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语的由来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长期以来人们将一些事件、典故、道理等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成。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故事的缩写,我国古代寓言很丰富,不和成语就是由寓言故事缩写或概括而成的。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事件,后人用精练的词语加以概括,成为成语。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偿胆”“纸上谈兵”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我国历史悠久,文献内籍浩繁丰富,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有的则是从古书中摘引下来的原句。如:辗转反侧、擒贼先擒王、喜出望外等。也有的成语是由古书中的句子节缩而成。如:“千钧一发”、“缩自”、“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一些俗语在历代群众中广泛流传后,见之于书面,形成成语。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创造的成语。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组,由于广泛使用,已逐渐固定,成为新的成语。哪:“多快好省”、“又红又专”、“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完璧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是一种全面、完整的信息传播,它是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重新表达,进行信息传递。正如jurilot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翻译既然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翻译除了要做到流畅地翻译原文,还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也就是说,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它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失真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视角,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应尽量把原文的内涵原汁原味引入译语,否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信息走失。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因此,它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吸收和消化原文的语言文化信息。反之,即使我们掌握再多的翻译原则、理论和技巧,倘使没有很好的语言文化功底,依然不能译出好的作品。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对文化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文化交流的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翻译途径,减少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所成的困难和障碍,避免信息走失。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走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比喻性短语等,不仅意义完整、结构固定、语法特殊,而且文化信息异常丰富。这种信息或是民族的、或是民俗的,更多的则是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英汉习语之间偶有局部对应,完全对应的情况极少。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由于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改变其含义和结构。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及其民族文化特色,否则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也许就会产生问题,造成信息走失。比如,“pull ones leg”不等于“拖后腿”,而是指“愚弄人”。“a wal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毫不相干,而喻指一个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酷似一具行走的骷髅。英语说“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钓鱼),汉语则说“水底捞月”。同样,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的字面意思为“老鸦嫌猪黑”,所表达意思为“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或有同样的缺点”或“指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同样的过失”。而汉语有“五十步笑百步”的习语。但是,尽管两者意思相似,但它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译的。汉语习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两个人都有错误,只是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而这一部分含义在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里则是没有的。中国有个流传很广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翻译之前不把西方人对这个谚语的文化内涵理解程度考虑在内,而直接译成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 two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 but when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 there is no water at al.l那么外国人读了这样的译文就会迷惑不解: 为什么三个和尚就不能carry their bucketwater jointly?其原因就是译文没有传达出这个谚语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很难把习语里包含的所有成分,从表面意义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保留在一个译文里。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习语的可译性。有的习语只是在字面形象上相似,因此,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对原文的习语做适当的调整,否则必定造成翻译的信息走失。 (二)风俗习惯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冲突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英汉民族在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汉文化中,“龙”( 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当我们说起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东方巨龙”时都自豪不已。汉语中还有不少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带龙的成语: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而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 tan)被称为the greatdragon.在英文化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在英语中 “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中国人常用“望子成龙”来表示对子女的期望,而如果将这种话 直接翻译成“expe-cting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外国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谁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恶魔。所以汉语的“望子成龙”中“龙”的形象在译成英语时不宜保留,而改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才能达到与汉语类似的效果。再拿猫头鹰( owl)来说,在汉文化中owl与die, death, bad, unlucky, funeral连在一起, 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因为与前兆迷信有关,猫头鹰经常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凉,所以才会有“在林中听到叫声,家里会死人”的说法。然而在英文化中, owl表示智慧:如aswise as an owl; owlish, owlishly聪明,严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时,一定要特别 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对字地翻译,否则会引起误解。 (三)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信息影响 1.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信佛的人相信“佛祖”能左右人世间的一切,而在习语中就有“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有许多。如: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此外,在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2.典故、谚语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谚语。中国人常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西方人会讲“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潘朵拉下凡时宙斯神送给她的盒子,她私自打开看,使一切灾害和罪恶全跑散到世上,只有希望还留在里面,所以后人用此习语来比喻灾难、麻烦和祸害等的根源)。”在汉文化中,“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典故几乎家喻户 晓,但是英语国家却无人知道鲁班其人其事,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恐怕英美读者不知其所云,因此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该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当然,在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中,源于圣经的成语典故也比比皆是,如,noahs ark(诺亚方舟)、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比喻空想的计划,空中楼阁)、scape-goat (替罪羊,喻指代人受过者)、naboths bineyard (拿伯的葡萄园,喻指使人垂涎之物)等等。我相信大家对特洛伊木马都极为熟悉,“these are the greek gifts for you”是关于特洛伊木马的经典之言。此句出自著名的史诗奥德赛。当希腊人在特洛伊城外留下了一个大木马,祭司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i fear thegreek, evenwhen bringing gifts”,但可惜特洛伊人不听其劝告,把木马当成战利品拖进城来。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战士,结果给特洛伊人带来了亡国之灾。因此,greek gifts相当于英语中的谚语“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yourgeese.”,同汉语的成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意思相同。 (四)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信息失真 文化制约着颜色词的意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语境里,并非某个颜色词的表层意义在起作用,而是其深层的文化因素造成人们对某种颜色的联想。颜色词一旦获得了内涵意义或文化意义,就不再仅指客观的某种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既定的思想方法,且而能反映出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颜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演绎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英汉民族因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比如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乃帝王之色,故历史上有“黄袍加身”之说,同时黄色又有“不道德”,“下流”的意思。然而英语中的yellow并无此义,却是“胆小、懦弱”之义,如yellow-belly胆小鬼、懦夫。 此外,“白”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西方新娘的白色礼服代表吉祥与大喜,而汉文化的个性却是把死了人当作“白喜”。同样,“红色”在中国文化里表示喜庆和欢乐,多是褒义词,如“红运当头”、“红火”、“红歌星”等,看到红色,中国人联想到的多是好事,如中国传统的婚礼,而西方人更容易联想到的是鲜血、暴力或犯罪,红色还象征着危险,因此英语里有“to catch someone red- landed”“当场捉住某人”、“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胡闹”、“red tape”“官僚作风”、“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相同的颜色可以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文化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颜色词语翻译中,我们必须领会其文化的意义,力求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并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地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否则既无法使翻译达到完整的信息传递,又会带来无法理解的信息失真。因此,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只有正确理解其义,细心揣摩,才能将原语中颜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 三、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教学 翻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翻译的能力。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翻译的规律性、特异性,获取一种运用特定语言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掌握翻译学的内在规律,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使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翻译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所有文化信息的浓缩,对语义的准确把握,对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都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认真学习外语的语言知识,研究他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他族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此外,翻译本身就带有跨文化的特征,而文化的差异又成为跨文化翻译的障碍,交际法的翻译理论的提出无疑对翻译教学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不再把翻译局限于两个文本之间,而是扩大到两大文化之间,它不仅照顾到意义上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矛盾。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者,而且应当是一个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胜任这一多元角色,结合翻译教学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真正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文化背景中,话语的语用意义被赋予始料未及的意义,涉及交际应酬的词语也都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充分考虑西方的文化背景,按照西方语言习惯进行表达.翻译,否则便贻笑大方了. 外国人见面打招呼无外乎说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干什么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where have you been?)之类,英美人对此肯定迷惑不解-以为你要请他(她)用餐或干涉他(她)的行动.相反地,英美人见面打招呼时多讨论天气或直接询问工作,生活进展情况.中国人以卑谦为美德,多用谦称,如,鄙人,拙作,寒舍,贱内,犬子,薄酒,愚见等,而英美文化中没有这种厚此薄彼的自贬传统.如何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蕴含的文化背景,对异族文化中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概念进行必要澄清,显得尤为重要.现举数例,逐一解析. 1.赠送别人礼物时,说别嫌弃,一点意思 i hope you like it .please accept it . 赠送礼物是希望别人喜欢并让人接受,中国人的表达过于谦恭,太过于婉转.而美国人倾向于直接表意.翻译时应有所注意. 2.受人夸奖时,说惭愧;不敢当;哪里,哪里;岂敢 应体现出以下信息: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i am pleased /glad that you think so;i am very flattered by your praise 等 中国人的谦逊在英美人眼中有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对于褒奖,英美人则坦率接受,但很礼貌的致谢.翻译时要注意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不能照直翻译,否则就会出现where,where(哪里,哪里)这类中式英语的笑话了. 3.去车站,机场去接客人时,说你一路辛苦了 did you have a good fight /trip/journey? 如果直译为you musst be tired /exhausted.,客人会对你产生误解,认为你说他体质差,身体虚弱.这种文化概念上的错误应该极力避免. 4.送客人时,说您走好,恕不远送 应体现出以下信息:good bye !watch your step! 翻译此类中国文化场景中的常用语,要挖掘句子表达的内在意义,不宜直译. 5.老师讲完课,学生们说老师您辛苦了 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time? 中国文化中,学生如此问候老师会让老师欣慰,认为学生懂事,体贴人.而英美文化中,如此问候却被视为对老师的贬低,对老师能力的否定. 翻译时要变化成婉转的方式表达,避开容易引起误会 的地方. 6.你向朋友致谢时,朋友说别见外 my pleasure!dont mention it!not at all! 别见外,言外之意是说乐于帮助,不值一提的小事,翻译时不要望词生译. 7.接受礼物时,说让你破费了,不好意思 its so lovely !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gift. 英语美人多说thank you,中国人则多讲no ,no ,中国人讲求客套寒暄,英美人则多率直有礼貌.翻译时要把握说话者的主旨,根据语言习惯来翻译. 综上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不同, 特定环境的中文表达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要在交流与学习中培养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竭力避免中式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出贡献。成语: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是由四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多为确定的含义.有些可从字面理解.成语的来历很多.有的来自民间口语经长久演变而习用.有的来自古代典故,经文人引用,遂为成语.成语广为流传,为人们习用.是因为它琅琅上口好记好用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推广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制造业委托代理招聘及员工培训服务协议
- 说话礼仪知识培训课件
- 语言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合作合同范本联盟协议
- 2025租房合同简单示例模板
- 红酒培训知识与礼仪教案课件
- 红酒培训基础知识书籍课件
- 2025二手设备采购合同
- 2025文具耗材采购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彩票兑奖岗笔试备考秘籍
- 1.2 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3 课时截一个几何体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2025版食品加工委托生产合同范本
- 2025年租用企业宿舍协议书
- 2025年老司机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货拉拉签协议书
- 学堂在线 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书法、水墨画体验与欣赏 章节测试答案
- 工厂供电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校园招聘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房屋租赁托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标准)股东合伙协议及分红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