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洪泽县城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提高洪泽县防灾应急能力,促进城市建设与应急减灾能力的协调发展,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洪泽提供安全保障,特制定本规划。第2条 规划范围、年限及城市规模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跟洪泽县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一致。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指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洪泽湖以东、东管季河和原宁连一级公路以西以及南二环路以北的地区。2、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30年。3、城市规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17万人左右,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5平方米;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8万人左右,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3.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0 平方米。 第3条 规划目标规划至2030年,在规划范围内完成1个中心、4个固定和39个紧急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满足规划区内100%人口的避难需求,并在本规划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应急通道的建设和维护,形成完整的应急交通体系;从容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洪泽县预防和抵御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第4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4、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见(中国地震局)5、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6、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7、洪泽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8、洪泽县城区地震应急疏散预案(2011年)9、已编制批复的洪泽县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10、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第5条 指导思想1、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力争早做准备,常备不懈,有备无患,力求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和措施,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依靠先进的科技水平及社会防范措施,加快建立和健全全县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确保城市安全。第二章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第6条 应急应急是指破坏性灾害(地震、洪涝等)或其他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本次规划重点研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第7条 应急避难场所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等,用于临灾时或灾时、灾后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的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建筑。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用地,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或灾害发生后相关设施可以进行相应功能转变,储备应急物资,设置标识,能够接收受灾人员疏散避难,并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灾害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主要包括公园、绿地、体育场、操场、广场等空间。第8条 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要求1、安全性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应避开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旷且地势较高易于排水,适于搭建帐篷的地形;应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放射性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外;应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垮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室内公共的场、所、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或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用房,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依照国标gb18208.2-2001进行建筑物的安全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启用。2、可通达性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应有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3、有效面积要求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资源的场所面积中,减去不适合作为应急避难所的使用面积后,直接可用于避难场所建设的面积,包括人员避难区、综合保障区和出入口集散区面积。第9条 应急避难场所用地分类本次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3类。从场所形态分为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和建筑型应急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用于紧急疏散居民,避难时间一般在3日以内,可选择性配置基本设施; 固定避难场所:提供人员安置、应急医疗救护、物资供应的中长期避难场所,避难时间为3天以上; 中心避难场所:区域综合避难疏散调度中心,具有物资集散、重型医疗救治、救援指挥、人员安置、救援部队驻扎、伤员转运、救灾设备存储等多项功能的长期避难场所。允许相邻或相近的专项救助及安置场所统筹整合成一个综合性中心避难场所。1、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可利用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主要指公园(不包括动物园和公园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绿地(指除公园以外的街头绿地、防护绿地以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广场、体育场(体育场地及学校操场)等开敞空间及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2、建筑型应急避难场所 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公共建筑作为建筑型应急避难场所。第10条 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与规模1、服务半径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300 500米,步行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12002000米,步行约0.51小时之内到达;中心避难场所:不设具体服务半径要求,结合城市快速疏散通道多方向布局。2、规模(1)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按照江苏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用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人均不小于1平方米。固定避难场所:用地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人均不小于2平方米。中心避难场所:用地面积不宜小于20ha,人均不小于2平方米。本次规划布点要求:紧急避难场地面积为s0.2公顷,固定避难场地面积为s6.5公顷;紧急避难场所1-1.5/人、固定避难场所2-2.5/人。(2)建筑型应急避难场所建筑面积4000m2以上单建式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或大型体育馆、展览馆、学校等。用作建筑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共建筑和地下空间(含人防工程)必须符合抗震、抗风及防洪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应在加固改造后方可使用。结合国家防灾标准,对比国内、省内防灾体系先进城市的相应指标,得出适合淮安发展需要,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考虑长期避险需要一张卧席的面积是2平方米。设防标准用做应急避难的永久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以下要求:a: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结构主要构件保持弹性,其他构件不屈服。b:当遭受高于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损坏部位对应急功能应无影响或影响较小,且在紧急反应处置期通过紧急处置仍能继续使用。第11条 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1、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应急避难场所,在遇有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时方可使用,平时完全服务于本身原有的功能。 2、应急避难场所在启用时,是无条件的征用的。3、解除启用命令后,灾民应无条件撤出。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后,灾民不得随意破坏场地内原有设施。第三章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第12条 规划原则1、安全原则安全原则是世界各国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首要原则。应急避难场所最大的和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灾难来临时为居民提供生命安全保护。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核放射物、地下断层、易发生洪水、塌方的地方。同时还应选择地势较平坦,易于搭建帐篷的地方。2、步行原则使市民在发生地震时,能够迅速通过步行到达避难场所。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公园绿地、小绿地等),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使人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步行赶到避难场所。以步行5至10分钟到达为宜。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缩短依赖外部救援的时间。3、快速畅通的原则以救援为主,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划定救援道路;利用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应急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4、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空地的分布和人群疏散的需求,将空旷场地赋予避险的概念。5、平灾结合的原则本质就是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使避难场所不论在平时还是在灾时都能为社会提供服务。 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操场)等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具有美化环境、环境保护、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在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配备的所需救灾设施和设备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特殊作用。6、动态建设和管理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应分为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近期,应以安全地全部地安置市民为主,应结合当地现存情况,主要考虑已存在的建(构)筑物情况、空地情况、人口密度和安全性等进行规划设计应急避难场所,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人来设置避难场地。远期,要将城市总体规划中加入安全城市的理念,预先考虑提供给市民安全的、设施完备的生活和避难避险空间。7、多灾种利用原则应急避难场所选取,应以多灾种均可使用为原则,不应仅适用于某一类突发公共事件或特定灾种。第13条 规划策略1、宏观指导微观:按照规范要求,规划将对避难场所划分为中心、固定和紧急的不同层面进行由宏观到微观的逐步细化布局。本次规划重点对中心和固定的避难场所进行具体选址布局,满足建设全县避难指挥及疏散中心的要求,并对紧急避难场所提出选址要求和布局示意;2、专项规划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规划布局应结合综合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教育、体育等专项规划要求,保障场所设施平灾综合建设与利用;3、弹性指标控制:结合城区用地资源特点,制定弹性的规划指标要求,提高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4、协调互补机制:结合城区灾害评估和用地资源条件,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和疏散救援措施,在就近疏散避难原则基础上,加强各个片区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提高全县共同应对灾害的应变能力;5、动态维护机制:建立规划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库和可动态维护的管理机制,体现场所规划建设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第14条 规划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规划选址中心、固定避难场所规划将选址布局中心、固定避难场所,并结合区位环境、规模大小划分其服务的范围。提出场所功能、作用、配套设施要求;2、结合控规落实紧急避难场所针对紧急避难场所,规划将以划定的防灾圈为单位,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落实紧急避难场所选址布局。第15条 防灾生活圈确定结合避难场所选址及其服务范围,并适当调整现状社区分布界线,确定防灾生活圈。共划分为12个防灾生活圈。表3-1 各防灾圈分布人口序号防灾圈四至范围面积(公顷)1邓码防灾生活圈东:东十一街;南:北京路;西、北:苏北灌溉总渠。33.162洪湖防灾生活圈东:砚临河;南:浔河路;西:苏北灌溉总渠;北:北京路。19.533杨码防灾生活圈东:东十一街;南:东十五道;西:洪泽湖;北:浔河路。15.274胡庄防灾生活圈东:东十四街;南:砚马路;西、北:苏北灌溉总渠。12.555砚台防灾生活圈东:东九街;南:东一、二道;西:苏北灌溉总渠、东一街;北:砚马路。27.646崔朱防灾生活圈东:东十二街;南:东七、五道;西:东一、五、九街;北:砚马路。45.707大魏防灾生活圈东:宁连高速;南:东五道;西:东十二街;北:砚马路。22.848临河防灾生活圈东:东五街;南:东十一道;西:砚临河;北:东七道。20.519惠民防灾生活圈东:东九街;南:东十一道;西:东五街;北:东七道。16.7610三村防灾生活圈东:东十二街;南:东十五道;西:东九街;北:东五道。41.0611浔河防灾生活圈东:东九街;南:东十五道;西:东十一街;北:东十一道。31.6212朱坝防灾生活圈东:黄山路;南:康乐路;西:宁连高速;北:东一道。49.09第16条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中心避难场所建设需求:根据规范要求,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型城市需设置中心避难场所。而洪泽县城规划人口少于100万,根据规范要求不需要单独设置,但考虑到行政管理的独立性特点,建议设置1处中心避难场所,规模可略低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要求。(1)规划布局要求用地规模大,不影响日常功能;无高压线廊、输油管廊等;对外联系方便、临快速疏散通道;(2)配套设施要求兼具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的配置要求。(3)规划选址布局按照以上中心避难场所规划要求,规划在中心城区整合世纪公园(14.76公顷)、府前广场(7.2公顷)、文化中心(6.02公顷)建设1处中心避难场所,规划总面积为27.98公顷(不含水域面积),有效面积(加上单建式地下空间4213m2)为20.35公顷。(公园绿地的有效面积按50%-70%计算,操场、广场的有效面积按100%计算,文体设施的有效面积按40%-70%计算。)2、固定、紧急避难场所建设需求(1)用地资源梳理规划对可用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各类用地资源进行梳理,包括:公共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用地等。场地面积按照紧急避难场地面积为s0.2公顷,固定避难场地面积为s6.5公顷分类。场地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2)避难人口预测根据gis预测分析,按照灾时常住人口中100%将进行临时避难、38.5%将需要长期避难的标准来测算其避难人口规模。(3)避难场所规模需求预测根据gis预测分析,依据紧急避难场所1-1.5/人、固定避难场所2-2.5/人的标准来分别测算需规划各类避难场所的规模。表3-2 洪泽县城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一览表年份类别人口规模(万人)人均指标(/人)需求量(万)总量分量总量分量2011紧急避难场所14.966.28123.646.28中心、固定避难场所8.68217.362015紧急避难场所177.141.535.3610.71中心、固定避难场所9.862.524.652030紧急避难场所2811.761.558.2417.64中心、固定避难场所16.242.540.6(4)配套设施要求固定避难场所配备基本设施的配置要求。紧急避难场所可选择性配置基本设施,本次规划建议每个紧急避难场所至少配置一个应急厕所。(5)规划选址布局按照以上要求,固定避难场所按1200米服务半径、紧急避难场所按300-500米服务半径布点,至2030年共设置1个中心避难场所、4个固定避难场所以及39个紧急避难场所。详见表3-3。表3-3 规划避难场所汇总表(2030)序号防灾圈中心避难场所(个)固定避难场所(个)紧急避难场所(个)可容纳人数(万人)1邓码防灾生活圈/64.842洪湖防灾生活圈/146.293杨码防灾生活圈/20.884胡庄防灾生活圈/32.295砚台防灾生活圈/31.756崔朱防灾生活圈/132.497大魏防灾生活圈/20.168临河防灾生活圈1/32.189惠民防灾生活圈/32.5510三村防灾生活圈/147.1411浔河防灾生活圈/30.7812朱坝防灾生活圈/135.36合计143936.71注:总体规划中应容纳人数为28万人,是必须全部安置的人数;可容纳人数是指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能够安置的人数,可容纳人数应不小于应容纳人数。第四章 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规划第17条 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要求表4-1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要求类 型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综合设施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说明:表示具备; - :表示选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中明确的设施分类为:基本设施配置:应急管理区、应急篷宿区、物资储备区、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通道、应急厕所、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标志、功能分布牌等;一般设施配置: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洗浴设施、应急停车场等;综合设施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电设施、停机坪等。第18条 标志与标注分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分为避难场所图形符号、统一标志、组合标志、场内道路指示标志和场所周边指示标志等五大类,共计38个图形符号和标志。1、应急避难场所图形符号16个,分别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指挥、方向、应急通信、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供电、应急饮用水、应急篷宿区、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灭火器、应急垃圾存放、应急污水排放、应急停车场、应急自行车停放、应急停机坪。2、应急避难场所统一标志2个,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分横向和竖向)。3、应急避难场所组合标志1个。4、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指示标志14个,分别是应急指挥、应急通信、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供电、应急引用水、应急篷宿区、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灭火器、应急垃圾存放、应急污水排放、应急停车场、应急自行车停放、应急停机坪。4、应急避难场所周边指示标志5个,分别是应急避难场所道路指示标志、应急避难场所出口道路指示标志、应急避难场所方向、距离道路指示标志(右转)、应急避难场所方向、距离道路指示标志(直行)、应急避难场所方向、距离道路指示标志(左转)。第五章 应急避难疏散通道规划第19条 应急疏散通道分类规划结合城区道路系统规划及避难疏散要求,依据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以及抗震等级设计的角度,确定了主要疏散通道、简单救灾道路、紧急避难通道等3级疏散通道体系:1、主要疏散通道主要用于联络灾区与非灾区、城市局部区域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各防灾分区、主要防救灾指挥中心、大型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医疗救护中心等防救据点。主要利用城市对外交通干道(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陆上对外交通干道为主,保证有效宽度不小于15米,水上及空中通道为辅。2、简单救灾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救援及疏散。通道的宽度必须满足大型救援设备通行及救援、疏散活动的进行,并应保证有效宽度不小于8米。3、紧急避难通道(“绿色生命轴”)在避难疏散通道系统所分割的城市网格内,利用部分主次干道及主要支路构建紧急避难疏散通道。除人群聚集程度太低或区域面积较小的网格外,应保证至少形成“一纵一横”的“绿色生命轴”,其最小宽度不低于4米。“绿色生命轴”从轴线两侧方向吸纳避难市民,并保证避难市民进入以后则可获得救助,且沿轴行进可达到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第20条 应急疏散通道规划1、主要疏散通道规划将高速公路、公路、城市主干路作为主要疏散通道,共计9条。分别为砚马路、东五道、东九道(瑞特大道)、东十六道、人民路、东五街、东十二街、宁连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2、简单救灾道路:规划将部分主次干道作为简单救灾道路,共计 4条,分别为东一道、东十一道、东一街、东九街。3、紧急避难通道:规划将部分次干道及城市支路作为紧急避难通道,共计25条。第21条 应急疏散通道网络规划应急避难疏散通道网络由陆上通道、空中通道和水路通道构成。陆上通道:陆上通道是整个应急通道网络的核心,分别以主要疏散通道、简单救灾道路、紧急避难通道(“绿色生命轴”)三级应急避难疏散通道为基础形成连通网络。空中通道:航空通道是陆上通道的重要补充,是整个应急通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涟水机场和中心防灾应急避难场所所拥有的直升机起降地点为基础,城市开敞空间为依托,构成空中应急网络。水路通道:利用苏北灌溉总渠,构成水路应急网络。第六章 近期建设规划第22条 近期建设目标确定至2015年底前完成1个中心避难场所、2个固定避难场所、17个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并按照本规划完成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防灾避难通道的基本畅通。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善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局面,使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城市抵御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能力进一步提高。第23条 近期建设规划原则1、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建设以现状建成区为重点地区,近期主要解决现状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不够、面积不足和服务半径过大等问题。2、城市新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新区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3、将用地条件好、配套设施全的用地资源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建设的首选之地。4、优先安排居住区、居住小区、学校、商场、影剧院等人口密集地区周边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5、加强投资少、配套设施少的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第24条 近期建设总量规划结合现状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资源和城市人口的分布以及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方向和区域,通过对场所配套设施建设的难易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近期建设各级应急避难场所16个。各防灾圈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见下表:表6-1 规划近期避难场所汇总表(2012-2015年)序号防灾圈中心避难场所(个)固定避难场所(个)紧急避难场所(个)可容纳人数(万人)1邓码防灾生活圈/33.792洪湖防灾生活圈/145.493杨码防灾生活圈/20.884胡庄防灾生活圈/5砚台防灾生活圈/6崔朱防灾生活圈/10.337大魏防灾生活圈/8临河防灾生活圈1/22.109惠民防灾生活圈/32.5510三村防灾生活圈/115.9011浔河防灾生活圈/12朱坝防灾生活圈/合计121621.04注:总体规划中近期应容纳人数为17万人,是必须全部安置的人数;可容纳人数是指规划的应急避难场所能够安置的人数,可容纳人数应不小于应容纳人数。第七章 规划实施步骤及建设保障条件第25条 规划实施步骤1、近期规划实施年限(2012-2015年)(1)要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参照已建成的避难场所,首先选择已基本具备避难场所必需的各类设施,且场地条件较好的公园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2015年前,要完成对世纪公园平灾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满足整个城区的避难需要。(2)应按照本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城区要不断地补充、调整和完善各类避难场所,使其更加适合全县防灾震减灾的需要。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小规模(可考虑以社区为单位)不定期的防震(火灾等)疏散演习,以检验避难场所的实用性、利用效果,及规划的可操作性,并根据演习经验再行对避难场所专项规划进行完善及调整,使场所建设和规划达到切实可用。(3)在编制详细规划时,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有关避难场所设计、人均指标、服务半径等标准,安排好避难场地,并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2、远期规划实施年限(2016-2030年)在实现2015年近期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以及场所配套设施建设,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地震(火灾等)避难演习的规模,进行大级别避难演习。规划共建成1个中心避难场所、4个固定避难场所和39个紧急避难场所。第26条 场所建设必要的保障条件1、建立和完善县、社区两级综合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这是全县综合灾害应急和减灾工作必须建立的政府组织机构。两级指挥中心密切协作,能够保证全县抗灾减灾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样,全县将形成县级综合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一个,12个社区级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规划建议:组建县级综合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包括审查具体个案避难场所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方案等项工作,以加快和推动县城避难场所建设。2、建立避难场所资料库要对所有紧急、固定、中心避难场所做到心中有数,要尽快建设全县避难场所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及编号、面积大小、可容纳人数等。另外,数据库建立后,还要再通过仔细核(普)查,进一步挖掘可利用的新的避难场所用地,并配之以必要的设施。3、大力增加避难场所用地-主要是增加小绿地、小公园(1)城市建设要注意绿地建设在进行开发建设,以及旧城区危旧房改造时,一定要结合绿地规划,包括广场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避难用地,尤其是在安排居住区(社区)级小公园、小花园时更应重视这一问题。要树立安全社区的理念。(2)重视公园绿地的综合防灾减灾作用根据综合防灾减灾的需要,参照国外主要是日本城市规划安排避难场所的经验,公园绿地最适合用作避难场所。例如,日本阪神地震后,十几万受灾市民疏散到城市公园中避难。现在日本的主要大城市都建设了防灾公园。另外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据有关资料介绍,包括中山公园在内的三个大型公园,当时接纳了17万受灾群众避难。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园还成了当时各级政府进行救援工作的指挥中心和物资集中(发放)地。另外,公园中的有些设施,如供水管线、小运动场地、小卖部等,在受灾群众的避难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市绿地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还包括它具有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阻断地震后次生火灾蔓延的功能。例如,日本关东地震后发现,地震时63%的次生火灾是由于城市绿地这一开放空间的存在而熄灭的,只有37%是通过人工扑灭的。此情况也佐证了城市绿地除具有疏散避难作用外,还具有减少和阻断地震次生灾害的作用。因此,对居住区公园绿地建设工作应给予充分的认识,从减少人民群众伤亡,保护其生命安全的高度去认识。4、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统要保证灾后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应建立县、社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和保障系统。该系统以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以下设社区级分储备点(库)中心为结点的全县综合仓储网络。 根据综合救灾的需要,科学地规划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总量,包括食品、药品、帐篷、救灾锹镐铲绳等,并健全灾民救助物资储备制度,以保证灾时、灾后市民的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另外,可以考虑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包括地下人防设施,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救灾物资储备。这点对于城区救灾来讲,非常重要,可以起到及时、快速调用各类物资的作用。 第27条 规划实施条件1、建立各级防震减灾领导机构县政府设立应急委员会(包括防震减灾方面),各社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并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这是保证专项规划实施的重要组织保证条件。政府都有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人员,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就落实到了实处。2、编制与避难场所规划相协调的应急疏散预案有了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了相应的配套设施,若发生地震等灾害,安全疏散、有秩序地安排受灾居民就是大问题了。因此,县城要根据具体情况,编制与避难场所规划相协调的应急疏散预案,这是保证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的关键。3、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范意识要在全县范围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让普通市民知晓防灾减灾的内容,了解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清楚所在地避难场所的位置,这样才能在发生地震时,有备无患,以平稳的心态应对突发事件,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要结合“国际减灾日”,即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进行全县范围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自救知识和技能。(1)有必要在中小学开展防灾避难知识方面的教育,从小抓起,提高防范意识,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演习。(2)本规划建议:学习日本阪神和京都市的经验,建设地震博物馆,或市民防灾减灾教育中心,用来作为常设的专门进行普及地震以及多灾种知识的基地。据资料介绍,该中心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和感觉为主的教育培训方式。那里建有模拟各级别地震的训练屋。参观者进去后,可以亲身感受真实的地震发生过程,增加自我保护常识,并学习和训练如何在地震时及时关闭煤气灶和电器开关,防止震后发生次生火灾的办法。据称,五分之一的京都市民曾到中心参观接受教育。4、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1)避难场所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的成功与否要靠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不能只靠规划、地震管理部门,需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坚决落实各级应急机构、各有关部门应承担的应急行动职责,县民政局、公安局、地震局、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商务局、粮食局、卫生局、教育局、水利局、药品监督局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才能做好此项工作。作为避难场所的管理人或所有人,各级园林、教育、民政等主管部门应编制相关财政预算,以保证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物资储备设施等所需资金,保障各级避难场所规划的顺利实施。(2)各基础设施部门,包括水电气生产企业、园林绿化、学校、通讯等单位要积极参与防灾减灾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大家都要有防灾,防大灾的准备,防患于未然。还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依靠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本专项规划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5、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避难场所配套设施(1)县政府应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其“五年”和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一定的抗灾救灾工作经费和物资,适当拨款进行已确定作为避难场所的公园等的配套设施建设,将避难场所所需设施(备)建设好,并使其在需要时能用好用。(2)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地震等灾害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开发研究和研制;要建立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配备现代化的专业设备,并且注意平时训练,以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突发地震灾害。第八章 附则第28条 规划成果及法定效力本规划由文本、图件、说明组成,图件包括图纸和图则。文本与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在本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第29条 规划施行本规划经洪泽县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30条 规划解释权本规划解释权属洪泽县规划局。附表1 规划中心、固定避难场所一览表(2012-2030年)编号位置级别建设型式面积(公顷)有效面积(公顷)可容纳人口(万人)备注zx世纪公园、府前广场、文化中心整合区中心场地兼单建式27.9820.35/现状gd1洪泽县新区中学与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操场固定场地型5.005.002.00现状gd2洪泽湖文化广场与总规中规划的浔砚公园固定场地兼单建式13.898.003.20现状加规划gd3洪泽县体育中心与江苏省洪泽县中学固定场地兼建筑型20.3910.004.50在建gd4总规中规划的城东公园固定场地型10.755.292.12规划合计/78.0148.6411.82/附表2 规划紧急避难场所一览表(2012-2030年)防灾圈编号位置建设型式面积(公顷)有效面积(公顷)容纳人口(万人)备注邓码防灾生活圈dm1东一道与建设路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dm2东二道与建设路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dm3洪盈小区广场场地型0.400.400.27现状dm4东七道与浔河交界处场地型2.681.340.89总规中规划绿地dm5高良涧镇中心小学操场场地型2.502.501.67现状dm6洪泽县第二中学场地型2.772.771.85现状小计/8.757.254.84/洪湖防灾生活圈hh1虹桥广场场地型0.800.800.53现状hh2洪泽县实验小学操场场地型1.151.150.77现状hh3洪泽县夕阳红大院场地型0.590.590.39现状hh4洪泽县体育场场地型3.002.101.40现状小计/5.544.643.09/杨码防灾生活圈ym1洪泽县实验中学操场场地型1.001.000.67现状ym2洪泽县城南小学操场场地型0.310.310.21现状小计/1.311.310.88/胡庄防灾生活圈hz1东十二街与冶金大道路口场地型3.203.202.13总规中规划停车场hz2北四道与东九街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hz3北四道与东十三街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小计/3.603.442.29/砚台防灾生活圈yt1北一道与东四街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yt2东一道与东九街路口场地型3.501.751.17总规中规划城北公园yt3东二道与东一街路口场地型1.500.750.50总规中规划绿地小计/5.202.621.75/崔朱防灾生活圈cz1东一道与东十街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cz2东三道与东十一街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cz3富民家园二期中心广场场地型0.500.500.33现状小计/0.900.740.49/大魏防灾生活圈dw1东一道与东十四街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dw2东五道与东十二街路口场地型0.200.120.08规划小计/0.400.240.16/临河防灾生活圈lh1华盛、兴洪苑、红太阳、淮宝商场绿地广场场地型2.851.430.95现状lh2一勺长淮广场场地型3.4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开发合作协议及附件
- 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明书(8篇)
- 农业养殖技术改良与应用协议
- 行政管理市场营销试题及答案总结
- 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的动态关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村住宅建设规范:自建住宅买卖合同
- 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试题及答案总结
- 行政管理学考试常见题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考核模式试题及答案
- 建筑工程考试前沿试题及答案分析
- 宪法学原理与案例完整ppt课件全套教学ppt教程
- 冀教英语六年级下册作文范文
- 10x2000对称式三辊卷板机设计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 讲课资料全文解读《公务员回避规定》PPT课件
- GB∕T 8334-2022 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 律师事务所劳动合同范本2(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参照适用
- 可以复制、输入文字的田字格WORD模板++(共11页)
- 施工单位动火申请书内容
- 欧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处理指南
- 不锈钢板墙面施工工艺
- 电子客票业务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