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doc_第1页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doc_第2页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doc_第3页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loessplateau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一论文:(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012庞奖励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干旱区地理1998/033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024吕卓民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农史1998/025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6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7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8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9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2000/0110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11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0312陈逸平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0413马志荣.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14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015费杰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16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217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218王乃昂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319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320肖兴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321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农业考古2002/0322周群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地理2004/0223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0324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25杨红娟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126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27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干旱区地理2005/0228赵李娜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农业考古2005/0329马东涛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干旱区地理2005/043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2005/0531戴鞍钢.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2张希彪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2006/0533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0234徐文梅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35桑广书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2007/0336肖晨超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干旱区地理2007/0537徐象平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38曹世雄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评价?黄土高原生态政策与农业环境的历史变迁农业考古2008/0139李友东协作式农业文明产生的特定地理环境?黄河中下游农业文明起源地理背景比较初探农业考古2008/0440王双怀明清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宁夏社会科学2008/0441秦燕清末民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与自然环境甘肃社会科学2008/05(二)社会经济研究:1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2王大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文史哲1999/033胡波试析清代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常平仓储粮规模的时代变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4李智君河陇形胜的分层结构与社会空间格局清史研究2007/04(三)城镇聚落地理研究:1刘景纯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22张萍黄土高原原梁区商业集镇的发展及地域结构分析?以清代宜川县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2003/033雍际春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044刘景纯从地志资料看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045雍际春20世纪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036秦燕明清时期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甘肃社会科学2007/047刘景纯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四)文化地理研究:1孟繁仁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中国文化研究1999/022刘景纯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的书院分布与选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033古言黄土高原的“亚圣之裔”和孟氏家谱世界2006/094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015马世之黄土高原地带的伏羲文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046吴世彩易理“阴阳五行”在黄土高原农耕农事中的观照周易研究2008/01(五)研究综述及书评:1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062李清凌1980年以来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023牛晓燕.近十年来西北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34毛双民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121王守春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的开拓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读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2吴宏岐区域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3王守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研究的承前启后之作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评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44邓辉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与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读史念海先生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有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015杨国顺读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国水土保持2002/046史红帅1908-1909年克拉克探险队在黄土高原地区的考察?基于穿越陕甘的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04二学位论文:(一)硕士:张建强明清陕商经营艺术研究西北大学2001胡波试论清代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的仓储保障体制陕西师范大学2002杨红娟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陕西师范大学2003孙伟北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城寨堡体系演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5聂敏明清陕西茶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卫所建置考实中央民族大学2005邓群明清陕西乡村寨堡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樊金玲秦汉时期林业的发展及对社会影响考述吉林大学2006漆彦忠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社会分层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党晓虹陕西农业生产习俗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杨丽两汉时并州刺史部风俗考郑州大学2007朱磊汉唐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杨宁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农业开发研究西南大学2008程家文抗日战争时期陕西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西北大学2008支雅惠陕西商帮在近代解体的原因探析西北大学2008崔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民问题研究延安大学2008(二)博士: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3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孙爱芝黄土高原西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及环境变化研究兰州大学2007薜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0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许永杰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吉林大学2004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张连银雍正朝西路军需补给研究厦门大学2007三著作:史念海、萧正洪、王双怀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之前有史念海、朱士光、曹尔晴合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景可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等著述)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王炽文黄土高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5许永结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科学出版社2007刘景纯城镇景观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李锐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科学出版社2008四研究综述:黄土高原由于其环境和地貌在历史时期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以及与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密切关系,故在很早就已引起历史地理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早在建国初期对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的研究就已逐步展开,关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文章、著述等可谓成果颇丰、汗牛充栋,因此要做整个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或者姑且称为黄土高原历史地理学)兴起及蓬勃发展的综述难度颇大,且对于初学者来说也难于把握。因此我只是把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总结,做成综述,同时为了体现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源流和脉络,我对建国以来该领域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述,另外综述所涉及主要是陕北、陇东等较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域(山西因成独立的地理单元且有独特之处(如晋商文化)而不涉及)。(一)建国以来研究简述:对黄土高原的研究在清代学者胡谓禹贡锥指的黄河变迁的分析中有一定的记述,20世纪五十年代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对历代黄河变迁、河患及治河等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中兼及对黄土高原的研究。1962年谭其骧先生的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第2期)一文对黄河中游的农牧变迁做了精辟论述,对日后的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有深远影响,尽管随后有任伯平等提出异议。史念海先生和他所领导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现为西北环发中心(简称)为主的研究团队把对黄土高原的研究推向深入。他在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959年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人文杂志1959第3期)就论及陕北黄土高原,随后在1977年的论泾渭清浊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7第1期)和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7第3期)等文章中,对黄土高原的地貌在历史时期的变迁做了精辟论述,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史先生在1981年发表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河山集第2辑),并在1985年与朱士光、曹尔琴合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应该看做是对黄土高原的植被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的第一部著作。随后又有1982年的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生态学杂志1982第3期)、1987年的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第2期)等经典文章问世,史先生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从地貌变迁扩大到了植被及生态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黄土高原研究的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史先生分别在1991年发表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第4期)、1992年发表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第2期)和1995年发表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上下)(1995第2、3期)等精彩文章,把研究领域又扩大到农牧业变迁。与此同时一大批新生力量不断成为研究主力,如朱士光历史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变迁初探?以陕蒙晋大三角地区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0第2期)、梁四宝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等等。(二)近十年以来(1998年至2008年)研究: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领域多元化:对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的研究,除了传统的环境变迁与农牧业之外,近十年来又将历史社会经济地理、历史城镇聚落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方向成功引入黄土高原的历史地理研究,当然也不排除以后继续将新的研究方向引入这一区域,甚至产生其他区域研究所未发现的新领域的可能。(1)环境变迁与农牧业仍是主流:由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在历史时期的巨变及其极端复杂性,传统的环境变迁与农牧业仍有很大的研究空白和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是现阶段乃至将来的研究主流,有史念海、邹逸麟、费杰、朱士光、吴宏岐、萧正洪、韩茂莉、戴鞍钢、庞奖励、吕卓民、李心纯、陈逸平、马志荣等多为新老学者涉足这一领域,并且多数研究者仍集中于这一领域,其中尤以史念海先生及其学生为主导。史念海先生的生态及农牧区划研究依旧起到引导作用,后续众多具体研究者也在这一领域不断深入。吕卓民、李心纯、萧正洪等的研究主要从农地关系的角度具体阐释了垦殖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费杰从气候的角度论述了唐代这一区域的气候变化及生态变迁,也不乏徐日辉等从先秦以致新石器时代来追溯历史环境变迁的,王双怀等从水环境、具体流域及水利建设来探讨黄土高原的生态变迁,王毅荣等从植被地貌等角度入手探讨了黄土高原的气候与植被地貌之间的变化关系,也有从泥石流等灾害地理角度来探讨环境边境变迁的。总之,环境变迁、地貌变化、人地关系成为了这一领域呈现三足鼎立且密切联系之势。虽然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以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并且呈现具体化的倾向。(2)其他方向不断发展:如在社会经济方向,朱士光、胡波风别从长安城兴废和清代常平仓的角度进行历史经济地理研究,而张萍的博士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的涉及陕北部分则对商业发展与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中间的互动与制约机制进行了非常深入研究,并且入选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同时由刘景纯等开始进行的黄土高原历史城镇研究已经足够壮大,以至于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甚至与社会经济研究并列的地步,刘景纯的博士论文及其他以后的研究成为主流,同时雍际春、刘景纯、秦燕等也成为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力量。文化地理研究由于刚刚起步,且由于文化信仰的多样性,出现了从女娲、伏羲、易经、孟子等民间信仰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而刘景纯从城镇研究的书院角度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可谓独辟蹊径。同时洋洋四篇从生态、西北开发、城市等不同角度的研究综述可谓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的积累之深厚、研究领域之广泛。2相关著作和学位论文不断涌现:史念海先生的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部集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的大成之作,全面介绍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变迁,涉及地貌变迁、农牧业及植被变迁、秦代直道等诸多内容,是全面理解黄土高原变迁的经典著作。另外通识性的著作的出版(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说明现代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摆脱了沿革地理的桎梏。同时新的研究手段如从史前的角度来研究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区域环境变迁对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时期的环境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个领域专题著作(如流域、民俗、城镇)的相继出版也为各个方向研究的更好深入创造了条件。另外还有经济(刘景纯、张萍、胡波)、社会(漆彦忠)、军事(赵现海、张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