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科举制度的存废及其历史考 察 n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 年(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一千三百多年。 n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 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 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 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n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 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 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 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 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n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 n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 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 下, 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 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 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 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n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 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 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 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 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 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n n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 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 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 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 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 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 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 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 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n唐代科举特点:科目繁多 重诗词歌赋 n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 ,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进士科考 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 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 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 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 n宋代科举特点:轻视诗词 重视实际能力 n殿试策论因时间限制等原因,多数情况下文采一 般。但它作为文学体裁,其中也不乏佳作。由于 宋代文官政治的实行,大批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 入仕途,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发言权,在文坛上 也是左右风气的领袖人物。因此,宋代文人多为 官僚、学者、文士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远 比汉唐广博宏大。 n明清科举特点:八股取士 重文章格式 n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 的字数每多变化,明四书的题目规定要写二 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规定要写三百字以上 。应试者为求胜出,往往愈写愈多,到了清康熙 四十三年,始规定每篇八股文不能超过七百字, 以后即奉为定则。仅就八股文的形式而言,其内 容也自有一定之规。 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n 孝廉 本是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 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n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 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 ,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 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 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 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 官门生。 n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 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 ,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 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n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唐代 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 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 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 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n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 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 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 编修。 n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 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 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 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 、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n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 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n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 第一名为会元。 n n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 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 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 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n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 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n 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 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 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 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 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n 贡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 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一)科举制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n1、有利于封建皇权对社会的控制。皇权通过绅权 来统治民众,绅权则通过皇权取得在社会上的合法性。 皇权就是通过科举制度将它和绅权结合起来对社会民众 实行有效控制的。 n2、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度不再唯门第、 财产是问,更注重士人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相对平等的竞争性,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 n3、有利于士子政治地位的调整和经济利益的重 新分配。 n4、具有一定的文化统制与文化普及功能。统制 功能体现在它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上和学校教育内 容与科举考试的内容上。大多数人滞留在社会下 层,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发挥文化普及的作用。 焦右瀛(济南书院);吴大澄(上海龙门书院) ; n 四川成都锦江书院子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福 建福州鳌峰书院;江阴南菁书院;杭州求是书院 (二)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n1、本身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窦:形式、内容内容僵化、 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 n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以四书为主,即使在当时也存在 空疏无用的弊端。清末维新派曾批评说,有人甚至中了 进士都不知道汉武帝、范仲淹是谁。在这种考试制度下 ,士子往往以毕生精力读经,而对各种有裨实用的知识 无心关注,无暇学习。顾炎武曾说明代士子平日只读八 股文稿,其他书籍一概不读,“有一好学者欲通旁经而 涉古书,则父师交相谯呵”,认为没有出息。许多士子 皓首穷经,最终老死科场。 “四书”在观念上成为学问的 全部,自然科学技术则被视为无足轻重乃至与传统利益 相悖逆的东西。到了列强环伺,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日新月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举制度下的学习内 容就更加显得陈旧,更加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n2、科举制度在运行上败象丛生,日益丧失它的 严肃性。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 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 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 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 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 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 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 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 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 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n3、士人受到严酷的精神摧残,成为一个寄生阶层、特 权阶层和封建政权的附属物,而无用武之地。 n在清代科举制度下,读书、参试、做官是士人谋求社会 地位、经济收入的惟一途径,因此,在各级考试中中式 几乎成为他们的第二生命。为此,科举士人往往数十年 寒窗,皓首穷经,付出毕生的心血精力以求取功名,但 最终金榜题名者少,名落孙山者多,许多人老死科场。 n近代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曾批评科举制度“滋游手”。由于 “士”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选士“必务精而最忌 广,广则无所事事而为游手之民”。然而在科举制度下 ,却养了一大群科举士人,致使朝廷无法安置,他们自 己也“无以自存”。封建统治者有意识地用科举功名笼络 士人,钳制其思想,用一条无形的绳索将他们同封建王 朝的命运连在一起,使得他们只能在为皇帝卖命的过程 中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致 成为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异己力量。 n4、西学对科举制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一些士 人改变和放弃传统的观念,表现出对发展实业 的重视和浓厚兴趣,如陆润庠、孙家鼐、黄思 永、张謇等。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n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改革科举与教育 的谕旨: 6月11日 谕令开设京师大学堂 6月23日 谕令自下科乡会试始,乡试、会试、童试、岁试 和科试的四书文考试一律改考策论 6月30日 谕令取消童试、岁试、科试的八股文体,改用 策论;谕令将经济特科与科举合并; 7月6日 谕令今后各级考试一律废除试帖诗 7月10日 谕令将各省会所在地的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治 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一律兼 教中学与西学 7月13日 谕令开设经济特科,命令三品以上京官和各省督 抚、学政在三个月内举荐考生,待人数达到一定 数目即举行考试。 n1901年,清廷宣布改革。刘坤一、张之洞联衔会奏,进 一步要求逐渐废除科举。同年8月,廷命正式宣布废除 八股考试,并改书院为高等、中等、初等学堂。“为学 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科举一日不废即 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将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 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 争衡于各国。”(袁世凯、张之洞) n1905年,各省督抚在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奏折中说, “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 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 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道”。 n在这样一种社会舆论压力下,清政府颁布了一道上谕, 宣布废除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存在 长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刘春霖 科举制度的终结 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东来,中国面临“数千年 来未有之变局”;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等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 彼伏。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经世应变之才以 维持其统治。然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却不能适应这种时代 的要求,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内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许多知 识,均出于科举士人的旧学视野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 度的改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科举制度的改革最初始于注重 时务。 不久,又根据张之洞、陈宝箴的建议发布上谕,详细规 定了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 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 、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又规 定:“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 为高下,以励硕学而黜浮华。”然而不久戊戌政变发生,慈禧下 令废除各项新政,上述有关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也被废除。八 国联军之役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最初计划对科举制度 进行所谓“变通”,但很快就决定彻底废除。 科举制度的终结 科举制度的废除分为两个阶段: n第一阶段:逐步减少科举中额 n第二阶段: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 第一阶段:逐步减少科举中额 n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先是 在在1901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 布废除八股考试。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 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 第二阶段: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 n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 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 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 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n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袁世凯 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n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时问:1904年7月4日 地点:故宫保和殿 考题:策题四道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 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巨,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 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 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发酵食品菌种优化研究及传统工艺现代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 2025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提升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药品备案合同三方协议
- 运输苗木花卉合同范本
- 辞职解除劳动合同协议
- 2009年7月国开电大专科《管理学基础》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第一教联体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2025年环卫垃圾车考试题及答案
- 物业项目居间合同范本
- 烟机配件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渭南澄城县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招聘(3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中国美甲行业消费习惯与门店经营策略
- 2025年物业管理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物业管理员考试试题真题及答案
- 2019年8月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综合能力测验真题
- 二十届四中全会测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三套)超难
- 髋关节翻修术个案护理
- 2025年党政干部综合能力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把握诗歌情感任务式课件
- 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试卷
- 《医学免疫学》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