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间性看文化意象的翻译.pdf_第1页
从文间性看文化意象的翻译.pdf_第2页
从文间性看文化意象的翻译.pdf_第3页
从文间性看文化意象的翻译.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文间性”与 “ 互文”“ 文间性”又称 “ 互文性”或 “ 文本互涉”。例如: 克里斯蒂娃将 “ 文本”定义为 “ 一种语言跨越的手段, 它重新分配语言次序,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已有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 麦克里发特尔 (mi c h a e l r i f f a t e r r e)把“ 互文性”定义为 “ 读者对一部作品与其他先前的或后来的作品之间关系的感知”, 并且提出,“ 互文”是 “ 指导我们阅读的一种现象, 同时它也可以指导我们理解, 所以它与线性阅读正好相反。 ” (蒂费纳萨莫瓦约2 0 0 3 : 2 , 2 1)“ 互文性”理论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 揭示的是文本表象世界下意义世界的无限丰富和共生互换性, 它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 彼此依赖的若干表现形式, 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 文本的阅读、 阐释、 创作等。文本的翻译离不开阐释, 自然也离不开文本间的 “ 互文”功能。 哈蒂姆和梅森指出, 文本间的 “ 互涉”与 “ 互动”可激活此文本以外的知识系统,使读者从以往的文本经验中获得丰富的联想(h a t i n &ma s o n , 2 0 0 1 : 1 2 0 - 1 2 5)。 已有的关于翻译中的互文性讨论, 主要涉及了语内 “ 互文性”对源语文本意义的语内把握的解释力, 即: 如何借助同一语内先前文本的 “ 文间性”准确地定夺源语中的文本意义。文本间的这种“ 互涉、 互为释义”功能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之间, 在一些语际文本间, 也同样存在着 “ 互文性”。就其建构意义而言,“ 互文性”概念也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具; 作为一种方法论,“ 互文性”概念可从另一个角度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2 .“ 文间性”与习语的翻译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例如, 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巴尔特) (王一川,1 9 9 9 : 2 5 0)。各语言间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能表达什么,而在于怎样表达(n i d a ,2 0 0 1 : 4)。 如果我们将不同语言中一些习语进行比较, 便会发现, 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表意相近的半对应习语。例如, 表达汉语 “ 一举两得”之意的习语分别有:汉语: 一箭双雕/ k i l l t w o h a w k s w i t h o n e a r r o w;英语:k i l l t w o b i r d s w i t h o n e s t o n e /一石二鸟;德语:z w e i f l i g e n m i t e i n e r k l a p p e s c h l a g e n . /一拍(打死)两只苍蝇;法语:f a i r e du n e p i e r r e d e u x c o u p s /一石两击;俄 语 : /一 枪(打死)两只野兔;对上面这些例句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 “ 互涉、 互为释义”的 “ 文间性”, 其不同的形式表达的都有 “ 一举两得”之意。在翻译实践中, 特别是一些文化习语的语际转换中,人们已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着习语间的这种 “ 互文”功能。2 .1“ 外互文”与习语的翻译根据b a t h e s(1 9 7 0)和l e m k e(1 9 8 5)的历时聚合观和共时组合观,“ 互文性”被分为外互文性(e x t r a t e x t u a l i t y)和内互文性(i n t r a t e x t u a l i t y)。所谓的外互文性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的参照关系,在这种互文参照里溶进了文化内涵与知识结构(蒋骁华,2 0 0 3)。这种外互文性既可存在于同一语内不同文本之间, 也可存在于不同的语际文本之间。在语际转换中,习语间的这种 “ 外互文性”作为一种阐释, 被直接应用于追求 “ 功能对等”的习语 “ 归化”策略中。例如:(1)a m o n g t h e b l i n d t h e o n e - e y e d m a n i s t h e k i n g .译文a: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译文b: 盲人国里独眼为王。(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译 文a:o n ec a n n o t m a k eb r i c k s w i t h o u t s t r a w . / o n ec a n n o t m a k e b r e a d w i t h o u t f l o u r .译 文b:e v e nac l e v e rh o u s e w i f ec a n n o tm a k em e a lw i t h o u t r i c e。(3)wh e ng r e e km e e t s g r e e k,t h e r e c o m e s t h e t u go fw a r .从“文间性” 看文化意象的翻译余 平(湖南理工学院 外语系, 湖南 岳阳4 1 4 0 0 6)摘要: 不同语言表达式间的 “ 功能同构”现象揭示了语言底层意义的某些通约性, 而这种通约性也反映出人类思维中的共性以及不同文化或民族对客观事物或事件属性的认知的相似性。 语言的 “ 互文”“ 超文”式的生成和表达方式也给翻译带来启示,“ 文间性”的恰当运用可提高文化意象在目标语里的可接受性。关键词:文间性; 互文; 文化意象; 比较; 翻译;中图分类号:h 3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6 - 6 3 6 5(2 0 0 7)0 1 - 0 1 4 6 - 0 3收稿日期:2 0 0 6 - 1 1 - 1 3作者简介: 余平(1 9 6 2 -), 女, 湖南岳阳人,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 语言文化与翻译和英语教学。第2 8卷 第1期2 0 0 7年1月云梦学刊j o u rn a l o f y u n me n gv o l . 2 8 , n o . 1j a n . 2 0 0 7第1期译文a: 张飞遇张飞, 杀得漫天飞.译文b: 两雄相争, 其斗必烈。上面例句均为翻译讨论中一些常见的译例。例(1)(2)中的译文a分别采用了t l中现有的文本, 此处s l文本与t l文本间的功能同构揭示了不同语言文本间的语际互文现象,其充分的释义功能将s l的底层意义清晰地释放出来,然而,s l中的意象也在其向t l转换的过程中被“ 归化” 得无踪无影。译文b显示: 源语s l在向目标语b(t l b)的转换中, 通过 “ 异化”的方式, 在翻译的同时既保留了源语s l意象的文化特征又向目标语文本输入了新的表现形式。例(3)则分别通过 “ 归化” (t l a)或 “ 虚化” (t l a)实现从s l向目标语的转换, 其目标语a(t l a)的存在可为t l b(译文b) 在目标语中的 “ 可读性”提供 “ 互文”功能。即:n i d a(2 0 0 1 : 4)认为: 翻译中, 释意(p a r a p h r a s e)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是释意中的语义的合理性。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廖七一,2 0 0 0 : 8 5)。例如, 在上面的习语翻译或转换中均可见到语际互文的痕迹。2 .2“ 内互文”与习语的翻译h a l l i d a y a n d h a s a n在其c o h e s i o ni ne n g l i s h(1 9 7 6)中提出了语篇中词语间的照应关系。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 照应性(p h o r i c i t y)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所谓照应, 是指在语篇中, 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语言成分形成相互解释的关系。而这种语言成分间相互照应, 相互解释的关系,也即本文讨论中的互文性。l e m k e( 1 9 8 5 )在其i d e o l o g y ,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 a n dt h e n o t i o no f r e g i s t e r中区分了两种互文关系, 即: 一种 “ 互文”关系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中(即上文中讨论过的 “ 外互文”); 另一种关系直接存在于同一文本之中,但是调节两种互文形式的潜在原理是相同的。 所谓的 “ 内互文性”是指同一文本内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蒋骁华,2 0 0 3:1 6 6)。例如, 下面是分别包含英汉两种文化意象的习语,如果对同一文本内上下语篇进行微观分析, 读者不难发现其间的 “ 内互文性”。( 4 ) wh e n t h e h o s t g a v e s o m e p i c t u r e s t o t h e mt h e y d i d ntr e a l i z et h a tt h e yw e r er e c e i v i n gam o d e r nt r o j a nh o r s e :m i c r o p h o n e s a n d t r a n s m i t t e r s w e r e h i d d e n i n t h e p i c t u r e .译文: 东道主向他们赠画时,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接收的是一具现代特洛伊木马:那画框里暗藏麦克风和无线电发报机。例句 (4) 源文和译文中的意象词语“ 特洛伊木马”(t r o j a n h o r s e)蕴涵深厚的文化背景, 初识者也许不知其何物, 但是, 紧接其后的话语及其关键词语 “ 暗藏”给读者提供了一定的关联信息。这些关联信息与其意象词语产生一种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 5 ) p a n d o r as b o x w a s o p e n e d f o r h i m ,a n d a l l t h e p a i n sa n d g r i e v e s h i s i m a g i n a t i o n h a d e v e r f i g u r e d w e r e a b r o a d .译文: 潘多拉的盒子为他打开了, 他所能想象到的各种疾苦、 灾难于是便到处传播开来。同样, 例句(6)原文和译文中p a n d o r a s b o x(潘多拉的盒子)与a l l t h e p a i n s a n d g r i e v e s w e r e a b r o a d之间的互文而产生的因果关系给读者提供了关联信息。上面例句是对包含英语文化意象词语的文本中“ 内互文性”的分析。读者虽然不能从文本中直接获悉典故所包含的历史内涵, 但文本中陌生的意象通过其 “ 内互文性”足以使读者产生一定的想象和求知欲。很多情况下, 借助于同一文本内词语间的 “ 文间性”和认知的常规范型, 读者可以发现词语或文本间存在的 “ 互文”功能: 或因果、 或类比等关系。( 6 )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译 文 :y o uu n g r a t e f u l t h i n g ! l i k et h ed o gt h a t b i t l ud o n g b i ny o u b i t e t h e h a n d t h a t f e e d s y o u .例(6)中的 “ 狗咬吕洞宾”的处理上, 译者选择了 “ 异化”策略, 将 “ 狗咬吕洞宾”的意象直接移入目标语文本中。其习语 “ 狗咬吕洞宾”的内涵对于不悉汉语文化的读者而言,也许不知所云,但是,借助于同一文本中的“ 内互文性”,我们可以发现其前后的“y o uu n g r a t e f u l t h i n g !”和“y o u b i t e t h e h a n d t h a t f e e d s y o u .” 与该典故习语构成一种“ 描述与被描述、 阐释与被阐释”的互文关系。又如, 在例(7)译文中的 “m o n k(和尚)”、“t e m p l e(庙)”对于不知佛教的西方读者可能不知何物, 但是文本中的 “ 内互文”所构成的类比关系至少能让读者明白:“m o n k” 和 “t e m p l e”之间的关系就如同 “h e”与 “h i s h o m e a n d p r o p e r t y”之间的关系, 这种类比关系为读者理解文本提供合理的框架, 构成读者依据认知型理解文本的基础:( 7 )“ 他一家子在这儿, 他的房子、 地在这儿, 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 暴风聚雨译 文 :“e s c a p e?b u th i sh o m ea n dp r o p e r t yc a nte s c a p e .t h e m o n km a y r u na w a y ,b u t t h e t e m p l e c a nt r u nw i t h h i m !”(类比).分析: 以上例句分别来自英汉文化中的一些习语、 文学典故或作品等。例句(4)、 (5)、 (6)和(7)中的译文在英汉和汉英的转换中均采取了 “ 异化”的策略, 准确地再现了的文化意象。借助于意象词语与其文本语境(i m m e d i a t ec o n t e x t)的 “ 内互文性”,s l中的文化意象在t l中可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因此, 内互文性加上文外加注的补偿方式为文化意象的传真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2 .3“ 互文”、“ 超文”与翻译吉拉尔热奈特(g e r a r d g e n e t t e)在他的 隐迹稿本中将 “ 互文性”定义为两篇或几篇文本共存所产生的关系”并提出了 “ 超文性”( h y p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的概念, 即: 通过简单转换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s i m p l e) 或 间 接 转 换(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 d i r e c t e)或模仿(i m i t a t i o n)把一篇文本从已有的文本中余 平:从 “ 文间性”看文化意象的翻译1 4 7云梦学刊2 0 0 7年派生出来(蒂费纳萨莫瓦约,2 0 0 3 : 2 , 2 1)。 仿拟和暗引便是“ 互文性”和 “ 超文性”常见的具体表现。仿拟(p a r o d y)通常是作者或译者在灵感的作用下模仿既成成语或习语, 根据篇章内容的需要, 在意境或技巧上加以修改, 习语的灵活变异主要通过其关键词语的替换达到改变其内涵和韵味的修辞效果, 包括替换形式、 变异的创造和变异的聚合等而保持原文的基本结构,其读者往往通过对以往同类文本的经验来对现文本进行解读。这种 “ 超文”现象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里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例如:(8)另有一位同事, 是位哲学名家, 开起车来慢悠悠地, 游心太玄, 很有康德饭后散步的风度。令步其后尘的车辆无所适从。我们的哲人却安车当步, 在狭路上领着一长列探头探脑而又超不得车的车队,从容蠕行如一条蜈蚣。(余光中: 秦琼卖马)例(8)中的 “ 安车当步”显然是彷自成语 “ 安步当车”, 读者若知 “ 安步当车”之意, 自然不难领悟 “ 安车当步”在此之幽默与诙谐。同时, 语篇内的 “ 开起车来慢悠悠地”、“ 从容蠕行”等与 “ 安车当步”也存在着一种相互 “ 照应”的 “ 内互文”关系。同样, 在英语文本中类似的仿拟或超文也比比皆是:(9)a:b e b o r n w i t h a s i l v e r s p o o n i n o n es m o u t h ;b:b e b o r n w i t h a w o o d e n s p o o n i n o n es m o u t h;c:l i k e a n n yl o w e l ,t h i s r e b e l w a s b o r nw i t ha g o l d e ns p o o n i n h i s m o u t h . ( u . s i n c l a i r )d:“i w a s b r o u g h t u p r i c h .”“y e a h”, i s a i d ,“y o u w e r eb o r nw i t ha c a d i l l a c (名车:卡迪拉克) i ny o u r m o u t h .”( r .c h a n d l e r )e:t h e r e w a s n o n e e d t o t e a c h a n y o f t h e m e nt os h o o t ,m o s t s o u t h e r n e r s w e r e b o r nt oh a v e g u n s i nt h e i r h a n d s . (生下来手里揣着枪,是个天生的射手)在例(9)a中,s i l v e r s p o o n是富贵人家的标志, 因此,该习语是指“ 出生于富贵人家” 之意。而如果一个人b eb o r n w i t h a w o o d e n s p o o n i n o n e s m o u t h则是指出生在贫穷的人家。 不难看出随后的例句b、c、d、e等都是作家们由a句仿拟而来, 读者若知其a之意, 便不难理解b、c、d、e的仿拟之风趣。再如:( 1 0 ) ab i r di nt h e h a n di s w o r t ht w oi nt h e b u s h .“iw o nt h a v e r a l p h u p s e t”. a f t e r a l l , s h e g r i n n e d“a h u s b a n di n h a n d i s w o r t h t w o i n t h e b u s h .”( c. p s n o w)( 1 1 ) a:as t i t c h i n t i m e s a v e s n i n e .b:h e i n t e n d e dt ot a k e a no p p o r t u n i t yt h i s a f t e r n o o no fs p e a k i n g t o i r e n . aw o r d i n t i m e s a v e s n i n e .( j . g a l s w o r t h y )可以看出, 语言的聚合性, 使人类可用有限的手段生成无限的句子。而作家们的机智发挥和颇巨匠心的表达也创造出了众多具幽默、 诙谐、 风趣、 讽刺等效果的语言。在对它们的理解上,读者若知其一 (a),便不难理解其二(b,c,)。上例中的仿拟显然都属 “ 语内超文”。在 “ 语际”之间,也可发现这种 “ 互文”“ 超文”现象。例如:( 1 2 )说曹操, 曹操到。译文a .:t a l k o f t h e d e v i l , a n d h e i s s u r e t o a p p e a r .b:s p e a k o f t h e a n g e l , a n d y o u w i l l h e a r t h e i r w i n g s .c:s p e a k o f c a o c a o a n d h e w i l l a p p e a r .( 1 3 )一个和尚跳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译文a :o n e b o y i s a b o y ,t w o b o y s h a l f a b o y ,t h r e eb o y s n o b o y .b:e v e r y b o d ys b u s i n e s s i s n o b o d ys b u s i n e s s .c:o n em o n kc a r r i e s t h ew a t e r ; t w om o n k s s h a r et h el a b o r ; t h r e e m o n k s n o d r i n k i n g w a t e r . *( 1 5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译文a : ma n p r o p o s e s , g o d d i s p o s e s .b : ma n p r o p o s e s , h e a v e n d i s p o s e s . ( y a n g,1 9 9 9:1 6 9 )在例(1 2) (1 3)中,a和b分别是英语(目标语)语言中与之意义相似的表达式,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是不可替换的。译文c分别由a或b仿译而来, 这种由 “ 互文”而产生的 “ 超文本”在保留了s l中的文化意象的同时也向t l输入了新的表达式,而t l中现有文本a和b又可为其 “ 超文本”的存在提供良好的释义功能。例句(1 4)译文a源自杨先溢、 戴乃迪的 红楼梦译著ad r e a mo f r e dm a n s i o n s第六回中刘姥姥的一段话:“ 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 靠菩萨的保佑, 有些机会, 也未可知。”, 其中的译文b显然是由译文a互文而来。 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 译者借用了目标语言中的习语 , 而 将 其 中 的 意 象“g o d” 替 换 为 源 语 中 的“h e a v e n”,这样译文中的h e a v e n和b u d d h a与源语中的“ 天”和 “ 菩萨”达到了意象间的连贯与一致(余平, 2 0 0 6 :3 8 2 )。至于这一超文本中的语义和内涵, 读者借助于对其本体句的认知与联想及其相关语境或文外补偿是可以理解的。3 .结 语语言的这种 “ 互文”、“ 超文”式的表达和生成方式也给翻译带来启示:在这些语言表层结构完全不同的表达式里, 蕴涵着及其相似的深层意义。这种不同语言间的 “ 功能同构” (n i d a,2 0 0 1:9 0)现象揭示了语言底层意义的某些通约性,而这种通约性也反映出人类思维中的共性以及不同文化或民族对客观事物或事件属性的认知的相似性。参考文献: 1 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 0 0 3 . 2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探索 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 0 0 0 . 3 蒋骁华.符号学翻译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0 0 1 . 4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 9 9 9 . 5 余 平.从 “ 银河”与 “mi l k y wa y”看文化意象的翻译 a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0 0 6 . 6 h a t i n&ma s o n . d i s c o u r s ea n dt h et r a n s l a t o r m .s h a n g h a i :(下转第1 5 5页)1 4 8第1期(上接第1 4 8页)s h a n g h a i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 , 2 0 0 1 . 7 n i d a . 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 m . s h a n g h a i : s h a n g h a i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 , 2 0 0 1 . 8 y a n g,x i a n y i &g l a d y s y a n g . ad r e a mo f r e dma n s i o n s m .b e i j i n g&c h a n g s h a :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p r e s s &h u n a np e o p l esp u b l i s h i n g h o u s e . 1 9 9 9 .责任编辑黄粉保; 责任校对付 力o n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a n d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c u l t u r a l l yl o a d e di ma g e r i e sy up i n g( d e p t .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h u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y u e y a n g h u n a n 4 1 4 0 0 6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f a c s i m i l e o f c u l t u r a l l y l o a d e d i m a g e r a r i e s i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n t h e 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a n dh y p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i t h o l d s t h a t f u n c t i o n a l i s o m o r p h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e x p r e s s i o n s i nd i f f e r e n t l a n g u a g es u g g e s t t h a t p e o p l eo f d i f f e r e n tl a n g u a g e ss h a r es o m e t h i n gi nc o g n i t i v ea s p e c t s , w h i c hm a k e si t p o s s i b l ef o rp e o p l eo fd i f f e r e n t 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t oc o m m u n i c a t e a n du n d e r s t a n de a c ho t h e r ;a na p p r o p r i a t e u s e o f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w i l l e n h a n c e t h e a c c e p t a b i l i t yo f c u l t u r a l l yl o a d e di m a g e r i e s i n t h e t l .k e yw o r d s :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 ; i n t e r t e x t ; c u l t u r a l l y l o a d e d i m a g e r i e s ; c o m p a r i s o n ;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 e n g l i s hc h i n e s et h i n k i n gmo d ea n dt e a c h i n go f e f lwr i t i n gl e i x u - h u i(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x i a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e n z h o u h u n a n 4 2 3 0 0 0 )a b s t r a c t : t h i n k i n ga n dl a n g u a g e a r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