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二轮复习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ppt_第1页
2012届二轮复习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ppt_第2页
2012届二轮复习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ppt_第3页
2012届二轮复习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ppt_第4页
2012届二轮复习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课件为基于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 课件,使用时欲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 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 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四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人文 精神的起源 第一板块 古代中外政治、 经济与思想文化 板块通览 第一板块 板块通览 板块线索 第一板块 板块线索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耕文明,铸就了东方特有的以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也推动了中国灿烂辉煌的思想科 技文化的发展;社会大变革的环境及小农经济的独特性,造就 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实用 性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海洋文明,造就了古希腊、罗 马独特的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开创 的许多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古 希腊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发达的工商业,铸就了近代人文主 义的曙光。 古代东西方不同的地域特征产生的两种人类文明交相辉映 ,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考点综述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围绕皇权与相 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实施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 制、三省六部制、文官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是本专 题主要命题点。其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核心内容 。 考点综述 专题一 考情报告 考情报告 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 考向预测 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部分。2012年高考注意从以下 几方面复习备考: (1)注重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影响及社会遗存。 (2)注重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 方面命题,特别要注意考查角度的变化。如对郡县制、三省六 部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举措、明清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等职能 、权力及特点的命题考查。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 (3)命题可能从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选官用人制 度、监察制度等)不断创新角度考查,以及对今天政治体制改 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启迪作用。 (4)高考可能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古代君主专制、 近代民主政治及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起来命题,分析人类 政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不同模式政治文明的特点。 专题一 专题备考引擎 备考策略 (1)复习早期政治制度时,突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 、特点及影响的理解。 (2)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要抓一条主线、 两个方面:一条主线是指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发展演变的历程及阶段特征;两个方面是指一方面围绕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 及作用,另一方面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 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 (3)重视对主干知识从不同命题角度的分析,联系现实生 活和热点问题。如与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公务员制度 等热点链接复习。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一 专题网络构建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内涵: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来确 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 稳定。 2特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维 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大宗与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与分封 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3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王位世 袭制以及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 方的严密统治网络,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2)对后世的影响 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 建社会中的王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 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 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 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 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 违背。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课标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 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 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旨 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 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 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A、D两项与当时 的史实不符;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 思想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 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特点的理解 。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中“定之以天” ,说明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嫡庶确定宗法等级的,故这里 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A、C、D三项说法与材 料不符,答案为B项。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2.反映的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 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由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 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2 2011江苏卷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 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2 B 【解析】 本题以元代江浙的地方材料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行省制度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 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本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不大,符 合2011年高考考题的命题主流。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 教材内容的掌握,材料中江浙行省遇有军事等紧急事务不必“ 咨禀”,由地方“从便区处”,即自行处理紧急事务。元朝行 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直接排除A项;C、D两项也与元朝中央集 权的史实不符。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秦始皇设职授官, 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 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 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秦朝郡县制影响、 特点的理解。据材料“设职授官”“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 止”等信息,可以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世袭的等 级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分封制、皇帝制度仍然是世袭的,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排除A、B、C三项。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 但相权相对过大。 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 ,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提高行政效率。 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 ,强化君权,相权再衰落。 元代:中书省成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 重新加强,这是在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下相对短暂的反复。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 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代: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 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斗争趋势:通过限制相权、分割宰相的权力,皇权不断强 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最终被取消。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免地方官员,彻底 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汉武 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唐代:唐中叶以来,设节度使,酿成唐末五代地方割据。 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 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元代:行省制的设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了中央集权。 明朝:地方设三司。 斗争趋势:地方权力愈益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贯穿始终 。 (2)皇权至上原则,君主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 等独断权力。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始终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 伴随。 (6)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2011北京卷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 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C 【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 施。A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是地方势力,而 非分化相权;B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 与相权无关;D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是明太祖废除 丞相,而不是清朝设军机处。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 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 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 解认识。唐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符合题意。A项未能准确反映隋 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虽三分,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 ,其独立施政是错误的;B项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 权力集中到中央;D项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雍正帝时军机 处的设置。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古代中国选官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2)趋势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 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 开、客观的原则。 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1)演变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 察制有一些变化。 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 方高官。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 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 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 段。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4 2011山东卷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 ,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 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例4 C 【解析】 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 、用官制度科举制。这一点可以从题干中的“全国人民对政治 之兴味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看出。A、D两项 均属于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不符,可排除。察举制 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对当时统治人 才的选拔、任用以及对社会的安定,均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察举 制是以上级个人价值取向为选拔标准的,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任 意性,后来一般没有关系的人难以进入仕途,出现了任人唯亲的 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科举制,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 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参与国家政治。公开竞选,改变了汉代察 举制必经地方政权选择的做法,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能够让生 活在底层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 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以下有关选拔官 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专题一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选官制度相关的 理解。秦朝授爵制主要依据军功;西汉武帝时设立察举制, 以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特点,主要依据品行等;九品中正制 创立于三国的魏国时期,注重门第声望;科举制开始于隋代 ,在唐代完善起来,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本题答案为D 项。 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 热点视角 视角1:从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认祖归宗等现象,理解宗法 制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和当今社会宗法制遗存现象。 视角2:从当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考查中 国古代加强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举措、特点及影响,认识中央 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积极影响。 视角3:从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等分析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弊端;从公务员制度和反腐倡廉等热点问题 ,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影响。 时政热点链接 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 热点演练 1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中国人的这种 文化情结源于(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 1C 【解析】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据题干 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信息,说明与血缘关系相关,故 答案为C项。 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 2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 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 发自商鞅, 极 盛于始皇, 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彻底打破了宗法分封制 B中国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C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 2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 家形成发展的影响。中国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萌发中央集 权;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 民族国家;汉武帝时实现大一统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故答案为D项。 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 3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 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 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 ,元代行省( ) A为了监察地方 B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C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专题一 时政热点链接 3A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 料主要说明了元代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机关,从“行省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信息说明了行中书省实质是代表中央 进行监察地方的一个机关,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 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 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分封制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命题多从内容 、特点、影响角度命题。这道题目是从分封制深远影响的角度 命制的,具有典型性。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主 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 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两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 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 答案为C项。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通过设置材料,考查对郡县制特点影 响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判断能力,具有典型 性,故备选。 D 【解析】 本题是对郡县制特点影响的考查。材料中 “公之大者公天下之端”的“公”是指和分封制下的官员世袭 制相比较而言的。迁移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内容、特点 进行分析;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 侯到卿大夫、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 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 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 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3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 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 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 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三省六部 制影响的认识,命题角度非常新颖,且隐性考查了对历史概念 的阐释能力。 B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A、C 、D三项均符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B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 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故答案为B项。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 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影响的理解,但题目未 明确给出这一要求,而是通过隋唐以前选官现象在隋唐逐渐消 失的原因角度设置考查角度,题目非常灵活。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题干 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 相关,故答案为D项。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 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对宋代皇权加强措施的理解认识 。通过一则材料,不定向的设问角度,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 向,故备选。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宋代中央集权强化措施的理解 。宋代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 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 为C项。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 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 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对君主专制特点 的理解。通过对比设置,考查了唐宋君主专制不同的特征,很 具有代表性。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谏官职能变化的理解。唐 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 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 于唐代。A项唐代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 宰相的权力,B项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 C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 考点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表现、经 济领域的各种制度、政策及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 耕作工具、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特点;商业发展特点、影响 ;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点是本专题 学习的重点。 考点综述 专题二 考情报告 考情报告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考向预测 (1)本专题中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 策、商业发展表现、特点及农耕文明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科 技文化的影响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仍可能会从考查古代 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特征影响的角度命制非选择题 。 (2)命题可能会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的特点及内在联系角度命题,注重对经济政策的理解,认识归 纳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命题会依据热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三农” 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 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备考策略 (1)复习古代农业时,抓住一条线索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体系的形成过程,从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化、小农经济的 产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进行梳理主 干知识;综合分析评价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认识 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伍的历史渊源。 (2)复习古代手工业,要抓住一个核心:官营手工业。两 个演变趋势: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逐渐被打破;由官营手工 业为主导到明朝中期以民营手工业为主导。三种经营形态(官 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地位;三种行 业(冶金、制瓷、纺织)方面的成就进行梳理;综合认识中国古 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缓慢的因素。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3)列表法梳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综 合分析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运用文字图表材料,分析商业 发展对古代城市布局、职能及发展阶段特征的影响;综合分 析政府商业政策对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 影响,理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4)抓住三种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 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两个政策(重农抑商、 海禁与闭关政策)进行列表分析比较;综合分析封建土地制度 造成的土地兼并现象及影响;分析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由古 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二 专题网络构建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1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为一家 一户小农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经济经营模式和剥削方 式的变化。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伴随着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2影响 (1)积极影响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 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 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 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 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自然经济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它的牢固存在,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山东卷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 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B 【解析】 本题利用图片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 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 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汉代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反映了 农民利用新农具进行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择B项。A、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汉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推广牛耕 ,而雇佣关系出现于明代,均可排除。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 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 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 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B 【解析】 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 对“谷贱伤农”而提出,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 脆弱性,破产的农民容易沦为盗贼,所以盗法为法经首 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材料可 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 首篇。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及成就 1特点 (1)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 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 (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占主导地位;民营手 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明朝中期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手工业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方面成绩辉煌 。 (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民 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宋代以 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中心也在北方;宋代以后,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手工业中心也逐渐转移到南方。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 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集中在冶金、 纺织、制瓷三个方面。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2 2011浙江卷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 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 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 B C D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2 D 【解析】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 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 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及地理位 置可以容易地选出D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 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 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 展特点的理解。题干材料并不反映雇佣与被雇佣关系,B项不 正确;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C项不正确; “从 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 的官窑”是“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出现的一个重 要因素,这正反映了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影响,从而可推断A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特征及城市发展的特点 1.商业发展的特征 (1)从西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 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 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 村的“草市”发展。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晓市、鱼市,夜市更加 兴盛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 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 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 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看,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 渐发生变化。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2011天津卷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 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二是要迁移 宋代 商品经济发展概况。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 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 经有了较大发展。B项错在仅在乡村发展手工业;C项出 现于明朝末年; D项出现于春秋时期,故排除。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 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 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 解正确的有( ) 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在乡村出现定期的集市 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A. B. C. D.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A 【解析】 从商品交换的物品看,有蚕桑、 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这些物品多是服务农耕的, 故正确;从时间与地点来看,“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 ,四方村民毕集”说明正确;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A 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变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4 2011海南卷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 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 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 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4 A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从材料 可知,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但“文景之治”时期,百 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 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材料不 符。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 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 ,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 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 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主张实行海禁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A 【解析】 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 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接济往来,私自教习,将 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 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会对中国构成威胁 。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答案为A 项。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热点视角 当前国家重视经济结构的转变,继续重视“三农”问题,命题 可能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实中获取历史的经验和启示。故古代 经济结构特点、经济政策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 视角1:对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 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方式的考查。 视角2:考查对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 价;理解古代以农立国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的启示。 视角3: 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影响,理解古代土地 制度问题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时政热点链接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热点演练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 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 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精耕细作技术的理解。 精耕细作农业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提高土地 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A项符 合题意。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 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 指出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2C 【解析】 材料反映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 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 们生存必要的基础。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差,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为C项 。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3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 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 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3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封 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 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 力量增强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反映 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 但都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4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 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店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 会背景是( )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专题二 时政热点链接 4C 【解析】 材料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 意在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 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市 廛次之,店与铺又次之”是基于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 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的认识。这实质上主要反映出封建社会下重农抑商导致的现象 。故答案为C项。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1图(a)到图(b)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a) 图(b)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图画考查对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 理解,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命题的精神, 具有代表性,故备选。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进步。从西 汉出现的耕作方法“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 技术的进步,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 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 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故选B。铁犁牛耕出 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C项应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D项与题干无关。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2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 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为情境式选择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土 地制度变化原因的理解。题干虽然简单,但命题的角度、考查 的思维含量较高,故备选。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3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图文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 的阶段特征,思维含量较高,涉及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故备选 。 D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 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A项表明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不符。河西走廊与岭南 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缺乏 足够信息支持。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 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项为正确选项。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4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 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 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文字材料,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政 策的理解判断能力。命题角度、思维能力考查较好,故备选。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经济思想的理解认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理解题干材料中“末”含义;二是要迁移中国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农业是百工的基础, 故A项有误;农业是古代的本业,故B项有误;D项观点不能从材 料反映出来,可以排除。从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 农资,而不为农病。”表明作者认为农工比重适当,可以促进百工 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 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新材料考查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 政策影响的理解,题目改变以往的命题特点,考查某时期重农 抑商政策实际社会状况,命题角度非常新颖,故备选。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认 识。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 贫穷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故正确答案是 D项。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 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 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 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 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专题二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题通过社会热点切入,考查对明代贸易 政策的理解认识。命题的选材、考查的角度非常好,故备选。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明中后期对外政策有所松 动,允许对外官方贸易,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整个明代的民间 贸易,因此A项的推断不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中国封建 王朝的传统政策,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的“不得往日本”“禁 以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说明明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海禁”政策 ,只是有限度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与科技文化 专题三 考点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和影 响及科技文学艺术等。诸子百家思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古代科技、绘画艺术是高考命题 考查的重点。 考点综述 专题三 考情报告 考情报告 专题三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三 专题备考引擎 考向预测 (1)从内容和题型看,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异同、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及儒学地位变化、四大发明的影响、书 画艺术的成就与特征等仍可能是2012年高考命题核心考点;主流思 想命题仍然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科技文化命题以选择题为主 。 (2)从命题角度看,命题可能从传统文化代表人物角度考查其主 张、成就及影响,考查传统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文化现象的理解 ;还可能将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之间关系联系 起来综合命题考查。 (3)从关注社会现实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综合考 查儒家思想的现代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