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指导书.doc_第1页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指导书.doc_第2页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指导书.doc_第3页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指导书.doc_第4页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山学院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指导书文山学院生化系地理教育专业野外实习指导书文山学院生化系地理教研组2012.5.1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和要求一、地理野外实习的重要意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地理现象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键。所以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二、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要求野外实习一般分为出发前的准备;野外观察、观测、调查;室内实验室分析、测定、鉴定和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告等几个阶段。1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重要。(1)首先是指导实习的教师要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实习内容、方法、步骤、路线、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对于已经有固定实习地点的学校,不需要专门作预查。(2)然后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等。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野外学习独立观察判断。(3)准备好必需的仪器用品和装备,例如气压表(测高计)、望远镜、地质罗盘、铁锤、土铲、植物剪、皮尺、三角板、放大镜、照相机、标本夹、样品袋(或其他容器)、标签、铅笔、笔记本以及挂包、帽子、雨衣、胶鞋等生活用品。(4)准备好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底图。在确实无地形图的情况下,可用同样比例尺的平面图代替。结合科研或生产任务的野外实习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行政区图。2实习路线和观测点的选择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尽可能多地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典型地段、现象和剖面,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野外实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调查区的路线调查和代表点的观察。实习路线布置可以为线状、网格状、环状、放射状等,原则是:(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2)能穿过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5)切过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转折界线、山顶、谷底等;(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如横越河谷、冲沟、海岸,进行剖面或路线调查。3做好实习观察和记录(1)沿途观察 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为以后独立工作打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五勤习惯:一是腿要勤,多走一些路,自然环境是变化无穷的,多走路就能多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二是眼要勤,多观察、多搜索,尤其对周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要勤,多亲自动手摸、采、碾、压,感觉和判别差异,尤其对土壤、岩石的性质、粒度、硬度、胶结度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能并及时记录;四是脑要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要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互相切磋。自然现象极其复杂而富于变化,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毫无遗漏,对它的认识也不可能绝对正确,为了认识得更准确,要多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实习记录 实习记录是实习的最基础成果,为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及时真实地在实习笔记本上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内容有沿途观察和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包括观测时间(年、月、日、时)、观测点编号、地点(观测点的具体位置)、天气状况、观察现象描述、剖面描述及制作剖面草图,并将观测点编号记录在实习底图上。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是取得野外实习资料的重要手段,从对观测点自然现象的观察取得认识、数据及一些基本事实的详细记录,可以成为实习报告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的详细和准确与否,对实习收获至关重要。观测点描述内容包括所在地的地貌形态、类型,组成岩石的性状结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周围的自然景观,其中包括观测点所处自然地带、植被类型、覆盖度、土壤类型、土壤发育程度、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湖水矿化度、湖水中的动植物、湖泊周围植被分布、生长特点、地下水深度、地面的风化类型、风化程度、滑坡、泥石流、沙漠化、水土流失、河床演变、水库淤积、海岸冲刷等等,尽可能全面地观察和描述记录。要求观测点位置记录具体、明确;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少遗漏;观测点编号要统一,且要与图上的编号一致;要用铅笔记录,以防雨水浸湿、失效。4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野外实习的重要一环。野外实习一般时间短,走过的路线长,观察的内容多,装备条件有限,因此往往对一些现象、地物,如岩矿、土壤、植物等,观察鉴别不细致,或一时难于鉴别,故需要采样带回室内进行分析鉴定。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对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包装、运输、保管等都各有不同的要求,要了解这些要求。总的来说,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而且要及时填写和贴(挂)上标签,标签最好一式三份,一份贴(挂)在袋子(容器)外,一份和样品一起装在袋内,一份作存根备查。而且在实习底图上标上采样点,采样点编号要与样品标签编号和笔记本记录编号一致。笔记本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环境状况,以便室内分析参考。5照相与素描照相已成为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手段,照相可全面、快速记录自然环境特征。野外照相现在已广泛使用彩色胶卷和135型相机,如有可能最好配备广角镜头和变焦镜头,广角镜头可拍摄较宽的视野,变焦镜头可在远距离拍摄较小的地理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镜头已能满足野外实习的需要。素描是自然地理实习中的重要补充手段,它可以有意识地取舍,突出重点,达到照片无法表现的效果,尤其是对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条件的学生可充分发挥特长。6注意综合分析实质上说,自然地理实习带有综合性质,它是从要素观察描述开始到综合分析归纳结束。因为各种自然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而是存在内部联系、相互依赖、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野外实习要注意观察每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各要素间所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过程、方向和发展规律。自然界各要素的组合多种多样,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从一个观测点到另一个观测点,都可以见到自然地理要素彼此结合组成的各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每一个综合体有着其内部联系,并受空间、时间限制,有其形成的历史和发展演变的趋势,要注意观察分析,有助于总结归纳,提出干预改造开发利用的建议和措施。7 野外教学实习的总结野外教学实习的总结,可以在野外工作结束时就地总结,也可以在返回驻地或学校后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在野外只做简单的小结,然后回校后完成全部总结。总结阶段,首先要对野外记录及收集到的文字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对野外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清理、统计和分析;对野外绘制的专业地图、剖面图等进行检查、清绘与整饰;对野外摄影进行冲印;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整理,并抓紧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与测试。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要对调查区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这是总结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主要包括:对调查区地理位置的分析,对调查区地理现象的系统描述,对类型、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及其内部联系的描述和分析,对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形成因素、动态过程及发展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对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人地关系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等。要明确通过这次调查对区域认识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区域调查的总结,最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学生认真的讨论,由学生自己完成。这对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的提高会有积极意义。最后,学生应根据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如有条件,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实习区域的有关问题,撰写习作论文或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第二部分 实习安排、实习区域根据实习课程和区域特点、实习时间、实习经费等具体情况,本次野外实习的区域范围为云南省东南部,具体为从文山经河口到昆明之间的区域。二、实习路线、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实习路线实习内容文山马关河口沿途观测亚热带南部地带季风常绿阔叶砖红壤性红壤,滇东南岩溶高原地貌(文山马关);亚热带到热带北缘的过渡变化(马关桥头花鱼洞),热带北缘景观:热带北缘地带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河口中山低谷区(花鱼洞河口),边境贸易与边贸城市、热区开发(河口)。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河口 蒙自建水沿途观测高原盆地峡谷,干热河谷,南溪河及河流地貌、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滇东南高原地区蒙自盆地与建水盆地高原区;蒙自万亩石榴园,滇越铁路,个开蒙城市群(鸡街新城),泛亚铁路的玉蒙段(玉溪蒙自),蒙石高速,燕子洞的岩溶洞穴地貌、地下暗河等;建水城市与人文景观;区域发展。建水通海抚仙湖沿途观测高原湖盆,建水古城和朱家花园,通海蔬菜基地,高原断陷湖泊抚仙湖等。星云湖、抚仙湖水文、开发比较分析;孤山旅游资源及开发;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澄江石林文山沿途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林景观,探究石林的形成与发展(石林);弥勒葡萄种植基地,干热河谷,竹园甘蔗基地。滇东南喀斯特地貌,并与石林喀斯特地貌比较;亚热带中部自然景观与昆明石林段的自然景观对比;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第三部分 自然地理篇一、区域概况云南省大地构造分区略图i 波密腾冲褶皱系 iv 松潘甘孜褶皱系i1 腾冲褶皱带 iv1 中滇 义敦褶皱带 ii 左贡耿马褶皱系 v 扬子准地台ii1 保山褶皱带 v1 丽江盐源台缘褶皱带ii2 西蒙褶皱带 v2 滇中台坳ii3 临沧勐海褶皱带 v3 滇东台褶皱带iii 三江褶皱系 v4 哀牢山推覆体iii1 云岭褶皱带 vi 华南褶皱系iii2 兰坪思茅 坳陷 vi1 滇东南褶皱带滇东、滇东南位于小江断裂、哀牢山断裂以东,地势北高南低,区内高原部分保存良好,路南、陆良、师宗、泸西一带高原面部分表面平坦,起伏不大,上部断陷盆地与湖泊星罗棋布,文山、砚山、丘北一带高原也保存有一定面积的高原面,情况与滇东相似。在富宁、广南、西畴、马关一带,地处云贵高原的转折端、地表切割较深,高原面支离破碎、形成侵蚀与溶蚀中、低山山地,该区处于金沙江、珠江(南盘江)、元江(红河)三江分水岭地带,各大河及其支流上多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该地区碳酸岩广泛分布,其中又以上古生代石碳二叠系、三叠系的地层为主,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边缘,还有元古代震旦系及昆阳群、下古生代的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的灰岩出露,中部分为三叠系个旧灰岩为主,南部为泥盆系及寒武系,西北则以石碳、二叠系为主,在大围山一带出露岩浆岩。由于碳酸盐地层分布广,这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也十分典型,如石林县的高石芽、溶斗、溶蚀盆地等地貌,丘北、砚山等地的峰丛、孤峰溶丘、峰林、溶洼、地下河、天生桥、喀斯特湖群等,这里有著名的石林的剑状喀斯特,泸西、弥勒的燕子洞、白龙洞、丘北的普者黑喀斯特湖群,长5.2千米、落差100多米的六郎洞暗河,砚山、文山的峰丛、孤峰、溶丘、溶洼,西畴、马关的峰丛、塔状峰林等典型喀斯特景观。在南部东边缘地带,受南盘江及支流、红河及南溪河等深切,常形成深切的峡谷地貌形态。实习区内多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在南部边缘有北热带气候出现,在较高的山地上,有部分南温带气候存在,在亚热带气候区内,大体弥勒以北,为北亚热带,坝区为中亚热带,山区为南温带;弥勒以南、文山以北大部分为中亚热带,少数低坝为南亚热带;西畴、马关、屏边、开远等地为南亚热带,部分为中亚热带;河口、红河下段为北热带。从河口起到昆明止,气候跨越多带、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也大,年均温约从14 22(14.722.6),年降雨量约从827 1777.1毫米,无霜期由230天到全年无霜、活动积温约从4500-8429。区内河流分属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大水系,昆明、宜良以北属金沙江水系(普渡河与牛栏江);石林县、弥勒、开远、蒙自、建水、丘北等属南盘江水系;文山、马关、河口、屏边属红河水系。区内河流多为大河的上源或一、二级支流,河流为山地高原型河流,水流急、多峡谷,在高原面上源头附近,河床较浅、曲流发育、干流及河流中下段深切、为峡谷河段,水流急、多险滩急流瀑布,在石灰岩区、地面河水较少河流时隐时现,地下河段长,六郎洞河、盘龙江、南利河等均有较长的暗河段,颜洞、燕子洞等地下河也长约10余千米。湖泊众多,多在东部和北部、类型大都为断陷湖泊、小型为喀斯特溶蚀湖。较大的有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海、杞麓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等,小型者如月湖、长湖、石林湖、仙女湖、普者黑湖群、浴仙湖群等。土壤、植被类型多,水平与垂直地带谱明显,土类繁多,但其中以铁铝土纲的红壤、黄壤、赤红壤为主,在边缘地带以及深切河谷内分布有砖红壤及燥红土,而在高大山地顶部,有淋溶土纲的黄壤或棕壤,在石灰岩区有石灰岩土,在屏边团山一带有火山灰土。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带上分别为山地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高大山地上,在垂直带上出现红棕、黄棕、棕壤,非地带型土如石灰岩土、紫色土、新成土、火山灰土则穿插于各带中,南部低热河谷内,则有燥红壤分布。在实习区内,植被的带状分布也很明显,尤其是南部边缘地带、水平与垂直带都很典型。从自然植被看大体跨越热带与亚热带植被类型。目前天然的水平植被多数地区已被破坏,而被松林(云南松、华山松等)、杉林(杉木、油杉)或松栎混交林等代替,有些地区荒山(石山、土山)也有一定比重。从一些高大山地或深切河谷内残存的原始植被来看,它自南向北分别有热带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北亚热带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苔藓常绿阔叶林,其中有些是出现在垂直带中。在广阔的石灰岩出露的地区,天然林多已不存在,除了有少数松林、杉林、松栎混交林外,还有不少地区分布着石灰岩灌丛植被,在红河的近河口段以及南盘江下游河段上,气候干热、焚风效应强,这些河谷内当原生植被破坏后,高大木本树种极难恢复,而形成一种近似是稀树灌草群落的植被,在谷地的坡地上,除了生长扭黄茅、香茅、龙草、类芦等草类外,还生长着天干果、余甘子、虾子花、火绳树、厚皮树等小乔木以及霸王鞭、仙人掌、牛角刺、落地生根、龙舌兰、刺茄等多刺灌丛。在局部荒坡上,还生长有紫茎侧兰。野生动物在广大区域内已很少存在,除了一些低等的昆虫、两栖爬行类外,大型兽类,仅在一些山地或自然保护区内,因森林植被还有部分保存,还可见到,如大围山、老君山、小桥沟、古林箐等自然保护区,大里山、哀牢山等山地内,还可见到蜂猴、懒猴、短尾猴、小灵猫、丛林猫、灰叶猴、黑长臂猿、猕猴、熊猴、黑熊、金猫、毛冠鹿、青羊、穿山甲、水獭、水鹿、青鼬、孔雀雉、白鹇、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太阳鸟、啄花鸟。另外,两栖爬行类中的角蟾、雨蛙、树蛙、地蜥、树蜥、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晴王蛇、竹叶青等也有一定数量。但是由于附近居民的乱捕或破坏其生境条件,其数量已大减少,有些已到濒危珍稀阶段。从南部边缘的河口至昆明可跨越三个自然地带,他们是:1、热带北缘地带,河口及南部边缘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大体是曲溪、竹园、文山、广南一线以南,海拔1100米至1400米(山地15002000米)的地带:3、亚热带中部地带与亚热带北部地带,可划为一带(杨一光划法),也可划为两带,大体从昆明、石林、陆良到文山、广南、竹园等地之间,海拔16002400(或14001800米(中),1800米以上北亚热带,山地20003000米。二、实习区域(点)简介(部分引自杨一光: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1991)1、文山岩溶山原区本自然区位于本自然地带的最东部,主要包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半部,西界为南溪河与盘龙江间的分水岭的薄竹山等地,总面积约为1300km2。本区地貌为岩溶发达的山原,发育有一系列轴向北东南西向的背斜和向斜,又有北西南东向的平行断裂,对地貌发育都有深刻的影响;盘龙江、南利河(普梅江)等均大致循断裂带发育;在这些褶皱与断裂控制之下,形成岩溶高原、山原、坡立谷、地堑盆地与中山成北西向和北东向相间排列的复杂的地貌格局。本区总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成阶梯状递降;西北面连接丘北西部的六郎洞一带的高原,海拔2000m左右,为南盘江水系与红河水系的分水岭高原;南面的文山与马关县之间的岩溶高原,海拔亦在16001800m;普梅江以南的山原海拔为1600m左右;而东部的山原海拔降至14001600m左右;区内的地堑盆地及断裂谷地如文山、马关等,海拔都在13001400m左右。全区为起伏和缓的岩溶高原,地表切割并不强烈,绝大部分地区的相对高度都在200300m以下,局部不到100m,但地面颇为崎岖。区内从泥盆纪到三叠纪的沉积岩广泛分布,当时均有灰岩沉积,故岩溶地貌分布比较普遍。石炭、二叠系的灰岩质纯层厚,岩溶发育较深,多有峰林、石芽、漏斗、溶洞、坡立谷、地下河等;泥盆系和三叠系则常为灰岩与砂页岩相间出露,往往形成“石山”(灰岩山地)、“土地”(砂页岩山地)和“半石半土山”相间的地貌。在广南的八宝、马街和西畴的蚌谷一带,为厚层的石炭,二叠系灰岩分布,塔状峰林和圆形溶蚀洼地最发达;广南的鸡街、那洒一带的厚层泥盆系和二叠系灰岩中,以圆锥状峰林和长条状溶蚀洼地居多;在一些有薄层泥灰岩或硅质白云质灰岩分布、以及地层倾角较大的地点,则峰林发育不良,多为不规则和缓丘状的峰;在厚层灰岩分布的地点,并有面积较大的坡立谷形成,其中八宝坡立谷盆地面积约30km2,有无数的塔状峰林散布其间,相对高度为100200m,盆地内覆盖有红色粘土,又是岩溶地下水泄出区,水源丰富,成为区内土层深厚,灌溉方便,稻田集中分布的富庶之地;珠琳坡立谷内虽有深厚的红色粘土层分布,但并无河流流经、地表缺水,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于利用,耕地主要为旱地。区内有巨大的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大山体,如文山的薄竹山(老君山,2991m),马关的老君山(2597m)等,高耸在山原之上。区内文山盆地为盘龙江循深断裂侵蚀扩张而成的侵蚀构造盆地,长约达20公里,宽34公里,海拔1300m左右,总面积约34km2。盆地内地势平坦,河漫滩及阶地多为稻田,高阶地为旱地分布。本区气侯明显具有向我国东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干季(114月)的雨量稍多,空气湿度较大,日照百分率较低,4、5月的降水量增加较多,年温差增大等。这种过渡性在区内表现为从西向东的明显差异;从西向东年温差明显增大,如区内位置偏西的文山年温差为12,本区东部的富宁达14.6;从东向西,同海拔气温,尤其是冬季气温有明显下降,如富宁(海拔686m)的最冷月均温,仅与文山(1272m)相似;从东向西,日照百分率下降,尤以冬季最为显著。本区分布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亦具有向我国东部的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在“土山”的海拔13001500m左右分布有以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i)、截果石栎(lithocarpus truncates)为代表的类型;“石山”则多为桢楠(machilus kurii)、栲(castanopsia fargesii)为代表类型;在海拔约1400m以上的石灰岩山地则为以岩栎(quercue uitlis)标志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森林保存不多,现多为灌木草丛分布。云南松分布较广,本区东部边缘约海拔1300m以下有细叶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var tenuifolia)分布,常混交栓皮栎、毛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kerrii)等。区内经济林木以油茶、油桐、八角、乌桕、草果等较多见,东部适于杉木林的营造,柑橘、石榴、芭蕉等果类较常见,海拔较高处则多为梨、桃等落叶果树。本区为岩溶山原为主的崎岖地貌。虽然地表起伏不大,但地表坡度25的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平地很少,文山、八宝为区内两个最大的盆地,面积也都不过30多km2。砚山面积很广,但不适于农耕,耕地资源较少。区内各县的耕地大都不到土地总面积的10%,东部的富宁一带仅为5%左右;耕地以旱地为主,约占75%左右,水田较少,发展灌溉受地貌条件的限制较多。目前多实行大、小春作物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复种指数约在150180%之间,尚属较高。虽然山地较多,但森林覆盖率颇低,除文山县略大于10%外,西畴,马关,富宁,马栗坡等县都仅为59%。本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值得注意的为:1. 本区自然条件具有过度性特点,东西向差异比较大,加以因地貌复杂,自然条件的局部差别繁多;本区水热条件良好,但耕地较少,且其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平均粮食单产较低,应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进行小型 多样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农业生产条件。2. 本区草山面积广大,因气侯大都暖热湿润,春雨较多,青草期长,利用山地发展肉牛饲养等畜牧业的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优势。3. 本区发展油茶、油桐、八角、草果、三七、茶的条件较好,为重要的多种经营门路。4. 本区森林覆盖率及林木蓄积量在省内均属明显偏低,而宜林地面积很广,应大力振兴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 2、河口中山低谷区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面积较小,总计约7000km2,只有一个自然区,即河口中山河谷区。本区包括本自然地带内的哀牢山以东各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南部边缘,成狭长的窄带状伸延,南抵中越国界。本自然区在地貌上居于滇东南岩溶山原的南缘,这里地表深受红河及其支流南溪河、小白龙河、盘龙江等的切割,起伏十分显著,形成分割中山山地和深切低谷相间的地貌组合。山地海拔大都在1101500m之间,为剥蚀侵蚀中山;其间的河谷底部海拔都在500m以下,大多仅为200300m,南溪河与红河的汇合点附近海拔仅为76.4m,麻栗坡县境内盘龙江下游最低点天宝附近,海拔也仅107m;区内无较大的河谷盆地形成,沿河仅有零星分布的阶地及局部宽谷发育;谷底与两面三刀侧山地之间相对高差大都达500-1000m,山高谷深,坡度也大。本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属变质岩系,灰岩较少,岩溶地貌不发达。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主要河谷大致取北西向平行分布,其次为北东向。本区最东南部的富宁县南部,右江上游的驮娘江南侧支流谷拉河谷地及两侧的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也较缓和。本自然区位置偏处东南,夏季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较多,冬季受北来冷空气流的影响较大,其水热条件的特点是:在云南的干季内,本区也属少雨时期,但云量较多,日照较少,蒸发较弱、湿度较大;雨季来临较早,一般4月即可进入雨季,所以本区内冬春尚较湿润,干、热季节远不及本地带中西部明显,干、湿季不及西部分明。由于冬季受北来冷空气影响较深,冬季气温较本地带西部的同海拔地区显著偏低,年温差也较大。河谷内部因海拔低下,热量丰富,如海拔为136.7m的河口,年均温达22.6,高于本地带西部的西双版纳南部的景洪、勐腊等盆地;河口10活动积温高达8246.2,高于西双版纳各地;河口的极端最低气温1.9,低于景洪,但高于勐腊的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均温15.2,略低于景洪和勐腊等地;雾日较少,并无明显雾季。本自然区内的气温水平,在约海拔100m左右的地点,与西双版纳等地的海拔500m左右的地点大体相当,河谷低丘层分布的海拔范围。也限于海拔500以下,较本地带西部各地约低400m左右,差异甚为明显。因处于东南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山前迎风部位,为东南部多雨区的所在,降水量充沛,深处谷地内部的河口,平均年降水量达到1777.7mm,最多年降水量高达2649.5mm;明显高于西双版纳各地,干季为期较短,干热季节不明显,水、湿条件较优;山地的雨量较之山前谷地更多,环境更偏潮湿。但本区冬季受寒潮的波及较本地带西部为多。本自然区为云南省境内具有热带雨林中的湿润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在海拔500m以下的湿热河谷中尚有小片林残存,其种类组成和群落生态结构,与东南亚的潮湿多雨地区发育的雨林最为相似,为湿润雨林沿河谷向北分布的边缘条件下的类型。湿润雨林以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云南龙脑香(dipterocarpus tonkinensis)、毛坡垒(hopea mollissima)隐翼(crypteronia paniculata)、四数木(tetrameles mudifora)为代表,林高3040m,树干挺直,树皮光滑、呈灰白色,板根发达,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大型木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都很发达。大致与湿润雨林分布的海拔相当,在生境稍干的低山缓坡为季节雨林分布,以大药树、千果榄仁、番龙眼等树种为标志,与西双版纳等地的季节雨林相似。在比较干旱的生境和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受到破坏的地点,则有季雨林落叶树种如刺桐(erythrina stricta)楹树(albizia chinansis)、攀枝花(bombax malabaricum)等出现。以湿润雨林与季雨林为这里谷地低丘层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东南季风迎风向山地多雨,生境潮湿,山地垂直带的特点为:山地雨林较发达,其海拔范围约在800-1300m之间,以滇木花生(madhuca pasquierii)、云南蕈树(altingia yunnanensis)为标志,其间并有较多的热带雨林树种;约海拔1200m以下范围内的较干旱的山坡、楝树、楹树、九层皮(sterculia pexa)、红椿(toona surent)和多种榕树等;约海拔1200m以上主要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生境潮湿,植物种类丰富;约海拔1700m以上为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大约海拔500m以下的谷地低丘层主要为黄色砖红壤分布,一般在海拔500-1000m之间的山地为赤红壤分布,海拔约1000m以上为山地黄壤分布。本自然区内谷地低丘层面积不大。海拔在500m以下的土地总计约1000km2左右。全区内缺乏较大的宽谷盆地,平地和缓坡地也都很少:在河口县境内,海拔400m以下的土地计约390km2,而其中坡度8的平地仅计为6.38km2,仅占1%;815的缓坡地也只有12.3km2,约占2%;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却占去58%。因地形限制,虽水热条件很好,但耕地较少,河口全县耕地总面积仅约5万亩,仅占全境总面积的2%,其中旱地略多于水田。其他各地点的情况也大体相似。农田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约海拔500m以下的地点玉米可以全年种植,水稻可以一年2-3熟;约海拔1500m以下大都可实行水稻(玉米)与冬小麦、油菜等一年两熟;海拔在1500m以上,主要农作物为洋芋、荞麦等。本区内主的热带经济林为橡胶林。河口一带是省内植胶基地的一部分。因冬季受冷空气活动的影响较多,橡胶园大局限于海拔400m以下,因本自然区内低河谷内无宽谷盆地,缓坡地也不多,橡胶宜林地资源有限,颇属可贵。其他热带作物如金鸡纳、胡椒等生长良好,红河谷地一带香蕉种植较多,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热作,是本区发挥自然优势的主要途径。但因坡度较大,进一步开发利用低海拔的土地资源,需注意水土流失的问题。富宁县东南部,属右江上游驮娘江南侧支流谷拉河、那马河流域。这里谷地较开阔,两侧多为砂、页岩组成,丘陵海拔大都在500m左右,地表起伏较和缓。这里气温较高,热量丰富,但降水不多。谷地内年平均气温在2022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达2829,10积温在7000以上:冬季受南下冷空气影响较多,0以下的低温有时可维持10个小时以上;年降水量约为8001000mm,85%以上的雨量集中在49月,干季降水极少,春旱严重。这带原始森林早已破坏,有零星残存于河岸近侧的陡坡部位,大树高达2025m,以麻楝、华无忧花(suraca chinensis)、龙眼(dimocaipus lomgana)为代表的半常绿季雨林,约海拔700m以下的个别残存的大树,都是落叶季雨林中较常见的种类,如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多花白头树(garugaforibunda)、木棉、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水锦树、余甘子为主的旱性灌丛和中草地面积较大。这一带因冬季气温较低,最冷月均温仅约12左右,而受寒潮影响引起的平流性降温较为频繁,已不适宜橡胶等热带作物的发展;夏季气温高,雨季来临较早,有雨热同季的优点,主要农田作物为水稻、玉米等。因冬春干旱较重,越冬作物种植也不多,应充分利用这带的热量充足、雨热同季的自然优势,需调节径流,发展灌溉,努力提高复种指数。3、屏边实习区(选择)1、地理概况屏边县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为东经103 24103 58、北纬22492323。总面积为1906km2,人口13.5万人,非农业人口9485人,主要为农业人口,人口密度平均60人/km2,有苗、彝、壮、瑶等少数民族有7万人,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县城在玉屏镇,镇内街道整齐,商业繁华,镇内工业有大理石厂,有熊胆口服液制药厂。县内主要山脉为大围山,高1864m,最高点为大类山,高2363m,大围山山脉平行元江展布,总体呈北西南东方向,山体不同方向断裂破坏,因而山体复杂。形成幽深峡谷。河流属元江水系,元江干流流经县境的西部和西南部,重要支流有南溪河,由蒙自县内流入,从县境东部穿过,河流汇集了大围山山地上的溪流,与元江干流均有比降大,切割深,水流急的特点,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屏边一带元江河面标高280300m。县内有昆明到河口米轨铁道通过,并有蒙自到河口两条公路经过。气候上为立体气候,近元江与南溪河河谷一带为沟谷热带雨林、季雨林气候,较高的山地上为亚热带型气候,县城附近属中亚热带气候。气温年平均为16.4,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5,最冷月平均气温9。年降水量为1650.2mm,降水比较充沛,雨季从5月到10月,降水量占全年81.1%。2、地质(1)地层屏边县城附近地层以屏边群为主,其它有瑶山群、寒武系、三叠系及第三第四系地层,从变质岩、沉积岩到近代松散沉积物都有。a、瑶山群(ptys):为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可能属于元古界。分布于元江以北,屏边群以南的金竹坪至河口一带,主要由混合岩组成,有混合岩化硅线黑云母片岩、硅线黑云斜长片麻岩、柘榴黑云斜长变粒岩组成。并夹有黑云斜长角闪岩,大理岩。据混合岩形态构造类型可分为简朴带一条纹状混合岩,条纹一条痕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等。瑶山群原岩生于优地槽环境,变质作用属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为吕梁期,厚3743m。b、震旦系边群(zpn)分布于屏边县城周围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的透镜体状展布,南西部与中寒武统,上第三系以及元古界瑶山群呈断层接触,北东侧伏于下寒武统猫猫头组下,或与之呈断层接触。岩层由轻变质的泥岩、砂岩所组成,厚4294.4m5102m。所见岩石有灰绿色、紫红色条带状绿泥石赤云母板岩,条带状粉砂质绢云板岩,绢云长石石英细砂岩,紫红色千枚岩等。c、寒武系()分布于屏边城北东,下统1主要为砂岩、页岩和少量碳酸岩,厚度5600m;中统2以碳酸盐岩为主,下部石灰岩、砂岩互层厚10001600m;上统为碳酸盐岩,偶夹砂岩、泥质岩,厚10001200m。d、三叠系(t)分布于屏边群与瑶山群之间与二者都呈断层接触。中三叠统个旧组(t2q)主要为碳酸盐岩石,底部有一层厚约60150m的泥质岩与玄武岩层,岩石有时变质成大理岩。e、第三系(e、n)新现河断陷盆地中新第三系(n),下部有底砾岩;中部有细、粉砂岩夹碳质与可采煤层;上部有泥灰岩。厚度大于240.4m。f、第四系(q)为现代河床与河漫滩堆积,在屏边团山到新现河一带有玄武岩岩流。(2)地质构造从大地构造上来看屏边地区属华南准地台边缘地带,过元江则属滇西准地槽。按地质力学划则属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弧顶偏东地区,区内构造线方向以北西向及北东向为主,并有东西向构造显示。a、褶皱:在屏边群中发现褶皱三条;一条向斜两个背斜,都受断裂构造扭动而成s型。 皂角树复式背斜:位于屏边城北皂角树一带,轴向270275,两端发生弯曲,长14公里,宽11公里,轴面近直立,两翼复杂成复式扇形背斜。 撇枝复式向斜,又称屏边向斜: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轴线长14公里,宽2.5公里,东西两端弯曲成s形,轴面直立,两翼倾角2575。 阿达口复式背斜:位于屏边城以南的阿达口兴隆寨一带,呈北西南东向延伸,轴线长23公里,宽7公里,两翼基本对称,倾角2545,次级褶皱发育。b、断裂主干断裂为红河断裂,其他次级断裂较多它们控制了火山分布及山川地貌。 红河深大断裂:沿元江一线分布,北部经弥渡盆地与洱海断裂相接,南沿元江河谷过新街经河口进入越南境内,红河断裂在云南省全长300400公里。断裂走向290310,总体较直,在元江县到屏边北部产状近东西向。断裂倾向及倾角变化较大,倾角从507090不等,反映断裂有明显的扭性断裂特点。红河断裂活动时间长,规模大,切割深,长期作为岩浆通道,岩浆活动频繁,因此说他是一条深大断裂。期迷一朵马邑断裂:展布于新现到大尖山西南地段,从蒙自新安所经新现、屏边城西到河口北东入越南,长度大于20公里,走向320,断层的北东盘为p12地层,南西盘为p12及三叠系地层,沿断裂有基性岩,石英脉,在水塘附近有铁矿。断裂带上有一系列构造透镜体,有断陷盆地,在新现盆地中沉积了新第三系地层,说明断裂强烈活动时期为喜山期。断裂性质为压扭性断裂。斯路白一松花寨断裂:断裂出现在屏边群东侧,从蒙自县斯路白到大围山一带,断裂走向325,北东盘地层为寒武系地层,南西盘为震旦系及寒武系地层,断裂附近地层强烈褶褶,断裂带上有石英脉及铜矿。期迷一朵马邑断裂与斯路白一松花寨断裂中夹屏边群,使屏边群展布成为北西330的透镜体状。它们都是红河断裂的次级构造。(3)屏边火山与熔岩地貌屏边县北部有阿季伍团山火山锥与凹戛火山锥两处火山锥,航空像片上有明显的显示。a、 火山地貌阿季伍团山火山堆,凸出四周成1703高地,高于新现河谷500600m,锥体近圆形,底部直径约2.6公里,向上收缩成锥体,北侧山坡倾角为22,南侧为20,火山锥周围为屏边群板岩。火山口为锅底状平底圆形凹地,主火山口内径150m,底深50m,西部有一缺口,不能积水成湖,火口内外都被改造为梯田。主火山口北部有一寄生火山口,航片上清晰可见,地表仅可见平台凹地地形。阿季伍团山北侧有一熔岩台地,高出屏边50m,台地由熔岩层和熔岩角砾岩构成,坡面略向北倾。熔岩流从南向北沿古河谷流动,流至新现河,长8公里。熔岩流厚度变化受古河谷地形控制,中间厚两侧薄。沿流向形成数级熔岩台地。新现河水在熔岩层上形成瀑布。凹戛火山锥位于屏边县西南平均3公里的凹戛村后山,火山锥底直径1.2公里,高于凹戛村200300m,海拔高1600m,火口直径80m,成漏斗状,有一向北的缺口,现场观察仅是褐红色风化土,航片上可见石燕状的火山形态,熔岩流沿牧羊河谷流到新现河。另外,在大尖山的南东坡上有两座小型火山锥,火山口已被侵蚀,仅余锥体和部分熔岩流。b、屏边火山喷发物 火山弹:团山附近火山口周围火山弹,大的长20cm,宽9cm,小者长8cm,宽5cm,多成纺锤形,扭曲棒状或饼状,有气孔。 火山碎屑岩:角砾中有熔岩和板岩角砾,角砾从0.1-2cm,棱角明显,胶结物为灰黑色、隐晶质、具气孔状构造的熔岩。 火山凝灰岩:有玄武岩浮石岩,火山豆及火山灰,多已风化。 火山喷出岩:有二种,白榴橄榄玄岩:深灰一黑色,由辉石、斜长石、橄榄石、白榴石及磁铁矿组成,显微镜下有斑状结构;橄榄玄武岩:不含白榴石。熔岩成层状分布,每一层靠近上部的熔岩中气孔构造发育,气孔含量多且孔径大,呈峰窝状或炉渣状,大部为玻基微粒结构;下部岩石多为致密块状,气孔少,显微粒状结构或全晶质半自形粒状结构。c、屏边火山控制构造屏边县城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线性构造,长达100公里,在西部与红河断裂相交。该断裂影响宽度达两公里,通过火山的还有南北向及北东向线性构造,阿季伍团山与凹戛火山系受不同断裂交叉复合部位控制。含白榴石的碱性玄武岩在世界上多伴随大陆裂谷或地堑型构造喷出,来源深度大,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火山也有白榴石碱性火山岩喷发。因此,可以认为屏边火山岩物质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上部,控制岩浆的通道为红河断裂与东西向构造带所形成的交叉断裂带,其他断裂构造仅在浅表才起控制作用。d、屏边火山的喷发形式:团山火山有一定高度的火山锥;有火山口;有大量的围岩角砾和熔岩角砾;有火山弹、火山灰、火山集块岩都说明火山爆发的早期和晚期有强烈的爆烈作用。从沿河出现的熔岩流来看,亦有较长的阶段性的宁静溢山阶段。e、屏边火山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依据是:现代火山锥保存较好,说明锥体距现在不很久。世界大多数地区碱性玄武岩喷发比较是第三第四世纪,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到处都有第四纪喷发的碱性火山岩,因此推断屏边火山也是第四纪时期喷发而成。4、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本自然区占据本自然地区的西半部,约占全地区面积的50%。这里是滇东高原南部的高原地貌形态保持较为完整的部分,高原面海拔约20002200m,区内断裂带和断陷盆地发达;西部为沿红河大断裂发育的红河谷地;其东与红河谷地大致平行排列的为石屏建水鸡街等地堑盆地系列;偏东部则为循北东走向的断裂带发育的小龙潭、开远、蒙自、竹园等断陷盆地。石屏、建水、蒙自等高原盆地的海拔大都在12001400m之间,其中有一些湖泊分布,如石屏的异龙湖、赤瑞湖、蒙自的大屯海、长桥海等,盆地周围多有相对高度约200300m的山地分布。红河谷地在本区内海拔约300500m左右,南盘江谷地海拔为9001100m左右,构成区内最低的地貌层次,多呈峡谷形态,红河谷地内在本区北部有元江、漠沙、戛洒等宽谷盆地分布,海拔均不到600m。区内地质复杂,西部的石屏、建水一带属于康滇古隆起的最南部分,震旦系及下古生代地层出露很广,以陆相和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较多;东部则以三叠纪的石灰岩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各断陷盆地中多有上第三纪及第四纪的沉积分布。本区地势北与滇东高原连为一体,南侧、东南侧及西侧的山地海拔都较为高耸,而且区内盆地和河谷的海拔又都较低,因此虽本区在滇东高原内接近南部边缘,却大都位于东南和西南暧湿气流的背风侧雨影部位,年降水量明显偏少,是云南省南部的雨量最少的地域,各地年降水量大都为800mm左右,雨季开始也较迟,一般为5月下旬。本区内海拔1300m左右的建水和蒙自平均气温高于哀牢山以西的年降水量较多的海拔相近的思茅的普洱,最热月均温也比后者高出1左右,不过极端最低气温则低于后者。红河谷地海拔低下,与两侧山地的相对高差达15002000m,是云南省内最为干热的河谷,深处谷地内的元江盆地,海拔400m左右(元江气象站海拔在394.m)年平均气温高达23.7,最热月均温为28.6,最冷月温亦达16.7,10活动积温高达8708.9,是我国大陆上气温水平最高的地点。元江的年降水量为805.1mm,高于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盆地内的元谋,干季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19%,较元谋高;干旱程度虽不及元谋,但一年也只有6、7、8三个月雨量在100mm以上,降水量高于当月的自然蒸发力。干旱季节十分漫长,在特别干旱的年份,如从1962年到1963年5月,连续共7个月有累计降水量仅为29.4mm.该地虽处低谷,但终年无雾,空气湿度低,年内最高气温常出现在4月或5月,极端最高温达42.7。南盘江谷地海拔较高,断陷河谷盆地内的开远(海拔1050.9m)年均温为19.7,年降水量为820mm,干热程度远逊于红河谷地。区内各地年干燥度都1.0,年径流深度在100300mm之间;径流系数为0.10.3,局部更低,水资源较缺乏。本区为本自然地带内盆地最为发达的自然区。高原盆地有蒙自盆地(369km2)、建水盆地(261km2)、竹园盆地(95km2)、曲溪盆地(72km2)、石屏盆地(62km2)等;低河谷盆地有元江盆地(54km2)、开远盆地(42km2)、漠沙盆地(28km2)、以及化念坝、甘庄坝等。高原盆地海拔均在12001400m之间,热量充足,气温条件适宜于大小春一年两熟而有余裕,但因晚稻产量不稳,而且早稻灌溉耗水量很大,实践证明双季稻并不适宜于在本区大面积发展;竹园、曲溪、建水等盆地甘蔗种植较多,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这些高原盆地虽海拔不高,但多位于红河与南盘江系的分水岭高原部位,汇水面积都比较小,加以径流深度较低,发展灌溉受水源的限制较大。蒙自盆地面积很大而汇水面积较小,径流系数又低,灌溉水源尤其不足。坝子内有耕地约22万亩,但地表水源少,地下水少而埋藏较深,虽建国以来经过长期水利建设(包括跨流域的提水引水工程的建设)但水利化程度仍然较低,一般年景能灌溉农田12万亩左右,保灌面积更少,不过8万多亩,仅约为坝区耕地的36%,而且只能灌溉大春,更难以顾及小春灌溉。丰富的光温潜力难以发挥。大春作物除水稻外,玉米、烤烟、甘蔗、花生都颇适宜,但产量仍多受水、肥不足的限制。竹园盆地和曲溪盆地,分别有来水量比较丰富的甸西河、竹居河流过,便于引灌,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粮作单产较高,甘蔗种植较多。石屏、建水等盆地水源较缺少,但较蒙自为好,复种指数也较高。建水的双季稻,早在1949年以前就有少量栽培,其后曾发展到较大的面积,但因晚稻生长后期气温降低、产量不稳定,早稻需在2月播种,3月插秧,灌溉耗水量很大,双季稻的大面积发展受到水源的很大限制,而仍以大、小春两熟制较为适宜。果木如石榴、枣、枇杷、柑橘等,以及冬、春早蔬菜也颇适宜发展。元江盆地等低河谷盆地海拔低下,热量十分丰富。其中约海拔850m以下,适宜于双季稻和冬蔬菜一年三熟,冬蔬菜主要为番茄、黄瓜、辣椒等;适宜甘蔗、花生、芒果、西瓜、菠萝、柑橘、龙眼、荔枝、番木瓜、槟榔等的栽培。约海拔8501300m的地点。为双季稻或大、小春作物一年两熟,甘蔗、柑橘等生长良好。元江盆地等地点降水量不多,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