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原则》word版.doc_第1页
《肿瘤治疗原则》word版.doc_第2页
《肿瘤治疗原则》word版.doc_第3页
《肿瘤治疗原则》word版.doc_第4页
《肿瘤治疗原则》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肿瘤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由来已久,历代医家治疗肿瘤不外乎“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四法,这些治疗法则都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的。古代医家在应用上述法则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治疗成果,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有文字记载的宝贵经验,同时亦指导着当今的肿瘤临床治疗工作,使之成为用之不尽的源泉。然而随着中医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肿瘤学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现代肿瘤临床学方面的不断进步与提高,使我们在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了新的天地。当今时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医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在古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归纳,建立了恶性肿瘤治疗中为大家所公认的十大法则,即健脾理气法、益肺养阴法、补肾培本法、养血补虚法、清热解毒法、软坚散结法、化痰祛湿法、活血化瘀法、通腑攻下法和以毒攻毒法这十大法则,成为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法则。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实验技术的建立和提高也为中医肿瘤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实验室的研究方面同样得到证实,中医对恶性肿瘤的十大治疗法则是有其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的。因此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十大法则是以其坚实的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丰厚的临床疗效作为基石,可靠的实验结果作为发展动力的。如果能将这十大法则有机地、有序地结合,在肿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灵活运用,就能进一步提高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癌症的本质。第一节 健脾理气法脾在中医生理病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升清阳、统血液,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故称其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每个环节遭到阻断或运行不畅则产生脾的病理变化,就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变化与脾之功能密切有关。因此,健脾理气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重要地位,凡恶性肿瘤见有神疲乏力、纳食减少、脘腹作胀、形体消瘦、大便溏薄和脾虚之舌象、脉象的均可运用健脾理气法治疗,而消化道恶性肿瘤应用健脾理气方法在治疗中尤为重要。一、健脾理气法的中医理论(一)脾的生理障碍与恶性肿瘤脾主运化,运化水谷津液,素问经脉别论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是一个正常的输布过程,而这个过程发生紊乱或破坏后则产生水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水谷不能运化,致成脾虚。进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三者聚积煎熬成痰结,久之形成肿块,恶化为肿瘤。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逃逸于脉管之外的功能。脾健则血液运行如常,周而复始,输送精微于全身。然而脾的这一功能被削弱或抑制后可致成脾虚,固摄作用障碍,造成血不摄生,运行混乱,不循常道,出走于脉外。如走于肌肤经脉、五脏六腑之血不应所之处,继成运行迟滞,致成瘀血。瘀血者血之停留瘀阻,久而积之成肿块,可与痰凝,可与气结,相结相搏,恶化为肿瘤。脾主升,即脾气主升,这是和胃的降浊功能相对而言,其表现是脾的气机运动状态,故说脾以升为健。假如这样的运动状态失去平衡时,则出现该升不升,该降不降,脾气运动功能失健,使得运化和统摄作用发生了变化,气的升降运动状态发生了不平衡则出现气滞。气机不利,升降运动失司,也是脾气运动功能的衰退表现,是脾虚的一个方面,气滞则血瘀,气滞则痰结,痰瘀壅塞,形成肿块,继发肿瘤。(二)经典论述与恶性肿瘤脾胃论曰:“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生也。”此话指出了脾与气两者之间的关系与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内生”的观点。脾的生理障碍会造成诸多病理状态,从中医病理学角度看确与其有密切的相关性,当脾的生理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必然会影响到气血主化,而血的生成有赖于气,脾虚则气不能生而成气虚,脾虚令气不能行而成气滞,脾虚的同时还可以导致血的生成障碍,气虚血行无力,气滞血则停留而不行,故而气滞血瘀成肿瘤,但根本原因为脾虚。诸病源候论曰:“凡脾胃不足,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提示了脾气不足,积症丛生的观点。根据脾的功能,所引起病理状态从本质上观察均是脾虚不足导致的,脾之功能虚弱,运行不良,形成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结果。因脾虚水谷不运则生痰湿,脾虚血不固摄则外溢而成瘀,脾虚而脾气升举无力则胃气不降进而上逆,气机升降失调而气滞痰凝血瘀。脾虚气血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不能输送,肌肤不养,上述情形可见为邪实表现,但纵观其本为脾虚,虚是为本,故本虚标实。医学入门曰:“郁结伤脾,肌肉消薄,外邪搏而为肿曰肉瘤。”脾主思亦主四肢肌肉,情志失调,抑郁不快,过度紧张造成心理状态的不良,旷日长久,必伤及脾,而使脾虚。对于四肢肌肉,脾虚则不胜主之,或外邪郁之,久则使四肢肌肉不甚负担而功能衰退。这样四肢肌肉与机体通达无能,经脉失和,外邪不能随机体相流动之气搏结而成瘤。纵观上述中医理论的描绘,认识到恶性肿瘤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体内邪正消长的过程,恶性肿瘤形成的一个方面是脾虚,客邪留滞或邪毒内生是恶性肿瘤形成的另一个方面,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健脾理气法可以防治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二、健脾理气法的临床研究健脾理气法对恶性肿瘤的防治从中医理论方面所探讨的结论是有意义的,可以指导肿瘤的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上取得了疗效。健脾理气法作为中医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在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应有的重视,在肿瘤临床工作中广泛运用,累积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一)运用健脾理气法治疗恶性肿瘤上海瑞金医院扶正抗癌方(党参、生黄芪、白术、薏苡仁等),结合化疗,治疗术后晚期胃癌56例,结果年、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41.07和30.07。其疗效远较单纯姑息切除或单纯化疗显著提高,通过癌胚抗原(CEA)和血清唾液酸测定,大部分患者病情稳定。临床研究表明,健脾理气中药具有调节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张书林报道,用健脾理气法为主方剂(黄芪g,半夏g,柴胡g,西洋参10g,神曲10g,香附10g,陈皮g,升麻g,甘草g,白及g,参三七g,鱼腥草20g,川贝母20g,全瓜篓20g。)治疗肺癌42例,结果:显效(症状消失,线复查病灶明显好转,存活大于年)10例;有效(症状减轻,线复查病灶得到控制或发展较慢,存活大于年)18例;无效14例(均于年内死亡),总有效率为66。江西龙浩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方法治疗35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对脾胃虚弱,正气亏损者,用以健脾益气、扶正补虚治则,药用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黄精、旱莲草等,对照组以化疗为主,经随访后,结果显示应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者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潘明继对260例晚期大肠癌进行规范性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途径,根据病情不同分别施以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或仅行改道术。术后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和化疗,中医治疗以中医辨证为主线,化疗期间采用扶正健脾汤辨证加减,部分配合放疗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扶正养阴汤辨证加减,在各种攻伐疗法的休止期或后期的巩固治疗则采用扶正解毒汤治疗,治疗结果为期,期,期年生存率分别为80.50、56.12、21.73,平均年生存率为52.70,以上各项生存率及疗效均较同期国内采用西医治疗者为优。郭志雄对3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采用薏苡仁60g,生晒参10g,黄芪15g,白术g,灵芝10g,参三七10g,猪苓15g,山慈菇15g,山豆根15g,丹参30g,败酱草30g,无花果15克组方中药加化疗治疗,与31例单纯化疗的对照组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体力状况好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31.4个月)长于对照组(18.0个月)(P0.01);治疗组生存率(、年分别为100、82.4、67.5)高于对照组(、年分别为89.7、61.2、41.3)(P0.05);治疗组复发率(21.05)低于对照组(48.3)(P0.05);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经治后免疫功能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此较,其免疫调节,抑瘤,抗复发,生存期延长等均优。邱佳信等在对胃癌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将14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运用随机分层配对法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予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白扁豆等健脾理气为主中药治疗,西药组予MMF方案(MMC、MTX、-FU)化疗,中西医结合组予健脾理气中药加MMF方案化疗。结果显示为中药组、年生存率分别为82.44、64.49、37.72,西药组分别为41.39、27.59、7.62,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为79.62、61.44、40.84,经统计学处理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生存率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中药组中位生存期23.5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为24.0个月,西药组为8.0个月,且中药组生存质量较西药组明显提高,生存质量ECOG评分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0.05)。邱佳信在晚期肝癌治疗中,运用健脾理气为主中药治疗123例患者,一年生存率为32.5,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的97例,一年生存率仅为13.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0.05)。(二) 运用健脾理气法减轻化疗副作用健脾理气法的应用除有治疗恶性肿瘤作用外,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健脾理气中药可以减轻化疗的副反应,纠正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提升白血球,提高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作用。北京市中医医院以健脾益气方治疗脾虚型癌肿16例,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陈皮。结果显示患者脾虚症状改善,血红蛋白上升,小肠吸收功能提高(0.01),消化道排空速度改善(0.01)。 陈建中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扶正与攻消中药及西药在治疗胃癌对白细胞的影响中认识到,利用健脾益气中药配合适量补肾中药扶正,血象下降缓慢,波动小,骨髓增生受抑轻,同时其他消化道及全身毒副反应亦较轻,是西药升白药物所不及。西安市雁塔区肿瘤医院李明瑞自拟扶正汤加减,结合化疗治疗68例晚期癌症病例,药用黄芪30g,茯苓30g,白术12g,木香g,丹参30g,杞子20g,制首乌15g,当归12克。结果显示:显效22例(服药后症状在一周内明显改善,血象持续稳定,化疗按期结束,白细胞大于5000/mm3,血红蛋白大于10/ml);好转28例(服药后症状有所改善,化疗期间中断的时间不超过一周,白细胞大于4000/mm3,血红蛋白大于9/ml);稳定13例(服药后症状无好转,也未见加重,化疗勉强进行,白细胞小于3500/mm3,血红蛋白小于8/ml);无效例(症情继续恶化,不能进行化疗,白细胞小于3000/mm3,血红蛋白小于6/ml)。总有效率93,观察表明,本方有明显的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症状的作用。王桂锦等研究表明,运用健脾理气中药合并化疗治疗胃癌61例,单纯化疗40例作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因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减少(0.05),治疗组化疗完成率95,对照组78(0.01)。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率以对照组为高(0.01)。研究提示健脾理气中药可提高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力。黄兆明等用健脾为主中药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43例,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茜草双脂组(0.01)。王瑞平报道,用健脾中药治疗胃癌和食道癌化疗毒副反应40例,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淮山药、鸡内金等。结果健脾中药对改善食欲,减轻恶心和呕吐的反应有明显的效果(0.05)。服用健脾中药者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率亦较低。三、健脾理气法的实验研究健脾理气法在中医理论上对脾虚型的恶性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依据中医理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上采用健脾理气法则对恶性肿瘤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成果。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利用现代成熟的技术和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健脾理气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健脾理气法临床成效的合理性,并初步探讨了健脾理气法的实质和作用机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一) 对恶性肿瘤的阻断和抑杀作用邱佳信等以肿瘤成因多阶段学说作为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结合点,在细胞突变和细胞介导突变等体外实验中证明某些健脾为主的单味中药和健脾复方具有明确的反突变、反启动作用。白术、太子参、黄芪等健脾单味中药在实验中对所形成的79细胞集落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0.05)。健脾复方太四君汤(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甘草)能够抑制-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引起的对正常大鼠胃细胞和人相对正常胃细胞介导的79细胞突变,但不能抑制胃癌细胞介导的细胞突变。应用石胆酸(Lithocnlicacid)和TPA(12-o-tetradecanaylphorbol-B-acetate)作用启动子,以“代谢合作”(metabolic cooperation)作为模型,发现白术、茯苓、太子参、太四君汤、四君子汤等某些具有健脾作用的单味中药和复方具有反启动作用。于尔辛用大黄脾虚模型小鼠接种小鼠肝癌腹水癌HAC后用党参、白术、茯苓、八月札等健脾理气中药治疗,健脾组和脾虚组比较,显示出一般状态好,食欲佳,活动正常,恶病质出现晚,生存期长,健脾组生存期16.53.1天,脾虚组则为12.33.9天,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0.05)。王冠庭用健脾为主中药治疗艾氏腹水瘤BALB/C小鼠并对照分析,中药组较对照组存活率显著提高,治疗组腹水中正常细胞数明显多于癌细胞,对照组则相反。邱佳信等建立了国际通用胃癌模型ENNG致皮革狗胃癌模型,模拟临床治疗,将致癌狗随机分为健脾理气为主的中药组和化疗组,化疗组采用MMF方案,中药组狗的中位生存期为428天(=),化疗组狗的中位生存期为246天(=),中药组狗的生存期比化疗组的狗明显延长(0.05)。周阿高等对中晚期胃癌有较好疗效的中药复方扶正抗癌方进行实验研究,方剂组成为党参、生黄芪、生白术、生薏苡仁、仙鹤草、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石见穿等。实验研究将人体胃癌细胞株(SGC-7901)接种于裸鼠背部造成肿瘤模型后分为三组,对照组每天每只裸鼠口服生理盐水0.5ml,中药组每天每只裸鼠口服扶正抗癌方0.5ml,化疗组每周每只裸鼠腹腔注射-FUmg,周为一疗程。结果显示,中药组与化疗组抑瘤率分别达到39.2和6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中药组裸鼠平均体重明显高于化疗组平均体重和对照组平均体重,表明扶正抗癌方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而无明显毒副作用。为进一步观察其对胃癌细胞有无直接抑制或杀伤作用,采用体外培养的MKN-45,MKN-28及SGC-7901三种胃癌细胞株,拟扶正抗癌冲剂配制药液(161.5mg/ml)的不同稀释液,对三种胃癌细胞进行体外观察。结果该药对三种胃癌细胞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低分化MKN-45胃癌细胞抑制作用最明显,在1:2稀释度48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74.7,持续到120抑制率仍在7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在电镜下观察到被抑制的MKN-45胃癌细胞发生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水肿,胞浆脂肪空泡样变性,核仁缩小的变化。表明扶正抗癌冲剂对MKN-45低分化胃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并能使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二) 对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防治作用邱佳信等用健脾中药治疗C57小鼠Lewis瘤的肺转移,白术组转移灶4.53.07个,对照组为18.134.52个,(0.05)。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用裸小鼠脾包膜下接种人胃癌细胞SGC-7901作模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服用健睥药为主的中药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三十天后处死动物,观察转移情况,对照组中转移率为83.33,中药组为16.17(0.05)。肝转移灶数中药组为0.1690.371个,而对照组为2.3332.057个(P0.05)。中药组无肺转移,而对照组为33.33。腹膜种植转移灶,中药组为0.5000.576个,而对照组为2.6671.954个(0.05)。中药组腹水出现率为16.67,对照组为83.33(P0.05)。申屠瑾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为主治疗小鼠肉瘤180腹水癌细胞静脉接种,小鼠Lewis肺癌皮下接种,发现健脾中药具有抑制血行转移和肺转移的作用。汤铭新用党参、白术、杞子等健脾为主中药治疗小鼠前胃癌FC,通过对Lewis肺癌的血行转移治疗显示转移灶数中药组为10.53.5,对照组为42.713.5(0.05)。另外对宫颈癌U14治疗,中药组淋巴结转移率25,对照组55(P0.05)。(三) 对恶性肿瘤化疗的增效作用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汤铭新用党参、白术、杞子等健脾为主中药治疗小鼠前胃癌FC,中药组抑瘤率为14.6,CTX2mg组为26.8,而中药加CTX2mg组则为51.2(P);但不能增强ADM抗小鼠-180和肝癌细胞的作用(值)。提示固本抑瘤号方的增效作用要求的剂量是在60-120gKg-1/。(四)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潘明断等对103例胃癌病人分别于手术前后,化疗期间及化疗后予扶正健脾汤,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麦冬、木香、黄芪、陈皮、鸡内金等,并与单纯手术及化疗组对照,结果表明服用扶正健脾汤的病人细胞亚群中的辅助细胞、NK细胞数量和转化能力明显提高。中药对荷瘤小鼠淋巴结、脾的IgG,IgM合成和淋巴细胞向浆细胞转化有增强作用,同时有36的抑瘤作用。郑坚等对153例进展期胃癌的一些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检测探讨与脾虚的关系,将153例病例按脾虚积分评分分为轻度脾虚组和中重度脾虚组。结果显示中重度脾虚组和轻度脾虚组相比较,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下降,白细胞、血小板、血沉则上升,C3、C4、IgA上升,CD3、CD8下降,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明用半定量化确定的不同脾虚程度其这些指标的测定有不同的结果,这给健脾益气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空间,从不同的侧面提示健牌益气法的重要意义。廖世新在小鼠脾虚荷瘤-180模型上,用黄芪、白术、淮山药、大枣等健脾益气中药结合DDP化疗,并与单纯中药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结果化疗配合中药组NK细胞、IL-活性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0.05)。姚淮芳将28例进展期胃癌术后病人中药加FM化疗组和胃复安、VitB6加FM化疗组比较,中药组以健脾药物为主。结果显示,胃复安、VitB6加FM组化疗结束后CD4、CD4/CD8较之术前明显下降(0.05),而中药加FM组无明显变化。化疗后两组间比较,胃复安组CD4、CD4/CD8和NK细胞明显降低(0.05)。故认为健脾药物能通过增强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缓解化疗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对化疗期间细胞免疫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围绕中药对NK细胞、LAK细胞和IL-2活性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某些中药提取成分能增强LAK细胞活性,更多的中药则能提高细胞活性或促进IL-产生。卢雯平等将90只移植小鼠前胃癌瘤株的615系小鼠随机分成三组,即养胃抗瘤冲剂组、化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动态观察肿瘤生长的不同阶段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肿瘤生长的早期、中期养胃抗瘤冲剂组抑瘤作用较强,相应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亦强。红细胞可促进NK细胞活性,中药组尤为明显,表明具有健脾功能的养胃抗瘤冲剂可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而提高NK细胞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郑坚)参考文献1.印会河等.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李佩文等.中西医临床肿瘤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351413.龙浩等.中药治疗晚期大肠癌远期疗效分析.江西中医药,1996,27(4):324.潘明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260例中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6,37(4): 218220。5.郭志雄.扶正抑瘤汤在大肠癌术后治疗中的作用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5(1):1013。6.邱佳信等.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中医杂志,1992,33(8):2325。7.邱佳信等.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方剂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5):2752778.王桂锦等.益气健脾口服液合并化疗治疗胃癌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616639.黄兆明等.健脾补肾方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江西中医药,1995,26(6):202110.王瑞平等.健脾益气治疗胃癌食道癌化疗毒副反应40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5):4711.邱佳信等.健脾补肾中药对肿瘤成因多阶段学说中起始和启动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1993,8(5):161912.于尔辛等.健脾理气合剂对荷瘤脾虚模型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4):464813.王冠庭.健脾为主中药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2):71271614.周阿高等.扶正抗癌方治疗移植性人体胃癌裸鼠实验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7,14(3):181915.王冠庭等。扶正抗癌冲剂对体外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3):14814916.邱佳信等.中医中药对肿瘤预防作用的探讨.中医杂志,1993,34(9):560561。17申屠瑾等.健脾补气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杂志,1986,(12):4243。18.汤铭新等.健脾益肾冲剂对化疗药的减毒作用和抗转移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9):54919邱佳信等.健脾中药防治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作用原理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6):454720.潘明断等.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规律的探讨.中医杂志,1994,35(3):15916121郑坚等.进展期胃癌的脾虚和实验室检查相关性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8):22.谢冰芬等.固本抑瘤号方对抗癌药物的增效作用.癌症,1996,15(3):18118323.姚淮芳等.健脾化生汤对胃癌术后化疗期间细胞免疫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3):13814024.廖世新等.健脾扶正法对脾虚荷瘤化疗鼠NK、IL-2活性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6,23(5):235237。25.郑玉玲等.中西医肿瘤诊疗大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5326.卢雯平等。.养胃抗瘤冲剂治疗胃癌的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6,2(6):450452 第二节 益气养阴法气在中医学概念中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具有推动、营养、气化、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比如正气就是人体内重要的抗病物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阴是相对于阳而言的中医概念,阴液也是人体内的基本生命物质,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的状态必然是体内阴阳平衡关系的失衡,而阴液的亏损更较为多见。朱丹溪倡言“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恶性肿瘤病人,较多见到神疲乏力,午后低热,夜烦不眠,舌红苔剥脉细之征象,故益气养阴法在中医中药诊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气、阴的盛衰与五脏都有关,尤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一、益气养阴法的中医理论(一)气的生理功能异常与恶性肿瘤1.肺的生理障碍与恶性肿瘤肺在中医脏象学说中是五脏之一,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肺的功能体现在其宣发和肃降上,且肺主气,司呼吸,又能通调水道,朝百脉。肺主宣发肃降,这是其它功能的基础。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将气血津液布散至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肤,无处不到。排出体内的浊气,宣发卫气于肌表,抵御外邪;吸入清气,以保证人体之气的产生,并将代谢后无用的水液“下输膀胱”。若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等病理变化,一则自然界清气不能入内,影响正气的形成,二则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积聚体内,损伤正气,终使恶性肿瘤的生成。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通过呼吸功能,吸入自然界清气,与先天的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人体之气。若主气,司呼吸功能障碍或减弱,人体之气无法形成或形成气虚,则导致正气无力抗邪或气机运行障碍出现气滞,进而影响到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久之形成癥块,恶变为肿瘤。肺有通调水道之功,肺对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调水道功能正常,则水液运行、代谢有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得以保持,若此功能失常,汗、尿等代谢物不能正常排泄,势必停于体内,聚积而成痰、饮,日久而成癥块。肺朝百脉,是言肺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此功能一旦受到影响,血液的运行必发生混乱,造成血液瘀滞,体内清浊交换异常,浊邪停留于体内与痰、饮、瘀血相结,日久则形成肿瘤。2.脾的功能衰弱与恶性肿瘤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若脾健则气血化生充分,机体有充足的抗病物质,并维持生命物质和内环境的稳定;若脾失健运,则营养物质吸收困难,抗病能力下降,水液也不能布散而停滞于体内,产生痰、湿、饮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与瘀血互结,形成肿瘤。3.肝的生理功能障碍与恶性肿瘤肝脏功能主疏泄和藏血。肝调畅气机和情志,分泌和排泄胆汁,并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和血、津液的运行。若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病人胁肋胀痛,肠鸣腹泻;分泌和排泄胆汁失常,则生黄疸;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还可导致血行不畅,引起血瘀,形成癥积肿块。若肝脏藏血功能失常,则肝血虚,肝阴愈虚,症见低热口干,舌红苔光,胁肋刺痛,头晕目眩,爪甲青紫等。恶性肿瘤患者病至晚期常可见到肝血虚、肝阴竭等临床表现。4.肾的功能衰弱与恶性肿瘤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阴阳乃全身阴阳的根本。恶性肿瘤病人疾病常缠绵不愈,“久病及肾”,最后必造成肾中阴阳的衰竭。肾主全身水液代谢,若肾虚全身水液代谢失常,则水液泛滥,症见全身水肿,或水液停聚于身体某处,症见胸腹腔积液,或单见下肢水肿。代谢失常之水液成为痰饮之邪,与瘀血等相互影响,日久形成肿瘤。临床上常见到病至后期病人表现出虚弱消瘦,颧红戴阳,五更泄泻,脉微欲竭等症,多提示预后不良。(二)阴液的病理变化与恶性肿瘤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状态得以保持的基础。阴阳一方有偏盛偏衰,则人体阴平阳秘状态被打破,导致疾病发生。阴虚则生内热,消灼津液,炼液成痰,痰阻气机,气滞更易生痰及湿浊,并致血瘀,痰、瘀、湿浊与热毒相搏,形成肿瘤。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病程较长,缠绵日久,最易耗损阴液,阴耗则阳动,阳无阴制,轻则虚热内生,重则妄动生火,更加消灼阴液。所谓“阴虚则內热”,恶性肿瘤病人常见不规则低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唇赤颧红,尿黄量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皆是阴液亏损,虚火内生的表现。至于恶性肿瘤晚期,真阴亏耗,颧红如妆,舌红而光,虚阳浮动,病人兴奋多语,夜卧不眠,阴阳离绝之时则病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三)经典论述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指出虚火内热的产生皆是由阴虚引起。阴虚是内热产生的病理基础。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指出肺痿的发生与肺热叶焦,重亡津液有关。肺癌患者临床晚期见到咳嗽,咳痰量少,咳血痰,发热,消瘦,呼吸功能日渐衰弱,这些临床表现都是与气阴两虚有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指出治法中应兼顾外感和内伤,祛邪时不忘补,补益时不忘散邪。临症指南医案肺痿门:“肺痿一症,概属津枯液燥,多由汗下伤正所致。夫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亡而气竭也。金匮治法,贵得其精意。大意生胃津,润肺燥,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清火热,以复肺之清肃。故外台用炙甘草汤,在于益肺气之虚,润肺津之燥。千金用甘草汤及生姜甘草汤,用参甘以生津化热,姜枣以宣上焦之气,使胸中之阳不滞,而阴火自熄也。”二、益气养阴法的临床研究益气养阴法在中医药辩证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不但用于肺癌的辩证施治,对于其它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鼻咽癌、胃癌等,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以及与放疗、化疗联合应用,减少放、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国内学者也作了较多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一)益气养阴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调节作用扬州市中医学院邹大同等以恶性肿瘤患者52例,分为益气养阴方加化疗组(30例)及单纯化疗组(22例)。其治疗前测得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数值均低于正常健康人组(P0.01)。中药加化疗组治疗后OKT3及OKT4明显提高(P0.01),OKT4/OKT8比值也有提高(P0.05),和单纯化疗组对照,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普遍低下,经益气养阴方合并化疗后得到改善,提示该复方对人体T细胞网络有良好的正向调节作用。上海长海医院凌昌全以益气养阴方对68例晚期癌症患者(其中呼吸系统肿瘤18例,消化系统肿瘤24例,乳腺癌12例,其它部位肿瘤14例)分为气阴两虚型和非气阴两虚型进行治疗,并分别检测了两型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益气养阴方具有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和巨噬细胞毒效应、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NK细胞杀伤活性等作用。作者认为益气养阴方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可能是全面调动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从而发挥抗癌效应,延长病人生存期。苏州市中医院李涌健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病人30例,其中鳞癌15例,腺癌15例,结果显示益气养阴法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治疗后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93.3%和66.7%,高于化疗组的53.3%和26.7%;在提高晚期肺癌生存质量方面,中药益气养阴法治疗优于COF方案和MOF方案化疗;对晚期肺癌的瘤灶稳定率优于化疗组。观察到中药益气养阴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外周血的总T细胞(OKT3),辅助性T细胞数(OKT4)有明显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加。探讨中医益气养阴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优于COF方案和MOF方案化疗的机理是提高机体免疫监视效应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杀伤肿瘤细胞,调节环核苷酸含量,抑制癌细胞分裂增殖。上海市中医院王维平以扶正养阴方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显示:(1)中药扶正养阴方可促进晚期肺癌患者体内的NK活性,该项指标升高明显的患者,其机体的一般状况(包括生存质量、A/G比值、肺功能)都有明显改善。(2)中药扶正养阴方可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在提高患者的白球蛋白比值、增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肺功能等方面均发挥积极的效果。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陈斌、河南省肿瘤医院邵梦扬通过益气养阴汤合并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明了益气养阴汤能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扶正而不助邪”的中医药治癌特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齐聪、刘爱武观察益气养阴煎合化疗对卵巢癌T细胞亚群的影响。试验中将59例卵巢癌患者,分为益气养阴煎加化疗组(30例)及单纯化疗组(29例)。治疗前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除OKT3基本正常外,其余各项数值均低于正常健康人组(P0.01)。经服益气养阴煎合并化疗后,OKT4及OKT4/OKT8比值明显提高(P0.01)。说明卵巢癌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益气养阴煎合并化疗有助于提高卵巢癌患者的机体免疫状况。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周建华等以参脉液联合氨基酸治疗胃癌围手术期病人。认为胃癌及手术,对病人的打击较大,对于疾病的预后极为不利。氨基酸具有减少肌肉分解、供能、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作用;参脉液具有增强体质、补气养阴的作用,能保护人体T细胞功能,使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保持较正常状态。二者合用,则利于疾病的克服,比单用一种更具优越性。(二)益气养阴法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的作用 1.益气养阴法治疗肿瘤性发热蒋益兰等自拟益气养阴,凉血化瘀之参羚退热煎观察治疗共76例癌性发热患者, 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消炎痛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4.6%,优于对照组(60.0%),P0.05,停药后体温回升率,观察组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48.1%),P0.01。提示参羚退热煎治疗癌性发热疗效肯定。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李力强、周崇伦以益气养阴法为主,配合口服萘普生治疗恶性肿瘤晚期非感染性发热43例,其中肝癌14例,肺癌7例,脑肿瘤6例,急慢性白血病5例,胃癌4例,结肠直肠癌及恶性淋巴瘤各2例,骨肉瘤1例。结果显效31例(72.09%),有效9例(20.93%),无效3例(6.97%)。退热时间0.56.5天,平均2.5天。一个疗程后,平均体温37.51.0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益气养阴法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的作用上海曙光医院万华总结了陆德铭在中医外科临床上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乳腺癌术后气阴两亏的患者。认为手术、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损伤,使脏腑功能减退,耗气伤阴,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而邪气流连,造成正不胜邪,易复发、转移。故在治疗上须扶正,祛邪不可伤正气。山东中医药大学马苓云、唐由君针对肺癌多气阴两虚,热毒痰瘀内结的病机特点,拟定益肺养阴为主之益肺胶囊,与化疗药物配合治疗中晚期肺癌32例,与单纯化疗组30例对照。结果表明中药加化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病灶稳定率、免疫指标、外周血象等方面显著优于化疗组。江西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王晓用中药益气养阴为主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8例,结果生存期最短为8个月,最长5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6.22个月,其中位数生存期为3.53个月,中药治后中位数生存期为7.6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77.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唐由君、顾振东等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52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化疗多应用HOAP方案,中药常规应用益气养阴方。结果,完全缓解109例,完全缓解率71.71%;部分缓解28例,部分缓解率18.42%,总缓解率90.13%。完全缓解的患者生存期1225475天,平均634天。湖南医科大学陶正德用益气养阴方防治鼻咽癌放疗中咽部粘膜反应27例,并以27例采用常法治疗的同类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咽部粘膜反应平均初发时间为21.65.8天,对照组为12.33.6天(P0.01);放疗结束时的咽部粘膜反应程度在二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2)。提示益气养阴方具有延缓鼻咽癌放疗患者咽部粘膜反应发生时间、减轻反应程度的作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连华等应用益气养阴汤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中放组138例,五年内复发16例(11.59%),单放组134例,五年内复发51例(38.06%),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五年内中放组因复发而死亡的人数明显少于单放组,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的三年及五年以上生存率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作者认为益气养阴汤方剂中大部分药物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是减少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的原因之一。三、益气养阴法的实验研究益气养阴法在临床实践上取得的疗效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随着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运用现代实验技术深入地研究益气养阴法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原理,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理论,为中医药学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一)益气养阴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罗长义以Lewis肺癌小鼠为动物模型,观察益气养阴中药治疗肿瘤情况:益气养阴法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体重,具有减轻和延缓恶病质的产生、发展,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抗转移作用;提高荷瘤宿主的免疫功能,升高NK细胞、LAK细胞的杀伤活性。与化疗药物合用加强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抗转移作用,减轻化疗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其疗效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提高宿主的一般状态,升高和恢复受抑制的免疫功能,间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沈阳解放军第202医院王者仁等将Lewis肺癌瘤株注射于C57BL/6小鼠皮下,用60Co-射线照射小鼠,观察小鼠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益脾养阴方对其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放射组免疫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益脾养阴方组各项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1)。研究结果提示益脾养阴方能拮抗射线对免疫功能的损伤,起到了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苏州中医院李涌健观察了益气养阴方对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作者以Lewis肺癌小鼠为模型,随机抽签法分为中药组、中药加环磷酰胺(CTX)组、CTX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测脾脏总T细胞,NK细胞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观察结果显示中药益气养阴方治疗后,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荷瘤小鼠的总T细胞数,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并能够缓解小鼠免疫效应细胞活性的降低程度。提示中药益气养阴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应和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其主要作用机理可能是益气养阴方依靠提高荷瘤机体的免疫效应细胞和功能来发挥抗肿瘤效应。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王维平对扶正养阴方进行免疫学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扶正养阴方的抗肺癌效果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通过IFN-、NK途径来实现的,在促进NK活性方面,扶正养阴方各药间有协同作用,并有一最适作用浓度;作者认为扶正养阴方与IFN-合用可能会增强对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院刘宇龙等以肺瘤平消煎(由沙参、麦冬、黄芪、太子参、重楼、女贞子、桔梗、浙贝、白术、白花蛇舌草、人参、蒲公英、全瓜蒌、水蛭、全蝎、蜈蚣组成)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瘤率达45.36%,对Lewis肺癌自发肺转移抑制率为53.99%,对Lew is肺癌小鼠生命延长率为47.04%,同时研究显示该方剂对因荷瘤导致低下的脾NK细胞活性有较好的恢复作用。提示肺瘤平消煎在抗癌抑瘤的同时亦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山东中医药大学李震等用中药益气养阴方煎剂对实验性肿瘤小鼠灌胃,小鼠体重、胸腺重、脾脏重增加,抑瘤率达53.34%,生存质量明显好转,血浆cGMP明显降低(P0.001),cAMP/cGMP明显升高(P0.001)。实验表明该益气养阴方抗肿瘤的作用是通过调整环核苷酸比值,增加机体免疫力而达到促分化和抑制肿瘤生长而实现的。山东中医药大学董军等以L7212白血病小鼠为模型,观察益气养阴方诱导癌细胞分化的细胞形态学变化。观察显示益气养阴组静脉血核细胞数较造型组明显减少,油镜下可见有核细胞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白细胞数及瘤细胞百分比都较模型组显著降低;骨髓象观察显示益气养阴组骨髓增生大致正常,原始及早幼阶段细胞显著减少,中幼和晚幼阶段细胞比例趋于正常,与模型组相比瘤细胞百分比下降十分明显。(二)益气养阴法对实验动物模型病理和癌相关基因的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邹奎昌等应用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模型,动态观察养阴方和清解方在与黄曲霉毒素B1同时使用及在明显癌前病变出现后使用时,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中药方对黄曲霉毒素B1所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过程中的肝细胞核变异及内质网脱颗粒等有一定防止或阻断作用。提示两中药方对黄曲霉毒素B1所致的肝细胞癌变过程或肝癌前病变有防治或阻断作用,进而减少或推迟了肝癌的发生23。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中心胡义杨等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大鼠肝癌为模型,通过病理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生化、细胞周期动力学等观察,探讨养阴柔肝法对肝癌的防治作用。结果显示中药组癌前期的异型性变及成癌期的癌变程度较模型组轻,同时其AFP阳性区、GGT阳性灶及肝组织GGT、GST活性较低;中药组DNA合成期(S)细胞增多的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提示养阴柔肝法对DEN诱发动物肝癌有一定的阻抑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肝细胞DNA合成有关。上海岳阳医院王晓素以DEN诱发大鼠肝癌为模型,观察肝癌癌前期(14周)和肝癌形成期(20周后)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GGT组化及AFP免疫组化的改变,以及养阴柔肝方防治肝癌的作用。养阴柔肝方能抑制肝癌癌前期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延缓肝癌的形成。上海长征医院许玲应用人肺腺癌LAX-83裸小鼠模型观察益肺抗瘤饮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发现其抑瘤率为45.59%。并且益肺抗瘤饮组的Ki-67阳性率低、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数减少,有统计学差异。益肺抗瘤饮组c-myc蛋白表达、P53蛋白表达发生了改变。说明益肺抗瘤饮的抑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癌基因的表达,直接影响癌细殖而实现的。(赵海磊)参考文献:1.邹大同.益气养阴方合并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4;10(3):162.凌昌全.益气养阴方对68例晚期癌症患者免疫监视功能的影响.黑龙江中医药,1992,(2): 203.李涌健.益气养阴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1): 10144.王维平.扶正养阴方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江西中医药,1997,28(2): 245.陈斌,邵梦扬.益气养阴汤合并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26例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046.齐聪,刘爱武.益气养阴煎合化疗对卵巢癌T细胞亚群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 1287.周建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