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2012年周鹏杰王牌语文学案系列 语文七年级上册五十篇课外常考文言文阅读(一)标题: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译】: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透它。”又赞美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对任何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注】: 1.鬻(y):卖; 2.誉:夸耀、赞美; 3.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4.或:有人; 5.子:您,对人的尊称; 6.何如:怎么样; 7.弗:不。(二)标题: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韩非子说林上)【译】: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攻打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来,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顺着蚂蚁窝向下挖一寸就会找到水源。”于是挖地,果然就找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遇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也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有智慧的人的才智、知识学习,这不是很大的错误吗?【注】: 1.管仲、隰(x)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2.从:跟随; 3.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 4.反:通“返”,返回; 5.蚁壤一寸:蚂蚁窝(蚂蚁洞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 6.仞(rn):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三)标题: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魏略董遇传)【译】: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将军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去采集稆拿回来贩卖,(每次去)董遇总是带着经书,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又对春秋左氏传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有人想向董遇求学,他不肯教,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说“读一百遍书,它的意思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求学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利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注】: 1.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2.质讷(n):质,质朴;讷,口齿不流利; 3.兴平: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4195年);兴平中即兴平年间; 4.关中扰乱:指董卓的部将李傕(ju)、樊稠、郭汜(s)等作乱; 5.段煨(wi):武威人,曾屯兵华阴,“特修农事”; 6.稆(l):野生的谷物; 7.治:研究; 8.训注:训释注解; 9.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渴:有急切之意。(四)标题:欧阳询尝行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书林纪事)【译】: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布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还是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在石碑旁,一连三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注】: 1.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5574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2.尝:曾经; 3.索靖:中国西晋书法家(239一303年),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曾官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著有索子、草书势等; 4.及:等到; 5.因:于是; 6.去:离开。(五)标题:齐有攫金者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译】: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早晨起来穿戴好衣帽,到了卖金的店铺,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抢了过来。官吏抓住他然后捆绑起来,问道:“人都在这儿,你却公然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对官吏说:“我根本没有看到人,只看见金子了。”【注】: 1.欲:想要; 2.清旦:清晨; 3.被:通“披”,穿戴; 4.鬻(y):卖; 5.操:拿; 6.攫(ju):抢,夺; 7.搏:抓捕; 8.束缚:捆绑; 9.殊:根本,完全; 10.徒:只,仅仅。(六)标题: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译】: 魏王想出兵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中途折回,衣服也没换,头上的灰也没去掉,就去见魏王。季梁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人,正赶着车向北走。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是向北边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你的马好,但这不是到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多,但这不是到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车头向南,而车辙向北。现在,大王的行为是想要成就霸业,(您)做的事是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国土扩大,使声望抬高,可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远了。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吗?”【注】: 1.魏王:魏安釐(x)王(?前243年),或称作魏安僖(x)王,原名魏圉(y),魏昭王之子。公元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ch)逝世,继任为魏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发生在他在位时期); 2.季梁:魏国人; 3.中道:中途,半路; 4.焦:皱褶; 5.申:通“伸”,伸展; 6.大行(hng):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7.方:正; 8.驾:马车;9.之:去、到; 10.奚:什么,疑问代词。奚为:为什么; 11.虽:即使; 12.用:资用,文中指路费; 13.善:擅长,善于; 14.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15.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16.动:行为; 17.霸王:称霸的王业; 18.举:举动,做事; 19.恃(sh):依仗,依靠; 20.广地:使国土扩大。广:使扩大; 21.尊名:使声望抬高。尊:使抬高; 22愈:更加; 23.数(shu):屡次,引申为频繁; 24.离王愈远耳,“王”(wng):称王; 25.犹:如同。(七)标题:田登作郡(又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陆游老学庵笔记)【译】:田登做州官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有谁)触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被鞭打。于是全州的人都把“灯”叫做“火”。正值上元节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官吏于是写告示张贴在街上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注】: 1.郡:中国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唐朝武则天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说文: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朱骏声曰: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 2.作郡:做郡太守; 3.讳:避讳; 4.榜笞:鞭笞拷打; 5.举:全,整个; 6.皆:都; 7.值:正值; 8.上元:即“上元节”,就是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9.州治: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亦指它的所在地; 10.书:写; 11.揭:张贴,公布。(八)标题: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假谲(ju)【译】: 曹操带着部队行军,沿途没有水源,战士们都渴极了,曹操就号令战士们说:“前面有个大梅园,结子很多,又酸又甜可以解渴。”战士们听了,嘴里(馋得)都流出了口水,(精神大振),借着劲头很快就到达了前面的水源处。【注】: 1.魏武: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qio)(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汉献帝所封的魏王,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创立魏国(三国时代),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在后世的文学著作或史书中,常简称其为“魏武”; 2.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本文指行军; 3.汲道:水源。汲,本指取水于井; 4.三军:军队的通称,可译为“战士”。周制,诸侯大国三军。唐宋时期,三军成为固定建制,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上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下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当时负责军队的一切杂务都是民工,当兵员不够时民工也要打仗的); 5.渴:感到口渴; 6.饶子:果实结得多。饶:丰富; 7.甘:甜,味道好; 8.乘:趁着,凭借,利用; 9.及:到达。(九)标题:华歆、王朗俱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就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敞,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先前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能因为情况危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注】: 1.华歆(xn):(157232),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诏拜豫章太守,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孙策略地江东,歆幅巾奉迎,策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每策大会,歆能剧饮,至石余不乱,众人微察,常以其齐整衣冠为异,江南号之曰“华独坐”。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y)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2.王朗:(?228),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tn)(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仕于曹魏,官至司徒、兰陵侯,与钟繇(yo)、华歆并为三公(曹丕:“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去世后谥曰成侯。王肃之父,王元姬之祖父; 3.辄:于是,就; 4.难:感到为难; 5.所以:的原因; 6.疑:犹豫不决; 7.纳:接受,接纳; 8.自托:请求; 9.宁邪(y):难道吗?宁:难道,表反问。邪:吗,用于反问句末,加强反问语气; 10.可以:可以(能够)因为。可:可以,能够。以:因为,凭借; 11.携拯:携带救助。(十)标题: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译】: 楚国有个到郑国卖珠宝的人,他用木兰做珠宝的盒子,用桂、椒来熏盒子,再用珠玉来装点,用翡翠连缀。郑国人买走了他的木盒子,却退还了他的珠宝。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珠宝啊。【注】: 1.其:代词,他的; 2.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3.柜:盒子; 4.桂椒:肉桂及山椒。泛指高级香料; 5.辑:通“缉”,连缀。(十一)标题: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韩非子喻老)【译】: 宋国的(一个)浅陋的人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没有接受。那人就说:“这是宝贝啊,最适合作君子的用具,不适合给小人用。”子罕说:“你把玉作为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作为宝贝啊!”【注】: 1鄙人:见识浅陋的人; 2.璞玉:蕴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 3.子罕:乐喜,字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在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 4.细人:地位低下的人,或见识浅陋的人; 5.尔:你。(十二)标题: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太平广记)【译】: 鲁国有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进城,最初竖着拿竿,不能进去。后来横着拿竿,也不能进去。这人实在想不出办法了。不一会儿,一个老头走过来说:“我不是圣人,只不过见识的事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竹竿)然后再进去呢?”这个人于是就依照老头的话,把竹竿截断进城了。【注】: 1计:办法; 2.俄:过了一会儿; 3.老父: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4.但:只; 5.依:依照,听从。(十三)标题: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结束了,最终没能买到鞋。有人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注】: 1且:想要,打算; 2.置:买; 3.履(l):鞋子; 4.度(du):测量,丈量; 5.坐:通“座”,座位; 6.至:等; 7.之:去、到; 8.操:拿,带上; 9.乃:才; 10.度(d):量好的尺码;11.及:等到; 12.罢:结束; 13.自信:相信自己。(十四)标题: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译】:宋国有个耕田的人,田里有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自己却被宋国人笑话。现在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注】: 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本文指树桩; 2.走:跑,奔跑; 3.触:撞; 4.因:于是,就; 5.释:放下; 6.耒(li):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7.冀:希望; 8.复:再; 9.为:被,表被动; 10.政:政策; 11.治:管理。(十五)标题: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译】: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臣,自认为形貌丑陋,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派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武帝自己拿着刀站在座位旁边侍立。已经接见完毕,(魏帝)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才是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注】: 1.见:接见; 2.自以:自己认为。以:认为; 3.雄:威震,慑服; 4.崔季珪(gu):崔琰(yn)(?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5.捉刀:拿着刀; 6.床:古代一种坐具,即“榻”; 7.既:已经; 8.雅望:风采高雅; 9.非常:非同一般。(十六)标题:覆巢无完卵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译】: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游戏,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对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注】: 1.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m)衡疏。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2.收:逮捕; 3.中外:即内外,中央与地方,这里指朝廷内外; 4.惶怖:惊恐; 5.故:依旧; 6.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金陵童子有琢钉戏:画地为界,琢钉其中,先以小钉琢地,名曰签;以签之所在为主,出界者负;彼此不中者负,中而触所主签亦负; 7.了无:完全没有。了:完全; 8.遽(j)容:着急害怕的神色; 9.不(fu):古时通“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0.徐:慢慢,从容,不慌不忙; 11.大人:称长辈的敬词。这里指对父亲的敬称; 12.寻(xun):古时通“旋”,不久。(十七)标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译】: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田。(有一次)他忽然停下耕作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道:“如果(谁)将来富贵了,都不要忘掉彼此。”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怎么会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哪里知道天鹅的志向呢!”【注】: 1.陈涉:陈胜(公元前208前169年)。秦阳城人,字涉。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率领戍卒九百人,在蕲(q)县大泽乡揭竿而起,诈称公子扶苏楚将项燕,时诸郡县苦秦苛法,云集响应。既占领陈县,胜乃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与秦将章邯战,兵败还至下城父,为其御庄贾所害; 2.尝:曾经; 3.佣耕:被雇佣耕田; 4.辍:停止; 5.之:去,到; 6.怅恨:烦恼忿恨; 7.苟:如果,假如; 8.若:你; 9.为:是。 10.太息:叹息(“太”通“叹”); 11.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12.安:哪里。(十八)标题: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渑水燕谈录卷四)【译】: 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惠他人钱物,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已经显贵了之后,在姑苏近郊买了数千亩良田,修了一座“义庄”,用来供养族人当中贫穷的人,选出一个辈分高且有贤能的人来主管义庄的出纳。每人每天可以吃一升米,(每人)每年可以用一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会得到供给补助。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后四十多年,(他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注】: 1.范文正公: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bn)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nng)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既:已经; 3.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可译为族人; 4.主:主管; 5.缣(jin):细绢; 6.仅:将近; 7.殁(m):死; 8.逾:越过,超过; 9.令:善良,美好。(十九)标题: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译】: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打开书印着光来读。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但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把主人的书读遍。”主人感叹,就把书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注】: 1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gu),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2.逮:到,至; 3.怪:感到奇怪; 4.资给(j):资助; 5.遂:终于,最终。(二十)标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汉书陈蕃传)【译】: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独自住在一室,但从不打扫自己的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十分杂乱。陈蕃父亲同郡的朋友薛勤来问候他,对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来迎接宾客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应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去整理一间房子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大志向,很为他感到惊奇。【注】: 1.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y)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此人为官耿直,颇硬项。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2.芜秽(w hu):杂乱; 3.候:问候; 4.安:怎么; 5.清世志:整治天下的志向; 6.奇:感到惊奇。(二十一)标题:司马光砸缸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列传第九十五)【译】: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得像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了解明白其中的主要意思。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到了不知道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一群小孩在院中玩耍,其中有一个孩子爬到一口大缸上,不慎落入缸中,小孩们很害怕,都丢下他跑开了,司马光拿着石头砸缸,缸破之后,缸里的水一下子流了出来,小孩被救活了。【注】: 1.司马光:(1019年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s)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代受人景仰; 2.凛然:稳重的样子; 3.退:回家,回来; 4.了:懂得,明白; 5.指:通“旨”,主要意思; 6. 瓮:水缸; 7.弃:丢下,抛下; 8.去:离开; 9.迸:流出来;10.得活:被救活。(二十二)标题: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反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译】: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后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应该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注】: 1.昔:从前; 2.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3.故人:老朋友; 4.食:吃饭; 5.诺:好的,表示答应,同意; 6.期:希望; 7.暮:傍晚; 8.明日:第二天; 9.令:派,使,让; 10.求:找; 11.方:才; 12.俟(s):等待; 13.恐:担心; 14.自食其言:说了不算数,不守信用;15.为信:坚守信用; 16.宜:应该; 17.服:使信服; 18.欤(y):语气词,吧。(二十三)标题:鞅欲变法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译】: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担心天下的人议论自己。法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注】: 1.孝公: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伯翳(y)之后,秦献公之子(在夏、商两代皆为贵胄(zhu)。商末,周武王伐纣,秦国祖先恶来效忠商纣被杀,嬴姓中衰)。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死后,谥孝; 2.卫鞅:即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具:完备; 4.布:公布; 5.募:招募; 6.徙:迁移,搬迁; 7.予:给; 8.怪:感到奇怪; 9.莫:没有; 10.辄:就; 11.以:来; 12.卒:终于。(二十四)标题:主人待仆甚薄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问:“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 (广笑府)【译】: 主人对他的奴仆非常刻薄,经常让他衣食不周全。仆人听到秋天的蝉叫,就问他的主人:“这发出叫声的是什么东西呢?”主人说:“是蝉。”仆人问:“蝉吃什么东西?”主人说:“蝉吃风喝露水。”仆人又问:“蝉穿衣服吗?”主任说:“不用穿。”仆人于是说:“这蝉正好跟随我主人。”【注】: 1薄:刻薄; 2.周:周全; 3.着:穿; 4.否:吗,用在疑问句末。(二十五)标题: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战国策齐策二)【译】: 楚国有个主持祭祀的人,赏赐给他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不够,一个人喝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画好蛇,(他)端起酒壶将要喝时,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已经画成了,(那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完就喝了壶中的酒。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注】: 1.祠(c):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夏天祭祀叫“禴(yu)”,秋天祭祀叫“尝”,冬天祭祀叫“烝(zhng)”)。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sh)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 3.卮(zh)酒:用卮器盛的酒,一杯壶酒。卮: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 4.相谓:相互商量; 5.引:端,拿; 6.且:将要; 7.乃:却; 8.固:本来; 9.安能:怎么能; 10.亡:失掉,失去。(二十六)标题:二犬情深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目盲,不能进牢自食。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侧,几二年余。及白者死,埋之山麓。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良久乃反。【译】: 咸溪县有个叫童镛的,家中养了两只狗,一条白的一条花的,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生性聪明活泼,善解人意。白天嬉戏,晚上守门。后来白狗突然眼睛瞎了,不能回笼自己吃食。主人用草垫着让它睡在房檐外。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接近两年多。等到白狗死了,(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间。花狗仍然早晚前去(看望它),到了埋葬处就默默哀悼,好像拜别哭泣的样子,很久才回去。【注】: 1.畜:养; 2.性:生性; 3.狡狯(kui):狡猾,本文指聪明可爱; 4.日:白天; 5.后:后来; 6.倏(sh):突然; 7.牢:笼子,饲养牲畜的栏圈; 8.藉:垫; 9.卧:睡; 10.饲:喂; 11.侧:旁边; 12.几(j):将近,接近; 13.及:等到; 14.山麓(l):山脚下; 15.默哀:默默哀悼; 16.若:好像; 17.拜泣:拜别哭泣;18.状:的样子。(二十七)标题: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列子说符)【译】: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上下雨,(他)脱下白色衣服,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不知道(这是杨布),就迎上去对着他大叫。杨布感到非常生气,准备去打狗。杨朱看见了说:“你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会这样的。如果之前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难道(你)能够不奇怪吗?”【注】: 1.杨朱: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反对墨子兼爱及儒家伦理主张,认为治国的大前提是既不损己为人,亦不损人为己。但这套思想在历史上屡受非议,没有受到重视。关于他流传最久的是他的“一毛不拔”的说法: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2.衣素衣而出:(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素:白色的;衣:第一个“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3.天雨:天上下雨。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4.解:脱下; 5.缁(z):黑色; 6.吠(fi):狗叫; 7.将:准备; 8.扑:打; 9.犹:也; 10.是:这样; 11.向者:刚才。向:以前; 12.无怪:不感到奇怪。(二十八)标题: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译】: 孔子在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子在争论问题。孔子便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就近了。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像车盖那样,到了正午就像盘子似的,这不是远处的小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凉爽的,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一样,这不是近处的热远处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注】: 1.东:在东方; 2.游:游学,游历; 3.辩斗:争辩,争论; 4.故:缘故,原因; 5.以:认为; 6.始:刚; 7.去:离,距离;8.日中:正午; 9.盘盂(y):圆盘与方盂的并称,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用于盛物,亦作“盘杅”,本文可译作盘子; 10.不为:不是; 11. 沧(cng)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 13.决:判断,决断;14.孰:谁; 15.为:通“谓”,说; 16.知(zh):通“智”,聪明,智慧。(二十九)标题: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卷九)【译】: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用功,当时的人们都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备考策略
- 布雷森顿体系课件
- 2025年初中物理特岗教师面试技巧与预测题解析
- 2025年药用空心胶囊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金属非金属矿山(地下矿山)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特种设备作业-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R1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过氧化工艺作业-氯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密度电阻率仪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烷基化工艺作业-磺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氯碱电解工艺作业-聚合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脊髓电刺激护理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21-07-01 工艺品雕刻工 劳社厅发20031号
- 培训班合伙人合同协议
- 高效学习单词:音节记忆法课件解析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学说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
- 贵州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2024学年上海中学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领域进展分享
- 培训机构课程合同范例
- 【MOOC】急救常识-武汉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