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启示.docx_第1页
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启示.docx_第2页
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启示.docx_第3页
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启示.docx_第4页
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启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分析多元文化教育产生背景、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公民教育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面向。学术界在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指导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实施上,多注意到了其尊重文化差异、践行民主价值理念和提升社会正义的积极面向,而忽视了其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的消极面向。全面分析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双重面向及其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双重面向 多元文化教育产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90年代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运动,它试图通过教育环境的改革和创新,倡导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价值的理念,实现少数民族成员教育机会均等,并且以培养多元文化公民为目标。多元文化教育尊重文化差异、张扬人类价值的多元性,无疑为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理论上的困境和实践中的难题,在开展少数民族公民教育中,要注意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特殊性、多元文化教育背后的一体化力量对“多元”的稀释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一、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背景及内涵阐释(一)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背景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其实质是少数民族群体反对强势群体文化霸权、要求尊重文化差异、倡导文化平等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多元文化教育反映了一些弱势文化群体要求平等文化权和教育权的诉求,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平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实现尊重文化多样性、平等教育机会的目标,消除社会歧视和种族隔离现象,促进社会生活中族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最早产生于欧美一些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族群构成的多元性、强势群体主导的同化政策、族际矛盾的升级,促使国内的弱势文化群体最先发出要求平等教育权、尊重文化差异的呼声。多元文化教育最先产生于美国,这与美国多元化的族群结构、长期以来的同化主义教育、民权运动的推动以及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 美国自建国起就是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国家,其后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多种族、族群、文化群体不断移民美国的历史。族群构成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在对待多样性的族群文化、处理族际关系上,美国主流社会(掌握政治权力以及文化霸权的白人新教徒精英阶层)一直试图忽视、掩盖族群文化差异,梦想打造一个由各种族、民族、文化群体组成的以美国白人盎格鲁萨克逊(aanglo-saxon)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美国化社会。美国国家的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目标也都服务于同化移民、使其更快地融入国家主流社会的目的,这是一种以同化主义为导向的教育。长期以来的同化主义教育造成了少数民族群体成为脱离母体文化又无法融入主流文化的边缘群体,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 20世纪60年代,非洲裔美国人领导的民权运动促使少数民族群体开始审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及其与美国主流文化的相互关系,从而质疑要求所有族群同化为合乎主流文化规范的传统观念,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也开始由以民族熔炉(melting-pot)为代表的同化主义转向多元文化主义。与此同时,民权运动也促使美国以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the ethnic revival movement)的兴起。在民族复兴运动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同时也经历了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少数民族群体要求文化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复兴运动的主要目标在于改革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以便使社会结构中受到排斥和无权力的族群能够获得社会、经济上的流动机会以及平等的教育权。”1(p93)许多少数民族群体认为教育是他们获得社会解放和真正自由的一个重要工具,学校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流动机会、摒弃社会结构排斥。因此,少数民族群体在争取平等公民权、反对种族隔离和社会歧视的同时,也把改革的触角伸向教育体系。他们要求改变现有教育体系单纯反映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做法,要求学校教育融入多元文化的内容,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教科书内容要涉及自身文化的内容、教师配置上应该有更多少数民族成员、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以及要求本民族的历史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等等。此后,随着全球化浪潮、世界各国文化多元化趋势以及民族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开始成为一场全球性的教育运动,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阐释 自产生之日起,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就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学者们由于知识结构、观察视角、社会角色的不同,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多元文化教育遂成为一个概念纷杂、充满争议的术语。美国学者吉盖(geneva gay)归纳总结了美国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12种主要观点2(p1920),综合其中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思想基础,包含理念层、制度层和实践层三个层次结构的复杂体系。下面将作具体论述: 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与美国的民权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后,逐渐发展成为包含教育思想、历史观构建、文化批评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实践运动。王希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具有多种功用,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共识可概括为:(1)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和族裔构成的国家,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2)不同民族、族裔、性别和文化传统的美国人的美国经历是不同的,美国的传统不能以某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经验为准绳;(3)群体认同和群体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社会必须面临的现实3(p5152)。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运动的多元文化主义,是为包括少数民族群体在内的所有美国公民提供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传统、尊重文化多样性,减少乃至消除种族主义的偏见,这构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从理念层、制度层和实践层三个结构层次来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层是指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和理想目标,是由一系列价值、目标组成的丛集。总结学者们的相关观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层主要包括:实现不分族群差别的教育平等;教会学习者认识、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并形成在民主社会中生活所必需的责任心和公共性;接受和赞赏文化的多元化、尊重人的自尊和人权、对全球社会具有责任感、爱护地球;实现文化多元主义反映的正义、社会公正和公共道德;等等4。制度层是指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已经作为国家政策、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本或制度规范,成为指导教育改革运动开展的文本规章,如1968年美国双语教育法案的修订等。实践层的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制度设定贯彻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教科书编排、课堂授课、教师培训乃至整个学校环境的改革等具体的操作环节。在多元文化教育结构体系中,理念层是制度层、实践层的依归和目标指向,制度层、实践层是理念层的实施和运作;制度层是实践层的规约和筹划,实践层则是制度层和理念层的最终践行和效果反馈。 总之,多元文化教育是反映文化多元主义价值目标的一种教育改革理念和教育改革运动。它通过教育环境的改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努力实现不分族群差异、文化差异的教育平等,培养学生认识、欣赏和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自觉地批判各种社会不公、偏见和歧视,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族际关系,营造和谐多元的人类社会。二、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教育:双重面向 多元文化教育最初是多族群、多元文化的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处理族际关系的一次有益尝试,随后则发展成为包含理念层、制度层与实践层于一体的复杂体系。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环境的革新实现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理念,诸如族群平等、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社会公正等,从而实现族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法国教育家凯什斯泰纳(c.m. kershensteiner)甚至认为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即培养适合时代和国家需要的公民。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家詹姆斯a. 班克斯(j.a. banks)也认为“在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育公民通过参与工作场所和公民社会的活动,从而有助于促进国家民主理念的实现。”5(p193)可见,多元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存在密切关系。(一)多元文化公民教育 以詹姆斯a. 班克斯为代表的多元文化教育学家,对全球一体化、民族国家内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合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社会的公民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思考,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多元文化公民(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根据詹姆斯a. 班克斯的相关论述,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可以归纳为为三个问题6(p193198,208210):为什么需要多元文化公民教育?什么是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和学校应该如何应对? 二战后,西方国家日益增多的海外移民带来国内族群结构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一种适合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与此相反,国家的公民教育却以同化主义为价值取向,要求所有公民学习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忽视乃至消除各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公民教育造成了少数民族群体的边缘地位。随着民族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开展,少数民族群体要求平等教育权、享受文化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一种要求尊重文化差异、赋予少数民族群体文化合法性、以培养多元文化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应运而生,即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肯定社会多元化现实,认为多元文化能够为国民文化贡献力量,为解决社会严峻问题提供思想资源,通过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正义、践行民主价值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多元文化公民,这种公民既能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又能积极地参与创造一种为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的、有效的国家公民文化(national civic culture)。多元文化教育试图处理“一体”(unity)与“多元”(diversity)的关系,在重视国内族群文化多元的同时,努力构建一种凝聚所有成员的国家公民文化。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积极参与本民族社会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国家公民文化,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以及国家公民文化的双重归属和认同。此外,世界一体化、国际移民以及个体身份的复杂性也要求教育在培养国家公民的同时,还要培养适合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ship),公民在积极参与本民族社会和国家公民社会活动的同时,也要参与到世界性的人类活动中去,多元文化教育要培养公民形成本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世界认同的平衡。 学校教育也应该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尊重、理解和学习文化差异,形成未来公民参与本民族文化以及国家公民文化所需要的素质,最终提升国家的民主水平和促进社会正义。具体来讲,学校要采取措施肯定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和语言,反映多元文化公民身份,同时发展一种有效的为所有群体共同效忠的国家公民文化,如课程设置要反映多元群体的文化,学生的语言要受到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而非竞争,不同种族、族群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中要体验平等地位等等。(二)多元文化教育下公民教育的积极面向 从价值目标上来看,多元文化教育通过改善族群关系、尊重文化差异,帮助所有学生获得参与跨文化交流、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巧,从而实现国家的民主价值理念,提升社会正义。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理论也渗透到公民教育当中,出现了以多元文化为取向的公民教育,即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对公民教育产生的积极面向也主要体现在尊重文化差异、践行民主价值理念和提升社会正义上。 正如西方学者詹姆斯a. 班克斯所说,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能用两种方式促进公民的权利平等:一是通过传递容忍文化差异的民主价值观,使人们能够包容和尊重文化差异和价值多元;二是通过承认文化差异并培养青少年在其生活的社会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7(p219)。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认为多元文化公民整合了普遍和特殊的文化权利,在实现个体普遍权利的同时,也设置了针对族群差异的特殊权利,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正义理论8(p6)。我国学者也表达了相类似的看法,如张英魁认为把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引入我国的公民教育,要注重文化的多元现实性、族群历史与现实差别、教育机会均等和尊重合格公民的多样性;孟凡丽等指出以承认和包容多样性为主题的西方多元文化公民教育模式能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等等9。多元文化教育对公民教育的积极面向,相关论述已经很多,此处不再赘谈。(三)多元文化教育下公民教育的消极面向 我国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积极面向介绍得过多,忽视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困境及其在实践中的理想化倾向,在引进多元文化教育指导少数民族公民教育上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种情况明显与多元文化教育在西方受到的批判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特殊性不符。以多元文化为取向的公民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不可避免的带有多元文化教育的局限性,分析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对公民教育的消极面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有益成分,指导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建设。1.理论上的困境,如何对待“一元”与“多元”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要求通过教育环境的改革,反映本民族特殊的文化和历史,但没有说明如何将多元的文化诉求统一到国家层次的“一元”文化当中。对于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国家而言,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国家的整合一体,不仅需要保护、发展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而且还需要一种整合多元文化、为各民族成员共同认同和分享的“一元”文化。至于这种统摄、整合“多元”的“一元”究竟是什么?如何处理“多元”文化认同与“一元”文化认同的关系?多元文化教育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其给出的理论论证也是模糊和不具有说服力的。西方学术界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批评也主要集中这个方面。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教育过分强调文化差异,甚至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将基于种族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差异制度化、规范化,这种做法是一种新的种族主义。它使民族之间的隔阂固定化、合法化和显性化,必然会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带来国家的分裂。 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体现和深化,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实践。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诘难,究其根源在于多元文化主义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多元”与“一元”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者在强调多元的同时,往往忽视或无法一元,或予以其准确的定义,而且由于需要强调多元,多元文化主义者往往要求摆脱一元的影响,这种做法给多元文化主义的推行和贯彻带来许多困难。”10(p74) 在公民教育上,多元文化教育者试图解决“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通过构建一种为所有成员共享、反映多元文化诉求的国家公民文化,使“多元”能够融入、统合进“一元”,并认为这种国家公民文化是当今民主国家(如美国)已经确立的民主价值理念。如果说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可以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作为民主自由国家的美国和加拿大在多元文化教育上面临的困境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反例。同时,多元文化教育者认识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要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但对于如何实现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平衡的机制又是什么?相关的理论语焉不详。2.实践中的悖论,如何防止“多元”稀释成“一元” 多元文化教育及其思想基础多元文化主义肯定了人类价值的多元性,尊重文化差异的初衷是美好和具有吸引力的,反映了人类对于在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强大宰制下日益走向同一性、湮灭多元文化价值的深刻反思,反映了弱势群体对于在社会结构中掌握经济、政治优势的主流群体主导一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反动。多元文化教育试图通过教育体系的变革发掘多元文化的价值、尊重多元文化差异,通过文化上的平等进而实现少数民族群体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实现族际关系的和谐。 在实践中,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已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多元文化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运动。但是,多元文化教育并没有带来少数民族群体社会地位的根本改善,种族歧视依然在一些社会根深蒂固,族群冲突、矛盾依然是困扰一些多民族国家的焦点问题。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积极的种族观点、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无法根本改变社会结构中少数民族群体与主流群体的不平等地位,于是,我们不得不质疑多元文化教育把一切社会问题化约为文化问题的正确性。正如戈登(gordon)所言,多元文化并不是一个族群的特殊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争辩,而是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权力与经济地位争夺的背景11(p61)。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更多的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群体倾斜,但没有向导致社会资源占有不平衡的社会制度提出挑战,当少数民族群体依然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占有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时,“多元”文化的诉求只能成为“一元”文化的陪衬或依附。此外,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对经济活动同一性的要求,正在形成一种以追求效率、功利为目标的“一元”世俗文化。在一个崇尚工具理性的时代,少数民族群体的“多元”文化如何能够在“一元”文化冲击下生存?少数民族群体如何维持自身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如何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冲击下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这些都是多元文化教育下开展公民教育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三、多元文化教育给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带来的思考 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公民教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把培养多元文化公民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公民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公民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公民文化身份的多元性、尊重文化差异,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从而使公民在维持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生活。尽管多元文化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系列的困境和难题,但是作为尊重文化多元性、肯定人类价值多样性的教育理念和运动,无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家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一)少数民族公民教育任务的特殊性 简单地讲,公民教育就是培养适合国家民主生活的合格公民。公民是通过国家法律确立个人所享有权利与义务的一种政治身份。国家通过保障公民的平等权益、提供公共秩序和安全,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合法性基础,国家生活的正常运转也需要公民遵守国家法律,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符合国家利益的公共道德和价值取向,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能力践行公民权利和义务。在当今民族国家中,国家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公民与国家的双向互动,公民是国家公共生活的基本组成单位。无论个人具有何种血缘、文化或社会身份,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公民,公民资质是个人的第一资质。同时,公民并非像自由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原子化”个体;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身份,公民身份与民族成员的文化身份或民族身份往往叠合在一起,民族成员在保持对国家认同的同时,也维持着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民族认同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利益的维护乃至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民族认同成为维系民族身份的深层次心理因素。个体认同的多层次性、身份的多重性,要求国家的公民教育要注意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培养具有尊重文化差异、具有多元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公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极富差异性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成员生活在本民族共同体的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生活在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之中,少数民族成员就具有了民族与国家的双重认同,具有了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的双重身份。由于在人口规模、社会发展、文化历史等方面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较强的认同,要求维系、发展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意识也更加强烈。此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多信仰一些世界性宗教,一些民族还是跨国界民族,与境外民族具有相似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国外敌对势力也往往利用少数民族的宗教、民族认同因素,进行破坏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活动,这极大地增加了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复杂性。如何处理公民教育中少数民族公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关系,在实现少数民族成员民族认同的同时,巩固、增强少数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在发展多元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一项特殊任务。 由上可知,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任务具有特殊性,既面临与汉族地区公民教育同样的任务,即改变长期以来“教育政治化”所导致的公民教育“缺位”(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几乎空白)、“错位”(用政治教育代替公民教育)现象,也面临着培养尊重文化差异、具有跨文化交流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公民,实现公民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任务。(二)多元文化教育下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构建 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实质上触及到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命题,即如何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多元文化教育改变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元”否认、压制乃至消除“多元”的文化霸权主义做法,在公民教育中传递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价值理念,以促进国家民主和社会正义。面对“多元”分裂“一元”的批评,多元文化教育的倡导者,提出通过构建一种整合多元文化、为所有成员认可和共享的国家公民文化,实现“多元”与“一元”的统一,这种国家公民文化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尽管,这种统一“一元”与“多元”的努力在理论上存在困境,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但对于正在进行民族国家构建的多民族国家却很有启发意义:面对国内多元化的现实,民族国家需要一套有效地整合多元文化的机制,构建一种为全体成员认可和分享的国民文化,而统一“多元”与“一元”的公民教育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应该贯彻和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确处理“多元”与“一元”的关系,培养少数民族公民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实现本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自觉地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具体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教育要有如下内容:1.双语教育是开展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基础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在民族学校中进行双语教学,少数民族使用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本民族母语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权利由包括国家宪法在内的多种法律加以规定。充分实现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少数民族公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双语教育不仅是实现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学者滕星认为双语教育是“多元一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一体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上共同繁荣、政治上和睦相处,实现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大团结12(p611)。双语教育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有利于传承与发展民族多元文化,有利于培养多元文化社会所必需的“双文化人”或“双语人”,其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而通过发展“多元”增强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同时,双语教育通过族际语汉语的广泛传播,沟通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利于民族成员融入现代社会,促进国家的一体化进程,有助于构建一种容纳“多元”的“一元”。双语教育在统一“多元”与“一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公民教育中应该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成员才能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才能在国家生活和民族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于公共事务,充分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2.开设适合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课程 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或者把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公民资质要求等渗透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实现国家整合和一体化目的。以包容多元、尊重差异为核心理念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相处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理解、认识和尊重文化差异,在实现民族成员共同的国家认同基础上,也能理解多元民族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公民教育课程设置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在传递民族成员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同时,也能够呈现多元的文化,培养学生具有尊重差异、理解其他文化,善于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换言之,少数民族公民教育课程要实现普适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在满足国家公民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成员对多元文化的诉求。具体而言,少数民族公民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民族地区的“本文化”人,同时还需要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地方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社区人士等外部力量的支持;根据公民教育的目标、学生对教育的特殊要求以及地方课程的特殊性选择课程资源,把民族地区优秀的文化资源、多元文化背景中学生的生活体验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通过改善教师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教育的素质,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地方课程教材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和反映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公民教育还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营造一种践行多元文化的教育氛围13(p160161)。3.进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 认同(identity)本质上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辨别和取舍,从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将自己和他人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14(p105)。而民族(ethnic group)和国家(nation)则是个人心理认知和情感归属的最为重要的两种客体。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少数民族成员参与本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其对国家的认同。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少数民族成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在我国,少数民族成员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对本民族认识过高,抱有民族优越情绪;有的对本民族认识过低,存在民族自卑情绪;有的则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立起来,只强调民族认同,淡化国家认同意识。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忽视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平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民族成员对民族认同的同时增进国家认同,解决“多元”与“一元”的统一问题。为了使民族成员正确认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就要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纳入到少数民族公民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相处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使学生保持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通过民族观和国家观教育,尤其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观教育,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热爱和效忠的同时,也能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自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三)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制约因素 如何在国家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公民,是多元文化教育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来自全球范围以及民族国家内部的一体化力量,诸如市场经济、现代文明等,不断地侵蚀着一国内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使多元文化的保存和继承越来越困难,销蚀着少数民族公民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在现代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也出现了式微、濒临消失的问题,许多少数民族迫于社会竞争压力,放弃了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此外,少数民族公民教育还受制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