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风安全毕业设计题目大题目一:锦富煤矿通风与安全技术设计(已给出开拓系统,如图)单层煤,煤厚3.2米大题目二:东于煤矿通风与安全技术设计(已给出开拓系统,如图)煤厚2.1米瓦斯情况(高瓦斯、低瓦斯、突出)粉尘(有爆炸性、无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容易自燃、不易自燃、自燃)安全部分分出不同组合分别做安全专项设计(现场分给同学):1. 防突(区域性和局部)2. 防尘(防尘措施注水、洒水等和隔爆措施)3. 防火(灌浆、阻化剂、凝胶等)4. 抽放(风量计算时瓦斯涌出量应除去抽放量)5. 监测监控系统设计要求:根据给定图纸尺寸和比例尺,测算矿井实际情况;(注意: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条件,要适当改动矿井系统巷道布置)详细介绍矿井产量(自定,要符合规范要求)和服务年限;矿井开拓系统,采煤方法;重点阐述1.矿井通风系统系统拟定,风量计算,阻力计算,设备选型,风量调节等;2.安全技术措施专项相关图纸:矿井通风平面图(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各一张) 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各一张) 各主要巷道断面图 安全技术布置平面图(如消防洒水系统图、灌浆系统图等) 各安全措施施工图(如钻孔布置图)大题目三:井田走向长8400m,倾角a=812,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 m/t,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矿井开拓开采情况如下:a、矿井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为0.9mt/a,服务年限46a。b、矿井开拓方式与采区划分 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分区式开拓。全矿井共划分12个采区,上山部分6个(见题图1、2),下山部分6个。上山部分服务年限25年,下山部分服务年限21年。矿井开拓系统如题图1-1所示。主、副井布置在井田的中央,通过主石门与东西向的运输大巷相连通。总回风巷布置在井田的上部边界,回风井分别布置在上山采区no.6上部边界中央,形成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c、采煤方法 采区巷道布置如题图3所示。矿井有两个采区同时生产,共3个采煤工作面,其中两个生产,一个备用;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长150m,采高2.2m,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4.2m,最小控顶距3.2m;最大班工作人数26人;作业形式为两采一准。每个采区各有两个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用打眼放炮破煤。d、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年工作日330天,工作制度为“三八”作业。井下最大班工作人数120人。e、井巷尺寸及支护情况见题表1。图1 开拓系统示意图图2 上山采区划分示意图表1 井巷尺寸及支护形式区段井巷名称断面形状支护形式断面积(m)长度(m)备注5-6煤层运输大巷半圆拱料石碹11.05676-7煤层运输大巷半圆拱料石碹11.01357-8(6-7)采区下部车场半圆拱锚喷7.8858-9(7-8)采区轨道上山梯形工字钢6.35009-10(8-13)采区轨道上山梯形工字钢6.326910-11(13-14)下区段回风平巷梯形工字钢5.53011-12(14-15)联络巷梯形木支护5.11012-13(20-21)(15-16)区段运输平巷梯形工字钢5.567513-14(21-22)(16-17)采煤工作面矩形单体柱铰接梁采高2.2,最大控顶距4.2,最小控项距3.213514-15(22-24)(17-18)区段回风平巷工字钢5.5675胶带输送机(落地)15-16(18-24)绕道梯形木支护5.15016-17(24-25)区段回风平巷梯形工字钢5.53017-18(25-26)运输上山半圆梯形料石碹工字钢7.36.31518-19(26-27)运输上山半圆梯形料石工字钢7.36.31519-20(27-28)矿井总回风巷半圆拱料石碹7.8280020-21(28-29)风井圆形料石碹d=492设有梯子间-11运输上山梯形工字钢6.3119落地胶带输送机11-12运输上山梯形工字钢6.310落地胶带输送机12-25运输上山梯形工字钢6.3280落地胶带输送机要求同上大题目四:1、煤层地质概况 该煤层为单一煤层,倾角25,煤层厚度为4m,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mt,煤尘具有爆炸危险。2、井田范围 井田走向长7200m,采用双翼开采,每翼长3600m,现设计第一水平开采深度为240m。3、矿井生产任务 矿井设计年产量为0.6mt,属于中型矿井,矿井第一服务年限为23a。4、矿井开拓与开采 该矿井采用竖井主要石门开拓,在底板开围岩平巷,其开拓系统如图1所示。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在7、8两采区中央上部边界开回风井,其采区划分见图2.采区巷道布置见图3.全矿井有两个采区同时生产,分上、下分层开采,共有4个采煤工作面,1个备用工作面。为准备采煤有4条煤巷掘进,采用4台局部通风机通风,不与采煤工作面串联。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为380人。回采工作面最多人数为38,温度t20,瓦斯绝对涌出量为3.2m/min.掘进工作面最多人数为15人,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2m/min,放炮落煤,一次爆破最大炸药量为2.4kg。有一个大型火药库,需要独立回风。5、井巷尺寸及其支付情况区段井巷名称井巷特征及支护情况巷长m断面积m212副井两个罐笼,有梯子间,风井直径d=5m24023主要运输石门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1209.534主要运输石门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809.545主要运输巷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4507.056运输机上山梯形水泥棚1357.067运输机上山梯形水泥棚1357.078运输机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24204.889联络眼梯形木支架d=18cm,=4304.0910上分层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2804.81011采煤工作面采高2m控顶距24m,单体液压,机采1106.01112上分层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2804.81213联络眼梯形木支架d=18cm,=4304.01314回风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24204.81415回风石门梯形水泥棚307.51516主要回风道三心拱,混凝土碹,壁面抹浆27007.51617回风井混凝土碹(不平滑),风井直径d=4m70图1 开拓系统图图2 采区布置图图3 巷道布置图大题目五:某矿井地质与开拓开采情况如下,试进行该矿井的通风设计。煤层地质概况 单一煤层,倾角8一12,煤层厚度2.1m,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5m3/t,二氧化碳涌出量很小,煤尘有爆炸危险,涌水量不大。矿井生产任务 矿井年产量为45万t,服务年限为36a。开拓与开采 斜井开拓,双翼分采区开采。上山部分期分6个采区,开采20a;下山部分划分4个采区,开采16a,达到设计产量时的回采工作面有4个,每个采区有两个面,其中3个生产,一个备用。采煤方法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为了准备回采,有8条巷道要掘进,同时掘进的工作面有6个,双巷掘进,无固定备用掘进工作面。掘进均要求独立回风。每个掘进工作面用11kw某型号局部通风机通风,每台局通的吸入风量为200 m3/min。每个采区最多有两个平行掘进工作面。此外,东西运输大巷各有1个开拓掘进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用打眼放炮破煤,最大班工作人数15人;掘进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9 m3/min,班炸药消耗量为6.5 kg。井下设计一个小型火药库。每个采区有一个变电所。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为254人。达到设计产量时正在开采i、i i 采区,其巷道市置和支护情况如图1及表1所示。采煤方法为普通机械化采煤。普采工作面长150m,采高2.2m,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4.2 m,最小控顶距3.2 m;最大班工作人数26人;作业形式为两采一准,炸药消耗量为3 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51132-2015 工业有色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 监理工程师土建案例考试真题()
- 监理工程师网络继续教育(铁路工程专业)试题及答案
- 监理水利考试真题及答案
- 省考吉林行测真题及答案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 安装锤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总投资17000万元)
- 健槽铣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总投资21000万元)
- 光敏电阻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总投资19000万元)
- 年产xxx体视显微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天津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肾内科化验单解读
- 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范文3000字
- 202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度解读与教学实践
-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 乌孜别克族课件
- 2025年树枝工艺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smt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