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pdf_第1页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pdf_第2页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pdf_第3页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pdf_第4页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音乐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 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 姓名:冯璐璐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和声 指导教师:陈士森 2011-06-23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1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 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 op.19 为例为例 摘要摘要 自由无调性时期是勋伯格音乐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他从浪漫主义晚期到序 列十二音创作的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勋伯格其他时期的作品有着很 大的区别。此时他的创作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规范的理论 体系。虽然音乐中使用了许多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法,但是,依然在乐曲中保留了很 多相关的传统因素。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特点对这六首小品的曲式结构,节奏节 拍,旋律线,音程与和弦构成,主题动机的构成与发展,音级集合的运用,紧张度 对于音乐情绪的控制等要素,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较为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力求 从中找到无调性音乐的发展逻辑和音乐结构的构成特点。从而为进一步理清从浪漫 派晚期高度的半音化进行,到完整的十二音序列体系建立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脉 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此外,本人还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造成这一种音乐文化现象的社会环境和历 史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从中得出了美学思想对于同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中还谈到了笔者在分析这部钢琴小品六首时所得到的一些启发和结 论,希望在对这部作品进行探讨的同时,能对其他无调性作品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 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勋伯格 钢琴小品六首 自由无调性 十二音体系 音级集合 紧张度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内容摘要 2 abstract the free atonality period is the second period of the schoenbergs musical composition,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of him from the later period of romanticism to the series twelve- tone music composition, so schoenbergs works of this period has a big difference to his works of the other period. in that time, his creation has just be in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and he didnt form a complete and standardized theoretical system. although the composer had used many modern musical creation techniques in the works, but still retained a lot of tradition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works in the music. so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is characteristics have a comprehensive, multi- angle, more in- depth and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the elements of form structure , rhythm ,melody line ,intervals and chords structure ,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matic motives the use of pitch- class set , the control of degree of tension to the music emotions for the six short piano pieces. strive to find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atonal music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sic structure. so a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course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from the later period of romanticism height chromatic march to the complete twelve- tone series music systems, offer some necessary theoretical basis. in addition, i also in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aesthetics, have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reason that create this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obtained it that the aesthetics thinking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the same period music compose style. finaly , in the article the writer has also discussed some inspiration and conclusions that he get in analyze the “six short piano pieces”, and hope at the same times with have a deep- going explore of this work , can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atonality works researchers . key words : schoenberg six short piano pieces free atonality twelve- tone music system pitch- class set degree of tension 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成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专业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并提供过帮助的通知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本人均已在论文中做出了明确说明并表示的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送交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音、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予以保存。本人电子文档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 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引 言 3 引引 言言 阿诺德勋伯格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也是 20 世纪新音 乐浪潮中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他的学生威伯恩、贝尔格,一起被称 为“表现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就是打破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和声大 小调体系的统治,建立的一套全新的以“十二音”为基础的无调性音乐体系新秩序。 并且开创了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等创作方法, 为 20 世纪新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更 为丰富而广阔的空间。勋伯格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于在早期创作 中受到瓦格纳和理查斯特劳斯的影响,他的创作呈现出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第二 个阶段是从 1908 年开始,为自由无调性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 1923 年起为十二音 序列音乐创作时期。 其中,第二个阶段自由无调性时期是勋伯格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到十二音序列 体系建立的过渡时期, “对于刚刚步入无调性领域的勋伯格来说,这种情况仅仅意味 着他一时间还没有找到一种乐风的技术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他逐步摆脱古典和声概 念的限制使得音乐作品在调性和无调性两种状态难免显得混同存在而游移不定。 ” 所以作曲者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结构力体系来重新构建音乐的结构。 勋伯格在此后的 创作中,始终都在努力的进行尝试与探索,力图从音乐艺术形式的功能中挖掘出新 的可能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探求音乐构成上的新方法,以代替以前调 性和声所引起的结构上的变异” 。因此,在这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中,他多采用十二个 半音的创作手法,创建了一种独特的个人化的创作风格,从而超出了传统大小调的 束缚。而钢琴小品六首 op.19就成了这一大胆探索中的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 这部作品是勋伯格采用“微型化”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与其晚期浪漫 主义风格的作品相比,op.19 的“微型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次, 这六首小品无论是篇幅的长度还是结构织体的简洁度,作曲者都进行了极限性的压 缩。这种看似有些极端的创作风格可能与作曲者本人创作这组小品的意图是有一定 联系的。因为当时作曲者正处在一个新的结构力的探索时期,所以,作曲者创作的 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进行实验性的尝试,通过钢琴独奏曲这种“轻便、简洁、明了” 的音乐表现方式,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因素的干扰,从而能够更为专注的去进行音的 “结构重组实验” , 以便去发现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技术理论体系来代替传统的调性理 论体系对于音乐语言的限制。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旋律线条、织体、节奏、调式调性、强弱力度、音集集合 的运用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的分析, 尝试着去更为深刻的挖掘其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年第一版,第 5 页。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引 言 4 音乐中的结构力,并且从中学习、了解勋伯格这一时期音乐语言的一些特点,以及 与传统音乐的联系。 从而为分析与研究勋伯格这一时期的作品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引 言 4 第一章、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第一章、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 第一首小品第一首小品 轻巧、温柔地、亲切地,共十七小节,轻巧、温柔地、亲切地,共十七小节,6/8 拍拍 1、曲式结构分析、曲式结构分析 本曲可以看成是一个具有“起承转合”性质的四个微型乐段构成的结构形式, 即 a(2)+扩充(1.5)+b(2.5)+扩充(1.5)+c(4.5)+ d(5)。 其中 a 乐段是整个乐曲的起句,节奏和织体相对比较简单而平稳,旋律声部相 对较少,是音乐素材的初次呈示,到了第二小节最后右手旋律结束,左手继续做旋 律的扩充式发展。并且在第三小节后三拍和第四小节前三拍,右手旋律又做了一个 花腔似的补充。而 b 段则在 a 段的基础上节奏型和织体变的更加复杂,旋律声部也 由原来的两个声部扩展到了三个声部、四个声部。第七小节则是 b 段的一个扩充, 一直延续到第八小节第一拍结束。节奏不断的加密,速度也逐渐变快,然后很自然 的引出 c 段。 c 段之所以具有转句的相关性质就是因为它无论是节奏还是织体上都和 a、b 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密集的震音节奏也使音乐从音响上达到整首乐曲 的高潮。直到第 13 小节,d 段的出现,旋律的情绪才随着节奏的简化和织体的再现 而变得缓和下来,而且具有鲜明的收束和再现的感觉。 由此可以看出,这首小品的曲式结构总体上来说,较为简单而传统,只是分句 不再受传统节奏节拍的控制,而是依靠休止符的使用以及织体与节奏型的变化,来 进行乐句的划分。 2、节奏节拍特点分析、节奏节拍特点分析 这首小品中节奏、节拍的发展和曲式结构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也同样具有一 种 “起承转合”式的结构特点。首先,本曲作者在刚开始选用悠长而抒情的 6/8 拍,是和这首小品这种温柔地亲切的风格是相一致的。在第一乐段 a 段中,前两 小节的节奏型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这四种音型为 主,如例 1.1 所示。仅仅在乐段最后的扩充部分(3- 4.5 节)才出现了附点节奏和 切分节奏。由于第一乐段的节奏型相对比较平稳和简单,所以,从节奏听觉上来 说,曲调还是较为舒缓的,紧张度相对较低。 例例 1.1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5 而当小品发展到 b 段,节奏型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大量的出现附点音 符和切分音符这种动力性较强的节奏,并且出现了三连音节奏型,见例 1.2,使乐曲 的节奏变得更加复杂而不稳定,音乐的内涵变得更加的丰富,紧张度也随之不断提 高,从而推动了音乐情绪的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从节奏上来说,b 乐段是 a 乐段 的承接发展,具有承接句的某些特点。 例例 1.2 b 段主要节奏型段主要节奏型 而乐曲的进行到间奏(第 7 小节)的时候,节奏则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转折。 首先是节拍的变化, 那就是由前面的 3/8 拍变成了音乐风格对比较为明显的 2/4 拍。 而 2/4 拍从音乐情绪上来说,更加的热情活泼而有活力,从而显得紧张度更高,动 力性更强。其次,出现了全曲所从未出现过的极为短促,并且紧张度相对较高的 六十四分音符和六十四分休止符,使乐曲的音乐情绪的紧张度也随之突然地提高, 并且节奏型运用了附点十六分音符节奏+休止符+六十四分音符。从而预示着全曲 高潮的即将来临。而乐曲的第三乐段 c 段的节奏型相对比较密集,旋律声部以三 十二分音符的连续进行为主,见例 1.3,因此从整体上感觉流动性较强,并且出现 了三十二分震音节奏,但是却没有出现 a、b 段所大量出现的附点和三连音节奏, 而切分节奏也仅仅在弱拍弱位上出现了一次。所以和 a、b 段的节奏型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体现了转句所具有的“转折对比”的特点。 例例 1.3 c 段主要节奏型段主要节奏型 最后是小品的 d 段(13- 17 小节) ,之所以说 d 段具有合句的特点,第一,是从 节拍上来说,d 段的第二小节,也就是 14 小节的节拍由 2/4 拍突然变成了小品刚开 始的 6/8 拍,从节拍上体现了一种再现;第二,是从节奏上来说,相对于节奏型比较 复杂多变的 b 段和 c 段, d 段的节奏型明显变得更为单一而简洁, 仅仅是由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三种常规的节奏型构成。如例 1.4 所示。 例例 1.4 d 段主要节奏型段主要节奏型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6 可见,作曲者在这里是个特别的安排,就是为了体现出合句的那种“收束” 的特点,同时起到节奏节拍上的再现作用,使得乐曲从情绪上趋于平缓,从而预 示着乐曲的即将结束。d 段的最后三小节(1517 小节) ,虽然在最低音声部有一 条流动的旋律线条,但是上面的各声部进行还是以长音和八分音符的平稳进行为 主,旋律和节奏都没有再出现新的发展,只是对于终止段落做了进一步的巩固和 补充。 由此可见,本曲的节奏节拍的运用和发展,作曲者是做了严密而有目的规划 的,因此成为了本首小品结构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并且和全曲“起承转合” 式的音乐发展逻辑相统一。 3、音程与和弦素材的运用、音程与和弦素材的运用 因为这首小品的创作时期是在勋伯格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到序列音乐的一个 过渡、探索时期,所以,在这首小品里,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较为有特点的素材 运用方法,就是把传统功能和声里所不太常用的音程与和弦作为主要音响素材进 行变形和发展,运用现代的作曲手法打破传统的作曲技法的束缚,重新进行更为 自由而多样性的组合。简言之就是“材料是传统的,技法是创新的” 。 在第一首小品里面所运用的最为明显的和音材料就是传统和声中所不太常用 大七和弦,其中,小大七和弦 4- 19(反演形式为增大七和弦)为全曲的最重要的 一个核心音高素材,贯穿全曲始终,成为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线索。此外本曲 还出现了两个非核心性的对比素材,一个是相对较为和谐、紧张度较低的小小七 和弦 4- 26,出现在高潮部分 c 段的结尾处(第 10、11 小节)来降低其紧张度,从 而自然的引出结束段。另一个素材是三全音音程,出现在小品的高潮部分也是本 曲的黄金分割点处(第 8 小节) ,通过其连续进行来加强音乐的紧张度,把乐曲的 情绪推向高潮。见例 1.5 和例 1.6。以下我们就对这首作品中的核心集合及其变体 形式的运用方法做更为详细而具体的分析。 (1)三音、四音集合材料的巧妙运用)三音、四音集合材料的巧妙运用 根据上一段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本首小品的核心四音集合材料是 4- 19,而 本曲中出现较多的三个三音集合 3- 3、3- 4 和 3- 11 则刚好都是集合 4- 19 的子集,被 4- 19 所包涵,因此可以看成是 4- 19 的变体形式。 首先看 a 段(1- 3.5 小节)里面的弱起小节和第一小节,弱起小节的左手旋律 中,如果把 g 音看成是和弦外音,那么 a、c、g 三个音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省略了 五音的小大七和弦。因此 a、c、g 三个音就构成了集合 3- 3。而右手中前两个小 节的旋律如果把 f 看成是和弦外音,那么剩下的 b、d、f 三个音就刚刚可以构 成大三和弦 311。第一小节所出现的左手和音是 e、g、b 和d,刚好就构成了小 大七和弦,既集合 4- 19。这里也是核心集合 4- 19 的初次呈示。到了第 3 小节的后三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7 拍中的左手声部有一个 c、b e、b b 三个音(如果把后面十六分音符的三个音 b、d 和 b 看成是辅助音)构成的三音组,即集合 3- 7,这三音集合可以看成是省略的五 音的小小七和弦(即集合 4- 26(12) ) ,因此它便是集合 4- 26 的子集。在这里使用集 合 3- 7 为下面 c 句中即将出现的 4- 26 埋下了伏笔,并且从音色上与集合 4- 19 形成了 鲜明对比。 随后进入 b 段,第 4、5 小节中,也有一些关于集合的 4- 19 及其子集 3- 3、3- 4 和 3- 11 的运用,但是在第 5 小节左手的最后一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 4- 19 的子集 三音集合 3- 12(4) ,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增三和弦,它的出现为乐曲又增加了 新的色彩。如例 1.5 所示。 例 1.5 a 句 3-11 例 1.5 a 句 3-11 3-3 4-193-3 4-19 3-11 3-11 3-11 3-11 3 -11 3-7 b 句 b 句 4-19 大七大七度 大七度大七度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8 c 句中的左手震音式和弦部分的音集集合依然是 4- 19,这个主题素材,一直持 续到第十小节的第一拍, 当进入到第十小节第二拍的时候, 和音中的 b e 就变成了 还原 e,这样音集集合就由 4- 19 变成了 4- 26(12) ,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说过 4- 26 是小小七和弦,其紧张度相对较低,音响效果也较为和谐,所以,就造成了音乐 情绪上的缓和,来预示着乐句的结束。 最后一个乐句 d 句,首先在第 13 小节出现了 4- 19 的子集 3- 4,就是由 d、a、 b d 三个音所构成。第 14 小节则出现了一个增大九和弦 5- 26,这个集合可以看成 是集合 4- 19 的进一步扩展,因为它包涵 4- 19,为 4- 19 的母集。最后三个小节是全 曲的尾声 coda 部分,高声部和低声部的和音都以集合 3- 3 和集合 3-4 为主,但是 第 16 小节和第 17 小节的前四拍的总的音集集合为集合 9-4,而集合 9-4 刚好是 3-4 的补集。见例 1.6。 例 1.6 例 1.6 3-11 3-7 3-33-33-4 4-19 4-19 3-12 3-33-12(4) 6 7 大七大七 大七大七 4-19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9 ( (2)音程材料的运用特点)音程材料的运用特点 在这首乐曲中,无论是横向旋律还是纵向和弦,对于大小二度和大小七度的运 用都较为普遍。尤其是大七度及其转位小二度的运用,在本曲中的运用则更为频繁。 因为大七度是构成小大七和弦和增大七和弦(即集合 4- 19)的重要特性音程,如第 4 小节的高声部旋律的最后两个音 f、e(大七度)和左手声部最后一拍的纵向音程 b e- d(大七度)与横向音程 d-c(小二度) 。 再如第 5 小节的右手声部的 b e- d、bd- c、b a- g 这三组小二度半音下行,和第 6 小节右手高声部和中声部纵向构成的两个音程d- d 和f- g,还有同一小节中左 手两个声部在第三拍出现的音程d- c 都是大七度音程。最后,在第 17 小节高声部 的最后两音 e- d 和低声部的两个音f 和 f,这两组音的音程关系均为大七度 ic1。 因此,大七度(转位后小二度)的广泛运用也是本曲的一大特点。说明了作曲者在 潜意识里就是为了突出主题音响材料 4- 19 的重要特点。 另外一个比较有特点音程就 是在第 8 小节里后两拍中对于三全音的运用。因为 4- 19 里面没有三全音,但是进行 到第八小节的第二拍的时候高声部却连续出现了两个三全音,因为第八小节是全曲 的高潮部分,因此在这里运用三全音这种新颖而且紧张度较高的音程来增加全曲情 绪的紧张度,从而和震音节奏来共同烘托音乐高潮部分的紧张气氛。如例 1.7 所示。 例例 1.7 c 句句 d 句句 大七大七 4 5 小二小二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0 错误!未定义书签。4、乐曲的旋律线特点分析 4、乐曲的旋律线特点分析 在一首作品中,旋律线的构成往往也是和乐曲整体结构素材的构成有着密切 联系。但是现代音乐的旋律线的走向与构成相对于传统旋律线来说,又有它新的 特点。因为“现代音乐的旋律比起比较古老的旋律规则来,比较倾向于建立在悬 而不决的感觉之上。 ” (1)与现代音乐的共性特点分析)与现代音乐的共性特点分析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作为一部具有过渡性和实验性的现代音乐作品, 其旋律线的进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现代音乐的共性特点:(1) 音与音之间的旋i律 音程进行中,连续的二度进行、大七度甚至是八度以上的大跳出现较多。而传统 音乐旋律线中,这些音程的运用相对出现的较少。由于小二度的旋律进行增加, 摘自于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姚恒璐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 p49 页。 小小二二 大大七七 大大七七 大大七七 6 8 小二小二 7 9 三全音三全音 三全音三全音 4-19 4-19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1 因此使乐曲旋律的半音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了。 (2)音与音之间如果出现了大小二 和大小七或者是三全音等不和谐音程,甚至多次出现在了句首和句尾处,并且一 般不故意的去加以解决。而在传统旋律里,如果出现不协和音程一般都是有一种 想协和音程解决倾向性的。 (3)在这首作品中某些旋律线的音域运用则较为自由, 可以从较低音区突然跳到很高的音区,或者从很高的音区跳到很低的音区,因此, 相对传统音乐来说,这首作品中音域的运用更为扩大化和自由化了。 (4)传统音 乐中旋律的节奏较为规整,一般会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节奏主题,而在这首小品中, 旋律线与节奏的结合则较为自由,传统节奏中的强弱拍的节奏韵律变得较为模糊, 节奏变化较为突然,节奏型与节拍的运用,都显得更为丰富多变。 (5)打破了传 统作品中的句法的相关概念,用休止符和节奏与织体的变化发展,来代替传统的 乐句进行和划分。 (2)旋律线中的核心素材的运用方法)旋律线中的核心素材的运用方法 这首小品的旋律线除了具有上述特点之外,其旋律线中对于和音素材的运用, 也是非常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它的旋律线的构成素材也是和整个乐曲的几个主 要音响材料是密切相连的。如果忽略和弦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旋律线所 运用的素材,绝大部分也是来自整首乐曲的主要核心集合 419(小大七和弦和增 大七和弦) 。 首先我们就以弱起小节和第 1 小节为例, 如例 1.8 所示。 这是乐曲刚开始的两, 高声部旋律是 b、d、 f、f 四个音构成, 如果把 f 音看成是和弦外音, 那么 b、 d、f 三个音就刚刚可以构成大三和弦 311,311 刚好是 419 的子集。 而低音旋律如果把不完全小节那个 g 音看成是和弦外音,那么,a、c 和g 三个 音就刚好是一个省略了五音的小大七和弦。 例例 1.8 3-11 再如例 1.9 中所示,如果把谱例中第 2 小节的 a 音看成是和弦外音,那么 bb (a) 、d、f 三个音就可以看成一个小三和弦,而小三和弦 3- 11 刚好是本乐 曲主要和声素材 4- 19 的子集。而低音旋律如果把 e 看成是经过音,那么剩下的六个 3-3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2 音可以分别组合成两组互为倒影的 3- 11,一个是小三和弦 bb、bd、f,一个是大三 和弦 g、b、d,它们都是主要和声素材 4- 19 的子集。后面的第 3 小节中,如果把右 手旋律的 a 音也看成是经过音,那么 e、g、b 三个音也可以构成集合 3- 11。 例例 1.9 再如小品的第 8 小节,如例 1.10 所示。旋律线也是与整首乐曲的主要素材 4- 19 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低声部的第一个音 d 和高声部的前两个音f 和c 构成了集 合 3- 4,紧接着高声部三个音 g、b b、d 三个音构成了集合 3- 11,而再往后 b b、d、 a 三个音又构成了集合 3- 4,这两种集合 3- 4 和 3- 11 刚好是集合 4- 19 的子集,被 4- 19 所包含。 例例 1.10 小结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首钢琴小品的创作手法还是非常的具有特点的。 一是方面它保留了传统素材的相关特点,如绝大部分旋律中节奏节拍的使用和旋律织 体的组织方式还较为传统而稳定,旋律素材的使用也较为固定,并且与整首乐曲的主 题素材是相统一等等。另一方面这首小品又呈现出很多现代音乐的特征,如大小七度, 大小二度和三全音等不协和音程的大量使用,大跳的频繁出现并且不加以解决,传统 调性因素和和声功能进行的消失,十二音的解放与更多的半音化进行,独立的三音和 四音集合成为贯穿全曲的主题素材等等,一系列的特征充分的显示出其作为现代音乐 的一些新特点。 3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3 第二节 第二首 轻巧地 速度中庸地 共 9 小节 4/4 拍 第二节 第二首 轻巧地 速度中庸地 共 9 小节 4/4 拍 1、曲式结构、曲式结构 这是一首由两部分构成的钢琴小品,全曲大体可以分为两大乐句,即 a(3)+ 连接(1)+b(5) 。 曲式结构图曲式结构图 a 连接 b (3) (1) (5) 这首小品相对于第一首小品来说,篇幅较短,曲式结构也相对较为简单,仅 仅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首先是由一个三小节的乐句对主题素材之一大小 三度音程进行初步陈述。然后第 4 小节是一个小连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 对前面的乐句进行补充。乐曲进行到第 4 小节的第二拍时,第一次完整的出现了 本首乐曲里的另一个核心主题素材四音集合 4- 19,然后通过一个四分休止符 的出现来预示着乐句的结束。 后五小节是全曲的第二大部分,之所以把它看成是全曲的 b 句是因为,从织 体上看,第一句的旋律主要以单声部旋律进行为主,而到了第二部分 b 句,旋律 织体进行就以纵向三度音程所构成的双声部旋律进行取而代之了,并且在第六小 节处,通过三度旋律上行形成了全曲的高潮部分,而最后三小节,即 7- 9 小节又通 过左手三度双音旋律的级进下行,使音乐的情绪渐渐缓和,从而引向全曲的终止。 2、节奏特点分析、节奏特点分析 本曲的节奏型也是这首小品的重要的特点之一, 虽然节奏型看起来较为简单, 但是节奏的发展却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节奏的逆行、倒装再现手法运用较 多,因此节奏型的变化发展就成为了构成本首乐曲结构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 通过节奏来组织全曲的结构。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加以证明。见例 2.1。 例例 2.1. a. 节奏节奏 节奏节奏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4 b. 节奏节奏 节奏节奏 c. 节奏节奏 节奏节奏 小节数小节数 1、2 3、4 5、6 7、8 节奏类型节奏类型 、 、 、 节奏型形态节奏型形态 节奏原型节奏原型 节奏原型及其 逆行 节奏原型及其 逆行 原型、逆行节 奏 原型、逆行节 奏 逆行节奏逆行节奏 发展手法发展手法 原型呈示原型呈示 原型再现、逆 行式扩展进行 原型再现、倒 装再现 原型再现、逆 行式扩展进行 原型再现、倒 装再现 倒装再现倒装再现 以上例 2.1 中的 a、 b、 c 三个例子中分别列举了这首小品里面三个比较常用的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5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由此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例子中的节奏型、分别和 节奏型 、 、 、 、成节奏逆行关系。而且节奏型、最初都是出现在 小品的第一部分,而节奏型 、 、 、 、则主要是出自于小品的第二部分。由 此可以看出,作曲者在这里是刻意的通过这种节奏的逆行和倒装再现的手法,来 体现两个部分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并且成为构成乐曲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段。 3、音程与和弦素材的运用音程与和弦素材的运用 (1)音程的结构特点)音程的结构特点 从音程上来讲,本曲使用的双音音程较多,主要是大小三度的对比应用,首 先是从左手声部一个大三度音程 g、 b 开始, 形成了一个持续性的背景式音程进行, 贯穿全曲的始终。 而右手声部, 则以两个小三度 b-d 和f-d 的连续进行开始, 和左手的大三度音程形成音色上的鲜明的对比。 然后到了第三小节的右手声部后三个音 a-c-ba,也是一个小三度接大三度 的进行。如果我们再回过来看这三个音前面的右手高声部的单旋律进行(把旋律 单独抽出来就是 d-f-d 的进行,即大三度加小三度进行) ,那么我们可以看 到 d-f-d 和 a-c-ba 刚好可以构成一个音程逆行进行,见例 2.2.。因此这里 可以看成是作曲者为了突出本曲大小三度对比进行这一重要特点,而做的一个下 意识的小小的安排。 例例 2.2. ic4 ic3 ic3 ic4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6 然后到了第四小节第二拍出现了一个 c- be 的小三度音程(这个音程同样也出 现在了第五小节的第一拍的左手部分) ,所以,在这里可以看成是第五小节和声素 材的先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同样这个 c- be 的小三度音程和前后出现的持续大 三度音程 g- b 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见例 2.3。 例例 2.3 ic3 ic4 再如最后第 6- 9 小节,在乐曲的左手部分出现了连续的三度上行和下行,如 例 2.4.所示,第六小节左右手旋律声部连续的三度上行是由两个大三度和两个小 三度构成,在第六小节的第四拍形成了全曲的高潮部分,而下行则是由连续的大 三度级进下行所构成,从 f- a 开始,一直进行到 c- e,由此可见,本首小品的旋 律因素无论是横向进行与纵向构成,都和传统和弦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 以三度构成为主。因此,整体音乐风格从听觉上来说也较为和谐而平稳。 例例 2.4. 5 ic4 ic4 ic4 ic4 ic4 ic4 ic3 ic4 ic4 ic3 43 6 7 89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7 (2)和弦的结构特点)和弦的结构特点 本曲所出现的和弦数量不多,但是其相互关系则较为密切。这些和弦绝大多 数都是来自传统素材,并且由大小三度音程所构成,只是通过较为现代的创作手 法重新组合起来,这一点和第一首小品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曲中和弦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同主音调式里同音级大小三和弦的重叠使用)同主音调式里同音级大小三和弦的重叠使用 首先在第 2 小节和第 3 小节的开始出现了四个音 b、d、f、d,从集合上 来讲,这是一个对称的音集集合 4- 17(12) ,分别可以构成小三和弦 b- d- f 和大 三和弦 b- d-f,这种大小三和弦的重叠只用,形成了音色的对比,并且模糊了 传统的旋律调性。见例 2.5。再看第 3 小节的右手声部后三个音,a、c 和 ba、c 则分别可以看成是省略了五音的小三和弦和大三和弦。 例例 2.5 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大三和弦大三和弦 n m 2)音高材料与传统和弦的密切关系)音高材料与传统和弦的密切关系 如果仔细分析这首乐曲里和弦结构的构成,可以看到这首乐曲里的大多数和弦 是来自于传统的和弦素材及其变体形式,只是在使用手法上显示出一些非传统性特 征。首先,第 1 小节里的集合 3- 11(即 b、d、f)为小三和弦,而 4- 20(g、b、 d、f)则为一个大大七和弦。其次在第 5 小节里的集合 3- 8(bg、bb、bf)则可以 看成是省略了五音的大小七和弦。左手声部的集合 4- 19(c、be、g、b)是一个小 大七和弦,也是第一首小品的核心素材。第 6 小节的 3- 10(12)为一个减三和弦, 6- z13(12)则是两个减三和弦的小二度叠置,作曲者之所以在这里选择小二度进行 叠置,一是因为小二度是现代音乐里许多作曲家(包括勋伯格本人)比较偏爱的音 程,第二是通过小二度的不协和性来削弱传统调式的感觉。第 7 小节又出现了集合 3- 11 反演形式,即大三和弦,从形式上和第二小节的 3- 11 形成倒影的形式。最后一 小节的和弦是集合 3- 12(4)为一个增三和弦,同样通过小二度叠置形成了集合 6- 20 (4) 。参见例 2.6。 例例 2.6 2 3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8 (a) 4-20 3-11 5-28 3-8 (大小七和弦省略五音)大小七和弦省略五音) 6-z13 ( (12) /3-10(12) 大三和弦大三和弦 增三和弦增三和弦 小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 3-11 6-20 (4) /3-12(4) 4-19 (b) 集合复合型关系表:集合复合型关系表: 3- 8/9- 8 3- 10/9- 103- 11/9- 113- 12/9- 12 3- 8/9- 8 rp rp 3- 10/9- 10 rp rp 3- 11/9- 11 rp 4-19 小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 大大七和弦大大七和弦 小三和弦小三和弦 1 2 5 6 7 89 减三和弦减三和弦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19 3- 12/9- 12 4- 19 8- 19 4- 20 8- 20 4- 19/8- 19 k k kh kh rp 4- 20/8- 20 k k kh k rp 5- 28/7- 28 kh kh kh k k 5- 28 7- 28 6- z13 (12) kh kh kh k 6- 20 kh kh kh kh (c) 全曲音级集合关系图:全曲音级集合关系图: a b 3- 11 kh 5- 28 kh 3- 10(12) rp 3- 11 3- 12(4) 4- 20 k 3- 8 kh 6- z13(12) kh kh 6- 20(4) kh 4- 19 k kh k kh 3)本首小品所包含的音集集合及其相互关系)本首小品所包含的音集集合及其相互关系 从音集集合上来看,本首小品所包含集合数量不多,但是相互关系却较为密 切。 基数不同的集合之间多为集合复合型 k 和子集合复合型关系 kh, 基数相同 (具 体基数为 3 和 4)的集合之间,则多为 rp 关系。见例 2.6。 a 句中首先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联系集合,3- 110、3、7和 4- 200、1、5、8, 3- 11 和基数为 3 的三个集合,除了 3- 12 之外,都成 rp 关系,和所有基数为 4、5、 6 的集合,都成子集复合型关系。因此,可见 3- 11 在整个结构力的构建中,起着核 心集合的作用。其次就是 4- 20,它和所有基数为 4 的集合,都成 rp 关系。和其他基 数不同的集合,则是除了 5- 28 之外,都呈集合复合型关系或者子集合复合型关系。 b 句的一开始则出现了三个核心素材,即集合 5- 28,3- 8 和 4- 19,其中 4- 19 是 一个联系集合,它和另外两个基数为 4 的集合呈 rp 关系,和其他基数不同的集合, 除了 6- z13(12)之外,都呈集合复合型关系 k 或者子集合复合型关系 kh。而 5- 28 和 3- 8 虽然不是联系集合,但是却和前后的集合都有着包涵关系,呈集合复合型 k 或子集合复合型 kh 关系。 后面出现的三个主要集合分别为 3- 10 (及其叠置集合 6- z13 (12) ) 、 3- 11 和 3- 12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20 (及其叠置集合 6- 20(4) ),从音程含量上看,构成和弦小三度逐渐减少,大三度逐 渐增加。 4、传统调式调性及和声功能运用的分析、传统调式调性及和声功能运用的分析 本首作品相对于第一首小品来说,传统调式调性运用则更为明显一些。正如 彭志敏教授在他的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如果说,第一首 的音高偏重于“突破”调性,这里则偏重于“隐藏”调性” 。尽管作曲者在创作时 刻意的去隐藏调性,通过各种手法去打破传统调式的束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 从中发现很明显的传统调式的影子,仍然是在传统和声功能进行的基础上进行突 破与创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1)属主的功能进行)属主的功能进行 从第一小节开始,左手声部出现的大三度音程 g- b 的持续进行,可以看成是 c 大调或者是 c 小调中省略了五音的属和弦 d。 而第四小节第二拍与第五小节第一 拍左手声部的 c- be 两音,则可以看成是 c 小调的主和弦 t。再如小品的最后三个 小节,也是一个明显的“属九- 主- 属七- 主”的正格进行。详见例 2.7。 例例 2.7 c/c 小调小调 d d c 小调小调 t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21 d9 t b5d7 t7 (2)重属导七和弦的运用)重属导七和弦的运用 半音和弦在传统和声功能进行中, 起着丰富调式和弦、 拓展调性的重要作用, 在本首小品中,勋伯格则运用了重属导七和弦这一比较有特点的半音和弦。 第二小节最后一个音f 和第三小节右手旋律的前三个音d、a、c 则构成了 c 大调/c 小调的重属导七和弦,而f 和第三小节的d、c、ba 则构成了相同调 式中的降三音的重属导七和弦。只是后面没有出现严格而完整的到属和弦的解决, 而是一直都伴随着属和弦的根音和三音 g- b 的持续进行。详见例 2.8。 例例 2.8 dd b3dd 小结小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小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在节奏因素的 使用方面,本曲出现的节奏型较为简单,而且完整的旋律线与音级集合出现的相 对较少,这一切似乎都是作曲者为了突出节奏型作为本曲的最重要的结构力这一 特征,而特意安排的。第二点就是这首小品以和谐的大小三度 ic3、ic4 作为全曲 的纵向和横向旋律构成音程。第三,这首作品中,虽然可以看出勋伯格为了打破 传统调性和功能和声的束缚,而在故意隐藏和模糊调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 清晰的看到多处传统和声功能进行的影子,因此,这首小品的主要构成素材,甚 至是结构力的一部分,主要还是来自于传统的功能和声素材的。 23 5 1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 六首钢琴小品的详细分析 22 第三节 第三首 非常缓慢地 共 9 小节 4/4 拍 第三节 第三首 非常缓慢地 共 9 小节 4/4 拍 1、曲式结构、曲式结构 这是一首由两部分构成的钢琴小品,全曲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 a(4)+b (2+3) 。 曲式结构图曲式结构图 a b (4) (2+3) 本首小品和前一首小品一样,由九个小节构成,篇幅短小精炼,由两个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