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生理.ppt_第1页
感觉生理.ppt_第2页
感觉生理.ppt_第3页
感觉生理.ppt_第4页
感觉生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感觉器官 感受器: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 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感觉器官: 感受器+附属结构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器官、前庭器官 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感觉器官 传入通路 感觉中枢 (感受器) 1.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 刺激最敏感 2.换能作用 不同刺激形式转变为跨膜电变化 3.编码功能 将刺激包含的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序列中 4.适应现象 持续刺激感受器,感觉传入的兴奋频 率逐渐下降的现象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分类 快适应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 举例 皮肤触压觉 嗅觉 颈动脉压力感受 器 肌梭 意义 适于传递快速变化 信息;有利感受器 接受新刺激 有利机体对某种 状态长期监测 第三节 眼视觉功能 (人脑所获环境信息70%来自视觉) 380-760nm 眼折光 感光 视神经 大脑 电磁波 系统 系统 枕叶 瞳 角膜,房水 视网膜 孔 晶状体,玻璃体 照相机 光圈 对焦 感光胶片 视网膜形成清晰可被感知图像的条件 1.聚焦在视网膜上 2.足够光亮度 物体大小 3.足够大的视网膜成像,取决于 物体远近 一、眼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眼折光系统将外界射入眼内光线经折射后在 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 (一)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人眼安静时(不进行调节),折光系统后主焦点位置 6mm外物体各点发出光线平行 进入人眼,正好聚焦在 视网膜 (二)简化眼:假想人工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它特征 与正常眼等值 意义:计算不同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 分析眼的成像情况 (三)眼 的 调 节 l晶状体的调节 l瞳孔的调节 l两眼会聚 在视近物时 1.晶体的调节 调节过程 看近物时,物像模糊 视觉中枢 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 睫状肌收缩 晶体悬韧带松弛,晶体变凸, 折光能力增强 物体发出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 l近点: 眼睛在尽最大能力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 最近距离。 近点越近,表示晶状体弹性越好; 年龄大近点远移老花眼 l远点: 人眼不进行任何调节状态下能看清物体的 最远点。 2. 瞳孔的调节 瞳孔近反射: 看近物时双侧瞳孔缩小 减少球面像差 和色像差 瞳孔对光反射: 弱光 瞳孔扩大 调节进入眼内 强光 瞳孔缩小 光量;判断中枢 病变部位,麻醉 深度,病情危重 程度 球面像差 色像差 其反射途径与晶状 体调节反射基本相 同不同之处主要为 效应器(内直肌)。 3、眼球会聚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 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四) 折光异常 近视 远视 散光 原因 眼球前后径过长 眼球前后径过短 角膜表面不同 折光能力过强 折光能力太弱 方位曲率半径 不相等 机理 平行光线聚焦在 平行光线聚焦在 平行光线不能 视网膜之前 视网膜之后 聚焦在视网膜 表现 视远物不清 近点大于正视眼 视物不清或物 近点小于正视眼 易发生视觉疲劳 像变形 矫正 凹透镜 凸透镜 柱面镜 近视 远视 散光 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 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 (五)房水与眼压 1、房水循环 睫状突瞳孔前房房角许氏管静脉 2、房水功能 营养角膜、晶体、玻璃体 维持眼压,保持角膜正常形态 3、眼压异常及危害 过低角膜曲度改变 过高青光眼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结构 透明神经组织膜 电变化 功能 色素上皮层 色素屏障作用 传递营养 吞噬代谢产物 感光细胞层 超极化电位 视锥、视杆细胞在感光 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双极细胞层 局部电位 传递感光细胞产生的 电信号 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将动作电位传向中枢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分布 视网膜周边部 视网膜中心部,尤其黄斑 光敏感度 高 低 细节分辨力 低 高 辨色 无 有 视色素 视紫红质 红绿蓝三种视色素 功能 暗视觉 明视觉 (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明光下 视紫红质 视蛋白+视黄醛 暗光下 维生素a 暗适应延长 夜盲症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锥细胞有三种视色素,某一波长光线三种视锥细 胞以一定比例产生不同程度兴奋时,产生某种色觉 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色盲 多为先天因素 视锥细胞功能减弱色弱 多为后天因素 缺乏 三.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视力): 指在光亮下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辨别 能力。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 像5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1角的物像可分别刺激不相邻的两个感光细胞 ,其各自的感光信息传入才能分辨两个点。 视角 = 1 = 1.0 视角 =10 = 0.1 5.2 - 1.5 5.1 - 1.2 5.0 - 1.0 4.9 - 0.8 4.8 - 0.6 4.7 - 0.5 4.6 - 0.4 4.5 - 0.3 4.4 - 0.25 4.3 - 0.2 4.2 - 0.15 4.1 - 0.12 4.0 - 0.1 (二)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暗适应: : 从亮光处进入暗处从亮光处进入暗处, ,最初视物不清最初视物不清, , 经一定时间才恢复暗视力的现象。经一定时间才恢复暗视力的现象。 (25-30(25-30分钟分钟) ) 明适应明适应: :从暗处进入亮光处从暗处进入亮光处, ,最初一片耀眼光亮 最初一片耀眼光亮, , 片刻才能恢复明视力的现象。片刻才能恢复明视力的现象。 ( (几秒钟)几秒钟) (三)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该眼所能 看到的范围 白色黄,蓝红绿 意义:检查视野帮助诊断视神经, 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病变 (四) 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注视一个较亮物体,闭上眼睛后仍可感觉的这个物 体,这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称视后像 融合现象:闪光频率较高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 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 感觉电影电视的画面是连续的是由于融合现象 (五)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意义: 弥补盲区缺损,扩大视野,产生立体感 第四节 耳的听觉功能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 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 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听 觉 的 产 生 过 程 听阈:对每一种频率的声 波都有一个刚能引 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最大可听阈:声波强度增 加到某一限度时, 不仅引起听觉,同 时引起鼓膜痛觉 听域:听阈与最大可听阈 间的面积 一、外耳、中耳的功能 耳廓 收集声波;判断声源方向 外耳 外耳道 声波传导;共鸣腔作用 中耳 鼓膜: 较好的频率响应 声波压强增 较小的失真度 大、 振幅减 听骨链 : 锤骨跕骨镫骨形成固 小 ,赠压效 定角度杠杆,能量传递中惰 应24.2倍 性最小、效率最高 咽鼓管: 调节鼓室内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 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振动性能 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声强过大时收缩,鼓膜紧张, 振幅减小,阻止较强振动传到耳蜗,保护感音装置。 声波传入内耳途径 气导 骨导 功能 正常声波传导 正常声波传导中 主要途径 作用甚微 传导性 耳聋 减弱 增强 感音性 耳聋 减弱 减弱 (一)结构 二、内耳(耳蜗)功能 声音感受器 螺旋器 (柯蒂器) (二)基底膜振动和行波理论 耳蜗底部感受高频振动 耳蜗顶部感受低频振动 耳蜗对声频初步分析 高频声波 低频声波 -70-80mv +80mv 毛细胞rp 耳蜗内电位 (内淋巴电位) 0 电 位 参照电极 探测电极 毛细胞与内淋巴电位差160mv 毛细胞与外淋巴电位差80mv (三)耳蜗生物电 耳蜗微音器电位:耳蜗受声音刺激时,在耳蜗中可 记录到与声波的波形和频率完全相同的电位变化 (声波音频电信号) 不是动作电位,是由多个毛细胞产生的,可诱发 蜗神经产生动作电位。 微音器电位潜伏期小于0.1mv,无不应期,可以 总和,对缺o2、麻醉不敏感。 耳蜗静息电位 声音刺激 耳蜗微音器电 位 蜗神经动作电位 听觉中枢 产生听觉 蜗神经动作电位: 是耳蜗对声波刺激进行换能和编码作用的结果。 由微音器电位触发,作用是传递声音信息。 第五节 前庭器官的功能 一、正常姿势维持 前庭器官(主要) 视觉器官 本体感觉感受器 二、前庭器官 半规管 壶腹嵴毛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