面支配眼轮匝肌上缘及颧肌。颧支 有3-4支由腮腺上缘穿出与面横动脉伴行,横行于颧弓的上方,支配眼轮匝肌下份、颧肌及提上唇肌。颊支 有3-4支由腮腺前缘穿出,可分为上、下两主支,上主支平行于腮腺管的上方,下主支位于口角平面,支配颊肌及口周围肌。下颌缘支常为一支,于腮腺下端穿出,在颈阔肌深面跨过面动脉及面前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的下缘前行支配降下唇肌与颏肌。颈支 常为一支,较细,由腮腺下端穿出,向前下行支配颈阔肌。 鼓索是面神经在未出茎乳孔前发出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穿过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内脏感觉纤维(味觉)是膝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内脏运动纤维(即副交感神经)随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3 什么是腮腺床?腮腺的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门道及颞下颌关节。由前向后有面神经颞支、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穿出腮腺上缘。腮腺的前缘紧贴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颊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经颊支的下主支穿出。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与面后静脉穿出。腮腺的后缘邻接乳突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的上份。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4 咀嚼肌有哪些?上颌动脉以何肌为标志分为三段,每段主要分支是什么,什么是翼丛?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主要参与咀嚼运动。上颌动脉入颞下窝时,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第一段 自起点至翼外肌下缘,此段的主要分支有:脑膜中动脉:在下颌颈的深面向上发出,经耳颞神经两根之间,通过棘孔入颅中窝,在颅内分前、后两支,前支较粗,向前上行于翼点内面的骨沟内,布于顶骨内面前部的硬脑膜。颞区颅骨骨折,此处骨质较薄,易伤该支形成硬膜外血肿。后支沿颞鳞内面弯曲向后,分布于顶骨内面的后部及相邻的枕鳞区的硬脑膜。下牙槽动脉:向下与同名静脉、神经伴行入下颌孔,经下颌管,分支分布于下颌牙齿及牙龈,最后出颏孔,易名为颏动脉。第二段 位于翼外肌的浅面,主要分支为分布于咀嚼肌和颊肌的肌支。第三段 为入翼腭窝的一段,其主要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分布于上颌磨牙及其附近牙龈。眶下动脉 该动脉出眶下孔前发出上牙槽前、中动脉,布于上颌的牙齿及附近牙龈,眶下动脉与同名神经、静脉伴行,出眶下孔后布于面部。腭降动脉 沿翼腭管下降,分布于腭及腭扁桃体。蝶腭动脉 经蝶腭孔下至鼻腔。位于颞下窝内,颞肌与翼内、外肌之间,为面深部较大的静脉丛,收纳上颌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最后形成上颌静脉。该丛以面深静脉与面前静脉交通,并通过卵圆孔及破裂孔附近的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以通过此渠道引起颅内感染。5 简述颈深筋膜颈部的深筋膜位于浅筋膜及颈阔肌的深面,包绕颈部的肌肉、血管、神经和脏器,形成浅、中、深三层。颈深筋膜浅层: 又称封套筋膜,包绕两肌、两腺。即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腮腺以及下颌下腺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层):又称气管前筋膜或内脏筋膜。位于舌骨下肌群后方,甲状腺及血管、气管颈部及颈动脉鞘前方。上附舌骨,下续心包。包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后层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颈深筋膜深层: 又称椎前筋膜。位于椎前肌和斜角肌浅面。上附颅底,下续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向外包绕锁骨下血管和臂丛形成腋鞘。 颈交感干、膈神经、臂丛及锁骨下动脉行于此层后方。6 写出下列三角的境界:颈前三角、颈外侧三角、下颌三角、颏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肌三角颈前三角位于颈前区,境界是胸锁乳突肌前缘、前正中线和下颌骨下缘,呈尖向下、底朝上的三角形。颈外侧三角位于颈外侧区,边界是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是一个底朝下、尖向上的三角形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容纳下颌下腺;颏下三角:由左、右二腹肌前腹和舌骨体围成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即肌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前正中线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的,内有甲状腺和气管等。7 解释名词:颈动脉鞘、颈袢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 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鞘内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贯穿全长,颈内动脉位于鞘的上部,颈总动脉居其下部。在鞘的下部,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二者之间的后方;在鞘的上部,颈总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居后外侧,迷走神经居二者之间的后内方。颈袢(ansa cervicalis),又称舌下神经袢,位于颈动脉鞘的表面,由上、下两根组成。第1颈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纤维加入舌下神经,这些纤维在颈动脉鞘内或浅面,又从舌下神经中分出,称颈袢上根。颈袢下根由第2、3颈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纤维联合构成,在颈动脉鞘浅面下降,在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上缘处,上根与下根汇合,形成环状的颈袢。由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颈袢的下缘约平环状软骨。8 简述颈动脉三角内的主要神经经过颈动脉三角的主要神经是末三对脑神经。1)舌下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三角,越过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浅面,发出降支,称为颈襻上根,沿颈总动脉浅面下降,参与颈襻组成;本干行向前上方,再次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2)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三角的后上角,越过颈内静脉浅面行向后外,至胸锁乳突肌深面发肌支支配该肌,本干至颈后三角。3)迷走神经: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在颈动脉三角内的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心支。前者在颈内、外动脉的内侧与咽中缩肌之间分为内、外两支;内支弯向前下,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司声门裂以上喉粘膜的感觉;外史沿咽下缩肌表面下降,支配该肌和环甲肌。心支沿颈总动脉表面下降人胸腔,参与心丛的组成。此外,还有颈袢又称舌下神经袢和颈交感干。9 什么是甲状腺的真被囊和假被囊甲状腺有两层被膜: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称为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自身的外膜伸入腺实质内,将腺体分为若干小叶,即纤维囊,又称甲状腺真被膜。腺鞘与纤维囊之间的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甲状旁腺等。手术分离甲状腺时,应在此间隙内进行,并避免损伤不该损伤的结构。10 锁骨下动脉以何肌为标志分成三段,各段主的分支有哪些?以前斜角肌为标志,将其分为3段:第一段位于前斜角肌的内侧,越过胸膜顶前方,其前面的内侧有迷走神经,外侧有膈神经越过。第二段居于前斜角肌后方,其上方紧靠臂丛,下方为胸膜顶。第三段为前斜角肌外侧缘至第一肋外侧缘之间的部分,其外上方有臂丛、前方为锁骨下静脉。各段的主要分支如下:(1)椎动脉(2)胸廓内动脉(3)甲状颈干(4)肋颈干11 什么是锁胸筋膜?胸部的肌肉分为几类,各有哪些肌肉?胸前外侧区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绕锁骨下肌和胸小肌,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为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也从此筋膜穿入。胸壁的肌,分为胸部上肢肌和胸部固有肌。胸部上肢肌:起于胸壁,止于上 肢骨,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和锁骨下肌4块。胸部固有肌包括以下四块:1)肋间外肌:位于相邻两肋之间。起于上位肋骨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方,止于下位肋骨上缘。该肌在肋软骨间的部分移行为腱膜,称肋间外膜, 作用为提肋助吸气。2)肋间内肌:位于肋间隙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肌纤维斜向前上方,与肋间外肌的纤维方向呈交叉状,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该肌自胸骨侧缘向后达肋角,于肋角内侧移行为肋间内膜, 作用为降肋助呼气。3)肋间最内肌:位于肋角至腋前线的肋间隙段。肌纤维方向与肋间内肌相同。肋间血管和神经穿行于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在肋间隙的前、后份,肋间最内肌缺如,该处肋间神经和血管紧贴胸内筋膜走行。4)胸横肌:位于胸前壁的内面。起自剑突和胸骨体下半的内面,以数个肌束呈扇形散开行向外上方,止于第26肋软骨内面。该肌由肋间神经支配,收缩时可降肋助呼气。12 胸壁的神经主要有哪些?各支配何结构?胸壁的神经主要有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胸长神经、胸外侧和胸内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锁骨下肌神经。肋间神经:肋间神经沿途分支支配肋间肌、胸横肌等。胸长神经:分支支配前锯肌。胸外侧神经:支配胸大肌。胸内侧神经:支配胸小肌和胸大肌。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锁骨下肌神经:支配锁骨下肌。13 什么是纵隔?以四分法纵隔如何分区?请写出后纵隔内主要结构的名称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的总称。纵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心包、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和淋巴结等。它们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互相连结,以利于各器官的活动。纵隔的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壁为纵隔胸膜,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通,底为膈。成人纵隔稍偏向左侧。纵隔的正常位置的维持取决于两侧胸膜腔压力的平衡。当一侧胸膜腔压力增高(如气胸)、或降低(如肺不张)时,可引起纵隔的位移或摆动。纵膈四分法: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三部:心包前面与胸骨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及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后纵膈的内容有: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左右迷走神经、交感干及其发出的内脏大、小神经等。14 腹前外侧壁由外到内共分为几层?其中浅筋膜有何特点?浅筋膜内主要分布哪些神经和血管?腹壁外侧壁分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前外侧壁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腹膜壁层共7层。浅筋膜:由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脐平面以下,浅筋膜可分为两层。浅层为脂肪层,叫做comper氏筋膜,由脂肪组织构成,向下与股部浅筋膜相延续;深层为膜性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叫做scarpa氏筋膜,在中线处与腹白线相愈着,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的阔筋膜而形成盲囊,但向内下方经耻骨联合和耻骨结节间续于会阴浅筋膜(colle氏筋膜)。所以,当尿道膜部损伤尿外渗时,尿液通过会阴浅筋膜与深筋膜间的间隙扩散,可向上达于腹壁scarpa 氏筋膜的深面,但却不能越过前正中线,也不能下达于股部。浅筋膜中主要的血管:浅动脉为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浅静脉为胸腹壁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脐周静脉皮神经: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15 腹股沟管位于何处?腹股沟管的四个壁、两个开口及内容物是什么?腹股沟管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的肌肉裂隙,是胚胎时期睾丸或子宫圆韧带下降时所遗留的通道。腹外斜肌腱膜构成管的前壁及外口;腹股沟韧带构成管的下壁;腹横筋膜构成管的后壁和内口,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主要构成上壁。男性腹股沟管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16 什么是胃床,简述胃的位置和毗邻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中等充盈的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和幽门的位置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右侧。胃前壁右侧部为肝左叶下面所遮盖。胃底部紧邻膈和脾。前壁左下方在剑突下方左、右肋弓之间下直接与腹前壁接触,是胃的触诊部位。17 什么是肝门静脉,其主要属支有哪些?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是肝门静脉系的主干,长6-8cm,直径1.0-1.2cm。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相当于第2腰椎的高度。向右上斜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经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入肝门前左、右叶,在肝内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与肝固有动脉的分支流入肝血窦的血,共同经过肝细胞后又汇合成小静脉,然后逐级汇入肝静脉。门静脉在胰颈后方约相当于第二腰椎高度,下腔静脉的前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以直角汇成。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者占52.02%;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者占24.60%;或由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共同汇成门静脉,占13.29%。门静脉的主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18 简述肾的位置和毗邻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脊柱两侧,两肾上端较为靠近,而下端则相距略远,即肾的长轴由内上斜向外下。左肾上端平第11肋下缘,下端约平第二腰椎下缘。右肾上、下端均较左肾低约半个椎体。第12肋斜越左肾后面中部、右肾后面上部。肾门约平第一腰椎高度。两肾上端有肾上腺复盖,左肾前面从上向下分别与胃、胰尾、空肠、结肠左曲相邻,外侧缘上部接脾,下部邻。右肾前面上2/3部邻肝,下1/3部接结肠右曲,内侧缘与12指肠降部相贴。两肾后面第12肋以上部分,隔膈肌对向肋膈隐窝(窦),故肾手术经后入路时,应予注意勿损伤肋膈隐窝,以免造成气胸。第12肋以下部分,肾后面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与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肌相邻接。19 什么是腹膜后腔,腹膜后腔内主要有哪些结构,请写出名称?腹膜后腔是指腹后壁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上达膈肌,下抵骶胛,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间隙内充以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结构有位于脊柱前方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脊柱两侧的腰交感干,以及围绕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腹腔神经丛,还有腹主动脉神经丛、肠系膜下丛和上腹下丛等植物神经丛;再向两侧为左、右肾和肾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此外还有位于腰大肌深面的腰丛及其分支。后半部分复习思考题名词:肌腱袖:肩袖,是在肩部的活动肩关节的重要肌肉。 与关节囊愈合,并相互连接形成一接近环形的腱板,围绕肩关节称为肌腱袖。加强肩关节的稳定。三边孔: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四边孔内侧1cm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在管内,各指浅、深屈肌腱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包裹;拇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桡侧囊)包绕。两腱鞘均超过屈肌支持带近侧和远侧各2.5cm。屈肌总腱鞘常与小指指滑膜相通。由于拇长屈肌腱鞘一直延续到拇指的末节,故拇长屈肌腱鞘与拇指的指滑膜鞘相连。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变扁平,紧贴屈肌支持带桡侧端深面,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症。股三角: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还有股管(空隙)等结构。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股三角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和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股动脉居中,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腹股沟: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此区较为薄弱,其原因是: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较薄的腱膜,并在其下方形成一裂口;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未达到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因而该部没有肌肉遮盖;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而形成潜在性裂隙。此外,当人体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比平卧时约高三倍。由于以上解剖、生理特点,故疝多发生于此区。踝管:小腿深筋膜在胫骨内踝下后方形成屈肌支持带,张于内踝与跟骨结节间,形成的管状结构即为踝管。其内走行(由前至后)胫骨后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腱及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足母长屈肌腱及腱鞘。其内被三个纤维隔分为四个骨纤维管,由前向后依次通过:胫骨后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腱及腱鞘;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足母长屈肌腱及腱鞘。踝管是小腿后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小腿和足底的感染,可经踝管相互蔓延。距小腿关节内后方的外伤出血也可压迫踝管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征。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 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不等四边形的间隙。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肾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当切开此腱膜时应注意保护上述三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野常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需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引起气胸。肾周围脓肿时可在此切开引流。腰上三角是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可经此三角向后突,形成腰疝。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腰上三角的外下方。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三角为腹后壁的又一薄弱区,亦可形成腰疝。在右侧,三角前方与阑尾、盲肠相对应,故盲肠后位深部阑尾炎时,此三角区有明显压痛。腰区深部脓肿可经三角出现于皮下。听诊三角:也称肩胛旁三角,位于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的肌间隙。其内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深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晰的部位。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胸前外侧区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绕锁骨下肌和胸小肌,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为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也从此筋膜穿入。肱骨肌管。髂胫束:是包绕大腿的深筋膜阔筋膜的外侧增厚部分。起自髂嵴前份的外侧缘,其上分为两层,包裹阔筋膜张肌,并与之紧密结合不宜分离.下部的纵行纤维明显增厚呈扁带状,后缘于臀大肌肌腱相延续.髂胫束下端附着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头和膝关节囊。临床上常用髂胫束作为体壁缺损、薄弱部或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等修补重建的材料。肌腔隙: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连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髋耻隆起之间的韧带)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外侧的即为肌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临床意义: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的症状。血管腔隙: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连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髋耻隆起之间的韧带)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内侧的为血管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及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界为髂耻弓。腔隙内有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两侧,呈楔形。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其表面的盆膈下筋膜;外侧壁的下份为坐骨结节的内面,上份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还有由闭孔内肌筋膜形成的一个管状裂隙,称阴部管(pudendal canal)或(alcock 管),管内有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及其分支;顶向上,为内、外侧壁相交处;底朝下,为皮肤和浅筋膜;前壁为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份和骶结节韧带;坐骨直肠窝向前伸入肛提肌与尿生殖膈的汇合处,形成前隐窝,向后伸入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与尾骨之间,形成后隐窝。在坐骨直肠窝内,有大量脂肪组织和纤维隔,称坐骨肛门窝脂体,具有弹性缓冲作用。窝内脂肪的血供较差,感染时易形成脓肿或瘘管。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所构成。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缘 之间留有一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其下方由尿生殖隔封闭,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盆膈后部有肛管通过。盆膈封闭骨盆下口,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问答题:1臂区桡神经的走行、分支及伴随血管关系?由第58对颈神经和第1对胸神经的前支进入后束发出而形成。在腋窝内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并与肱深动脉一同行向外下,先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然后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二支,浅支经肱桡肌深面,至前臂桡动脉的外侧下行;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后区,改称为骨间后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运动障碍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态,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臂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皮肤最为明显。桡骨颈骨折时,也可损伤桡神经深支,其主要症状是伸腕能力弱和不能伸指。2肘窝位置、境界、内容?是肘前区略呈三角形的凹陷,尖指向远侧,底位于近侧。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摸、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肱二头肌腱位于桡侧,其尺侧为肱动脉和两条伴行静脉及桡、尺血管,最尺侧为正中神经。肘深淋巴结位于肱动脉分叉处。肱动脉在约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尺动脉。桡动脉越过肱二头肌腱表面斜向外下,至前臂肱桡肌内侧;尺动脉经旋前圆肌尺头深面至前臂尺侧腕屈肌深方。正中神经越过尺血管前方,穿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指浅屈肌深面。桡神经位于肘窝外侧的肱肌深面,至前臂桡动脉的外侧;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后区,改称为骨间后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穿出深筋膜。3腘 窝位置、境界、内容?腘窝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顶(浅面)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向下移行为小腿深筋膜。腘筋膜由纵、横交织的纤维构成,致密而坚韧,患腘窝囊肿或腘动脉瘤时,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胀痛明显。腘窝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4收肌管位置、境界、内容?收肌管 (adductor canal)又称hunter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收肌管内的结构,前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和隐神经,中为股动脉,后为股静脉以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进入收肌管者为: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经;通过收肌管者为:股动脉和股静脉;途中穿出收肌管壁者为:隐神经和膝降动脉。5股三角位置、境界、内容?股三角 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眼保健案例分析与防护措施
- 建筑空间智能化设计-洞察及研究
- 工程项目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标准表格
- 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及责任划分合同范本
- 小学晨检午检制度实施方案及案例
- 唐诗《短歌行》知识点详解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期中阅读理解汇编
- 护岸工程质量监理操作规范
- 保险行业理赔工作流程与操作手册
- 2025年网络文学出海战略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策略与品牌建设策略报告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家庭伦理小说知识点
- 联名合作授权协议书范本
- ECMO护理进修汇报
- 营救小羊中班课件
- 跟岗干部管理办法中组部
- 乐理知识入门教学课件
- 建筑施工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指南
- 跨境电商股权分配协议范文
- 法律与道德教学课件
- 三甲医院影像科管理制度
- 归档病案无纸化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