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的形成.ppt_第1页
科学认识的形成.ppt_第2页
科学认识的形成.ppt_第3页
科学认识的形成.ppt_第4页
科学认识的形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 公共管理学院 戴胜华 副教授 自然辩证法概论 2* *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 p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 p第二节 科学事实的获取 p第三节 科学假说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概论 3* * 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 p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 p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 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 问题,确实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 的真正革命。 (爱因斯坦) 自然辩证法概论 4* *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p 经验主义:科学发现始于观察(培根) p 观察、实验 | 搜集资料 归纳 理论 p 强调经验的作用,重视归纳方法的运用,但忽略了直觉和演 绎思维的作用。 p 证伪主义:科学发现始于问题(波普尔) P1TTEEP2 问题1尝试性理论消除错误问题2 自然辩证法概论 5* * p“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 矛盾,它们实质上是同一的。因为问题是在实践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 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 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这同波普尔无主体的认识论、把科学看成是独 立自主的“世界3”有着原则的界限。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 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 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修正旧理论 或建立新理论。 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人们总是以问题 为导向有选择地搜集资料,问题对实验具 有定向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7* * 要善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海森堡) 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能 力。(李政道)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要学会做“学问”,而不要做“学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 8* *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 多少岁? 自然辩证法概论 9* * p在法国,有64的小学生得出答案:753243 岁。而在中国的小学中测验,竟有超过90的学 生得出这个答案。 p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 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位美国教育家因此 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 。 自然辩证法概论 10* * 2、科学问题的特征和类型 什么是科学问题? 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11* * 科学问题的特征 p 时代性:知识背景;前瞻性 p 可解性:问题本身存在科学的解 p 结构性 问题的指向求解目标、预设解 问题的应答域论述问题所确定的域限 自然辩证法概论 12* * 正确提出问题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是否绿霉具有某种作用把它周围的葡萄球菌杀死了? p 问题的指向或求解目标:葡萄球菌死因 p 问题的应答域:假定绿霉具有某种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13* * 根据问题求解的类型 What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陈述性问题) 识别与判定 Why型: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果性问题) 因果关系;内部机理 How型: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过程性问题) 状态与过程;运动规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 14* * 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 p跟踪性研究与原创性研究 p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 p交叉性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15* * 3、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p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p这是由科学事实的系统化而提出的,科学必须揭 示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说明它们的共同特征。 例如:金属导电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p“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与“能量连续性观念” 的矛盾量子理论 p水星近日点的摄动与牛顿引力理论的矛盾 广义相对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17* * 第三,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 p 这种理论内部的矛盾,在数学中称为“悖论”,在物理学、 天文学中称为佯谬。 p 数学中的悖论 理发师悖论:“我给并且仅仅给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问题:他该不该 给自己理发? p 物理学、天文学中的佯谬 自由落体佯谬;麦克斯韦佯谬(1871)光度佯谬(奥尔勃 斯,1826);引力佯谬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p物理学中的微粒说与波动说 p化学中的燃素说与氧化说 p地质学中的渐变论与灾变论 p天文学中的地心说与日心说 p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与突变论 p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与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 * 第五,从社会需要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p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 科学问题。 p飞机、导弹空气动力学; p轮船流体力学; p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 * 二、科研选题 p1、选题的重要意义 p2、选题的一般程序 p3、选题的基本原则 自然辩证法概论 21* * 1、选题的重要意义 p 科研选题:就是选择和确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和解决。 p 战略地位和意义 研究方向目标、内容 研究途径、方法 研究水平、价值 研究成败、前途 自然辩证法概论 22* * “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 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 的要求,都是科研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 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 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 研究战略的起点。”(贝尔纳) 自然辩证法概论 23* * 2、选题的一般程序 p 可 p p 行 不可行 1)问题调研 2)提出问题 3)课题论证 4)选定课题 问题 调研 提出 问题 课题 论证 课题 决策 选定 课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24* * 3、选题的基本原则 p创新性原则 p科学性原则 p可行性原则 p社会需求原则 自然辩证法概论 25* * (1)创新性原则 好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为此就需要充分了解前人和他人在相关课题方面的工作,查阅 文献资料并进行必要的调研、考察,避免重复别人做过的 事情或走过的弯路。应追踪本学科前沿的发展,这样才能 提出新的概念、发现新的定律、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开拓 新的研究领域。 自然辩证法概论 26* * 自主创新 p 原始性创新(个人,发现和发明) p 集成创新(团队,工程,系统科学) p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然辩证法概论 27* * 美国垄断诺贝尔科学奖原因分析 p“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 p美国的大学教育提倡“独立思考”,注意培养“创 造精神” p国家重视基础研究 p“外援”支撑(国外媒体分析) 当代国际的间竞争是制度的竞争 自然辩证法概论 28* * “随便做什么事情, 都要跳到最前线去作战 ,问题不是怎么赶上, 而是怎么超过。要看准 人家站在什么地方,有 些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不能老是跟,那就永远 跑不到前面去。” 李政道 自然辩证法概论 29* * 问题是怎样才能“跳到最前线去作战”? p 大师指导,“名师出高徒” 李政道费米 杨振宁泰勒 海森堡玻尔 钱学森冯卡门 “做学问要找最好的老师,做事情要找最管事的人。 ”(陈省身) p 学术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 30* * (2)科学性原则 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 。 明显与已经确证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课题不应作为选 择对象。 也不要把毫无科学事实依据的“伪问题”作为选择研 究的对象。(永动机) 选题既要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更要重视新出现的科 学事实对旧理论的挑战。 自然辩证法概论 31* * (3)可行性原则 选出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 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 题。 对于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新人而言,不宜 把课题选得很宽、很复杂,否则就会不知从何下 手,半途而废。要善于“小题大做”,不要“大 题小做”。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由小到大。 自然辩证法概论 32* * 课题人员结构(年龄,专业) p 主观条件 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 p 学会“自己挑选自己” “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往往自己挑选自己”(贝弗里奇)根据自 己的才能选择 陈景润;杨振宁; p 善于发现自己的最佳才能;认识自己的爱好或兴趣所在 自然辩证法概论 33* * 科学水平;技术条件 p 客观条件 科研经费;实验设备 图书情报;期限要求 例:爱因斯坦:统一场论,1920? 失败的原因是“过早地提出了这个课题”,“努 力为时过早了” 自然辩证法概论 34* * 国家政策(法律,道德) p 外部环境 学术交流 “短、平、快”项目 p 个人的价值取向 “难度大、风险大、 周期长”的项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 35* * (4)社会需求原则 课题应面向科学理论发展和社会经济、技术需要。 科学问题不同于技术问题,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 的实际价值不易在当下被人们认可。 自然辩证法概论 36* * 贝尔研究所 科研人员:1万多人 年发表论文:2200多篇 获诺贝尔奖:7人次 p 从实际需要选择科研课题 p 鼓励自由探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 37* * 三、科学问题的转换 p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困难重重,长期没有进展, 问题的转换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引发新的思路。 p 问题转换:常规问题反常问题;事实问题理论问 题。 p 解决问题的思路转换:逆向转换(金属元素周期变化); 互补转换(波粒二相说);发散转换(把问题拓展开,多 角度发问);立体转换(非欧几何)。 自然辩证法概论 38* * 第二节 科学事实的获取 p一、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二、观察实验中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39* * 一、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p1、科学观察的特点和功能 p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认 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 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既是接受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 的基本方法,又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观察过程和 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p 观察的结构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观察是主体借助中介 工具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p 观察不是消极、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 自然辩证法概论 40* * 2、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 要求观察者按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它和反映它 。 首先要避免把某种假定或预想凝固化、僵化;其次要注 意排除假象和错觉的干扰。 2) 全面性 要求在观察中,尽可能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 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力求获得丰富而完整 的科学事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 3 ) 典型性 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和干扰比较小的观察环 境是非常必要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41* * 观察应遵循客观性原则 (1) 观察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方法进行重演 (消除主观的偶然失误) (2)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消除假象与 误差) 自然辩证法概论 42* * (3)要求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 ( 提高观察的客观性) (4)要求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 风(科学家的基本行为规范) 不要篡改、捏造数据! 自然辩证法概论 43* * 3、观察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1)观察形成科研选题的重要途径 青年船医迈尔,通过观察发现了船员的血液 颜色在赤道附近比在北欧时更鲜红,确立了有 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方面的科研选题;印度 科学家拉曼通过对海水呈现深蓝色的观察与研 究中,才确立了有关光的折射这一选题;现代 仿生学众多科研课题,是通过运用观察方法来 确定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44* * 2 ) 观察是建立科学假说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动植物 学等学科不可能从事精确的实验研究,故这些 学科的知识大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建立起来的, 而这些科学假说得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是观察 。魏格尔大陆漂移学说;竺可祯中国近五千 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德国开普勒没 有第谷的观察,无法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 45* * 3 ) 观察是验证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基本手段 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的日食观测。1916年,爱因斯坦 提出广义相对论学说。根据这一学说,他预言光线在 引力场中将会发生弯曲效应。天文计算表明,1919年 5月29日将发生日全食,此时,金牛座中的毕宿星团 刚好在太阳附近,若天气好,至少可拍摄13颗亮星。 爱丁顿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在该年5月,组织了一个探 险队,奔赴非洲普林西比岛,利用日全食来测定星光 的弯曲效应。结果,所测得的恒星偏离角度值(1.61 + 0.30s),恰好与爱因斯坦预言值(1.7s)相符, 从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一夜间爱因斯坦变 成了举世周知的最著名的伟大科学家了。 局限性:观察范围、精确度、速度 自然辩证法概论 46* * 4、科学实验的特点和功能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 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 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与观察方法比较: 1)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最大特点是在变 革自然中认识自然。 巴甫洛夫形象比喻;“实验好像把各种现象拿在 自己的手中,并时而把这一现象,时而把那一想象纳入实验的进程, 从而在认为简化的组合中确定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换句话说,观察是 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他所愿望 的东西。 2)更能获得大量、精确和可靠的科学事实,更能深刻 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 47* * 实验方法的特点 l 1) 纯化和简化复杂的研究对象(减法实验, 排除偶然的、次要因素的干扰) 伽利略设计了精密的斜面实验,观察到了在自 然状态条件下所观察不到的现象,从而发现了自 由落体定律;美国在空间实验室中进行锑化铟圆 柱体的融化凝固实验,获得成功,得到了几乎没 有晶格却显得非常均匀的单晶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 48* *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自然界的大多数事物往往处于某种稳定的常规状态 。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强磁场、超纯度、超导 电等极端条件,有助于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向指定的方 向实现。如,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只知道物质有固 、液、气三态,但在创造了超高温极端条件下,发现还 有一种“等离子体”状态;而当超高压达到一定程度时, 又会出现“超密态“。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曼林昂尼 斯首先发现汞在超低温4.173K以下时失去电阻,后来 又发现许多物体也都具有这种超导性,从而开创了今天 的超导热研究局面。 自然辩证法概论 49* *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 ) 1953年米勒所进行的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实验,他 把发生于数十亿年前生命起源的漫长历程,仅用几天时间 再现于小小的玻璃容器之中,供人们观察和研究; 为了研究地球气象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进 行的大气环流模拟实验,可以将由地面垂直向上的几万米 的整个大气层的运动,在实验室里再现出来,大气环流模 拟的转台,每半分钟左右转一圈,就能模拟一天的气候变 化,三个小时可以模拟一年的气候变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 50* *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 乘法实验2) 科学研究过程中,出于安全原因或因耗资巨大( 如水库、电力系统),往往很难直接进行实验。通常 通过建立模型(指与原型有相似的物理过程或数学关 系的样品,包括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模拟和替代 物理过程或来反映其数学关系。如制造飞机、火箭、 导弹、飞船等,必须掌握气流和飞行器之间的相互作 用的各种数据,如果我们对制造的各种飞行器发射到 空中进行实地实验测定,既费时又费钱,实际上又难 以把握,甚至有危险,所以人们采用模拟大气流的“风 洞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这是结构模拟实验。 自然辩证法概论 51* * 实验方法的作用 实验是检验在科学认识中得到的理论的真 实性的标准,是证明科学知识的手段; 实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 ,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概论 52* * 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实验方法可以获取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科学实 验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p新实验与旧理论的矛盾 自然辩证法概论 53* * 两朵“乌云”引来一场风暴 p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X射线:伦琴(德),1895(1901) 放射性:贝克勒尔(法),1896(1903) 电子:J.J.汤姆逊(英),1897(1906) 自然辩证法概论 54* * p开尔文勋爵(英):1900年新年献词 p 他在1900年一篇名为遮盖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的19 世纪乌云的演说中讲的。他说的“乌云”有两片,一片是 以太理论的困难,一片是能量均分定理的困难。这两个困 难到20世纪都得到了解决,以太理论的困难是由狭义相 对论消除的,能量均分定理的困难是量子论解决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55* * “乌云”之一: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p 检验“以太风”假说:零结果,1887(1907) M1 v M S M2 T 自然辩证法概论 56* * p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1905 光速不变原理 狭义相对性原理 p迈克尔逊获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然辩证法概论 57* * 另外一朵“乌云”:黑体辐射实验 p “紫外灾难” U(,T) 实验曲线 自然辩证法概论 58* * p1900.12.14,能量子论, p1905 光量子论 p1913 原子结构理论 p1927 量子力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59* * (2)实验方法是检验假说的基本手段 例:“ 疑难” (1953) 奇异粒子: 介子; 介子 质量、寿命、电荷、自旋相同 宇称不同 自然辩证法概论 60* * 宇称和宇称守恒 p镜像对称(左右对称) p镜像对称变换(X -X) p宇称 (Parity) p宇称守恒定律 :“自然规律在镜像反射下是不 变的”。 p传统上认为“宇称守恒定律是普适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61* * 对称与不对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62* * p 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验证:杨李的实验设计 平 面 镜 0 100 001 0 自然辩证法概论 63* * 李正道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九五七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 64* * 杨振宁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九五七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 65* * p要敢于向“权威结论”提出挑战 (合理的怀疑性) p“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p做实验要知难而进,要有坚韧不拨的勇气和毅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 66* * 实验方法的分类 (1)定性实验 p 检验电磁波的存在:赫兹,1887 p 电子衍射实验:G.P.汤姆逊,汤姆逊用多晶体做实验,发现了电 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验证了电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设。 1927(1937) p 裂脑术实验:R.W.斯佩里(美)(1981) 自然辩证法概论 67* * (2)定量实验 p测定引力常数实验:卡文迪许 p测定光速实验:斐索 p测定热功当量实验:焦耳 p测定电子荷质比实验:汤姆逊 自然辩证法概论 68* * (3)结构分析实验 p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1911 p测定DNA分子结构实验:沃森、克里克,1953( 1962) p测定前列腺素的化学结构:S.K.贝格斯特姆( 1982) 自然辩证法概论 69* * (4)对照实验(生物,医学,医药学) 对照组,试验组 p光作用于植物的什么部位而使植物向光生长? 自然辩证法概论 70* * (5)模拟实验(相对直接实验) p物理模拟 p数学模拟 p功能模拟 自然辩证法概论 71* * (6)判决性实验(判别假说的存亡) p否定“热素说”的实验:戴维(英),1799 p否定光“以太”实验:迈克耳逊、莫雷,1887( 1907) p证实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吴健雄, 1957 自然辩证法概论 72* * 二、观察实验中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p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p 培根古典归纳主义认为,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却 独立于理论,不受理论的制约。 p 现代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处于科学知识结构的底层, 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 p 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则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 点。这一观点更具有合理性。 p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所以观察并非 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受到以往理论的影响。观察者的知识 结构、理论素养直接影响其观察结果 p “观察渗透理论”并没有取消观察的客观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73* * p2、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影响问题 p 在微观领域中,实验仪器对微观客体的影响、干扰很大, 与宏观测量时有很大区别。 p 但是,借助仪器对微观客体的观察仍然具有客观性。 p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也没有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因为微观粒子本身就不同时具有精确的位置和动量。 自然辩证法概论 74* * 3、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1)机遇:在观察和实验中,人们往往由于某种偶然的 机会发现了出乎预料的未曾见过的意外现象,并由此导致 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被称为机遇观察 。 (2)机遇观察的特点-意外性。 完全意外性,研究目的是为了发现现象A,但却意外发 现一种完全不同于A的现象B,而且B比A更有价值。 如,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厨房里利用纤维素作原料合成 其他巨分子实验时,弄洒了一瓶硫酸和硝酸地混合物,他 抓起妻子地棉围裙去擦,然后把它放到炉子上烤,不料围 裙“噗”地一声着起火来,烧得干干净净,但是没有发生浓 烟。受这一意外地启示,发明了威力巨大而又无烟地烈性 炸药。 自然辩证法概论 75* * 部分意外性,指对结果有望期,是意料之中的事 情,但发现这一现象的方式、时间或场合确是 意外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古特依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就是在实验过程 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在火炉上,出乎意料 地发现这种混合物的良好性能。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射线等。 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把 必然和偶然绝对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76* * (3)机遇产生的客观依据和认识论根源 1)客观根源:自然界本身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统一。机遇表现 为偶然性,但他背后却隐藏着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2)认识论根源:来源于主体的目的性与客体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主观的东西,并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 (4)如何捕捉机遇? 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在讲述奥斯特偶然发现电的 磁效应现象的生动故事时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 准备的头脑。” 自然辩证法概论 77* * “何为有准备的头脑”? 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 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 具有诚实的科学态度; 具有娴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的实际经验。 自然辩证法概论 78* * 第三节 科学假说的形成 一、科学假说形成的机制 第一,当出现了原有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 就会提出关于新事实的猜测性说明。 第二,当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矛盾时,为解决这一矛盾 而提出假定性说明。 第三,当把某一理论外推到其它事物时,对其它事物 的属性、规律提出猜测性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 79* * 案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p 1910年,偶然发现非洲西 海岸与南美东海岸一凸一 凹的对应现象。“ 海陆 固定论”无法解释,萌生 “大陆漂移”奇想 p 1915年,找到古生物学证 据,初步提出“大陆漂移 假说” 自然辩证法概论 80* * p 经过艰苦的实地考察,终于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 第一,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 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皱褶相吻合 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在赤道地区找到 了冰盖 p 从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古气候学、 大地测量学等多角度进行严密的论证 自然辩证法概论 81* * p 1916年, 发表海陆起源,形成 较完整的“大陆漂移假说”:组成 洋底的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 因此,组成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 ”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 p 19291930年,四次到格陵兰岛探险 ,以身殉职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 自然辩证法概论 8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83* *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 1、提出初步假定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和尚不充分的事实及 经验材料,通过科学抽象、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对未知事物的性质及其规律作出初步假定性解释。 其特点是:第一,研究者集中精力分析最主要的事 实材料;第二,归纳和类比方法的作用较为突出。 自然辩证法概论 84* * 2、形成科学假说阶段 研究者从初步假定出发,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 掌握更多的经验事实,并通过理论论证,使初步假定逐 步得到充实,最后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逻辑系统的 科学假说。 其特点是:第一,广泛地综合解释己有事实;第二, 演绎推理作用较为突出。 自然辩证法概论 85* * 3、提出科学预见 研究者从科学假说出发,预见新的事实和现 象。 其特点是:第一,尽量地预见未知的事实和 现象;第二,演绎推理作用较为突出。 自然辩证法概论 86* * 三、提出和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和说明该范围内已知的全部科学事实 ,且不能与研究对象范围内已知的科学事实相矛盾。 2、对应性原则:对应于一定的范围,包容原有理论无法解释 的事实,原有理论作为新假说的特例。科学假说不应当与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3、可检验性原则: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