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抑或“滞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评.doc_第1页
“超前”抑或“滞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评.doc_第2页
“超前”抑或“滞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评.doc_第3页
“超前”抑或“滞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评.doc_第4页
“超前”抑或“滞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前”抑或“滞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评基议施前发圣i僻超前,抑或”滞后,发展经济学羡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口宣6f-3p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这一总目标所确定的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部门在投资优先次序上的战略筹划与安排.在经济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部门投资之间的优先次序,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必须认真作出的政策选择.本世纪50至60年代,围绕着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模式问题,西方曾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的一方以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为代表,主张基础设施应超前发展;另一一方以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为代表,认为应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利用直接生产部门先行发展所增加的收人及其所形成的”瓶颈”压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从而诱致基础设施发展起来.回顾这场论战,对于我国发展基础设施的宏观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罗森斯坦罗丹在其1943年发表的着名论文东欧和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以及1957年发表的”大推进理论”笔记两文中,通过对基础设施0及其作用和特性的分析,提出了基础设施应该优先于直接生产性投资超前发展的观点.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基础设施是包括诸如电力,运输或通讯在内的所有那些基础产业,其服务具有间接的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在其它产业中披创造出来的投资机会.基础设施是直接生产部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影响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它们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以及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分摊成本.而且,基础设施是发展过程中外在经济的最重要的源泉,为各个厂商乃至全社会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带来种种便利,从而提高了各个厂商乃至全社会的获利能力.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基础设施存在供给上的”不可分性”,主要表现在:1.基础设施存在”配置上的大规模的初始集聚性”(“asizeableinitiallump”).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宏大,配套性强,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开始就需要有大量投资研究l999年第】期投资作为创始资本.例如,要建成一个水力发电站,不仅要整修河道,建筑水坝和水库,而且需要建设电站建筑,购买电机设备,修筑公路,安装通讯设施,建造有关生活服务设施等等.这样,工程一开始就需要有大规模的投资预算.2.基础设施有”较长的酝酿期”0.与直接生产部门比较,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难以在短时期内回收.以交通运输业为倒,一般铁路线路的建设需要58年时间,加上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需要1o年以上时问.大型运输网的建设则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罗森斯坦罗丹还指出,基础设施属非贸易品,它所提供的服务不能进口由于基础设施对于直接生产性活动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基础设施供给上的不可分性以及它所提供的服务不能进口,所以,罗森斯坦罗丹指出,基础设施产业”必须优先于那些能更快地产生收益的,具有直接生产性的投资.”0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必须集中精力,一次性投人大量资金于基础设施建设.二,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与罗森斯坦罗丹的超前发展论相反,赫希曼认为,就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部门投资顺序选择而言,由于资本短缺,发展中国家应该等到直接生产部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已形成的压力”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他指出:.如果先确保工农业生产即使由于缺乏足够的交通运输和动力而需要加以补贴然后让随之而来的压力决定对社会间接资本的适当支出及其配置,那不是更少风险和更为经济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赫希曼首先从资源配置决策人手分析,他假定,当一个国家的投资需要既定且有限时.如果存在一系列投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总成本已超过了可得资源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如何使投资项目的效率最高,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以及如何测量其贡献大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区分了两种形式的投资选择:替代选择substitutionchoice)和延迟选择(postponementchoice).替代选择是关于确定投资项目的决策,它决定哪些项目可以作为投资对象;延迟选择是关于确定一系列投资项目中哪些应当优先发展的决策,它具体决策投资项目顺序.赫希曼主要强调延迟选择及其决策问题,并认为它是在”比较评估”(comparativeappraisa1)的基础上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应该优先投资,通过其能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关键.而这一切的核ik”和基础是”决策”.赫希曼认为,投资项目序列中的偏好应当是”引致决策”最大化(m商miz”hduceddecisionmaking”),即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他写道:“让我们假定所有的替代选择已经作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延迟选择.我们不再选择a以取代b,而是选择ab顺序以取代ba顺序.这一选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既要a也要b.但现在我们只能实施a,延搁b,或宴施b,延搁a,很清楚,如果我们宁取ab而不取ba,唯一充足的理由应是只要实施a,b便有更早实施的可能.反之,则不然.换句话说,我国的选择完全是出于一种压力,即a的存在迫使b存在,比b的存在追使a存在的压力更大.”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都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都可以创造”引致决策”,增加产出和收益.但赫希曼指出,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不允许同时使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平衡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对两者发展的优先次序作出选择.如何进行选择呢?可以用图作辅助说明:直接生产话动的总成本成本图中纵轴代表直接生产活动的总成本(投资)投资研究1999年第1期47横轴代表社会问接资本的可得性与成本(投资).a,b,c三条曲线是以直接生产活动中既定的投资所获得的最大生产能力产出的生产成本曲线,它是社会资本的函数,它表示直接生产活动中较高投资所产生的不同水平的生产活动产出.曲线斜率为负,表明随着社会间接资本的增加,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递减,但要维持任何水平的直接生产活动,必须有一个最小量的社会间接资本.如当直接生产活动为曲线a时.社会间接资本为os.但随着社会间接资本的增加,社会间接资本对直接生产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小,且直接生产活动的产出递减.现在假定,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在直接生产活动和社会间接资本使用资源量最小的条件下获得直接生产活动产出的增加,那么,在a,b,c上,直接生产活动与社会间接资本必要的最低限度的适度组合点是a,b,c,将各适度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ox线,ox线就代表直接生产活动和社会间接资本的最有效扩张线.但是,假如现有资源不足以保证直接生产活动和社会间接资本同时增长,应当将哪一个作为”延迟选择”呢t一种可能是:优先发展社会间接资本,延迟选择直接生产活动,这就产生了由社会间接资本推动的bc扩张线;反之,优先发展直接生产活动,则产生了abbgc扩张线.赫希曼指出,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者认为应当选择社会间接资本优先的aalbc扩张线.但问题是,社会间接资本优先不能刺激引致投资(或引致决策),而直接生产活动优先却能刺激进一步的投资,产生最有效的投资效果,也就是能使”引致决策”实现最大化.赫希曼写道:”如果我们先着手扩充直接生产活动,这项直接生产活动的生产成本很可能太幅度提高,参与直接生产活动者将会认识到通过社会间接资本设施的扩充,可能获得大量经挤效益,其结果是扩充社会间接资本设施的压力将会发生作用,因而诱使采取这一顺序的下一个步骤”.0因此,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暂时延迟对铁路,公路,通讯,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集中资本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以尽快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收入,然后利用直接生产部门先行发展所增加的收人及其所形成的”瓶颈”压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从而诱致基础设施发展起来.三,评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般都面临资本短缺的问题,却又承受着国际国内加速发展的压力.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的资本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因此,若将大部分投资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则预期工业增长速度会受到影响.这往往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赫希曼的基础设施”滞后发展”论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驶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的实际情况和加快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的都是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的道路.但是,赫希曼”滞后发展”论的明显缺陷是,工业化初始时期的高速增长往往会由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瓶颈”状况,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经济波动.而基础设施一旦成为发展的”瓶颈,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首先.短期内很难筹措到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所引起的时滞效应,增加供给的弹性较小,银难适应直接生产部门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要使基础设施服务的供需平衡,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由于已经形成直接生产部门资产存量的不完全流动性,压缩需求的结果,并不能导致基础设施供给的增加,只能使直接生产部门与滞后的基础设施在低水平上保持平衡.这样,就会导致直接生产部门生产能力的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从实践上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能满足直接生产活动的需求,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从而制约经济增长,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经济波动的例子比比皆是.以我国为例,由于长时期投人相对不足,加之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集聚程度高等特征,使基础设施”瓶颈”长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闸限”.改革开放后,大约每5年左右(与基础设施平均建设周期投资研究1999年第l期-|ill冒_接近),国民经跻即出现一次周期性波动,国民经济总是在”高速增长一基础设施需求增长一基础设施瓶颈加紧一经济增长速度被迫回落一被动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投入一基础设施瓶颈缓解一经济增长速度重新回升”的循环中运行,经济持续增长受到极大的制约.同时,直接生产部门生产能力闲置和社会资源浪费问题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铁路运力不足,国家每年损失产值4ooo亿元,减少利税500亿元;0电力供需缺口达25%以上,估计全国至少有1/4的生产能力因缺电而闲置.基础设施超前发展论正确指出了基础设施本身的特性及其对于直接生产活动的先行作用.对于基础设施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人均收入1401120美元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将由16%提高到30%,.这显示了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超前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世界银行专家g?英格拉姆的研究也证实,基础设施能力与经济产出是同步增长的,基础设施存量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就增长1%,各国都是如此.我国有学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论证出:少量的基础设施短缺降低了大量的直接生产资本的利用效率,这种损失比较大.相反,若少量的基础设施适当闲置却使大量的直接生产资本得到有效利用,这种效率损失要小得多,经济增长可加快.0当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受到建设资金短缺的制约,要优先保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从长远看,这个决心还是非下不可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国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这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我国政府必须作出明智的决策.目前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已把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大事来抓.这不仅有利于刺激短期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更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罗森斯坦罗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经济学杂志,1943年69月号,第202211页.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笔记”,载h?s?埃利斯主编: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圣马丁出版社,1966年英文版,第5767页.作者注:基础设施叉称基础结构,在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着作中,一般被称为”社会问接资本”(“socialoverheadcapital”).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笔记”载h.s.埃利斯主编: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圣马丁出版社,1966年英文版,第5767页.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潘照东,曹征海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83页.同,第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