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外国文学教程》PPT课件.ppt_第1页
《世纪外国文学教程》PPT课件.ppt_第2页
《世纪外国文学教程》PPT课件.ppt_第3页
《世纪外国文学教程》PPT课件.ppt_第4页
《世纪外国文学教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程 2004年08月制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第一节 表现主义文学概述 一、表现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 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 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开创了西方文学 新的发展阶段。仅以创作特征而言,西方现代主义忧 郁、神秘的特点,在象征主义身上已有了明显表现, 那么,它们怪诞、诡异的特色,则要到表现主义出现 以后,才越来越引人注目,形成了西方现当代文学“向 内转”、“深层化”特色,他的原创性、开拓性,被后来 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继承发展。如超现实主义、荒诞 派、黑色幽默、新小说等。 第一节 表现主义文学概述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 画展上,是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 名。1911年德国暴风杂志刊登希勒尔的一篇文章, 首次借用这个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文学家。1914年以 后为文学评论界普遍承认与采用。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反对再现,注重表现。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表 现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再现,而是 主观的自我表现。他们把直觉看作是认识世界的惟一方 法,强调表现人们的主观世界。卡夫卡的地洞就是 作家通过作品倾诉内心恐惧不安的代表作。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表现主义认为客观外在现象不可相信,人生无真实可言,真 实的惟有“自我,“本质”即自己的灵魂。作家只有从主观自我 的出发,才可以演绎出万事万物来。埃德施米特说:“现实性必 须由我们创造出来”,另一个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库恩菲尔德 也说:“一切现实都是错误的,心灵着迷才能显现真理”。他们 还强调“世界形象都在我们自身”,主观幻想乃是“事物的更深一 层的形象,事物的纯粹真实”。认为只要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挖掘那些隐秘的直觉和潜意识,就能产生出艺术作品来 。开掘愈深,作品的成就愈大,就能成为“灵魂的戏剧“,甚至 能展示人类的永恒品质和终极真理。埃德施米特在他的表现主 义宣言(创作中的表现主义)中还宣称:艺术家首先应该去 经历一切,然后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体验的结果产生 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艺术 家就是要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所谓幻象,就是事物 的更深一层形象,亦即事物纯粹的真实。如果是表现房子,那 就要舍弃房子的形似,使其本质显露出来。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 表现主义认为,他们所要表现的“本质”,并 非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或内部联系,而只是作家 的主 观感受、意念、体验。它是一种直觉的东 西,要接近它,不需要依赖一般的从感性到理性 的认识程序。因此,逻辑和语法往往是不必要的 。由于直接表现本质和传达主观感觉的需要,表 现主义作品往往失去常规,极度的夸张,形象的 变形,大段的内心独白,即所谓“原始语”,是他 们惯用的艺术手段;在戏剧中,则常常出现乖张 和疯子一般的动作,莫名其妙的对话,以及梦呓 和号叫等等。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4在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不重 视个体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本质。 表现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 类命运攸关的事件,如战争、和平、劳动、自由 、异化、孤独以及人的各种境遇等等。写人,则 总是一般的人,往往不描写人物的姓名、年龄、 处境、出身等。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最常见的名 字是K,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具有 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哈森克列弗剧本人 类的登场人物是:凶手、人头、醉汉、青年、 少女、父、母、客人等,有名字的只有亚历山大 一人。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5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在艺术表现方式上,表现主 义对具象不感兴趣,而侧重表现抽象的情感、体验、异 化以及境遇等。 其主题的表层结构内涵比较多的是寓言故事:如一 个人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卡夫卡变形记);一个 人费尽心血百般努力,最终还是不能进入想进的城堡( 卡夫卡城堡),一个人无辜被审判、处死 (卡夫卡 审判),一位真诚的艺术家为了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竟不得不采用毁灭自己的手段绝食(卡夫卡饥饿艺 术家)等,这些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实则是严 肃深刻的现代寓言,其思想内涵始终是一个正直的作家 在现代社会普遍的异化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苦闷,是揭 示社会和人生非理性的现代启示录。 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 一、生平与创作 二、城堡分析 内容介绍。城堡与卡夫卡其他作品一样,人物、故 事、主题都深奥难懂,作为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卡夫卡 无意在此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大团圆式的故事,而是想 透过作品的表层结构表达深刻的主题意蕴。 思想成就。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 解: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二,人 类寻找上帝。第三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 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 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 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 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 、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 K并不是战斗的英雄,而是一位“非英雄”。他的 目的不过是想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成为城堡 的恭服良民。 小说副线中有一个独立的故事鞋匠一家的悲 剧,给了我们对主题思想理解的又一启示,阿玛 丽娅一家的悲剧命运也体现了弱者中遵循了狼群 的生活逻辑:一只狼负了伤,流了血,转眼间就 会被狼群撕得粉碎,吃个干净。 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 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 法来表现“自我”,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 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全部作品通过具体刻画 “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 现代贷本主义环境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 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城 堡的主题思想。 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 艺术贡献。卡夫卡是现代小说艺术的辛勤探索者和实践 者,他善于通过奇特的构思勾勒出夸张而又真实的画面 ,他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 一起,从而赋予作品相当丰富复杂的内涵,使作品主题 具有多重性、矛盾性,切合了现代读者复杂的阅读要求 ,使他们对世界,人生获得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有 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为以后的现代派作家 所学习、仿效并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卡夫卡又是现 代派文学的鼻祖,也是现代小说艺术的奠基者。 1 独特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手法。小说是叙事艺术,传 统的现实主义往往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而卡夫 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 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卡夫卡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 个现代寓言。他喜欢用寓言的方式来剖析现代社会无处 不在的异化,人生的孤独绝望、荒诞、非理性。这里的 象征寓意还可具体分为整体象征、情节象征、细节象征 等。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城堡作为卡夫 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 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 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无一赘疣。尽管小说的 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 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 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 逻辑。 作业 1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时代的先知? 2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3 为什么说城堡是一部有多重解释的作品 ? 第二章 意识流文学 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 一、意识流文学的发展状境况 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 国文坛上,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创作视角由面 向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并采用悖逆 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 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读者在这类创作中 不再借助文字的形象性功能进入到清晰、有序的 故事“大观园”,而是在一种自由流动的意识导引 下,通过依附于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 的世界。人们称这类创作为文学意识流。 “意识流”一词本为心理学术语。1884年美国实证 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 1910)发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 题一文,论述了意识活动流动不止的特点,首 次使用了“意识流”一词。文中写道:“意识从来 也不表现为被分割成碎块。诸如链条或系列 这类表达方式无法描绘意识的本来面貌,意识里 面没有任何可以连结在一起的东西4/*/它在 流动着,因此用河流或,流水作比喻来形容 意识比什么都自然。因此我们以后谈到意识的时 候,就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主 观生命之流”。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 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 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 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 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 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 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实际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文学产 生的惟一诱因。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 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 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人对自我 重新定位后被开掘出的片文学新领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又为 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非理性主义 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 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 ,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 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 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 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 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 理时间”结构作品。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 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 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 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 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 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 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 )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 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 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 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 学进入兴盛时期。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1922)。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 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 ”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 展的基础。 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 1941)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 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 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 进行理论阐发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 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 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 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 学代表作家之一。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 他们的生活。 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 杰出代表。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是杰弗逊镇。它 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 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 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 、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 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 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 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 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 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 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 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 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 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 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 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 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 ),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 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欧茨的文 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创作出版的长篇 小说童年、战粟的陨落(1964)、人间乐园 (1967)等作品,基本是现实主义方法为主的。从70年 代开始,欧茨逐步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注重心理描写 ,注重对潜意识的挖掘。有人说她后来是“心理现实主 义”的作家,但大都把她归入意识流小说的范畴 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 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 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 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 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 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 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 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 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 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 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 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 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 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 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 ,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 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 构的作用。 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 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 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 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如小说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 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 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 好好的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 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 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我们猫 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括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 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口猪在那儿嗅着闻着, 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 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 ,有一大块一天块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了。快过圣 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乎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尔许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厮,迪尔西的大儿子 。前后有三个黑小厮服侍过班吉。1905年前是 威尔许,1905年以后是迪尔西的小儿子TP威尔 许,“当前”即1928年则是迪尔西的外孙勒斯特。 福克纳在小说中用不同的黑小厮来标明不同的时 序。) 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意识流文学在创作上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 由联想”、“感官印象”等手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 领域,并把对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文学表现水平大大提 高一步。 关于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的发轫者,法国作家杜雅尔 丹曾概括为“具有近乎诗的领域的性质。是人物内心深 处的、再接近无意识地带的思想。是屏弃逻辑关系的、 未加分化的状态。是在没有听者的情况下,在沉默中进 行的语言。是用还原为统一语法的最小限制的直感性文 章表现的、给予人于再现思想于心中浮动的原本状态的 印象的独白。 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描写方法之一即有内心独白。早 自莎士比亚戏剧就成功地采用过内心独白的方法,后来 列托尔斯泰、福楼拜等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也可看 到用零乱的词语和不完整的句式表现人物内在世界真实 状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内心独白”一词诞生于大仲马 的创作中,但他作为传统文学心理描写方法,与意识流 的“内心独白”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反映的是人物自觉 的意识,受着理性意识的控制,因而它叙述的是连贯的 意识。而意识流文学的“内心独白” 则用具有自由感和无 间断的形式叙述自由的无间断感的下意识。意识流作家 将以无间断和自由为其主要特征的下意识内容广泛引入 小说创作,内心独白形式上的上述特征恰好适合意识流 作家的需要。正因此,他们才在众多现有与潜在的叙述 形式中选择了它。首次广泛、成功地使用内心独白的范 例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 他们从里希台地上谨慎地走下阶梯,助产士们,她们下 到倾斜 的海难上,伸成八字形的脚松弛地陷入淤塞的 沙子里。像我,像阿尔吉农一样,朝我们强大的母亲走 下来。头一个沉重地甩动着助产士的袋子,另一个的伞 伸到了海滩上。获得了特许,出来痛痛快快地玩一天。 弗洛伦丝麦克凯布夫人,已故帕特克麦克凯布的遗孀 ,布莱德街上,深深地哀悼他。她那些姐妹中的一个把 我尖叫着拖进生活。从虚无中创造。她袋于里都有些什 么?一次堕胎的产物,连同蜿蜒的脐带一起塞在红色的 绒布里,连接着过去的一切带子,一切肉体的纠缠扭结 的电线。那就是为什么和尚是神秘的。你要像神一样吗 ?瞧瞧你的肚脐吧。喂,我是肯西。请接伊甸园 A001 。 三、意识流文学的基本评价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学主要以客观世界中人的 活动为内容的框架,把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作为描写对 象,并视之为文学表现的最高真实。这种崭新的创作思 想表明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自我”的进一步关注。它 把人类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却一直受到忽视的精神世界 作为表现对象,挖掘出人所固有的理性与非理性思维、 言语状态与言语前的意识状态,并以独有的方法再现出 来。这是从新的角度对人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进一步 认识的反映。它给读者提供了观察世畀的新视角和新的 透视方法。同时,还提倡了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即通过 对作品中人物意识活动所表现的情感和心灵意向的总体 把握进行审美观照。因为意识流小说摆脱了情节框架的 限制,为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所以极大地解 放了读者的审美意识 三、意识流文学的基本评价 意识流手法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 写空间,丰富与深化了文学的表现力,对意识流以外 的各种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文学创作技巧之一 。虽然意识流文学创作盛期只有不足20年的时间,但 它作为创作方法中合理的成分已有机地融如其他其他 各种流派的文学创作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由于意识流文学过于偏激地反 对现实生活在小说中的再现,将主观世界置于超越一 切的地位,势必不可能客观具体、完整地反映出生活 的真实;加之作家们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从而使作 品晦涩难懂,甚至使文学阅读变成密码破译,大大削 弱作品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一、生平与创作 二、尤利西斯分析 结构上的模仿,人物的反差对应,意识流技巧的纯熟以 及语言的丰富奇特,是尤利酉斯一书的突出写作特点 。 第一,小说在结构上模仿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像荷 马史诗一样,小说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共3章,大体 相当于奥德赛的前4章,主要写斯蒂芬从早晨至中 午在都柏林海边古塔中的生活,在附近一所学校的活动 以及在海滩上的散步。第二部分共分12章,大体相当于 奥德赛的5至12章,主要写布鲁姆从清晨至午夜时 分的活动和经历,以及穿插其中的斯蒂芬的活动。 二、尤利西斯分析 第三部分共3章,大体相当于奥德赛的13至 24章,写布鲁姆邀请斯蒂芬一起回到家中的情景 ,以及莫莉在朦胧状态中的万千思绪。乔伊斯模 仿荷马史诗奥德赛,为的是充分利用神话中 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以便更深刻地揭示现代社会 。 第二,尤利西斯在人物上和奥德赛有对 应关系。尤利西斯一书的书名“尤利西斯 ”(Ulysses)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 尤利西斯的名字。“Ulysses”是拉丁文,即希腊 神话的英雄俄底修斯(Odysses)。“Odysses被 译作奥德修记,亦译作奥德赛。 二、尤利西斯分析 但乔伊斯所描写的斯蒂芬却是一个逃避竞争、精 神空虚、对一切都抱着虚无主义态度的人。乔伊 斯之所以用极大的反差来塑造与奥德赛中的 尤利西斯、珀尼洛普、特莱默克斯相对应的布鲁 姆、莫莉与斯蒂芬,就是为了让读者从反差中认 识到,现代西方文明中已没有了古代文明中的英 雄和英雄业绩,没有了令人向往的忠贞爱情和伦 理道德,没有了坚定不拔的毅力和务实精神。代 之而起的是庸俗猥 琐,孱弱无能,家庭破碎, 道德衰徽,思想空虚,行为动摇。乔伊斯反差式 的对应手法正体现了他的思想的深刻性。 二、尤利西斯分析 第三,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进行了意识流技巧的广 泛实验,他经常用内心独自、倒序、时空混淆等手法来 描写不断流动着的意识状态,有时用联想、幻觉或者梦 境来揭示奔腾流泻的潜意识。 如第四章中叙述布鲁姆起床外出买腰子的情形: 腰子在柳叶纹盘子里冒出一滴滴血来最后一个。 他站在邻家那个姑娘身边,靠着柜。她也要买吗?看着 手里的纸条念着要买的席西。都裂开了洗东西的碱 。一磅半丹尼腊肠。他的眼光停留在她丰满有力的臀部 上。他名叫伍兹。不知他是干什么的。妻子有些老气了 。新的血,不许有人追随。 二、尤利西斯分析 第四,丰富的典故,高度省略的短句,长段无标 点以及多文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语言特点。词 汇、典故的丰富,书的最后部分近40页无标点的 奇特行文使作者有故意卖弄之嫌,使读者似跌入 五里雾中。但这些特点毕竟是与众不同,使入耳 目一新,况且都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如高度省 略的短句适宜于描述人物的潜意识流动,长段无 标点,使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任何限制,汉有任 何停顿,完全是自由驰骋。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述 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 主义哲学,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 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 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 尔凯郭尔(18131855)。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 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 响之中孕育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 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 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在其哲学著作恐 惧的概念(1844)年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 系。19世纪克尔凯郭尔是在同黑格尔(17701831)理 性主义哲学相抗衡的过程中从宗教的非理性的角度来确 立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克尔凯郭尔从彻底的唯心主义和 宗教神学的立场上反对黑格尔以推崇理性为核心的一整 套思想体系,他以宗教为前提,以个人的生活的主观体 验为基点来论证个性原则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极端 重要性和个体的选择。“孤独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 核心范畴,这个“孤独个体”带有精神性、个体性和非理 性的特点,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影响很大。 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在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 ,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 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 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 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 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 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 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 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 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 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到萨特等哲学家关于人的存在 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情绪,并具有很强 的非理性的特点,但是这只是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方面 。我们应透过这些看到当克尔凯郭尔谈到“孤独个体”时 ,他还强调了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选择性;海德格尔提 出“人为死而在”的至理名言时也说明了人在世间的有限 性,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生活才更 有价值。在萨特的哲学中,世界是荒诞的思想非常浓厚 ,但他 强调人是自由的,应超越荒诞的现实,通过行 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与现实相抗争、不断进取的 精神,悲观中透着乐观,绝望中存在着希望的思想都直 接影响着存在主义文学。 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 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 个满目创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 信仰、价值官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 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 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 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 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 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 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已的 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 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严密,创作方法 和艺术风格统一的文学思潮,虽然存在主义作家在探讨 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上有交汇的地方,但是 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手法运用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萨特 的哲学实质上是关于自由的哲学,因而在萨特创作的文 学中存在与本质、荒诞世界与自由选择是中心内容。加 缪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荒诞与反抗,而荒诞是他思想的核 心,反抗是在荒诞基础上的发展;加缪的这种哲学思想 在其许多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而西蒙娜德波伏娃 的思想则与萨特相同。她的作品总是把人存在的意义、 人生的选择、与他人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哲理思想同现实 生括结合起来,描写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困惑、追求和希 望。 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辫性 作为哲人,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作家善于对自 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哲理性的深层透 视,而非用诗人的细腻情感来感受这一切。他们 的文学作品着重影响的是读者与观众的理智,而 非着重影响他们的感情。在阅读和观看萨特等人 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所经历的不是动人的艺 术感染,而是紧张的哲学思考,不进行这样的思 考就很难理解他们作品的真谛。鲜明的哲理性和 寓意思辨性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 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 存在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严格区别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 性。由于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观色彩和非理性特点,这就 为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认识现实、感受社会生活 时打下深深的烙印。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成为存在主义 文学的又一特征。 3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中存在,然后通过 自由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谓存在,在萨特的戏剧 中就是“境遇”或“环境”,遇到生存的危机,他或苦闷、 消沉,或进取、抗争,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最 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 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 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后及时地反映了西方人的存在危机以 及寻求生存出路的愿望,切合了他们现实的需 要,引起了许多人在思想上的共鸣,使得这一 文学思潮能够在西方深入人心、风摩一时。存 在主义文学表明存在主义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对人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肯定,并努力探求在荒 诞的境遇里人如何保持尊严与本质等问题,这 是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20世纪的继承与发展, 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 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优秀品 质,同时也看自己的创新和对文学艺术独独到见 解。存在主义文学兼融传统写实与现代写意的艺 术风格和创作方法于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艺术 形式。由于存在主义文学在欧洲文学史的地位决 定了它对其他文学流派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但 这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上,而不是在 形式上,譬如:法国荒诞派戏剧等。存在主义文 学以观念文学而著称,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用文学 艺术的形式表达深刻哲理思想的典型范例。 加缪缪生平 局外人 加缪的局外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内 涵丰富、值得反复研究的人物形象。小职员莫尔索是 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 现在他对现实 的一切都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觉人 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木感。他对母 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对升迁加薪、社会道德、法 律制度,甚至对自己被判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 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 的、荒诞可悲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 。局外人这个题目的含义实际 上是指人与周围环 境完全脱节、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局外人被 用来比喻人生活在一个与他漠不相关的世界里,世界视 他为局外人,他视世界为局外人,从而产生了荒诞感 。 局外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作家表现了“荒诞世界”中的“荒诞的人”的典型莫尔索 的形象。加缪用“局外人”界定莫尔索这个人物,却并不 妨碍读者从各个方面去分析他。莫尔索是“局外人”还是“ 局内人”,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妨从两方面的展开思 考。首先,莫尔索是个超脱的人,他是职员,有自己的 住处,有社交活动、与女人往来等等。从表面上来看, 他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他并不认可寻 常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愿像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那 样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 笑,该害怕的时候害怕,他只听命于自己的内心,他的 内心深处驱动 他的力量正如加缪的局外人美国版 的序言中所说的:“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 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从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谈话 中,读者可以清 楚地看到,莫尔索这个不相信上帝的人不仅认 识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有把握。 因为他是一个认识 到世界是荒诞的怀疑主义者 ,他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社会所 规定于他的角色。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 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 一个“局外人”的结果。 正如彼得?鲁尔谈到莫尔索悲剧原因时所说的“ 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其生 活方式看来对现 存秩序是一种无声威胁的人。” (彼得?鲁尔加缪与萨特的争论)莫尔索最 终走向了死亡,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他 只能以死来结束荒诞。 其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莫尔索这个人物为什 么总是徘徊在局外。众所周知,社会存在首先要求人们 适应,适者生存。而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使他和社会这 个庞然大物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无法适应。因此,社 会只能把莫尔索这样的不适者甩出去。也就是说,这 个社会并没有为莫尔索这样的人准备适宜的位置,既 然他无法正常地扮演社会规定他的角色,他就只能被社 会淘汰出局。对社会而言,莫尔索是一个局外人。在社 会强大的秩序面前,莫尔索并不企图改变什么,而是生 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通过对自 身存在状态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义。这种 自愿的自我孤立使莫尔索不能像多数人那样正常地活着 ,因而对社会而言,他只能是个局外人,在现实社会 中,大多数人通常是能够面对与社会对立的状态,进 而战胜自身对此所存在的障碍。 如果前面分析强调的是莫尔索这一人物在强大的社会面 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尽管他对此保持着冷漠、无 动于衷的态度,最终也免不了被吞噬的结局,那么,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社会在人这个既成事实面 前的软弱无力。杀死莫尔索依据的是法律,但法律不能 随杀死一个人,它依据的是莫尔索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 事实,而这一事实只能由莫尔索亲手创下。因此,没 有这一事实,便没有任何东西奈何得了他,即使他不 为母亲的死哭泣、难过,即使他把女人仅当成某种物 体,即使他对神圣的事情表示漠然。人可以在这种特定 的情形之下高大起来,这也是存在主义文学中最有价 值的因素:无论社会呈现的状态怎样强大,实施惩罚 的只能是人自己。人有自己选择生存态度的权利。 局外人的艺术特色 首先,为了表现人对现实 的“局个人”态度,作者使用 了对照的手法。小说采用了三重对照。第一重是人物 的态度与人物境遇的对照。存在主义文学家总喜欢为 他的人物设置一个能对人物发生影响的特定性情景, 然后再集中笔力表现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奔丧、结婚和判刑这三件事,是加缪为他的人物设 置的规定情景。对于母亲的死亡和安葬,莫尔索是冷 漠的;对于爱情和婚姻,莫尔索是无所谓的;对监禁 ,审判和死亡,莫尔索是消极超脱的。在这里,人物的 主观态度同人物的客观遭遇如此的反常,如此的不协 调,从客观境遇上讲,莫尔索是局内人,而且是主要 当事人,从主观态度上看,他却是个局外人,于是态 度与境遇就形成了强烈对照。 局外人的艺术特色 第二重是人物间不同态度的对照。作者在主人公身 边安排门莱兹、玛丽和辩护律师这三个人物,用他 们对于事件的积极态度来同莫尔索的冷漠态度相对 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门莱兹是母亲生前的好友 ,对于朋友的死,他的悲痛是深沉和由衷的;玛丽是 莫尔索的女友,她对爱情是真挚和热烈的,辩护律 师对待莫尔索的案子,对于莫尔索的命运和生命,反 而比莫尔索自己更加关切。同他们相比,莫尔索俨然 是一个局外人。第三重是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应的 对照。莫尔索在奔丧和恋爱上,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 觉,而缺乏应有的正常的心理。他的心理活动仅仅 是生理要求的条件反射,这样,他就不是社会的人, 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局外人”。 其次,小说富有哲理色彩。作品中,莫尔索在狱中 和神父的辩论是最精彩的部分。他们之间唇枪舌剑, 围绕人生一些根本问题展开辩论。莫尔索把存在主义 的自由观、本位观表达得非常清楚,作者让莫尔索以“ 胜利”而告终,以昭示存在主义思想的正确。 再次,小说中运用的语言极其简单明了,甚至到 了单调、枯燥的地步。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 思想意境所需要的,例如莫尔索对人生几件大事所表现 的态度是漠然的,他的话也是单调而枯燥的。当玛丽 问他“愿不愿意和我结婚”时,他以干巴巴的话无可无不 可地回答说“怎么样都行”。玛丽 说“结婚是件大事”,他 却回答说“不”。在描写莫尔索被审讯时 ,作者用一种使 读者感到枯燥干涩的语言来表现莫尔索的心境。几次 写到讨厌的“大苍蝇”。作者用简单明晰的语言表现莫 尔索生活的场景,表现生活的单调乏味,从而烘托出 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感、陌生感。 此外,还值 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存在主义作品 ,局外人的情节和人物描写采用了许多现 实在主义手法。小说人物形象比较完整,作品 时间顺 序没有颠倒,情节也比较完整。 鼠疫分析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虚构的鼠疫流行的故事,但涉及的都 是有关道义、政治、哲学等重大问题。其中的人物、 情节、内容都具有象征意义: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 对各国的侵略,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 侵略的法国,以市民们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的反法 西斯斗争,以里厄医生的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 战士的斗争精神。凡此种种,表明小说显示的是二次 大战中法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 历程,是作者摆脱局外人中的悲观主义绝望心情 后,思想上的一次飞跃。作为抗灾斗争的代表,里厄 医生是一位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者,是也向恶势力斗 争的为拯救人类命运做出贡献的英雄。 当然,小说的背景还是作者心目中的“荒诞的世界”,但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积极地、自由地选择,而不 是无所作为,还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人,以使 正义最终战胜 邪恶,将“荒谬的世界”变成光明的世界 ,这正是加缪作品中的积极进步因素。 从悲观主义、虚无主义过渡到人道主义,这就是 小说局外人到鼠疫的转折。其间,第一人称 的独白为第三人称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对话所取代, 一种孤独的反抗态度变为共同奋斗的集体激情所战胜 。加缪认为 ,人们既然承认世界、命运和神的“永远的 不公正”,那么人们能做的就是赋予没有任何意义的世 界以一种意义,面对这不公正行事的命运创造一点公 正。于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冷漠无情的局外人、旁 观者,而是一些有着清醒意识的抗争者、奋斗者。这 样,有了一种价值的介入,加缪的思想也就随着对人 类本性认识的变化面发展,并在1951年写成的反抗 者中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公式:“我反抗故我存在。” 第四章 “新小说” 第一节、新小说文学概述 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 的文学流派。它是继存在主义之后,在法国当代文学中 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就“新小说”这个名词而 言,它出现在1958年。当时法国的精神杂杂志把一 些在“子夜”出版社出书的小说家划归为一派,并为他们 出了专刊。因为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 尔扎克,这样,50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坛上的一些具有 新倾向的的小说家的创作,被冠以“新小说”的名称,当 时被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 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 克洛德奥利尔、罗贝尔潘热、让里加尔杜以及玛格丽 特杜拉丝等等。 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 依据新小说的发展状况,学者们将新小说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受冷遇的时期”。从时间上看,新小说 的创作方法实验,其实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此后,一 大批具有“新小说”派倾向的作家,在新小说形成气候之 前,也已经开始向传统的小说观念挑战,写出了一些具 有小说实验性质的作品。但是,这些刚刚出现的作品却 受到了社会舆论与读者的冷遇。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新小说作家开始大量登上文 坛,从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新小说“走运时期”。 在理论上,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 时代。它被是“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 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之路、自然 、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加明确地阐述了新小说 派的文艺规点。 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 罗伯戈里耶是“新小说”派文学公认的领袖,他在理论 探索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娜塔莉娅萨洛特作为最早创作新小说的作家之一,同 时是新小说派文学的主要理论家。 克洛德西蒙是新小说文学流派的另一位重要作家。西 蒙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三个时期。早期作品有作弊 者(1945)钢丝绳(1947)、格利佛(1952)、 春天的加冕(1954)。真正使他奠定新小说派作家地位 的是他中期的创作,即他在五六十年代发表的几部作品 之后。此时的代表作品有风(1957)、草(1958 )、佛兰德公路(1960)、豪华旅馆(1962)、 历史(1967)、法萨卢 斯战役1969等。 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 米歇尔布托尔也是新小说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和理论家 。布托尔是一个勇于探索并提供了各种“新样品”的文学 实验家。这是一位少年成名,以才华著称于法国文坛的 重要人物。由于他对既定的传统的习惯不大在乎,所以 他不但在艺术上不遵从传统的规范,在平时也不修边幅 ,不愿受任何陈规陋习的约束。由于他的技巧层出不穷 ,所以他获得了“百科全书式的技巧”这样的的美称。 除了上述四位主要作家外,还有许多作家五六十年代发 表了大量“新小说”作品。其中克洛德奥利埃的作品有 导演(1959)、罗朗的失败(1967)等;让里卡尔杜 的作品有夺取君士坦丁(1965)、新小说理论( 1967)等;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柞品有琴声如诉等 。 1新小说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 2、新小说追求的是完全的主观性。 3、新小说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反对艺术形式上的保 守和僵化。 描写方式。新小说的描写方式是与传统的小说有着明显 区别的。传统的小说强调按照生活固有的样子去描写生 活和表现情感,所以在写作方式上,注重事物之间的因 果关系和作品情感与现实基础的联系,因此,写作过程 是一种伴随着思想理性、道德理性和情感理性的创作过 程。但在新小说作家这里,写作不过是人的视觉或者是 人的潜意识运做的“记录”“照相”过程而已 所以,在新小说作品中,“注重写物”取代了写人。作品 中不再注重那种传统文学中对人物和行动的精心描绘。 二、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时空观。新小说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新的时空观。传统 的小说注重时间和空间的有序性,这是与以往社会的有 序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从人 出发看世界的视角的转换,导致着新小说作家时空观的 变化。在新小说中,心理时间取代了物理时间。时间按 顺序直线发展变成了现实、过去、未来、此时、彼时相 互交织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空间取代了物理空间、空 间范畴无限扩大和任意重叠。因此,在新小说中,既没 有一个正常的空间,也不再有按顺序直线发展的时间。 同时,这种空间与时间又常常交织、杂糅在一起,形成 一种新的心理时空网络。对此,布托尔在谈到他的小说 时就说过,它们“不仅是一座空间的迷宫,也是一座时 间的迷宫”。 二、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作品形态。由于描写方式和时空观的转换,新小说呈现 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作品形态。“新小说与传统 小说的区别之一是,传统小说总有开头、高潮和结局, “新小说”则没头没尾,当中写上一段,然后再回溯到过 去,又跳到将来,时间的次序被颠倒、被打死。此外, 新小说家们常常采用“迷宫式的结构”和“绘画法”。所谓“ 迷宫式的结构”就是在一部作哦中多次采用时间重复、 空间重复、地点重复、物件重复、景物重复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