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4 *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省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以下我们以 1996 年的数据为例。 1996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就达 959 87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2 4,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之一。 1省粮食生产继 1993 年大丰收之后, 1996 年再次创历史最 好水平,此后几年一直保持较高、较好水平。 199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实现 3839 9 万吨,比上年增加 373 4万吨,增长 10 8,比历史最好水平 1993 年的 3639 2 万吨,增长 5 5。全年粮食单产达每公顷 4283 公斤,比 1993年的 4065 公斤增长 5 4。 2棉油生产适度降温,烟叶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1996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为 93 333 万公顷,总产量 73 57 万吨比上年下降 4 5。油料生产播种面积比上年的 27 154万公顷减少 9 047 万公顷,总产量 278 46 万吨,比上年减少 6 6。烟叶 全省种植面积达到 16 499 万公顷,总产量达到 27 69 万吨,比上年增长 24 2,实现恢复性增长。全省蔬菜面积达到 69 492 万公顷,比上年增加 8 750 万2 / 44 公顷。总产量达到 2165 25 万吨,比上年增长 30 4。 3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全面增长。以 1996 年为例,河南省肉类总产量达到 425 08 万吨,比上年增长 27 7。年末大牲畜存栏为 1540 万头,比上年增长 16 7;山、绵羊存栏达 2849 82 万只,比上年增长 21 0。 4林果业发展成效显著。根据消灭宜林荒山和完善平原的规划要求, 1996 年林业部下达河南省全年合格造林面积计划数为 33, 33 万公顷,实际完成 33 66 万公顷,比 1995年增长 14 0。全省完成四旁植树 28435 万株,比 1995 年增长 13 6。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 133 33 万公顷。全省林产品产量较上年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板栗生产由于收益高,发展较快,产量达到 41701 吨,增长 50 7,已初步形成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拳头产品。银杏产量达到583 5 吨,增长 19 3。银杏的大发展和果叶的加工利用已成为林业产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以 1996 年为例,全省水果总产 量达到 247 26 万吨,比历史上最高的 1995 年增加 35 60 万吨,增长 16 8。其中,苹果达到 182 05 万吨,比上年增长 17 2。 5水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1996 年水产品总产量205115 吨,比上年增长 13 4。其中,养殖产量 193015吨,比上年增长 14 1。水产养殖面积 17 76 万公顷,比上年增加 3333 公顷,淡水鱼苗产量 44 70 亿尾,比上年增3 / 44 加 7 34 亿尾。其中,人工孵化 29, 62 亿尾,投放鱼种 24276吨,比上年增加 2696 吨。 6乡镇企业 80 年代异军突起, “ 八五 ” 、 “ 九五 ”期间迅猛发展。 1996 年乡镇企业实现税利 4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0,其中,实缴税金 51 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 32。仅工资一项,就为全省农民增加收入 326 亿元,平均每人增收 422 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7。到 1996 年底,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已遍及全省 148 个县 (市、区 ),出口产品交货值达 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41。出口产品远销欧美、亚非、港澳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最多的南阳市出口交货值达 25 亿元,占全省总数的 26 7。 7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1996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579 19 元,比上年增加 347 22 元,增长 28 2,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 13 8,为 1988 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 1998 年,农民收入提高到 1864 元。全省农民人均从种植业得到的纯收入占纯收入增加总额的52 3;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从牧业得到的纯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 9 5上升为11 5。与此同时,全省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人均达 188 66 元,比上年增长 65 4,人均从企业和其他单位劳动获得的报酬收入达 176 29 元,比上年增长 34 3。 8农村市场繁荣活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生产4 / 44 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物价涨幅的回落,促进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活跃。 1996 年全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576 45亿元,占全省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 50 05,比上年增长23 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 5。 9农村产业结构基本稳定,一、二、三产业在稳定中略有调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为 28 7: 60 7: 10 6,基本稳定,从各产业的内部结构看,也是稳中有变、逐步合理。 1996 年,全年第一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 1639 52 亿元 ,比 1995 年增长 14 7,是近几年增幅较大的一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深入,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在不断地调整优化。 1996 年,农林牧渔各业产值的结构比为 66 2: 2 5: 30 6: 0 7。虽然从总体看这仍是一个低效益结构,农业比重仍占 60以上,但畜牧业生产的比重已占近三分之一,并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第二产业中,农村工业产值达到 2965 33 亿元,农村建筑业产值为 499 37亿元,第二产业共完成产值 3464 7亿元,比上年增加 673 4 亿元。 1996 年,第三产业实现产值 606 89 亿元,比上年增加 125 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有效供5 / 44 给,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1996 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由1995 年的 382 5 公斤提高到 420 3 公斤;蔬菜 237 公斤,比上年增加 53 8 公斤;禽蛋 22 1 公斤,水果 27 1 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 6 7 公斤和 3 9 公斤;猪牛羊肉人均占有量比上年增加 8 1 公斤,达到 40 7 公斤。 (二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 后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生产力有了一定提高,农产品产量及农民收入有了较多增加。但是要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实现 2016 年发展目标,仍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讲,农产品批量小,标准化低,商品率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前面所述的农林牧渔各业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种植业比重偏大。虽然经近五十年的调整,仍比全国及基本条件类似的山东省高,与国外农业先进国家比更高。调整中,应在不断增加种植业产值前提下,降低其所占比重,提高优良品种种植面积以及林牧渔份额。并注重农业生产的 标准化问题。 2林业比重偏低。林业是基础产业,重在对农业及社会发挥生态效益,要克服重经济轻生态的倾向,加大种草植树力度,加快其产业及生态两大体系建设步伐,在提高其6 / 44 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大经济效益。 3牧业比重应继续提高。为不断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和不断扩大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空间,牧业比重应继续提高,以提供更多优质畜禽产品。 4渔业生产仍有潜力。河南省可利用水面利用率低,产出率也低,仍有开发的潜力。 5各业区域化布局不明显,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也是影响河南省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因。 另外,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还受到市场的严重束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农产品市场供需由数量为主转向质量和品种结构为主的过程中,农产品的市场选择性越来越强。过去,河南省农业主要是以满足供给能够吃饱饭为主,现在,农业产品有了剩余,农产品的质量、品种以及标准化已成为困扰农户增产增收的主要矛盾,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二,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与社会有效需求尚不适应。目前粮食中的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软粒小麦 ,玉米的氨基酸、赖氨酸含量低,杂交稻、旱籼稻口感较差,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蛋、奶、羊毛、蚕丝、水产品等,也均有一7 / 44 个如何提高质量和如何适应市场及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确立 “ 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 的发展思想,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突破口,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出优质优价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其价值。 鉴于当前农产品对市场选择性越来越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随着农业开放程度的加大,外资逐步深入到农业领域和国外农产品涌入国 内市场,就更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档次,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那么农业就不可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体状况及发展前景 中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质是调优。为尽快解决农产品市场容量小、流通不畅及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只能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以使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就是要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合理流动,逐步实现优化组合提高科技含量,扩 大组织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 8 / 4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强化发展种植业,积极提高林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继续挖掘渔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做到产销对路,建立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发挥区域和规模优势,积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产销率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种、养相结合,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加快农业产业 化经营进程。 (二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遵循的基本原则。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调整时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使农产品做到产销对路,充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原则,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取得优质产品,并提高其经济效益。 3有利于农业生态平衡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中,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4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原则,以增强其市场空间的开拓力和竞争力。 5有利于建设区域商品基地 的原则,不断扩大其规模,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商品批量。 6有利于克服和避免区域结构趋同的原则,不搞重9 / 44 复投资和重复建设。 (三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 针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调整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种植业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基础,仍需继续发展,但要把由粮食、经济作物构成的二元结构调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结构,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2畜牧业作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大科技投入,广开蛋白饲料来源,改进饲料方法,扩 大混合饲料使用比例,提高饲料报酬率。 3加大对农产品品种及品质的调整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其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能力。 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更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以解决其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等问题。 (四 )调整、优化河南省农林牧渔结构。 河南省种植业 1952 1978 年年递增 3 15,1978 1996 年年递增为 4 8,预测今后按年递增 4速度发展, 2000 年产值可达 1270 亿元, 2016 年产值可达 1879亿 元。 10 / 44 1952 1978 年牧业产值年递增 2 26, 1978 年全省粮食生产好转之后,到 1996 年年递增 11 15。如今后按年递增 8预测, 2000 年将达到 683 亿元 (按 1996 年可比价格 ),比 1996 年增长 36, 2016 年将达到 1474 亿元,比 2000年增长 116。在农牧结合共同发展基础上,积极提高林业,继续挖掘渔业,按略低于 1978 1996 年时期发展速度,即林业按年递增 8, 2000 年将达到 6 7 亿元, 2016 年将达到 12 2 亿元,渔业按 10递增速度, 2000 年将达到 15 6亿元, 2016 年将达到 40 亿元。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按 5 5年递增计算, 2000 年可达到 2031 亿元 (按 1996 年可比价格 ),比 1996 年增长 24, 2016 年将达到 3480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71。届时全省农林牧渔业结构将由 1996 年的 66 2: 2 5: 30 6: 0 7,调整为 2000 年的 63: 2, 7:33 6: 0 8, 2016 年再调整为 53: 3 9: 42: 1 1。 (五 )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只有通过加工乃至深加工、精加工,才能实现多次 增值。但是,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长期滞后,只是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提出了 “ 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搞农村产品加工增值 ” 的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结构调整,从横向上看,粮棉油等经济作物,以前是以粮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则是以优质农业和效益农业为11 / 44 主导,发展订单农业和品质农业,从纵向上看,调整农业结构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产业化可以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比如,养牛业不仅可以得到牛奶、牛肉和皮革,同时还可以形成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这种关系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到 1996 年 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4 5 万个,从业人员 600 多万人,产值 1835 亿元,占同期工业产值 5257 亿元的 35,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由 1990 年的 0 9: 1 提高到 1996 年的 1 20: 1。为了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快农产品的转化,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各级党和政府一定要调整思路,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省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农民增收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到2000年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农林牧渔业产值的 2倍,力争其增加值能占到农民纯收入的 50, 2016 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农林牧渔业产值的 4 倍,力争其增加值占农民纯收入的 70以上。 (六 )调整、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 积极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 1978 年以来,河南省大力发展城乡二、三产业,积极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已取得很大成效。农民进城打工,劳力资源向二、三产业流动,既增加经济收入,12 / 44 又可将学到的科 际酢 冉 墓占肮芾砭 榇 嘏 澹淮笈 瘢 邮驴 陨 痛匆担 欣 诔窍缇梅 梗 杼岢 ?985 年到 1996 年,平均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 83 3 万人,每年平均转移出 60 多万劳动力。 199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 3850 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力 2816 万人,占 73。预测 2000 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将有 4200 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 2730 万人,占 65,转移到二、三产业上 1470 万人,占 35。在转移的劳动力中,有 75的人离土进镇,有 25的人离乡进城。到 2016 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达 4600 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2300 万人,占总数 50,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农村劳动力 2300 万人,亦占总数的 50。在转移劳动力中,约有 65的劳动力离土进镇, 35的劳动力离乡进城。 (七 )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调整及优化。 1种植业结构调整。 要强化种植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种植业要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总产仍需增加这一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或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 2000 年达到 4000 万吨,力争达到 4200 万吨,2016 年力争达到 4500 万吨。 (2)种植业要改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如果在耕地上直接种饲料作物喂养畜禽,每亩耕地可收获相当于 1 5 亩13 / 44 粮食作物收获量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以缩短生长期,并有养地作用。因而,应把部分粮食作物改种为饲料作物,将种植业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改革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1996 年全省粮食、经济作物比为 73: 27,预计 2000 年耕地复种指数由 1996 年的 180增加为 185,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面积结构调为 70: 27: 3,即先将1 10 的饲料用粮从粮食播种面积中分离出来,而后逐渐扩大,到 2016 年调整为 50: 25: 25,届时绝大部分饲料将由饲料作物供给。 (3)经济作物要占到种植业的一半,在农 业不发达乃至整个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作物产值比重一直偏高,直到1996 年粮食作物产值在种植业的比重仍占 58,经济作物占 42。要加大发展步伐,据预测, 2000 年在种植业中,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产值将为 50: 47: 3, 2016 年继续调整为 35: 50: 15。 2林果业结构调整。 (1)林业方面。河南省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 4左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 1990 年实施河南省十年造林绿化规划以来,林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部分市地宜林荒山基本绿化, 1994 年平原、半平原县全部达到部颁平原绿 化标准,初步形成了点、片、网、带相结合的综合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全省有林地面积 75 27 万公顷,活立木14 / 44 蓄积量 1 17 亿立方米,林木覆盖率 16 35,分别比 1980年增加 35 27 万公顷、 4878 2 万立方米和 6 55。此外,林果业和林果加工业已成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 河南省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而且结构也不合理,根据 1993 年全省林业清查结果,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面积构成比例为 47 9: 24 7:18: 7 6: 1 7。用材林接近 50,经济林也占有相当比重,防护林和薪炭林 比重偏小,这种林种结构既难发挥森林的防护能力,也难保证用材林的稳定。从林龄结构看,比例不合理更为突出,中幼龄林面积占 93以上,成熟林资源贫乏。树种结构也不合理,表现为纯林面积大,混交林少,速生树种多,优质树种少,珍贵树种更少。栎类占林地面积的50 6,蓄积量占 47 8,占居树种的绝对优势,而针叶类树种如油松、马尾松所占比例较少,且几乎全部处于中幼林龄。 河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需进一步调整。 调整的方向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的综合社会效益。平原地区应建立由农田林网、 农桐间作、四旁绿化、沙碱地造林等组成的防护林体系,形成结构合理,良性循环,高效生物量的生态系统。山区林业应建立和保持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平衡,同时保持一定数量的木材生产和经济林产品,实现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15 / 44 益的协调发展。 调整的目标是: 2000 年全省林业产值达到 56 亿元,比 1996 年年均递增 8,林木覆盖率达到 1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1 4 亿立方米,林产品总量达到 300 万吨,农田林网控制面积 533 33 万公顷, 2016 年林业产值达到 120 亿元, 10 年年均递增 8,林木覆盖率达到 20,城市绿化率达到 35,森林及主要林产品供求矛盾基本缓解,并基本遏止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林种、林龄结构的调整思路是:按照 “ 完善平原,主攻山区 ” 的战略方针,大力绿化荒山,使有林地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比例达到 70以上,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的比例大体调整为 32: 30: 30: 8。林龄结构经过调整,基本达到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面积各占 1 3,在蓄积上的比例为 1: 3: 6。 (2)水果方面。 1996 年河南省水果总面积 44 748 万公顷,总产量 247 26 万吨。其中苹果面积 34 125 万公顷,年产量 182 05 万吨,分别占全省的 76 26和 73 62。其比重过大,种植结构严重失调。加之目前全省果树仅有50进入盛果期,其余陆续开始挂果,伴之而来的将是更为激烈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但由于品种质量问题,一般品种价格较低,而且逐年下跌。究其原因,受到利益驱动,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在不适宜栽植苹果的地域,大建 “ 优质16 / 44 苹果区 ” ,有的不惜改粮为果,滥占耕地,加之品种老化,必然总量失控。但这只是市场的相对饱和,潜在市场容量很大。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是必然的趋势。目前,世界人均消费量 60 公斤 ,中国人均消费量 34 8 公斤,河南省人均消费量只有 27 5 公斤。今后应加强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导,调整区域布局和树种、品种结构,本着因地制宜和不占耕地原则,适当控制苹果发展,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引种多品种的优质水果,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2000 年,在水果种植结构比较协调的情况下,种植面积可增至 46 67 万公顷左右,将发展的重点转向豫西灵宝、陕县、洛宁、嵩县等山丘区,并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依靠科技、集约经营,提高水果产量和质量,形成质量和价格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容量。 3畜牧业结构的调整。 “ 八五 ” 以来,畜牧业已 成为河南省农林牧渔四业中发展速度和增长幅度最快的产业。1996 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 501 69 亿元,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 30 6。河南省畜牧业总产值、肉、蛋总产量均居全国的第 3 位。畜牧业发展带动了肉食、皮毛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在肉类总产量中,牛羊禽肉的比重由 72 3下降到 63 5,牛羊禽出栏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生猪出栏17 / 44 增长幅度。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1)全省地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发展不平衡。 1996 年,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鹤壁最高达 44,三门峡仅为 16,差距相当大。 (2)生产水平低,畜禽出栏率及个体产量均未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加工能力相对较弱。河南省虽有 “ 春都 ” 、 “ 双汇 ” 等几个大型肉食加工企业,但主要是购用省外原料,而全省的畜产品 “ 原 ” 字号和初级产品外销的比重很大。 (4)畜牧业资源未能很好开发利用。全省年产作物秸秆 4500 万吨,实际利用率 50左右,其中青贮、氨化仅占 10,可利用草山草坡 286 万公顷,有一半没有开发利用,全省年产饼粕 170 万吨,用作饲料的只有 20,配合饲 料普及率 50左右。 河南省人多地少,应继续优化畜禽结构,开发利用现有的秸秆及饲草资源,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饲畜禽,走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之路。根据全省不同地域畜牧业资源状况,在丘陵山区山地面积大,草场草坡多,应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饲牲畜;平原地区,饲料秸秆等资源丰富,应在继续发展养猪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草食畜禽,建设若干个规模较大的畜禽生产基地,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道路。 2016 年以前,以铁路沿线地区为主,新建和续建瘦肉型猪基地县 50个,建集约化瘦肉型猪场 10 个,在南阳、周口、商丘、驻马店、平顶山等地 (市 )的 53 个县 (市 ),进行肉牛生产性开18 / 44 发,逐步建成我国优质肉牛生产基地 河南中原肉牛带,并加强对豫东槐山羊、信阳水禽、豫北肉鸡、铁路沿线瘦肉型猪及大中城市郊区奶业等系列开发,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系列生产基地,实行系列化生产,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在优化畜禽结构的同时,着重加强畜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在保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使优质产品率达到 70左右,牛羊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 40以上,到 2000 年和 2016 年使全省肉蛋奶产量和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如表 1 所示水平。 表 1 河南省 2000 年、 2016 年肉、蛋、奶产值比率发展趋势 项目 2000 年 2001 年 达到目标(万吨) 年均递增( %) 达到目标(万吨) 年均递增( %) 肉类总产量 禽蛋 10 4 奶类 16 5 通过上述调整,使牧业产值在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 35和 42,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4渔业结构的调整。河南省渔业生产规模小,渔业19 / 44 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渔业生产发展,一直呈现持续发展势头,其 产值 1996 年达 7 6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 1978 年增长了 7 5 倍,年均递增 12 7;水产品产量达到 20 51 万吨,比 1978年增长了 7 3 倍,年均递增 12 5。与此同时,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一些名优品种已形成规模养殖,到 1994 年,全省名优养殖面积达到 3 733 万公顷。黄河鲤鱼、甲鱼、鳜鱼等少数鱼种在全国具有品种优势。 河南省渔业近年来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还很不适应。 1996 年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仅 2 24 公斤,与全国人均 26 87 公斤相比,相差24 63 公斤 ,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 10。同时,渔业产品结构单一, 1996 年水产品中鱼类占 94,虾蟹贝类仅占6。 河南省现有 21 42 万公顷可养殖水面,还有 184 74万公顷宜渔开发的荒水、荒滩, 2016 年前可开挖 5 53 万公顷鱼塘。按照渔业资源分布情况,本着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渔业结构的原则,将全省渔业进行如下调整: (1)豫南湖塘密布,可养殖水面占全省的 40,应建成集中连片的水产基地,在条件适宜的水面,大力开发甲鱼、河蟹、珍珠、鳝、虾等高附加值特色养殖,以提高经济效益。 (2)沿黄、淮北和城 郊应大面积发展黄河鲤鱼、淇河20 / 44 卿鱼,集约化养殖,增加高产养殖水面,集中连片,开发商品鱼生产基地。 (3)区别豫西南大中型水库水质情况,调整为银鱼、池沼公鱼和三网养鱼基地。沙颍河水系,洪汝河、史干河水系及淮河干流应建成天然捕捞重点区。全省要广泛开发宜渔资源,增加有效养殖面积,抓好一优双高开发使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到 30,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 50。水库、湖泊等大型水面优质水产品比例提高到 20以上。同时扶持发展一批像黄河渔场等类型的渔工贸一体化的龙头骨干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渔业整体效益。 通过 调整, 2000 年和 2016 年,河南省水产品产量和渔业产值可分别达到如表 2 所示的水平: 表 2 河南省 2000 年、 2016 年渔业调整目标表 年份 1996 1990均递增( %) 2000 年 达到目标 年均递增( %) 2016 年 达到目标 年均递增( %) 产量(万吨) 30 10 59 7 产值(亿元) 10 40 10 经过上述各业调整,全省农业综合商品率将会有进一步提高,预计到 2000 年达到 60左右, 2016 年接近 70。 5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与调整。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21 / 44 相应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仍是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过程中一项亟待进一步强化的工作。 (1)调整的指导思想。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指导思想,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调整也必须遵循 “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 的原则,其调整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通过加工增值,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和经济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依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优势互补,扩大资源共享。 (2)调整的方向。根据各地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情况的不同,从上述调整的指导思想出发,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产品方向调整,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方向调整,由中低档加工产品向高档加工产品方向调整;二是向出口创汇方向调整。在产品优化调整中要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力争生产出一大批适合内需和出口创汇的高档名牌产品,以提高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 (3)调整、优化的重点。根据河南省各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现状,当前调整、优化的重点是: 以各地的优势农产品资源为重点,办好食品加工、制造和饲料加工业; 突出外 向型出口创汇加工产品的生产与加工; 以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为重点,短期内要尽快生产出一批信得过的产品。 22 / 44 (4)调整的目标。 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 1996年的 35,调整为 2000年的 37、 2016年的 40。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四业产值之比,由 1996 年的 1,2: 1,调整为 2000 年的 2: 1、 2016 年的 4: 1。 三、总体发展思路与因地制宜 当前,河南省的农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日益从半封闭型的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转化,从规模、数量型向集约、效益 型转变,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展开,西部省区到中部粮区来购粮的客商明显增多,有些则签订了长期的购粮合同。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我国优化农业布局,实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可喜结果。 河南省每年向省外调出粮食 25 亿公斤左右,往 年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的缺粮省区。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粮食供求信息网上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河南、河北、湖北等中部省区与西部省区签订的粮食供求意向约占到了一半左右。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滑县 2000 年销往内蒙古、陕西、山西、青海等中西部省区的粮食已达 5000 万公斤,占全部销量的一半,而往年这一比例只有 10。最近,西部退耕还林区的客商纷纷来到河南省周口、安阳等产粮大区购23 / 44 粮。西安市两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都与河南省签订了长期的购粮合同。 有关粮食专家认为, 我国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中部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这一农业结构布局是合理的,不仅可缓解中部卖粮难,而且还对退耕还林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粮食支持。所以,这对于河南省来说,就是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够快速带动河南农业的发展。 (一 )因地制宜,加强农、牧、渔全面发展。 在河南省的农业发展中,必须贯彻好 “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 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在农业发展中,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情况,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产则水产,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比如,河南省的畜牧业发展,就是根据省内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确立了 “ 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发展数量,提高质量,依靠科技,开发市场,形成商品优势,提高畜牧业的生产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 的指导思想。并且据此确立豫北重点发展肉鸡、蛋鸡和生猪生产;豫西重点发展羊、牛、兔等饲养动物;豫南重点发展水禽生产;豫东重点发展黄牛、肉牛;大中城市重点发展奶牛业。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使河南省的畜牧业得以持续快速增长,而且使其规模经24 / 44 营、区域经济得以发展,出 现了 “ 公司 +农场 +农户 ” 的经营方式,为河南省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6 年以来,河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农村非农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林牧渔业生产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农林牧渔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由 1994 年的 1: 2 81 变为 1: 2 51。 1998 年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全省农林牧渔产值达 1876 6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达到 1147 38 亿元,农林牧渔各业产值的结构比为 66 2:2 5: 30 6: 0, 7。从总体上看,农业比重占 60以上,但农林牧渔结构正在逐步优化,畜牧 业生产的比重已占近 1 3,并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中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积极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农业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实现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大市场、大批量、低成本的规模效益,加快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农业走向市场经济。为了能更好地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 一步明确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5 / 44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政策上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张家港、常熟等地情况看,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是,要坚持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经营;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的,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关于其基本原则,也就是必须以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力为目标,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的;必须坚持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等。 2进一步理顺土地产权关系,走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农业要仿效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制度,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国家成为拥有土地财产的终极所有权,以税收等形式体现这一所有权的权益性和归属性,而集体村社只作为纯粹的生产和行政自治管理组织存在,农民可以转移土地使用权,国家永不以行政权力无偿中 止或干涉农户对土地的正常使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的优化组合和地块的相对集中成片,为规模经营奠定明晰的产权基础。土地产权关系明晰26 / 44 后,采取自愿协商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土地地块的相对集中,以某一个主导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使公司、农户、市场、基地、加工流通企业、消费者、政府等经济主体形成农业产业链,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走优质高效的产业化、专业化经营之路,以推进农业的规模经济。比如,山东寿光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实行一体化经营,他们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流通渠道, 使百万农民不仅从生产中得到收益,同时也能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益。 3进一步发展非农产业,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转移大量富余的农业人口。当前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帮助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稳定已吸纳的劳动力,并挖掘潜力继续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还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河南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交通、通讯等比较落后,资金技术也很短缺。各级政府尤其是中 央政府、省政府要切实增大对河南省的各项投入,帮助河南省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培植支柱产业,形成企业集团,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2)大力加强农村市县规模建设,形成完备的城市功27 / 44 能以吸纳农村劳动力。由于当前大城市的劳动力状况已近饱和,因此应把着眼点放在市县等中小城市、城 (镇 )的建设上,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另外,河南省的市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市县规模建设比发展乡镇更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也远非小乡 镇可比。 (3)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的流动,适度放宽户口迁移,改变城乡人口隔离分治的状况。另外,还要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输出的组织化建设,促进劳动力的高效有序流动,同时劳动力接收地也应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劳动中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 “ 借地育才 ” 的功能,为后进的地区培养出大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各类人才。 (三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保护机制,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 农业是基础产业,但也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业经济要与市场经济 接轨,千百万农民需要引导才能进入市场,政府除了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外,还要培育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因而农产品市场还远未形成,各级政府都应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并提供配套服务。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统28 / 44 一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既可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又可以在竞争中形成公平合理的价格,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转移一部分农业人口。目前河南省的农业还比较脆弱,政府要制定一套优惠政策,为农户或其他联合体在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方面提供 多种有效服务,并会同物价、粮食部门,对粮食价格进行保护,尽可能地化解市场风险,实行 “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奖农 ” 的政策,调节粮农和从事非农产业者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的权益。比如,浙江省绍兴市在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注重 “ 三个强化 ” : (1)强化信息服务。重点是两个方面: 搞好涉农部门的信息服务; 拓展网上信息服务,该市各县 (区 )都已建立了农产品信息中心,为千家万户生产经营开辟了信息渠道。 (2)强化科技服务。他们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农技部门的横向联系,组织科技兴农巡回讲团, 向农民介绍各类科技知识,定期召开效益农业推广会,向农民介绍各类调整结构的模式。 (3)强化产销服务。他们坚持 “ 调结构与拓市场 ” 同步推进,多渠道开辟产销渠道。主要是通过提高加工龙头,拓展销售龙头,增强龙头联接农民闯市场的带动力;通过政府抓展销,拓宽国内外市场;通过兴办专业市场,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辐射力。 (四 )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29 / 44 随着人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城乡人民的消费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生存性生活资料比重下降、享受性生活资料比重上升的状况,对农产品的选择 性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各地应当积极地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1)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986 年以来,在农业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先后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县 13 个,名优特产品项目 25 个,这些基地和项目的投建,大大提高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使优质农产品数量大幅度提高。至 1993 年底,优质农产品基地 (项目 )扩大到 77 个,涉及 30 多个县。原阳优质米 “ 黄金晴 ”在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宁陵酥梨获优质产品奖,信阳毛尖茶在 1992 年全国名茶评 比中位居金奖榜首。 1994年河南省又重点选择了中牟大蒜、卢氏食用菌、郑州优质良种苗木等优良产品进行开发。 (2)压缩淘汰品质差、产量低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如在小麦生产中压缩不良品种,扩大优质品种。油菜大面积种植了秦油 2 号等新品种。水稻重点扩大沿黄粳稻种植面积。棉花重点推广了中棉 12 号等新品种。通过品种更新,优质棉、米、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已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五 )注重借鉴外省市成功经验,指导河南省农业结构30 / 44 调整。 比如浙江绍兴市,自然结构称为 “ 七 山二水一分田 ” ,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但是,他们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途径,调结构、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走出一条适应绍兴实际的效益农业发展新路子。1998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 108 5 亿元,农民收入 4408元,其中来自农业产业化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占 40左右。他们的做法是: (1)建一批特色基地。通过打破 “ 小而全 ” 的生产格局,形成连片开发。形成 “ 万字号 ” 农产品基地 53 个,涌现出 500 个专业村、 34 个专业乡、 6 个县级 “ 全国特产之乡 ” 。 17 个获全国名牌产品,形成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2)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3)形成一个市场网络。 (4)拓展外向农业发展领域,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抓结构调整,即品种调新,结构调优,效益调高; 抓科技进步; 抓产品销售; 抓机制创新。 广西梧州市提出建立现代农业实验区的 “1245 实验工程 ” ,也十分具有特色,其主要内容:一是一个现代企业群。实验区重点围绕开发粮食、林业、水果、花卉、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用十年左右时间在实验区内逐步建立一个科技含量较高,以大农业产品为原料的现代企业群。二是两大市场,建立农产品和特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土特产品市场 。三是四大中心,即农业信息、新物种研31 / 44 究与开发技术培训、社会化服务等中心。四是五大基地,即商品粮、速生丰产林、果蔬生产、水产品养殖等基地。 (六 )调整农业结构要防止耕地 “ 农转非 ” 。 一些地方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耕地 “ 农转非 ” 的现象。有的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上栽果树、挖鱼塘,有的建砖窑。建沙石场,少数农民甚至在耕地上开饭店、办商店。 一些农村之所以出现耕地 “ 农转非 ” ,其原因,一是一些干部对调整农业结构缺乏全面认识,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农民把耕地用来发展非农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象棋知识培训通知课件
- 2025版全屋定制家居产品进出口合同
- 2025版冷链物流设备采购与安装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户外家具定制及全国市场销售合同
- 2025版城市综合体物业运营管理服务合同书
- 2025版路灯照明设备定期检修维护服务合同
- 2025版商品房预售协议合同示范文本执行指南
- 2025便利店夜间营业安全保障承包协议
- 2025年度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房屋抵押贷款到期续贷合同范本
- 审理室业务课件培训
- 2025年四川省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预防出生缺陷健康讲座
- 2025吐鲁番辅警考试真题
- 船舶建造全流程解析
- 幼儿园膳食儿童过敏防护会议记录范文
- 2025至2030中国航空客运销售代理行业市场运行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
- 不等齿宽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力波特性与振动抑制策略研究
- 首诊负责制试题及答案
- 2024浙江遂昌农商银行新员工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