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 诗人作诗的目的: 言情言志 言情言志的方式:写作技 巧 言情言志凭借的媒介:境 明白三个问题 解读诗歌基本方略 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 捕捉意象 形成画面 品味意境 识别技法 表现手法 方式与修辞 第一、明确考纲要求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考什么 第二、简析高考试题第二、简析高考试题了解怎么考了解怎么考 第三、如何突破第三、如何突破(简介鉴赏方法策略)(简介鉴赏方法策略) 怎么应考怎么应考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明确考纲要求 (考什么) 1、体裁:诗(绝句、律诗)、词、曲 2007年, 唐诗(6首),宋诗(7首),宋词(3首),元曲(1 首),明诗(1首),清诗(1首),诗经(1首) 2、考查角度:形象(情感)(12份)、内容(10份) 手法(技巧)(10份)、语言(2份)、意象(2份)、 评价。 高考诗歌鉴赏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3、命题形式:选择20062006年只有上海(年只有上海(2 2分)、北京(分)、北京(3 3分分 ),),20072007年,北京都变成了主观题,只有上海有一个选择年,北京都变成了主观题,只有上海有一个选择 题题,2008,2008年北京又恢复选择题(年北京又恢复选择题(2 2分)分) 、填空、简答。有的 题与前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对比鉴赏。 4、所选作品一般是各个时代的名家非代表性作品或一般作 家的作品。 4、答题要求:对于问题可以有多种理解,但要 言之成理,能正确运用一些鉴赏术语,要结合 诗词具体内容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 5、试题分值:2006年,是68分。(2006年全国 、上海、四川、安徽、江苏、山东、湖北、辽宁 都是分);07、08年是611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海南、宁夏出的新课标试 卷是11分,分值与散文、文言文阅读逐渐接近, 这说明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对诗歌鉴赏这项高层 次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诗歌鉴赏的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要分析重点字词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要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上设置,要把握抒情意象 从意境氛围处设置,要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置,要理解情感主旨 从风格情调处设置,要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置,要品味表达构思 考点阐释 1 鉴 赏 形 象 要 点 事物形象、景物形 象、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 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 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 典型意义 2 鉴 赏 作 品 的 语 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 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 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 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4 评 价 作 品 思 想 内 容 概括主旨 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指出局限性。 试题简析 (了解怎么考) 高考诗歌鉴赏大致涉及到以下类型高考诗歌鉴赏大致涉及到以下类型 1 1、即景感怀类、即景感怀类 ( (江西、辽宁、山东、)江西、辽宁、山东、) 2 2、写景抒情类、写景抒情类(福建、重庆)(福建、重庆) 3 3、思乡与怀人、思乡与怀人 (安徽、四川、江苏安徽、四川、江苏) 4 4、山水田园类、山水田园类(含隐逸诗(含隐逸诗)(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广东、浙江、上海 全国卷全国卷2 2) 5 5、抒发壮志类、抒发壮志类(20052005浙江、北京)浙江、北京) 6 6、讴歌河山类、讴歌河山类(20052005上海)上海) 7 7、边塞军旅类、边塞军旅类(天津)(天津) 8 8、咏史怀古类、咏史怀古类 ( 20042004上海、全国卷上海、全国卷4 4青海青海) 9 9、伤春伤别类、伤春伤别类(湖北)(湖北) 1010、忧国忧民类、忧国忧民类(20052005天津、山东)天津、山东) 1111、托物言志类、托物言志类(湖南)(湖南) 1212、题画诗类、题画诗类(0707年全国卷年全国卷1 1)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 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 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时间 事件 景情 想象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8分)分) 夜夜 归归 周密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夜深归客依筇行, , 冷磷依萤聚土塍。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注 筇:此代指竹杖。筇:此代指竹杖。 (1 1)本诗是怎样以)本诗是怎样以“夜归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 赏析。赏析。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 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 夜色的凄凉,夜已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 ,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 ”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 ,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 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见到)的情景: 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亲人(妻子或者母(妻子或者母 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怀乡 思归的急切心情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 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如何备考 (怎么应考) 1、 应该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诗词的文体 知识和文化常识,掌握一些鉴赏术语,做好 相关的知识储备。把诗歌鉴赏的一些术语印 发给学生。如: 意象 意境 衬托 用典 风格 联想 想象 象征 对比 渲染 注重平时的积累 2、要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了解和熟悉重 要的作家作品 07、08年诗歌鉴赏题,诗人的面孔比较熟悉的不少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作家有辛弃疾、苏轼、秦观、王维 、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选考这些作家的 诗词,使得广大考生心里有底,解题时不感到陌生,有 利于考生发挥水平。有3份试卷考苏轼的作品、2份试卷 考王安石的诗、2份试卷考王维的诗,因此大家在复习过 程中可以重点抓住唐宋诗词中代表作家的作品,如李白 、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李清照、陆游 、柳永、李煜等人的诗歌。 当然,前秦两汉明清的作家 作品也要适当涉猎。 关注诗词的注解 (1).介绍写作背景(如2007年福建卷) :是在暗 示你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2).解释相关词句(如2006年福建卷的试题):那 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3).介绍作者(如2006年辽宁卷的试题):那是在 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4).介绍题目的内容(2007年北京卷):暗示 与答题有关的一些内容。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 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以映衬作 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 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2)“(2)“铿然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 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 鲜明对比;鲜明对比;(3(3分分)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 读者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2分分 ) ) 概念理解 一、形象的含义 二、形象的特点 三、形象分类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 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 动的生活图景。 (二)、形象的特点: 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 ,动静结合。 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 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 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 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 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 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 感受,如绝句;迟迟日江山丽丽,春风风花草香。泥融飞飞 燕子,沙暖睡鸳鸯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 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 怀古。 (三)、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人物、景色、事 物(后两种合称景物)。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 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 “神神” ”,即内在的精神,即内在的精神 形象。形象。 1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 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 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 游无极的形象。 (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 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 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 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诗歌形象 人 物 形 象 景 物 形 象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 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 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 偏重叙事的诗歌)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诗人借以表达主 观感情的载体 一一 切切 景景 语语 皆皆 情情 语语 (偏重写景的诗歌)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 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 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 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自我形象)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抒情主体形象 例: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 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 “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 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 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他人形象) 例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木兰辞木兰辞中的中的木兰木兰: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中的中的刘兰芝刘兰芝: 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中的抒情主人公: 声声慢声声慢中的抒情主人公: 替父从军,孝勇双全替父从军,孝勇双全 坚守爱情,忠贞不渝坚守爱情,忠贞不渝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孤独寂寞,郁闷愁苦孤独寂寞,郁闷愁苦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 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蓬头”“”“侧坐侧坐” ”等表面小孩的等表面小孩的 天真可爱,从天真可爱,从“ “遥招手遥招手”“”“怕怕” ”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 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 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 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 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 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 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 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 后不避坎坷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超脱旷达的形象。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描写手段 、解读描写手段 、借助诗中意象、借助诗中意象 、分析关键词句、分析关键词句 、学会知人论世、学会知人论世 (叙事性强)(叙事性强) (抒情性强)(抒情性强) (议论抒情处)(议论抒情处) (作者、注解)(作者、注解) 人 物 形 象 鉴 赏 题人 物 形 象 鉴 赏 题 如何规范作答?如何规范作答?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 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 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 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 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 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 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 有敬亭山了解了。 扩写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 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 ,“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 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解答不具体解答不具体 ,且答非所,且答非所 问。问。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 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 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不是本诗的表 现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 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 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 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 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 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 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 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 思想感情。思想感情。 总括总括分析分析 总结总结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 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矢志报国、报国 无门、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 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爱恨情长、悯农怜农、 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练习: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 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提示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 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 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 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 ”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 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 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 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 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概括形象特点概括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分析形象的 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指出形象的意义指出形象的意义 理解意境的内涵 谈谈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 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 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 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 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 的、细小的单位。 意象+意象=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情意 和客物象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 境即白色恐怖。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 春雨初霁) 意象: 意境: 小楼深巷 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春雨杏花 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 局面即将到来 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 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 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 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 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 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 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象: 意境: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 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 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 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 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2、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 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更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更 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 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 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 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B、寓情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 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 ,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 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愁”, 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 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 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 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 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 融合的。 E、景略情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 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 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2、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1)运用什么手法, (2)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 (3)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 (4)表达什么情感。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 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 分析 诗歌 意境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 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 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 、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 愁别怨)的意境。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由月亮、乌鸦 、寒霜、枫树、渔火、寒山寺和夜半钟声等诸多意象 构成一种凄美的幽愁意境。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白日依山和共黄河入海两组意象不仅 表现了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寄 寓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哲理。 (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思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思 乡、伤别、伤时、伤逝、思乡、伤别、伤时、伤逝、思古、怀人古、怀人;也可以;也可以 是某种哲理,如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是某种哲理,如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 种感悟。种感悟。 内容情感定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 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 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 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 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 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 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 月影自怜) 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 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 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 恬淡、闲适等。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 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 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赤 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 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 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 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 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 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 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 楼送辛渐 1 1、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象, ,要透过意象把握要透过意象把握 诗人抒发的情感。适当积累一些意象诗人抒发的情感。适当积累一些意象 或说法的固定意义,有利于正确解读或说法的固定意义,有利于正确解读 : 月亮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是思乡的代名词 柳絮柳絮表送别离愁表送别离愁 红豆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双鲤双鲤、鸿雁鸿雁代书信代书信 采薇采薇指隐居生活指隐居生活 折桂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比喻科举及第 击楫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松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 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 菊菊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 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蝉 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 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 西路(秋天),西成(秋收),阳月(农历十月), 散发(在家闲居状),九重(京城或帝宫),等等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 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傍晚 西风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 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 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 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 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 泼有趣。 另外,可以通过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和另外,可以通过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和 动静的暗示功能来鉴赏诗歌。动静的暗示功能来鉴赏诗歌。 诗歌中 诗歌中意象色彩意象色彩:暖色: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 向上、意气风发;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 孤寂凄凉。孤寂凄凉。 暖:暖:“几处早莺争几处早莺争暖暖树树,谁家新燕啄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泥” (白居易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 冷:冷:“杨柳岸杨柳岸,晓风晓风残月残月” ” (柳永(柳永雨霖铃雨霖铃) 2 2、整体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所谓整体把握其情感,往往要结合全所谓整体把握其情感,往往要结合全 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清作品的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清作品的 脉络,概括作者抒发的感情,这比理解某脉络,概括作者抒发的感情,这比理解某 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的难度要大,要求考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的难度要大,要求考 生必须全面地分析诗句,深入地解读出其生必须全面地分析诗句,深入地解读出其 中的丰富内涵。中的丰富内涵。 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 夷 山 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 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 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 ,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 时将近十年。 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3分)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 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中可知,一、二 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 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 ,结合注释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 励的情怀。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 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 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 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 诗。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 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 的情怀。 再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4分)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 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 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 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 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 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 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 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 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 ,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 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 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 ”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 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 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 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 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 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 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 ,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 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3 3、要重视标题,从诗的题目上突破、要重视标题,从诗的题目上突破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 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贾岛题李凝幽居 (1998年全国卷)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2005年广东卷)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2006年全国卷) (三)、品味语言,领悟诗情 我们在鉴赏时,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 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 及意境余韵的阅读习惯。及意境余韵的阅读习惯。 1 1、语意的理解。、语意的理解。 2、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子突破。 3、关键词语或“诗眼”的理解。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是“早”;颔联 “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 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 ”。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 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 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 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 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 还原语序 .主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宾换位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5.定语位置。 A.定语挪前 B.定语挪后 6.其他 还原语序 崔颢崔颢黄鹤楼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主语后置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 ”、“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 陈述的对象。 还原语序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 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 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 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 ”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 2.宾语前置 还原语序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 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 的意思。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 夜引弓”(林暗风惊草)。 3.主、宾换位 还原语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 组,实际上是 “在春风中笑”的意 思。 还原语序 5.定语位置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 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 ,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 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 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还原语序 5.定语位置 A.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 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 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 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 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 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 ”,而不可能是“月”。 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锦官城花重) 6、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 江北去,橘子洲头” 应为“寒秋,(我)独 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动词 一般动词 1、陶潜:悠然见南山 2. 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3.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4.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 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5.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 然的悠闲。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体会意境) (感受情趣)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 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 ”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 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 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 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 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 感。 (与其他词义相近的词比较) “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 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 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 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 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 勃的生机。 (由物及人思考) (由景及情考虑)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 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 吹笛人之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 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 的内心痛苦。 活用动词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 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 到春天的生机形象。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 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 见出其动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 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 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 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形 象地表明了感叹 时光匆匆,春光 易逝的这份儿“着 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 、“悦”“空”、 “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 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形容词、副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 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 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 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 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 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 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数 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 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 相思之深。 叠 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 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拟 声 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 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 多彩。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 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 ,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 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 啼山客犹眠。” (王维) 作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液温考试试题及答案
- 莆田哲理考试题及答案
- 机车制动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图片
- 神经阻滞考试题及答案
- 安永税务面试题及答案
-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押运员实体考试试题及答案
- 票据试题及答案答案
- 工程造价面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全
-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 AQ 1097-2014 井工煤矿安全设施设计编制导则(正式版)
- NBT 47013.1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3部分:脉冲涡流检测
- 2024年三亚市海棠区营商环境建设局一级科员招录1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频考点、难点(含详细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培南类抗菌药物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知识题库-人社练兵比武竞赛测试题及答案(七)
- JJG 326-2021 转速标准装置
- 剑桥新PET作文模板
-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管理人员复习题
- 30题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法务专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