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21超敏反应.ppt_第1页
[医学]21超敏反应.ppt_第2页
[医学]21超敏反应.ppt_第3页
[医学]21超敏反应.ppt_第4页
[医学]21超敏反应.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1902.PortierRochet提出过敏反应,1913.Rochet获奖 , 1906.Pirquet提出变态反应,现在: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伴随获得性免疫 应答所出现的局部或者全身的炎症现象。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 乱和(或)组织损伤。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21-2 I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typehypersensitivity)特 点: 发作快,消退亦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但无严重的组织细胞损 伤;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患者对某些抗原易 产生IgE抗体,称为特应性素质个体。 (一)变应原 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 的抗原物质。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 吸入性变应原食物变应原药物 此外,由动物血清制备的抗毒素 。 孙汶生主编-2005春-朱7 常 见 的 几 种 变 应 原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长蠕孢子 格链孢子 Dust Mite 医学免疫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二、IgE分子及其受体 H2N NH2 HOOC COOH NH2 NH2 COOH COOH FcRI NH2 NH2 NH2 COOH FcRII IgE 分 子 及 其 两 种 Fc 受 体 IgE与效应细胞表面FcR结合 IgE 具有较强亲细胞性,可高亲和力结合肥 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IgE Fc受体。 表面结合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称 为致敏靶细胞。 *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 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的Fc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致敏致敏 FcRI IgE 亲细胞抗体 机体致敏 (二)发敏阶段 1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 2致敏靶细胞活化和脱颗粒 3释放活性介质,诱导炎症反应。 静息肥大细胞激活后 5 分钟激活后 60 分钟 变应原 致敏致敏 FcRI IgE 亲细胞抗体 脱颗粒 炎症反应 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 释放的活性介质包括:组胺、激肽原酶 、白三烯等,这些介质的主要生物学活 性为: 扩张小血管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刺激平滑肌收缩; 促进黏膜腺体分泌; 趋化炎症细胞和促进局部炎症反应。 急性过敏反应 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几分钟之内。变应原在局部组织中激活致 敏的肥大细胞,使其迅速脱颗粒,释放其中贮存的炎症介质(尤 以组织胺为主),造成血管平滑肌扩张和粘膜腺体分泌。 延迟相过敏反应 发生于急性过敏反应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被激活的肥大 细胞合成新的炎症介质(如PGD2,LT等)并释放于组织中,造成 炎症细胞的继续浸润。 慢性过敏反应 变应原长期反复刺激的结果。病变部位有各种白细胞(尤其 是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还伴有深层组织的累积性实 质性改变。 IgE介导的炎症反应 四、临床常见疾病 (一)急性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最常见为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 克。 附:初次注射也可发生的原因: 空气吸入青霉菌孢子 注射器被青霉素污染(使用注射过青霉素的注射器 ) 常规皮试 阳性者禁用 紧急抢救:肾上腺素 2 血清过敏性休克 破伤风抗毒素(TAT)等。 (二)特应症(atopy )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hay fever ) 过敏性哮喘(asthma) 食物过敏 (food allergy)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特应性湿疹(eczema) (过敏性鼻炎) asthma 食入鱼、虾、蛋乳等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易发生食物过敏症者,胃肠道sIgA、蛋白 水解酶缺乏。 胃肠道过敏反应 eczema 其它皮肤过敏性疾病 特应症患者血清IgE的水平是健康人的100 1000倍以上,多有家族史。双亲均为 患者的后代患特应症的几率在50%以上, 单亲为患者的后代患特应症的几率为30% 左右,而且他们对环境中常见的多种变 应原过敏。 五、治疗原则 应从两方面考虑(变应原,机体反应性 ) 一方面尽可能找出变应原,避免与其再 次接触 另一方面,阻断或干扰变态反应的某些 环节、从而防止其发生发展 检测变应原 采用特异性变应原通过注射或其它途径多次接 触患者,以提高机体对致敏原的耐受能力,从 而达到患者接触较大剂量变应原也不发生临床 症状的治疗方法。 特异性脱敏疗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方法:采用小量(0.1ml、0.2ml、0.3ml),短间隔(2030分 钟)、多次注射; 应用:外毒素所致疾病危及生命又对抗毒素血清过敏者。 (2)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方法:采用微量(g、ng),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 应用:已查明且难以避免接触的环境中抗原如尘土、花粉、螨 虫、霉菌类等的病人。 1.抑制介质合成和释放:阿斯匹林、色甘 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 茶碱 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苯海拉明、扑尔敏 、息斯敏、 乙酰水杨酸 3.改善器官反应 葡萄糖酸钙、Vitc、糖 皮质激素 药物治疗 型超敏反应(typehypersensitivity)又 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其特点是发作较快,抗体(IgG或IgM)直 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吞 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导致靶细胞溶 解。 21-3 型超敏反应 (一)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引起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同种异型抗原 例如:ABO血型抗原 HLA抗原 2. 异嗜性抗原 3. 自身抗原 4. 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一、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Ag诱发Ab后,它结合于细胞膜上Ag,通过下列途径导 致靶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 1. 激活补体溶解细胞 靶C+Ag-Ab+补体细胞溶解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3ADCC作用 NK.M等参与 4.刺激或阻断靶细胞受体功能靶细胞功能亢进或降低 (二) 抗体介导靶细胞破坏的机制 图: 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图表概括) 图: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损伤机制(图例概括) 二、 II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 新生儿溶血(heamolitic of the newborn)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amolitic aneamia)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肺-肾综合症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 disease)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1 母胎ABO血型不符 2 母胎Rh血型不符 医学免疫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医学免疫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Lysis complement Breakdown of Self tolerance Antibodies to blood group antigens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 病毒感染 RBC表面 成分变化 Blood cell antigen Adsorbed drug or Drug metabolite Antibody to drug complement Lysis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肺-肾综合征: 此病又称Goodpasture综合征。 1.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2.发生机制 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 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 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肺泡基底膜和肾 小球基底膜存在小球基底膜存在 共同抗原共同抗原 肾、肺组织损伤 Graves病 TS H 甲状腺 细胞 甲状腺 细胞 TSH受体 T3、T4 TSH受体的抗体 T3、T4 21-4 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 乃因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分子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在一定条件下IC易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 基底膜,引起炎性病理改变。 (一) 抗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 与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抗原可分为两类:内源 性抗原包括变性DNA、核抗原、肿瘤抗原等; 外源性抗原包括病原微生物抗原、异种血清, 以及药物半抗原与组织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全抗 原等。 这些抗原主要诱导产生IgG、IgM或IgA类抗体 ,再遇相应抗原时结合形成IC。 一、 发生机制 (二)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1 抗原/抗体比例和IC分子量 2抗原物质持续存在 3抗原、抗体的理化特性 4组织学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因素 5补体与补体受体缺陷 6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IC沉积或镶嵌于血管基底膜,此乃造成血管基底膜炎症和组织损 伤的始动因素。 1激活补体 产生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等。趋化至局部的肥大细 胞、嗜碱粒细胞释放活性介质。上述介质和过敏毒素共同导致局 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渗出和局部水肿。 2吸引白细胞浸润和集聚 中性粒细胞趋化至局部,在吞噬IC时 释放毒性氧化物和溶酶体酶,损伤邻近组织。单核/巨噬细胞浸 润主要参与IC引起的慢性组织损伤。 3活化血小板 局部聚集和激活的血小板可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 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加剧局部渗出和水肿,并激活 凝血机制,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缺血、出血和组织坏死。 (三)IC 引起炎症损伤的机制 孙汶生主编-2005春-朱52 二、临床常见疾病 血清病(serum sickness)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Arthus反应及类Arthus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1血清病(serum sickness) 初次注射大 剂量异种抗毒素血清714天后,可发生 血清病。此外,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磺 胺药等也可出现血清病样反应。 细胞核物质( 如DNA、RNA、核内 可溶性蛋白)刺激 机体产生抗核抗体 ,形成IC,沉积于 周身毛细血管、关 节滑膜、心脏瓣膜 等处,引起全身性 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蝴蝶斑 Arthurs reaction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 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 刺激机体产生抗 体(称为类风湿因 子, IgM类),形 成IC,沉 积于全 身小关节滑膜处 ,引起 小关节红 肿、变形僵直、 失去运动功能。 21-5型超敏反应 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 ,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 接触相同抗原所致、以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淋 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损伤。该反应发生迟缓, 一般在接触抗原1824小时后出现,4872小时 达高峰。型超敏反应属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 疫缺陷者不发生型超敏反应。 (一)抗原致敏 抗原刺激后,T细胞活化、增殖,产生特异性 致敏淋巴细胞,机体形成致敏状态。 (二)致敏淋巴细胞介导DTH 致敏淋巴细胞包括CD4+(Th1)和CD8+(CTL)两 个亚群,通过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抗原肽- MHC-或类分子复合物而被活化,并发生 反应。 1 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Th1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 一、发生机制 图: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的临床表现 结合菌素反应 肉芽肿 接触性皮炎 结核菌素试验 Contact dermatitis reaction to mango sap(芒果汁) 皮革反应性皮炎 21-6 各型超敏反应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