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pdf_第1页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pdf_第2页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pdf_第3页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pdf_第4页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 镇为例 姓名:赵俊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自然地理学 指导教师:赵艺学 2011-06 i 中 文 摘 要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古镇旅游也成 为旅游活动重要项目,它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提高了目的地的经济收入,而且对 于农村、城镇经济结构的转型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古镇的旅游开发中出现只顾眼 前经济利益,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现状,造成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受到破坏。 如何开发古镇旅游,如何保护古镇资源,并且使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 的问题。 本文以山西黄河岸边的一个古镇碛口为例,从古镇旅游开发的背景、开发 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以期对古镇的长远发展能有 所裨益。 文章可分为四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二章。第一章阐述了古 镇旅游开发的背景以及国内外古镇旅游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分析了古镇旅游的研究对象与特性。 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第三章以碛口古镇为例分析古镇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 及开发现状。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论述。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根据古镇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古镇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与对策。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结语,该部分对文章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了研究中的不 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碛口古镇 旅游开发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建议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society the science, tourism has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ancient town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urism project, whi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tourism products and increases the destinations income but also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to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however, som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ourism exploration in the ancient towns resul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many non-renewable resources, e.g. they only focus on the immediate economic interests rather than the sustainable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refore, how to develop ancient town tourism, how to protect the resources of ancient towns and how to mak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a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ing. this paper takes qikou,a town on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tourism and propos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hoping to be of help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nd six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s made up of the first chapter and the second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explor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e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the second part is made up of two chapters,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taking qikou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state of the exploration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exploration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mainly on four aspect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iological environment, non-b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ii the third part is the fifth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xploration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i put forward some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the fourth part is chapter vi, which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pointing out some disadvantages in the research and mak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qikou town;tourism exploration;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承诺书 42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3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 引 言 古镇旅游的崛起,不仅充实了旅游业,而且为古镇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古镇以其完整的建筑遗存、淳朴厚道的民俗风情、厚重丰富 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使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古镇旅游的 迅速升温,古镇旅游开发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在我国现阶段,古镇旅游最大的问题是旅游高峰期的客流量远远超出了古镇旅 游环境容量的承载极限。每当旅游旺季,古镇经常面临人声鼎沸、拥挤混乱的现状, 不仅使古镇原有的自然清静的意境遭到破坏,而且对古镇内的街道、建筑等造成了 严重的损坏,严重影响了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古镇游客的超载也造成环境 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垃圾的增多、水污染加剧等。 古镇旅游开发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古镇的商业化。商业化是古镇旅游开发中 不可避免的问题,缺乏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是不现实的,事实上适度的商业化并不会 影响到古镇旅游的核心。但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地区为了一味迎合游 客的喜好,大规模的对古镇进行重建,大量地为经商者提供店铺,这些行为不仅破 坏了古镇的原有风貌,改变了古镇的古朴风格,冲击了古镇的传统文化,而且造成 古镇的过度商业化,影响了古镇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在于开发商只知追求经济利 益最大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古镇旅游资源。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我国古镇旅游的研究背景,古镇旅游 开发存在的问题,古镇旅游资源保护和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资 料进行研究,以期为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提供参考。 1.1 古镇旅游开发的背景 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已被认为是促进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最有潜力的新型产业。根据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到 2013 年, 中国的旅游及旅行业年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 10.9%,中国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具有 极大的市场潜力。中国旅游业已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业的 新生力量。在山西省,旅游业已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未来五年中重点培育和促进的产 业之一, “十一五”时期旅游产业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紧抓旅游要素市场建设,全 力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旅游产品从以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观光、度假、体验、娱 乐互促共进的新格局,旅游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稳定、持续、快速的 发展态势。旅游从业者根据客源结构的改变及客人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推出商务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2 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农村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古镇作为是一种新兴的旅 游资源,以其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及 其居民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淳朴的民俗民风成为新的旅游亮点,古镇旅游具有民族 特色性强、时代差异性大、历史延续性长的特点,决定了其长足的发展空间,实现了 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旅游新理念、新追求,它是人文旅游、绿色旅游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发展的又一新趋势。 以碛口古镇为例,古镇地处山西临县南部的黄河岸边,是清乾隆时期到民国初 年 200 多年间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中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并享有“九曲黄河第一 镇”的美誉。同时由于有“大同碛”的影响,使得黄河岸边的碛口成为当时黄土高 原地区与外部连接的水陆码头与中转站,忙碌的水陆运输集散使碛口商铺林立,商 人云集,被称为北方的“小北京” 。如今还遗存有 300 多家有名号的商铺。但是随着 京包铁路的建成,以及现代交通的建设与投入使用,碛口商贸衰落了,不再是昔日 的“小北京” ,而成为黄河岸边一座普通的小镇。即便如此,碛口古镇依山而建、气 势庞大地体现晋西北民风民俗特色的古街道、古商号、古店铺却吸引了很多专家、 学者等的关注。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碛口写生曾经说道,古镇碛口及其周边 一代的民居是他一生三大发现之一,同时他提议相关部门应做好碛口古镇的开发与 保护的工作。2000 年,温家宝总理视察了碛口古镇,而且国内一些学者建议将碛口 列入“国保”名单。不久碛口及其周边的古村落被批准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及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2005 年世界文化遗址基金会将碛口列入“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 ; 2006 年 6 月,国务院公布碛口古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于这种情况,当 地政府以及相关学者、研究单位开始了对碛口古镇的设计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 碛口古镇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也得益于这样的大力推动,但是随着旅游热的掀起, 碛口古镇在旅游建设与开发方面所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至。 1.2 国内外古镇旅游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国内古镇旅游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国内古镇旅游始于江浙一带,迄今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也颇具规模与影响。 国内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此种案例中也表达了不少的忧虑。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整 个国内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 拓探索阶段。此外,我国的古镇旅游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以及整体国内旅游业的 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都具有自身特点。 第一章 引言 3 首先,对于古镇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国内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 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国内有关学者对此的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表现存在以下三个方 面的问题: (1) 对古镇旅游地商业化的影响 商业化对旅游地的影响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以卢松为代表的学者支持对古镇 进行的旅游开发,认为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传统村镇发展的一种有效转 型方式,不仅解决当地人的就业,还能复兴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 1。而彭小娟则反对古镇的旅游开发,认为这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一 种表现,大量游客的介入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 外在风貌,也促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比如古镇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民族文化 的浅薄利用等 2。但是李倩、吴小根、汤澍为代表的学者3则强调应把握“商业化”和 “过度商业化”的概念,认为适度的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的 必然过程,只有“过度商业化”才会对古镇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所以要寻找商业化 与保持传统文化的平衡点,通过复兴“老字号”、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途径,将古 镇特有的文化氛围融入商业活动中,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位的商业文化。 (2) 古镇旅游容量饱和的影响 阮仪三认为,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也使游客数量猛增, 而原住人口却逐步外迁,很多传统民居成为商品用房,人文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4。通 过对周庄、同里及甪直的实地考察及客流数据分析,熊侠仙等学者指出这三个古镇 在旅游旺季客流过于集中,年增长率超过30%,超出古镇旅游容量的承载限度,造成 景区内拥挤不堪,古建筑、旅游环境均遭到破坏 5。 (3) 产品本身设计与经营上存在的缺陷 第一,主题的重复性。田喜洲在其文中提到,国内不少古镇在一个大的地理区 域中,在产品设计时都存在着严重的主题重复 6。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 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一些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不同主 题的特色发展模式,却在景观与产品设计趋于雷同,而且差异化凸显不明确,缺乏 亮点与特色 7。秦容认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环境 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等问题上 8。 其次,对于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方面,国内有关学者也提出不少自己的 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4 (1)古镇旅游发展中保护与开发关系的研究 国内很多古镇都遗存着许多历史古建,并且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 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陈志钢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 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 保护古镇服务的 9。而其他学者则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开发与保护并重,通过开发 来提升保护,并提出了在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策略。如刘德谦提出了 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认为旅游是最佳的保护选择,并提出具体的保护 重点和方式 10。 (2)对于原真性的研究 阮仪三在其研究中提出“空心化”的概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 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这是保护古镇历史文物的一种有 效手段 11。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他以乌镇为研究案例,指出 “空心化”开发看似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忽略了 最关键的因素人。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但是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 12。而 江五七等学者则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令人 担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 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 止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 13。 (3)对社区参与的研究 对社区居民的研究,不仅能从源头上保证当地人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同时也能 促使当地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又可以为古镇管理的改善提供依据。刘炳 献等通过对广西扬美古镇的个案研究,指出不论性别如何,在对待旅游开发的事件 上都存在着相同的感知与认识,而与旅游业相关的人群对旅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 感知明显强于非相关组 14。王莉以西递、宏村、屯溪老街以及乌镇为例,进行了旅游 开发的利益主体分析,指出应鼓励社区公众参与对古镇的开发管理,加强游客教育, 对旅游影响进行监督和评估,促进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 15。刘莉全面分析了同 里古镇旅游者和居民的感知,总结出旅游者与居民的感知差异及其与旅游保护及开 发的关系 16。 (4)对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蒋志杰主张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规划来促使古镇的可持 续发展,并同时对文化旅游进行了探讨 17。陈来生更多的是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入手来 第一章 引言 5 考虑乡村旅游环境的营造,通过展示和提升其文化内涵,从而使得古镇获得可持续 的发展 18。王云才对江南6个古镇进行了模式的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古镇的可 持续发展与其相配套的诸如过滤与分离机制、保护与维护机制等分不开 19。金准等学 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 修正方案 20。 同时,国内学者对古镇旅游环境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笔者根据上 述的研究文献,总结了相关学者的观点,主要内容如下: (1)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环境影响。由于中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 差,前期的建设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在资源整合以及相关的保护中执行不到位, 导致环境的的破坏相对较为严重。随着与国际的接轨以及国内开始旅游行业的转轨, 各项工作逐步的规范,对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学者们在此问题上,意见较为 统一,认为影响不可避免,只是在影响程度上有所差异罢了。 (2)关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确立。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的上限规定,以及 相关的配套措施。大家认为不应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环境容量不闻不问,同时 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环境治理与开发建设的同步性。但是对于以下几个方 面的概念还是存在着一些争议: “旅游生态环境”概念的界定不清晰,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概念。 大气质量的影响效应。部分学者认为受空气流动性强的影响,旅游活动对大 气质量的影响有限。有的学者更认为旅游地空气质量的影响源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其 周边的工业废气。 在涉及到环境容量中一些原则性问题时,部分人提出 “可接受的环境改变限 度”,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限度”。 1.2.2 国外古镇旅游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古镇旅游发展历史较长,与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相比,其相关的研究成 果较多,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旅游业的社会环境影响研究 国内不少学者在对国内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国外相关的研究进行转 译或研究,学习国外相对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与结论,以便对国内的研究起到积极推 动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肖洪根介绍的国外旅游社会学的成果,他综合评述 了国外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并指出冲突批评理论, 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符号互动主义等理论流派的观点是研究旅游业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6 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 21。另外一学者李建欣也在此就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影响 的方式进行了归纳:在大背景下社区的混乱、人际关系的性质、社会组织的基础、社 会生活的节奏、移民、分工、分层、权利分配、行为异常、风俗和工艺品 22。 (2)对于双方互动与社区参与关系的研究 相比较而言,国内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注重对当地社区参与进行研 究,但是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的要更早一些。阿格沃尔( agarwal) 在对英国3 个小、 中、大型海滨传统集镇时研究发现,旅游地的衰落不一定旅游地生命周期或特殊资 本作用的结果,而应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地的要再次复兴必须着重 发掘该地的独特内涵 23。 霍恩等(horn) 通过对新西兰罗托鲁和凯库拉(rotorua kaikoura) 的分析,认 为研究社区历史和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区如何适应并参与管理旅游。阿尔布 (erb) 对印尼弗洛斯( flores) 岛古村镇芒加莱(manggarai) 进行了研究,发现当 地居民有着几百年与外国人交往的经验,并为游客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文化空间,表 明目的地社区主动地采取一定策略,不仅能够应对变化和革新,同时亦可延续和发 展其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旅游带来的影响 24。 (3)旅游发展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罗德里戈(rodrigo) 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 porto) 和塞古罗( seguro) 风情 游的案例,指出当地居民以商品销售作为中介,通过 “文化复兴”工程,以商业化 的形式来展示其传统文化 25。劳瑞( laurie) 阐述了旅游商业文化如何影响玛雅古村 落文化传统形式 26。cohen 对墨西哥瓦哈卡( oaxaca) 的4个村镇进行了跟踪式的旅 游研究,指出本土化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均衡 性却导致了社会性的差异与不稳定 27。 pam dyer等人28 通过对一些古镇的发展进行 案例分析,阐述了因为旅游开发而导致社会、文化等相关方面的变革。 (4)古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burns等学者对传统古镇研究调查表明,政府的参与以及主导作用,将有利于传 统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9。 faulkner等人在总结其他学者的观点与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澳大利亚洪水日”(australia day flood)的灾难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提出了 更加具体可行的防范旅游灾难的框架体系与相关措施 30。 moya把传统农业小镇喀麦 纳(commana) 的旅游发展作为研究案例,提出只有充分结合各种关系,特别是传统 的历史文化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经济的运作 31。除此之外, 弗雷德波塞尔曼在其研究与实践当中,指出旅游地发展的增长极限,提出成熟型 第一章 引言 7 的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注重环保外,也许注意其增长极的建 设。通过市场引导以及相关法律手段的规范,以促使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32。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8 第二章 古镇旅游的内涵研究 2.1 古镇旅游的概念 古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的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类大型聚居地,其处于古代交 通要道之处,是在商贸、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由民居、街道、统 治机构、军事建筑等组成的空间形态,逐渐形成并维持独立的文化特征 33。古镇是一 种新兴的旅游资源。古镇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 人文内涵及其居民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淳朴的民俗民风等构成了古镇旅游的资源 条件。 古镇旅游是指对古镇历史文化价值、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参观、欣赏等一系列 旅游活动及组织管理活动过程。 2.2 古镇旅游的研究对象 2.2.1 古镇的建筑、街巷、店铺 古镇在历史上一般都处于交通要道,除传统的农业外,主要以商品贸易、商品 交换为主形成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其建设布局具有合理的商业功能与城市功能。 例如,古时碛口,其布局重点凸显城市功能,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以大型 粮油货栈和码头为主的西市街区;以票号、钱庄、当铺等高档商业服务性行业为主 的中市街区;以骡运、驼运、马运等车马店、客栈为主的东市街区。基于功能区域 划分明确,店铺分布集中,货物流通畅通,经营过程中可以在财力、人力、物力方 面互通有无。同时通过同行的竞争、比较,有助于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合理 的商业功能布局对于客商在很短时间内进行多家商铺洽谈业务,比较商品的价格和 品质非常有利,避免了因货栈、商铺、商号过多、过散带来的盲目东奔西跑。 2.2.2 古镇的经济活动 古镇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古镇民间习俗为载体的经济活动、以文化活动为核心的 经济活动、以货物集散交易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等。 碛口古镇的经济活动主要以文化活动为核心开展的。2001 年至今,碛口举办了 多次如国际摄影节、民间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001 年开始,碛口每年都举行一 次隆重的红枣节,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其次,很多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将外景 选在碛口古镇。2003 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连续剧延安颂在碛口完成,剧中 比较完整地展现了碛口的风貌特色。 碛口古镇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多项 第二章 古镇旅游的内涵研究 9 申报工作,不仅促进了碛口各项工作的推进,而且提高了碛口的知名度。得天独厚 的资源优势及各类新闻事件使碛口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根据不完全统计,从 2001 年至今, 省级以上的报纸、杂志报道碛口古镇相关信息多达 150 余次,其中大 型专题报道达 50 余篇。省级以上电视台对碛口古镇的报道累计达 80 余次,其中专 题报道占 25%, 黄河电视台 民生全记录 栏目为碛口做了长达 12 集的专题系列片, 并且在黄金时段进行连播。 许多学者和群众通过大量的频繁的文化活动了解了碛口的价值,促进了对碛口 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影视作品在碛口的外景实地拍摄提高了碛口的知名度,而当地 的居民在为剧组提供服务、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增加了经济收入。电台、报纸、杂志 等媒体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碛口、认识碛口,对碛口古镇旅游发展、资源的保护 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2.2.3 古镇的生活现象 古镇是居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核心区域,也是其民俗活动、社会生活的精 神家园,古朴、传统、静谧、自然的古镇生活是古镇历史、文化的延续,是古镇经 济活动、社会活动、民俗活动的具体展示。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商业活 动的冲击,很多古镇忽视了对古镇生活现象的保护,出现了古镇空心化与商业化过 度,使古镇失去了原滋原味的古朴生活情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碛口古镇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有开 始闪烁其熠熠风采。随着当地经济逐步发展,陆路交通尤其是沿黄公路的修通及旅 游开发的逐步深入,古镇百姓的生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为了防范碛口古镇重蹈其 他一些类似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中出现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被认为破坏之旧辙,临县 政府编制了保护与开发古镇的碛口古镇民居保护管理办法 ,并且人手一册发到居 民手中,同时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学者呼吁以及游客关注等活动促使居民逐渐认识 到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引导其自觉地参与到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 目前情况较为良好,比如老房子不随意拆毁重建了,老式家具不再出售给文物贩子 了。一些新型的旅游服务商户逐渐发展起来,比如长兴店、黄河宾馆就起到了很好 的示范作用,现在古镇的个体经营旅馆已经增加至14家,其他服务性个体店铺数量 也有较大的增长,但其发展水平与规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2.2.4 古镇的自然景观 古镇的自然景观离不开风景秀丽的自然村落,古镇的旅游的内涵包括了丰富的 自然景观,它集中体现所在区域地形地貌、水体资源、动物群落、植物群落的特征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10 与风貌。 碛口古镇以碛口镇中心和其周围的李家山、西湾村等自然村落构成,形成了麒 麟滩、大同碛、古栈道、古商道、冯家会土林、陈家垣黄土高原景观、黄河浮雕画 廊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2.5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是古镇传统的商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真实体现,也是古镇历史文化、 社会活动的缩影。 碛口古镇现存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栈道、古店铺、古码头、古庙宇、古街道、 古民居等遗址遗迹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不仅保存较为完整,布局十分集中, 功能区划分合理,而且至今还在发挥其社会生活功能,是一种罕见的北方水旱码头、 民居建筑等文化的活化石。 2.3 古镇旅游的特性 2.3.1 区域性 古镇旅游区域性是指一个古镇所指的特定的地理区域,包括乡村及城镇聚落及 所依托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古镇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利用的特定古镇资源,主 要有古镇特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2.3.2 历史性 古镇是深重悠远的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它集中反映了本区域居民某一历史时期 生活、生产、商业、经济、民俗等的具体情况,为后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 2.3.3 文化性 结合古镇自身历史、文化、建筑等特色设置文化走廊,通过现场实物形式、现 场讲解、活动参与等方式,向游客等展示古镇的文化历史、民俗风情、建筑遗址等, 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旅游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 传统文化熏陶。 2.3.4 教育性 古镇旅游处处展示历史风貌,传播传统文化。古镇作为旅游资源,除了包含有 丰富的自然风光及完整的古建筑、古街道、古商铺、古遗址等以外,更主要的在于 古镇通过居民生产、生活活动而创造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例如,被称为“袖珍”城 堡的张壁,是一座集生产、生活、军事、宗教于一体的中国现存的保存完整的古镇, 第二章 古镇旅游的内涵研究 11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涵盖了夏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隋唐时期古文化地道及金代 的墓葬等遗迹,这为历史考证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与实证。 2.3.5 生活性 由于远离繁华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喧嚣,古镇的民风淳朴,人们过着悠闲舒适 的生活。慢节奏的生活、简单的日常饮食起居、富乡土气息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 及手工艺品、热闹的节庆庙会等民风民俗无不折射出古镇闲适恬淡的生活场景氛围、 简单淳朴的生存生活状态。 2.3.6 参与性 古镇旅游不是单一的观光、欣赏活动项目,而且包括娱乐、康体、科考、民俗 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古镇旅游的复合性促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具有很 大程度的参与性,如划船、采摘、垂钓等,而且可以通过参与购得自己满意的商品。 2.3.7 体验性 古镇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景观、民居建筑、农家生活、节气习俗等为主,它不 仅具备自然景观的特色, 同时加入了人类参与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的内涵。 古语云 “十 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 ,各地均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及民俗风情。旅游者 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日常生活、习俗惯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达到 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 2.3.8 商业性 商业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古镇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已形成商贸集散地,是区 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第二,旅游活动中,古镇的民风民俗、历史遗迹、建筑街巷、 手工艺术等文化现象通过商业经营运作,产生经济效益。 2.3.9 休闲性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游客来说,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旅游动机是非 常普遍的,对于自然风光优美、周围环境静谧、民风习俗淳朴的古镇对于他们有很 强的吸引力。在古镇了可以散步、登山、修养生息等,为客人休闲娱乐、调整心情、 放松疲劳有着很好的效果。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12 第三章 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 3.1 古镇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游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整个旅游热潮的大背 景下,我国古镇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上个世纪末以来,在旅游热潮的推动下,到古镇旅游的人群 越来越多,旅游者纷纷从城市旅游转向了乡村旅游。以徽州古村落为例,根据有关 资料显示,自从旅游开发以来,徽州古村落的旅游年接待量已经从最初的不足千人 发展到 2000 年底的约 45 万人, 总收入也从最初的不足万元发展到 2000 年的近亿元。 2001 年年接待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总共接待游客约 70 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 约 1700 万元,旅游总收入约 1.6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55.1%、86.7%和 73.9%。 34 从上述引用的数值,可见旅游业已经成为徽州古村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潜力、最具 活力的增长点、闪光点和拉动点。 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序来看,古镇旅游开发与我国改革开发可以说是同步 的。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以江南六大古镇及山西平遥古城的开发领衔古镇 观光休闲游是第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一批由自助游客发 现藏于深闺的古镇逐渐成为亮点,如江西婺源、湘西凤凰、南平围屋、还有云南丽 江等。与第一代古镇均距离城市较近的特点相对应的是第二代古镇往往交通并不便 利,但同时其原始风貌和周边环境显得更为优质。依托于此,第二代古镇中的凤凰 和丽江走出了休闲度假的旅游发展线路。 事实上,第一代古镇中的平遥和第二代古镇中的丽江都曾借力于媒体,一部电 影一部电视成就了两大古城。前两代古镇的持续开发,并常年保持递增的游客数, 推动了全国古镇的开发,逐渐形成了三大古镇集群,分别是江南古镇集群、大成都 古镇集群,丽江古镇集群。 到了 2000 年后,第三代古镇开始崛起,它们都是古镇集群下的产物。如江南的 千灯、川西的洛带、黄龙溪、云南的大研等均是依托于各古镇集群迅速发展。第三 代古镇大多资源本底不突出,也并无特别良好的周边环境,在旅游开发前大多默默 无闻,在旅游影响力上都与前两代难以媲美,但第三代古镇在其资源本底不佳的情 况下另辟蹊径,以相对集中的将古镇旅游发展的某个特色放大,做大做强,同时通 过大量的活动来拉动人气,树立品牌,在古镇旅游中占得一席之地。 相较于后起之秀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前期开发的众多古镇也开始了新一轮的 第三章 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 13 提升以对接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以江南六镇为例,周庄选择将大大小小的餐饮商 铺置换成画家工作室或画廊,从一个充满商业氛围的古镇变身艺术古镇,画家村及 大量的画廊、画坊成为新的景致;乌镇则借由西栅华丽转身,留给游客一种更本原 但也更宁静的古典现代派古镇区,水乡度假由西栅开始真正登堂;西塘高举“生活 着的千年古镇”大旗,却引入“世界小姐选美大赛” ,进行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美” 的对话,一时也是大热。此十年间,一线古镇的升级换代和二线古镇的点状突围相 映成趣,古镇旅游走到一个新的路口。 3.2 古镇开发前的状况以碛口古镇为例 20世纪30年代开始,现代化铁路和公路的兴建,使陆上运输远比黄河运输更便 捷、安全而且廉价,碛口的商业逐渐衰落,加上战争的侵袭,碛口的码头功能彻底 失去实际意义。同时为防黄河水患,居民们还在河岸边修筑了很长一段堤岸,百姓 的生活逐渐远离黄河,碛口再也不是当年度的水转运码头。现在,在碛口贫瘠干旱、 十年九灾、水浇田不过十分之一的黄土地上,失去了商业的支撑,农业已经不能支 持碛口的繁荣,甚至不足养活3000多的人口。但也许正是这样的条件,帮助碛口留 下了相对完整的建筑群落和城市结构,保留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繁衍了坚 守居住的居民,使之成为了一座即将消失传统文明的活遗址城,必须通过合适的方 法、手段将其保护起来。 旅游开发可能是保护碛口古镇文化的最好手段,不仅能维持现有的生活风貌, 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在碛口古镇旅游开发前其主要旅游资源有:大同碛、 碛口古镇、西湾、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龙庙、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黄河峡 谷天然石雕等。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中国北方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它们完全依地形 而建,街道都用山间采取的石头铺砌,店铺都是方便开关的平板门,店铺门前都有 “高圪台” 。西湾民居是一组富有特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的 有 40 处院落,基本上都是背山面水的四合院,具有典型的吕梁风格,散发着浓郁的 黄土文化气息。这些建筑群,布局合理,防洪排水系统畅通。碛口民居建筑还是古 代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大门、垂花门、照壁、厅堂上的木雕、砖雕、石 雕独具匠心,街巷、牌坊、民居的石匾,各具神韵,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明清民俗 和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天然石壁浮雕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碛口溯黄河北上 20 公里,黄河东岸上石壁陡立,石壁上有黄河水千百年来冲刷、风浊形成的一幅幅妙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14 趣横生的天然画卷,令人叹为观止。大同碛位于碛口古街西南 500 米的湫水河入黄 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每当雨季,这里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 雷、声震十里,是黄河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总之,碛口古镇的整体景观是由碛口古镇、西湾村、李家山村、黄河画廊和黄 河第二大碛大同碛等景点构成,是黄土高原乡土建筑艺术和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典范。 1999 年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 “山西省风景名胜区” ; 2003年西湾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被定 为“山西省地质公园”;2005 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的“2005 年世界百 大濒危文化遗址守护名单” 35 。 碛口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碛口的衰落成为必然,但一个 水陆码头的消逝,并没有使之失去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为当代的旅游开发 提供了一个高价值的旅游资源。 3.3 古镇旅游开发现状以碛口古镇为例 3.3.1 古镇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以碛口为例 一般古镇遗存资源表现为原生态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是所在区域自然、历 史、人文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古镇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最引人注意的往往集中在 古街道、古民居、古客栈、古商铺、古商道、故庙宇、古渡口、古码头等,以及原 生态的山水林木自然资源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等。 碛口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古镇,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 古代店铺、票号、码头驮运等经济活动形成了临县碛口古镇居民生活、经济活动等 古镇经济文化中心地,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独特的布局规划、完整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民俗均反映了 黄河沿岸特殊的地域文化与城镇风貌。笔者对现有碛口遗留下来的旅游资源进行分 析,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存在的特色与差异,以期与国内其他古镇旅游目的地进行比 较与区分,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景观独特 碛口古镇地处黄河岸边,历史上,由于农业、水利和交通的需求,逐渐成为黄 河沿线的交通咽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交通贸易的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的地区经 济中心之一,凭借其交通优势成为该地区经济与文化的活跃点。 水是碛口古镇的载体,碛口的产生于发展都得益于它所拥有的黄河水。在过去 第三章 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 15 交通系统落后的年代,通过它独特的区位优势,而使得它商贾云集,商业发达繁荣, 进而影响成为黄河岸边一个商业重镇。镇区内传统建筑鳞次栉比,街巷逶迤,家家 临水,户户通舟。碛口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而链接二者之间的唯 一交通工具就是渡船。在如今,此种交通工具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笔者在调查过 程中,刚好赶上碛口定期举行的“黑龙庙会”,当时看着对岸的人们就是靠渡船往 返于两地之间,煞是壮观,从此种景象可窥见以前的盛况。关于碛的含义,按照当 地人的说法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并非常的险要, 一般的船只不能穿行。黄河在流经此处时,通过一层层的急流浅滩,激起的浪花以 及黄河独有的水涛声,而成为碛口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观。在当地有冲碛的习俗,经 常就有老人、年轻人一起在冲碛,此种习俗现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种 情况在当地是一种壮举,一种冒险的冲刺,一种锻炼意志的极大挑战。碛口有深厚 的历史,而且还有这样丰富的资源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开展水上活动项目,如 冲碛,让游客充分感受挑战和刺激。 (2)亦雅亦俗的地方民俗文化 碛口古镇依靠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内涵交织于一起而形成了独具一 格的社会文化,同时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你可以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看到不 少点滴。 古老的民居,是当地第一景观。这里的明、清民居,在黄河岸边一排排的挨着, 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整个镇内的街面是用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的,和这里古老的 民居交辉相应,形成了独特的古韵。古街民居等这些属于碛口独有的建筑物,都是 见证着当年繁华的商埠与历史,同时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 的浓厚。古街上,散发出浓郁的饼香的烧饼铺子,街面上的条编,鲜亮的铜器,释 放着纯朴的生活气息,与碛口的古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古镇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地 方文化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可以筹划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如成立 摄影协会、写生基地,实习基地等,以此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内涵深厚的晋商文化 碛口古镇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因而在隋唐乃至更早便成为当时的主要农业生产 区域,与之配套的家庭手工业明显地压倒了传统的耕作经济。在近代中国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的时候,在碛口就出现了由小商品生产者转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的现 象,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这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非常先进的生产关 系,于此通过这种方式的运作,极大的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碛口古镇在当 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兼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16 时社会体系下重要的社会特写,此种改变与行为在当时的黄河流域以及经济史上都 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经济的繁荣,带动社会活动方式的改变,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打 下扎实的经济基础。碛口古镇居民喜欢一种崇尚自然、简单的生活,故而他们能够 给自己经营出一种精致典雅的生活氛围,例如李家山村的“东西财主院”就是这种 思想体现的典范。同时,重商思想的兴起,使碛口古镇亦农亦贾,改变了中国封建 社会里长期“工商皆末”的思想意识。历史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