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2 年第 l 期 总 第 1 5 4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th e i r te a c h i n g 2 0 0 2n o l s e r i a l n o l 5 4 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顾嘉祖 (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2 1 0 0 9 7 ) 摘要 : 在人类科学史上 , 自然科学起步较早, 而触及人本身 的学科一直滞后。冲破重重社会阻力而产生的文化学是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尽管文化具有 自己的结构 系统 已被众 多学者接 受, 文化或被看作是“ 巨型语 言” 、 “ 后语 言结 构” , 或被看作是“ 第二符号系统” , 文化结构仍缺乏精确、 科学的描述。霍尔关于公开的文化与隐蔽文化的描述填补 了这 方 面的空 白。笔者提 出观念是隐蔽文化层 e e 的主要埋藏物 , 而观念 的核心是价值系统, 跨文化交际研究应将挖掘隐蔽文化层 作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而揭示其 e e 的价值观念作为“ 重 e e 之重” 、 “ 难e e 之难” 。 关键词 : 文化结构; 文化交际; 重点与难点 a b s t r a c t : s c i e n c e e me r g e s f i r s t a n d ma t u r es f t est i n f i e l d s u n r e l a t e d t o h u ma n b e h a v i o r s u c h a s p u r e s c i e n c es;c o n v e r s e l y , sci e n c e a p p e a r s l a t est and ma t u r es s l o west i n f i e l d s r e l a t ed t o h um a n s t h e ms e l v esth e e me r g e n c e o f c u l t u r o l o g y i s a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sci e n c e d e v e lo p me n t i n s p i t e o f t h e a c k n o wl edg e me n t t h a t c u l t u r e h a s i t s o wn s t r u c t u r es wh i c h c a n b e r e g a r d ed a s a h u g e l ang u a g e a n d t h a t c u l t u r e i s ma d e u p o f a pos t l i n gui s t i c s t r u c t u r e o r s e c o n d s e mi o t i c s y s t e m,c u l t ure i a c k ed a mo r e p r e c i se, s d e n t i f i c d e s c r i p t i o n o f i t s s y s t e m s h a l l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u l t ure i n t o c o v e r t c u l t u r e a n d o v e n c u l t u r e f i l l in t h e b l a n k t h e a u t h o r o f t h i s p a p e r bel i e v es t h a t c o n c e p t s a r e t h e ma i n c o mp o n e n t s i n t h e s t r a t um o f c o v e r t c u l t ure and t h e i r c o r e i s v a l u e s y s t e mi n t e r c u l t ural commu n i c a t io n s t u d i es s h o u l d l a y e mp h a s i s o n cov e r t c u l t u r e and f o c u s i t s a t t e n t i o n o n t h e e x pos u r e o f v alu e s y s t e ms ke y wo r d s : c u l t ural s t mc t u r e i n t e r c u l t u r al comr n u n i c a t i o n , f o eal poi n t a n d d i f f i c u l t y 中图分类号 : h 0 0 6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 0 0 4 6 0 3 8 ( 2 0 0 2 ) 0 1 0 0 4 5 0 4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 是一种文化现象, 其存在与发展 要受到文化本身结构的制约, 目 前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的重 点与难点尚未达成共识, 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产生与结构本 身进行探讨, 请同行学者批评指正。 一 、文化学的产生是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 文化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系统, 揭示文化发展一般规律的 科学。文化学的研究, 在近代以德国为早。1 8 3 8 年, 德国学 者拉厄根 佩吉亨最早采用“ 文化科学” 一词, 并主张进行文 化科学研究, 而美国的人类学家克罗伯( a k r o e ber , 1 8 7 6 1 9 6 0 ) 提出了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的原则, 使文化学在理论和 方法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体系。文化学是在人类学、 历史 学、 社会学和 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 集人类行为科学 之大成, 文化学的出现是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突 破: 人类不仅可以研究与人的行为无直接关系的自然科学, 人类还可以冲破社会的重重阻力研究人的行为本身。人类 不仅可以研究一个地区的人的行为、 一个民族的行为, 人类 作者简介: 顾嘉祖( 1 9 4 1 一) , 硕士 , 教授 , 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文化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0 1 1 0 1 5 还可以 研究全人类的共同行为, 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飞跃。 人对科学的研究先是从对外部世界的研究开始的, 随后科学 研究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 即最隐蔽的人类心灵 世界, 而人类从对客观世界的 研究转到对自己 行为即主观世 界的研究是经历了十分曲折的道路的。 请看下图: ( f r i e d ,1 9 5 9 : 2 0)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凡是触及人本身的学科一向滞后, 而跟人的 行为无关或关系疏远的学科领先发展。例如人类 是先搞天文学的, 因为天文学与人关系遥远, 随后搞物理、 化 学、 生物等学科, 这些学科与人的行为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4 5 维普资讯 人类是最后才研究触及的行为的学科, 如心理学、 社会学等。 而研究人的学科也是先从外表研究起的, 首先对人的器官的 研究, 产生了解剖学。然后再研究每个器官的功能, 产生了 生理学。 解剖学与生理学两者与人相比, 解剖学基本上是静 态的, 主要研究人体各器官的 组织构造, 生理学则是动态的, 它研究各器官的功能, 与人的关系联系紧密, 涉及到活生生 的人, 所以 科学史上先出现解剖学, 后有生理学, 而研究人的 行为的科学是最后出现的。按照人类行为科学出现的次序, 先有心理学、 社会学, 最后出现文化学, 文化学是与人的行为 联系最紧密、 最全面也是最直接的。因此, 人的文化研究遭 受的社会阻力比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多, 文化学的产生滞 后、 发展缓慢是十分自 然的。文化学如要研究人, 就要触及 人的行为的本质, 就会受到不同群体人的反抗, 这就能延缓 该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于人的心灵世界之复杂也使人类对 行为的研究加大了难度。所以, 文化学在人类社会的重重阻 力下能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 学术界对文化结构评述的回 顾 文化结构是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对文化结构描述得比 较具体也较早的应算是列维一斯特劳斯了。斯特劳斯在 结 构人类学 一书中指出, 文化的每个系统, 即亲属、 食物、 政治 的意识形态、 婚姻仪式、 烹饪等等都是整个文化的部分表现, 而整个文化最终将被看作是一种巨型语言 ( l e v i s t r a c c e e , 1 9 5 8 : 6 1 8 7 ) 换句话说, 斯特劳斯承认文化与语言一样是 有结构的, 这就把本来比较抽象的文化理论具体化了, 这不 仅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 也是文化 学理论研究的重 大突破。 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 0 世纪8 0 年代发展了斯特 劳斯的理论, 把文化看作是“ 后语言结构” , 这种结构包括了 绘画、 建筑、 民俗、 文学、 仪式、 音乐、 电影、 其他等等。 ( d e e l y , 1 9 8 6 : x i i ) 中国学者吴国华教授则把语言与文化作 为一个整体, “ 把语言的、 心理的、 社会的、 哲学的等因素一起 来研究” , 把语言作为第一符号系统, 把民族的宗教信仰、 审 美、 价值观念等语言的“ 象外之象” , 景外之景“ 作为第二符号 系统” 。( 吴国华, 2 0 0 0 : 5 4 5 9 ) 国外也有相似的分类方法, 如2 0 世纪8 0 年代德国的符号学家们把人类符号分为前语 言结构、 语言和后语言结构: 前语 与 动 验 ) 迪 利 l l 结 构( 人 语 言 后 语 言结 构 : 文 重 叠 之 经 ( 易 于理 解 ) 化 过 程 和 文 化 产 品 i i i i i i i i 1 qr ; : 给建 中f 軎由 厕筑俗 学式乐 影他 按照上面的图表, 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后语言结构, 这是 斯特劳斯关于“ 文化是一- i 1 巨型语言” 理论的发展和具体化。 遗憾的是, 这里所说的后语言结构, 仅指软文化部分, 远未包 含文化的全部。 然而, 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 学者们又一次 肯定了 文化存在结构,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综上所述, 文化具有自 己的结构系统, 这已被学术界所接受。然而, 对 文化结构内部机制的描述, 学术界却探讨甚少, 即使有一点 讨论, 也是一掠而过, 而文化结构的具体描述如不解决, 跨文 化交际的重点与难点就无法确定,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无 法建立, 相应的研究方法也就无法构思了。总之, 对文化结 构的研究, 关系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能否深入下去的大问题, 对这一研究的深刻与否也涉及到许多周边学科, 如人类学 ( 文化语言学) 、 人类语言学、 社会学、 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深 入发展。 三、 霍尔( e h a l1 ) 对文化结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在 无声的语言 一书中 指出: “ 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 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 前者可见并能描述, 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t l o )l练的观察 者都难以察知。 ” ( 霍尔, 1 9 5 9 , 中文版 1 9 9 1 : 6 5 ) 霍尔在同一 本书里还指出: “ 文化所隐藏之物大大甚于其所揭示之物。 奇特的是, 它能隐藏的东西最难为其自 身的 参与者所识破。 ” 笔者认为霍尔关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文化的论述是迄今为 止对文化结构最精确、 最科学的描述。 这种分类的最大优点 是涵盖面大, 避免了文化分类上的互相重迭的现象, 能用简 单通俗的话语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最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国 内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者对文化结构作过一些探索, 如把文 化分成物质文化、 社会文化和思想文化, 这种分法有一定道 理, 但有重叠现象, 社会文化中有思想文化, 而思想文化中有 社会影响, 这两者相辅相成, 很难绝对分开。有的学者提出 将文化分成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 显然这两者互相交错 很难分得清, 且在多数情况下是重迭的。也有的学者将文化 结构分为四个层面, 即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与精神 文化, 这种分法也有重迭, 因为物质文化有其两面性: 一部分 是公开的, 另一部分的秘密尚未被揭露, 也就是物质文化中 存在精神文化。 至于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三者之 间 更是互相重迭、 互相渗透而无法分清。刘守华教授于 1 9 9 2 年提出“ 将文化区分为显型与隐型两大类。隐型文化 具有抽象性, 常常不为群体的多数人所认识, 需要文化学家 从人类精深微妙的自 我意识深处去探寻。 ” ( 刘守华, l 9 9 2 : 7 ) 很显然, 刘先生的观点与美国霍尔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刘 教授是国内早最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之一, 他为我国2 0 世 纪9 0 年代初期的文化学研究作出了 重要贡献。由于当时历 史条件的限制, 对于显型与隐型两种文化未能深入展开讨 论,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霍尔的观点已被我国部分文化研 究工作者所接受并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 产生了 学术影响, 因 为刘守华教授所著的 文化学通论 是我国2 0 世纪9 o 年代 文化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代表作。 4 6 维普资讯 四、 文化结构的具体分类 尽管霍尔在1 9 5 9 年就提出文化应分成公开的文化与隐 蔽的文化两大类, 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将文化分成显形与隐型 两类。然而, 这两大类应如何再划分, 这始终是摆在文化研 究工作者前面的一个难题。 要彻底解开这个难题还需要较 长时间的探索。笔者在这里提出很不成熟的构思请同仁们 教正。 如上文所述, 文化结构中 包括公开的文化层与隐蔽的 文化层两种。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 物质文化, 包括 服装、 道路、 建筑物、 饮食、 家具、 交通工具、 通讯手段、 街道、 村庄等。 公开的文化的界定标准是指一切可以用人的肉眼 看得见、 一目了 然的东西。然而, 人的肉眼所能见到的往往 是表象化的东西, 能看到现象, 却不一定能把握住事物的本 质。 例如一个外国人经过一座富于重大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如单用肉眼看, 这座建筑物并没有什么特别, 不经过导游的 解释, 一个外国人就会漏掉隐藏在这座建筑物中的文化内 含。从这里我们也可以 得出结论: 物质文化也可以分成两部 分: 公开的部分与隐蔽的部分, 即公开的文化与隐蔽的文化。 隐蔽文化的范围远远超过公开文化。 霍尔指出: 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 示之物。奇特的是 , 它所 隐蔽的东西最难为其 自身的参与者 所识破。多年 的研 究 已 使我坚信, 真正的工作不是理解 外国文化, 而是理 解本 国文 化; 我也坚信, 人从研 究外 国文化所能得 到的不过 是表 面的 理解, 这类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加 了解 自己系统的活动状况。 了解外 国方式的最佳理 由是激起 一种活力和 意识感一 种唯有 当体验到强烈的对 比和差异时才会产 生的对 生产 的 兴趣。( 霍尔 , 1 9 5 9 , 中文版 , 1 9 9 1 : 3 2 3 3 ) 目 前文化学界对隐蔽文化的存在没有太多的争论, 然 而, 对隐蔽文化包含的内容则探索甚少。 笔者认为, 隐蔽文 化主要指软文化, 即精神文化, 包括隐藏得很深的软文化及 隐蔽在物质文化中埋藏得相对较浅的软文化两种。隐蔽文 化层中的主要埋藏物是观念( 包括传统观念与当 今观念) , 而 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任何别的观念都是随价值观念的变 化而变化。 换句话说, 价值观念可以主宰或影响人权观、 劳 动观、 婚姻观、 发展观、 平等观、 宗教观、 法制观、 道德观、 个体 与群体观等。请看下图: : = : 乡 服装道路建筑物饮食家具交通 具通讯 手段街道村庄等 隐 蔽 的 产 化 层 2 : 囊 萋 蔽 文 化 l l 双 又 化 ( 精 柙 又 化 j 观念 ( 传 统 与 当今 的观念 ) 人 权 劳 动 婚 姻 发 展 平 等 观 宗 教 观等 从图中 我们可以 看出, 隐蔽文化层中包含的主要成分是 传统和当 代的各种观念, 而观念又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人权 观、 劳动观、 婚姻观、 发展观、 宗教观、 法制观、 道德观、 个体与 群体观等等, 而价值系统是各种观念的核心。价值系统主要 指一个或数个价值观念为核心而形成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目 的、 意志、 行为、 鉴赏、 兴趣和意向等等的价值评估系统, 它是 文化的深层内核, 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 决定着文化的特 征和风范。鉴于价值系统的极端重要性, 西方学者把人文科 学 称之谓“ 价值科学” , 把价值当作人文科学的基本范畴。 ( 辞海p p 2 2 0 2 2 1 ) 价值系统作为各种观念的核心像放射 现象( r a d i a t io n ) 一样制约和影响其他各种观念的存在与发 展: 价值观念一变化, 其他各种观念就会随着起变化。例如, “ 在人类的深层价值结构中, 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 而对 时间的价值取向 通常被看作是基本的内容之一。若就对时 间的价值取向来说, 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这就是以过去为 价值取向的墨守成规、 以现在为价值取向的注重亲身经验和 以未来为价值取向的开拓进取” ( 李颖科, 1 9 8 9 : 4 9 ) 。1 9 7 9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响应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四个现代化的号召, 改变了以过去为价值取 向的观念转到以未来为价值取向的轨道。随着中国人价值 观念的转变, 其他各种观念也跟着转变。 五、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隐蔽文化如上文所谈是文化的主要部分, 面广量大, 而 公开文化只 是文化层中的次要部分, 奇怪的是, 公开的文化 谈的多, 隐蔽的文化谈及甚少。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一 个重要原因是这类文化, 如霍尔所云, “ 难以察知” , 也就是 说揭示隐蔽文化要比揭示公开文化难度大得多, 任务重得 多。然而, 如不及时将这种藏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 部分揭示出来, 我们的 跨文化交际就障碍重重, 跨文化交际 的参与者也就不可能知己知彼, 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跨文化 交际学也就谈不上具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须具有的深 度与广度。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能揭示东西方民族文化深层 结构中的隐蔽部分, 就能找出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并在所基 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如果说“ 跨文 化” 的关键是跨越文化障碍, 那么揭示各民族文化中的隐蔽 层是整个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 有这一步, 我们的研究只能是“ 治标” 而不能“ 治本” , 甚至会 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出现跨文化交际盲目 实践的倾 向。当然, “ 隐蔽文化” , 顾名思义, 是一种隐蔽得较深, 外表 上不易被察觉的文化观念; 由于挖掘上的难度, 许多学者对 之望而却步, 这是多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难以 深入的深层原 因j( 顾嘉祖, 2 0 0 0 : 3 4 ) 揭示隐蔽文化层既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 又是研究 工作中的难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进行呢?笔者认为这类 研究应包括跨学科的宏观研究和以探索价值观念为核心的 隐蔽文化微观研究。 以揭示隐蔽文化为宗旨的跨学科宏观研究有多种层面, 4 7 维普资讯 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是通过外国语言文学挖掘隐蔽 文化层面。 事实上, 不管隐蔽文化多么“ 隐蔽” , 它总是要露出蛛丝 马迹的, 而最能搜索出这种蛛丝马迹的领域莫过于语言文学 了, 因为语言文学历史悠久, 沉淀物多, 每个民 族文化心理中 的优质因素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负面因素均可以在其中找 到痕迹。如中华民 族传统素质中包含着的“ 民族的淳朴、 善 良、 自 强不息、 舍己为人和爱国主义精神” 以及某些负面的特 征诸如惰性、 墨守成规、 顺从、 安天乐命、 因长期文化低下造 成的愚昧等等均可以在语言文学中找到线索。值得一提的 是, 跨文化交际学界近年来比较重视对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 研究 但却忽略了文学文本的作用。不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 创始人霍尔( 1 9 5 9 ) , 还是跨文化交际学三本代表作之一 交 际与文化 的作者史密斯( 1 9 6 9 ) , 或是 跨文化交际话语 交际学 的作者司高勒恩夫妇( 1 9 9 5 ) , 均未触及跨文化交际 中的文学层面。我们承认过去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 这是研究深层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 如果我们长期从 事表层文化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不能继续向深层文 化挖掘, 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就没法深入下去。这种民族 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其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 都是些平时难以捉摸到的东西。但尽管十分隐秘, 它们还是 可以被挖掘到的, 因为任何隐秘的东西都有一定的隐藏范 围, 只要在这个范围里寻找, 总可以水落石出。在这个大范 围中, 可以有许多搜索的目 标, 而在众多的目 标中, 文学宝库 应是最重要的目 标之一。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 要对象, 而在那些没有外国人涉足的区域, 如要对各民族的 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寻根究底的调查研究, 文学文本还可能是 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文学文本尽管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十分重要, 但文学文本 浩如烟海, 从中搜索隐蔽文化费时多、 难度大, 相对而言, 比 较容易找到某一民 族隐蔽文化层的途径还是在该民 族的语 言宝库中寻找。不仅在一般的书面语中可以找到某一民族 隐蔽文化的踪影, 连日 常的口 语也能反映出某一民族的深层 文化意识。当然, 语言中反映出的隐蔽文化面广量大, 词语、 句 子中均可找出许多, 但我们强调的首先是哲学层面, 其次 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 因为许多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理活 动均是受一定哲学思想指导的。 正如萧伯纳所言: 两个人各 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之后, 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 可是, 如果这两个人各有一个主意, 互相交换以后, 每个人将会有 两个主意。跨文化, 就是要集合东西方文化的智慧, 因为每 一 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学观, 这些哲学观里都有些积极的而 且是精华的东西。如能在语言中找出一个民族的哲理, 那 么, 这个民族隐蔽文化的大门也就打开了。这里所谈的哲学 有两层意思: 一是语言中反映出的某个民族的哲学观念, 这 是跨文化交际的双方都必须了解的, 不熟谙对方民族的哲学 观念, 跨文化交际就会产生思想障碍; 二是通过语言了解对 方民族的修辞哲学, 尤其要熟悉对方民族说话的艺术, 不了 解这一点, 交际就很难深入。 无论是一般的哲学观念还是修 辞哲学均属于隐蔽文化的范畴, 而这些均在语言中留下了痕 迹, 只 要认真搜索, 总是能找到的。当然,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 作会有一定的难度, 但这工作本身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展示 了 广阔的前景: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永恒的学科, 只要人类社 会存在, 就有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因为我们所说的隐蔽文 化是动态的, 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旧的隐蔽文化被揭示, 新 的隐蔽文化又等待人们去探索, 在这门 学科领域人们永远有 新的研究课题。 换句话说, 这门新兴的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 i b i d ) 探索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隐蔽文化微观研究在国内开 展很少, 但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开展多年。他们的方法 是从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差异出发, 探索人 们对若干隐蔽文化现象上的价值观念, 如对诸如个体主义文 化中的“ 物质主义、 成就感、 工作态度、 社会进步、 合理程度” 及对群体文化下的“ 好客、 慷慨、 勇气、 荣誉、 自 尊” 等方面的 价值观念作了比 较( g u d y k u n s t , 1 9 9 7 : 5 8 5 9 ) , 尽管这种比 较在整体上看还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备用资源优化配置补充合同
- 家庭保险受益人变更及保险责任调整合同
- 《智慧养老的康复之路》课件
- 魔法肥皂实验室:亲子科学手工皂DIY活动
- 萧宗六学校管理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
- 医学个人年度总结
- 《癌症整合治疗》课件
- 《急性敌敌畏中毒》课件
- 男性睾丸医学科普
- 《T知识讲解教程》课件
- 武装部文职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绵阳交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SAP固定资产各种折旧方法配置及操作手册
- 奥数举一反三简单推理
- 高中英语教师研修-罗马建筑文化课件
- 货物验收单(模板)
- 沪科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竞赛测试卷(含答案)
- 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导论课件06创业的商业计划书
- 医疗纠纷和解协议书(6篇)
- 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指南
- 氧气安全标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