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建构.doc_第1页
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建构.doc_第2页
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建构.doc_第3页
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建构.doc_第4页
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建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建构 分类:大学学报 作者:罗坚 字数:2888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2期 摘 要:迄今为止,学界对儒家的一些根本性思想已论述颇多。本文试图在人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原则之外,挖掘并阐述“知止”这一儒家原则,它的生发与存在方式,以及它对于建构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充分认识并重视“知止”原则,对于重新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社会精神意义重大。 关键词:知止;儒家;仁;礼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7)02-0015-04 在中国儒学史上,“止”字蕴涵着独特的意义。它不像“仁”、“礼”、“乐”一样被学人经常论述、引用,但它作为一项儒家重要原则,对构筑儒家思想体系贡献很大,对中国古代社会精神主体的构建意义重大。儒家学说绵延千年而不断裂,与“止”字所蕴含的“知止”原则产生的作用有密切关联。本文试图考证“止”字在儒家经典中的意义,并通过分析“知止”原则与“仁”、“礼”的关系,阐发“知止”原则对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构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知止原则的形成 1“止”字意义略考 “止”字的最初意义是什么呢?“止”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中。尔雅中“止”被解释为,“止,待也”。可见“止”字的意思是“等待”。说文解字解“止”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许慎认为,“止”字之意为物的基脚。就像草木长出,必有其根。南北朝时梁人顾野王所撰玉篇中载有:“止,之市切。止息也;住也;容止也”。原本广韵卷三载曰:“止,诸市切。停也;留也;足也;礼也;息也;待也”。五音集韵卷七载曰:“止,诸市切。停也;足也;礼也;息也;待也;留也。”据古代汉语词典,“止”字之义为:脚,后作“趾”,汉书艺文志:“当斩左者,笞五百”。停止,停留,战国策秦策三:“行者行,者。”汉书高帝纪上:“到丰西泽中亭,饮。”(又)使止,留住,论语微子“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画工三十九种。” 可见,“止”字的用法大多都与“停止”一义相关。在儒家经典中,“止”字的“停止”一义也普遍通用。周易艮卦的卦辞云,“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孔颖达疏:“正义曰,目者能见之物,施止于面。则抑割所见,强隔其欲。是目所止在后,故不得其身也。”由此疏可知,“艮”即“见”之义,如目光所及于面部,则止于面,其见人之全体的欲望就会被隔断。此观者的目光停止于此人的背部,因此称“不得其身”,无法看见此人身体的正面。即所谓“所止在后”。孔氏又疏曰:“艮,止也。静止之义。此是象山之卦,其以艮为名施之于人,则是止物之情,防其动物。故谓之止。艮其背者,此明施止之所也。施止得其所则其道易成;施止不得其所则其道难成。”所谓象山之卦,是指艮卦为艮上艮下之象。艮为山,艮上艮下即为山上山下。山为止,两山重叠更有“停止、静止”之意。“施止”,即为“实施停止的行为”之意。施止的行为适当,事情就容易办成,反之,则难以办成。从“施止得其所则其道易成;施止不得其所则其道难成。”一语中已可见“知止”原则之端倪。 不仅是在周易,“止”字在其他儒家经典中的主要用法也是取“停止”之义。“止”字在十三经注疏中凡五百七十一见。其中周易二十四见,尚书七见,诗经一百二十二见,如此等等。春秋左传中“止”字出现最多,凡一百七十五见,孝经为最少,仅一见。其中用得最为频繁的“停止”与“语气词”两义。两者中“语气词”的用法多见于诗经,如国风召南的草虫篇:“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除此之外,另一种更为多见的用法“停止”在周易、论语中较为典型,在十三经的其他经典中也广泛出现。论语记载,“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又见,“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通过对“止”字意义的简略考证,可以发现“止”字以“停止”这一义为多见。“止”如此高频率地在儒家经典中出现,不仅仅是普通的语言现象。它说明“止”字及其内蕴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有相通之处。由“止”的“停止”之义推衍而出的“知止”原则,实际上成为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止”原则的确立 “止”在儒家经典中主要的意义是“停止”。这一意义被历代儒者阐释拓展而成为“知止”思想。知止思想的形成主要可见于周易艮卦中的彖辞,以及儒家对礼记大学的开篇之句的阐释。 彖辞、象辞相传为孔子所作。孔子作十翼解易,韦编三绝。艮卦彖辞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前文所引孔颖达之疏可以与艮卦彖辞相互印证。对于上述的彖辞,十三经注疏释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者,将释止。有所光明施止,又是凡物之动息,自各有时。运用止之法,不可为常;必须应时行止,然后其道乃得光明也。”周振甫先生周易译注注曰:“有时要静止就静止,有时要行动就行动,行动或静止不失去它的时机,它的道光明。”可见这两种解释比较一致。由十三经注疏中孔颖达的解释可以看出,“止”字的“停止”之义向“知止”的转变倾向已十分明显。从“停止”到“知道停止”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大的跨越。这是由一个字向一条至关重要的儒家思想原则的跨越。十翼是否系孔子所作,虽无定论,但其出自大儒之手,当无可怀疑。彖辞对艮卦卦辞的阐释实际上推进了由“止”到“知止”的过程。这一转变又在礼记大学篇中得到确证。 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处前一“止”为“停止”,后一“止”与“知”合为“知止”。“止于至善”是指在达到“至善之境”时才停止。“至善之境”即为“道”之境。然而,“止”与“知止”大为不同。“止”是自然行为,“知止”则是在个体修身过程中,在充分理解儒家思想,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精神中之后而采取的行为。“知止”由个体行为抽象而成为儒家思想原则的工作是由孔子完成的。 对于前文所引的大学中的“知止”二字的理解,宋儒朱熹与孔子的意见有相左之处。朱子说道:“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朱熹在此作哲学上的思考。他认为只有至善之境才是当止之处。至善之境即为道之境。因此朱熹的思考也是理想式的。然而,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思考多于哲学思辨。儒家的现世性的意义远大于其哲学上的意义。相形之下,孔子的理解更接近儒家的真义。孔子说:“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页码:15,16,17,18原版全文而不如鸟乎?”大学中相关的论述也可以作为孔子观点的佐证:“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可见孔子对于“知止”的理解比朱熹更接近现实生活,也更接近儒家实质。于是儒家的“知止”原则由此确立。这一原则虽然没有像“仁”、“礼”、“乐”一样成为学人朝夕研习的对象,但它对于儒家思想核心理念在现实中的实施却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构建 1“知止”与“仁”“礼”的关系 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诸多因素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与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遁世”不同,儒家强调人世,主张利用此生的时间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并在修身治学的过程中为天下人谋福祉。儒家提倡仁礼之道,主张与人为善,用充满爱的方式与他人相处。这样一种带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现世性色彩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主构。在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构建中,知止原则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它与“仁”、“礼”的关系及其与“知行”的关系上得到体现。 要对“知止”与“仁”,“礼”的关系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必须要明了三者在儒家体系中各处于什么地位。三者之中,“仁”无疑是根本。因为“仁”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理念。儒家思想的一切都以“仁”为根本。而“仁”的本质非常复杂。也许可以这样说,“仁”是“大善”;“仁”之善上通于天地,下及于人伦鸟兽草木。“仁”之本在于“仁心”。“仁心”即“大善之心”。孔子的学生反复向他请教“仁”的本质。孔子的答案各有不同。因为“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寥寥数语阐明。言难尽意,孔子关于“仁”的本质的答案才会彼此不同。笔者现把论语中所有孔子关于弟子问仁的回答列举于下,则可以明证笔者关于仁之本质的表述。(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通阅孔子的五个答案,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仁”是“大善”。有大善之仁,才能做到“先难而后获”,才能“克己复礼”,才能讲“恭”、“敬”、“忠”、“爱”。儒家的其他核心理念都是本于“仁”。没有“仁心”,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孔子明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为“知止”之本。心中无仁,就没有尺度与方寸,也就无法知止,言行中自然无法显现礼义。当孔子看到鲁大夫季孙氏在他的家庙中使用了只有周天子才能用的八行六十四人的舞蹈行时,他勃然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季孙氏的行为严重违背了礼法。这样僭礼的行为明确地揭示他心中无仁义之心。同样的违背“知止”原则的行为在论语中另有记载:“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雍本为周颂篇名。雍之篇是周天子举行祭礼临撤所唱的诗。孟孙、叔孙、季孙不过是周朝鲁国的三个大夫。他们在撤祭时也唱雍诗的举动实在是大逆不道。至于弟子冉求为求名利而附于季孙氏的举动,孔子失望之余愤然斥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可以说,“仁”是“知止”的前提。无“仁”之人不可能知止。但有“仁”之人不见得就一定知止,因为“仁”是心之大善,但从思想到行动,人还须通过人情、人欲的关口。 那么“知止”与“礼”的关系如何呢?要明了二者的关系,必须要先梳理“礼”与“仁”的关系。如前文所叙,“仁”为“礼”之本。仁主内,礼主外。儒家十三经中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经是定礼制序的,足可见礼之重要。为什么在提倡仁道时还要制礼呢?原因在于儒家对于人性的深刻体认。礼记正义序中明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精粹者遂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是以古先圣王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至于德义。”所以,制礼定法,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孔子直言不讳地指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此言是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不管基于善还是恶,人类行为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复杂性已经让世人有深切体会。礼法制定的越繁杂,说明儒家对人性复杂性的体会越深入。宋儒朱熹甚至提出“尽天理,灭人欲”。这个极端的原则的提出从一个侧面证明他对人性认识的深切。人欲不灭,天理难尽。事实上,人欲是不可能被灭绝的,因而实现朱熹所谓的天理不过是一个形而上的梦。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电。”意思是说,不懂礼义就无法在人世间立足。即使是内心有仁之人,也需要抑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体认礼法。心中无仁的人更应当以礼法规范之。如果两者均付阙如,则无以立于世。这样的人终将被社会所唾弃。 既已阐明“仁”与“礼”的关系,那么“礼”与“知止”的关系就基本被廓清了。“知止”的关键是内心中明了该止之处。而礼又是为了实行仁道或者保证仁道得以实施的外在规范。因此“知止”是介于“仁”与“礼”之间的中介性原则。有仁心之人,在克服内心的欲望之后,自然知止。知止之人,则会在现实中遵守礼法。因此“知止”与礼的关系密切,因为“知止”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礼法。人们内心里体认到道德尺度,在现实生活就会循礼而行,循礼而动。周易总义有云:“是以君子思不出其位。夫所谓位者,凡我所当为,而不可过于有所为者,皆位也。天下之理初非甚高难行,不过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子止于慈与孝。其诸君子思不出其位者乎!”“惟能思不出其位,则尽我所当为之理。是得其所止者也”。也可以说,“知止”原则的核心就是在心里知止,即所谓思不出位。人们都在心里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行动上就自然不会有出位之举了。 当然,笔者不倾向于把“仁”,“礼”,“知止”作彼此对立的区分。因为中国儒学的精神追求天地人和之境。儒家的内质与外在本来就是相粘连的。三者可以互证互释,互为烛照。 所以,知止者必守礼,不知止者必违礼。守礼者必知止,不守礼者难知止。春秋左传记曰:“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鲁恒公此举,与前文所引的季孙氏的行为如出一辙。鲁恒公违背仁义之道、礼法之序,竟然将宋庄公贿赂给他的大鼎安置于太庙。古之太庙是一国行国礼的地方。这种玷污太庙的行为就是因为心中无仁,因而不知止,最终僭礼而行。相比之下,臧哀伯的德行就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页码:15,16,17,18原版全文足以证明他是一君子。他看到鲁恒公的错误举动,就直言进谏。他冒着忤逆君王的风险,也清持为人臣的操守,实在不愧为“知止”之人! 此外,“知止”原则与“礼”的另一个重要关系是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就儒家本义,“礼”的实施不是以通过强制执行的手段为目的的。“礼”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主动、甚至是创造性地体认“礼”。然而在历朝历代“礼”的实施都是通过颁布法典、制定规范的形式进行的。这本身与“礼”的精神相去甚远。而“知止”原则的深入实施则使得“礼”的最高境界的实现成为可能。既然已经知止,人们在主观上便明了当行当止之处,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会主动地循礼法而行事。孔子曾言及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他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就是在“仁”,“知止”,“礼”兼修之后而达到的空灵自由的人生状态。 2“知止”与“知行” 前文所叙,都是谈及“知止”原则的“止”的方面。然而“知止”原则还隐含着另一层含义,那就是“知止”意味着“知行”。诚如前文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此能够知止意味着心中有合适的尺度,然而知止的目的更多的是在心灵平静,无所挂虑的状态下继续前行,以求高远。周易总义指出:“以兼山为止,不徒止也。止有行之理,惟其时而已。知时之说,知行与止之说。圣人观象设卦。而艮以背为主宁,非专于止者哉!盖人之身,惟背为止。专于止则止,其所未足以明艮止之义故。”也就是说,周易艮卦的提出的“止”的内涵不仅是止,还有行。如果学人只看到其“知止”的一面,而没有看见其“知行”的一面,就只能说还没有真正理解艮卦的深层意义。其实,“知止”是“知行”的基础与前提。不知止,难以知行。不知止而行,势必乱行,违背礼义而行。历史上的桀纣之暴,秦桧、吴三桂之叛,都是不知止而乱行的反面教训,既已知止,还须有知行的意识。在儒家思想的实践中,知止者众,而知止又知行者少。具体而言,知止又知行者是既信守仁礼之道,又能善于生发创造,能富于创意地向更高的境界前行。“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代儒者对理解大学上记录的这句儒家经典名言一直存在困惑。其实,这句话的精义就在知止而知行。求新固然是好,但先须知止,须知仁礼之道,心中信守其诚。这样才能在心中构筑道德的壁垒,才能不为外物所侵扰,然后才能再积极进取,才能日日新,又日新。 有知止而知行者,也有知止而不知行者。知止而不知行者会导致固陋,守旧和迂腐,意味着墨守成规,作茧自缚。引起学者们争议的是战国时的屈原。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乃作离骚,郁愤投江而死。历史上关于屈原是否应该投江自尽,颇有争论。褒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褒扬者如贾谊、刘安等人,赞扬屈原的高风亮节。批评者中以扬雄与班固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二位儒者都对屈原愤懑而作离骚及其投江自尽的行为提出尖锐批评。他们认为屈原纵然不为君主所用,也不应该心怀不满。君为臣纲,屈原的言行不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他“不能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角度出发,作适可而止的批评,又缺乏明哲保身的态度”。这种批评有其不合理之处,反映出封建文人的致命局限性。但是本文也认为屈原投江的举动确实并不可取。所谓“君为臣纲”是董仲舒等人把儒家格式化为封建统治工具的结果。儒家思想的精义仍然在孔子。从深层意义而言,儒家思想并没有主动依附王权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工具的倾向。儒家不反对与统治者结合,但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屈原所为,确实违背了“知止”原则。因为为一个昏君而自尽非常不值得。设想屈原没有投江,他就可以著书立说,教化百姓;他也可以实践仁礼之道于天下,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样,他的人生就会比冲动地投江要有意义得多。儒家的根本在以大善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