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完.doc_第1页
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完.doc_第2页
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完.doc_第3页
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完.doc_第4页
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A ThesisSubmitted in Partial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M.A. Degree in LawByTang FengPostgraduate Program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Hua Zhong Normal UniversitySupervisor: Tang KejunAcademic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Signature_ApprovedMay,2007中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人以及动物等漠视生命的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是这样。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已经展开。然而,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更是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开展的迫切需要,对它的研究,可以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原则的构建,是建立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对象特征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建构也是如此。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一方面要分析大学生的生命特征,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先了解生命的含义、构成以及一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要对大学生生命的特征进行具体的揭示。本文从身体特征、心理(精神的)特征、社会性特征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生命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另一个依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态度目标和技能目标。在分析大学生的生命特征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有存在性原则、幸福性原则、情感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体性原则、超越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这些生命教育的原则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兴未艾。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在科学的生命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提供保证。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生命特征;生命教育原则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treating life with indifference such as committing suicide, hurting person or animals have frequently seen on the newspaper, which make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As a new education idea, life education is in the originally stage in china. So is the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has already spread out in practice. However,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is very weak,especially on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a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It perfects the theory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 on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actice. It is urgent for us to have a research on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It can strengthen the actual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To construct education principle, we must study the education targe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 object. There is no excep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We must analyze the lif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 and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n the target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Before analyzing the lif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 we need to know import、formation and generality characteristic of life. The lif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body characteristic、psychological (vigorous) characteristic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has three targets: cognition target、 attitude target and skill attitude. These three targets are another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at the end, 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f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 and the target of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These nine principles are existence principle、happiness principle、emotion principle、life principle、subject principle、supreme principle、 practicality principle、entirety principle and open principle. These principles are not isolated with each other, but are mutual connection. They have composed a organic overall.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is to be in the ascendant in practic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of life education, we hope colleg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to be able to get real actual effect, and provides guarantee to the college student for their happiness life in future.Keywords:college student;life education;the target of life education;lif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the principle of life educationIV 目 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引 言1(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现状分析2(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4一、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重要意义5(一)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5(二)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开展6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构建的依据9(一)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特征9(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21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25(一)存在性原则25(二)幸福性原则28(三)情感性原则29(四)生活化原则31(五)主体性原则33(六)超越性原则37(七)实践性原则39(八)整体性原则41(九)开放性原则43结 束 语46参考文献47致 谢50引 言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活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家爵因琐事残忍杀害宿舍6名同学;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一周之内有4名学生接连跳楼自杀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学子因自杀走上不归路。相关统计显示,从2006年初到2006年11月,北京高校因自杀身亡的学生已有9名。叶铁桥等,抑郁症,大学校园里的一大杀手,中国青年报,20061127。近年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自杀、伤人或者伤害动物等漠视生命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这种现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的,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离开了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生命对于教育而言具有本体论的价值,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这些事件再一次警醒我们:现有的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注不够,没有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对生命和死亡形成正确的认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教育界开始倡导生命教育,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展的活动。王煜、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0期,53。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研究以来,特别是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创导生命教育思想以来,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已经颇有成效。但在我国内地,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在理论方面还很滞后,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实践中,大学生生命教育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只在一些高校进行了试点和实施,其效果自然难以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犯罪等现象使我们生命教育的加强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要有正确原则的指导。原则是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8。生命教育的原则就是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体现生命教育客观规律的、生命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是生命教育主体在生命教育规律的指导下,为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指导着整个生命教育活动,最能体现生命教育的本质,贯穿于生命教育的全过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中,生命教育原则既是反映生命教育基本规律的基本原理,又是对生命教育实践具有直接指导和应用作用的方法论。它具有双重性质,作为基础理论,同时又具有实际应用的性质。它是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能够实现生命教育原理向生命教育方式方法的全面转化,进而指导整个生命教育实践。因此,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对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现状分析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在国内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当前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实施途径),一些专家学者发表了一些论文和专著,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组织编写了一些教材。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各自分散的,没有系统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据笔者从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从1999至2007年,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题的相关文章,只有不到50篇,而且重复研究论述的比较普遍。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这一重要理论的研究,内容就更是少见,只有几篇文章和著作提及,没有见到专题的研究。我们只能在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文件中可以看到生命教育的一些实施原则。(1)论文和专著对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路晓军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生命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应遵循的原则: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相统一的原则;物质追求和生活追求相平衡的原则;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他还提出了遵循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原则应该反对的错误倾向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他的研究对象直接针对大学生,这也是学者研究中唯一针对大学生的。只是在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他没有进行论述。河南大学的刘济良对生命教育原则论述最为详尽,在他的专著生命教育论中,提出了生命教育应遵循的七大原则:幸福性原则、超越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体际原则、人文思维原则、生活化原则、体验性原则。他旁征博引,较多的运用西方哲学和教育理论对这些原则的内涵和实施措施进行了深入论述,从他的表述中可知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 上海师范大学的燕国材在生命教育的原则一文中认为20多年的教育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如主体性、和谐性、发展性、个别性、创造性、成功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基本上是适用于生命教育的,在此基础上,他又分析了生命教育本身具有的几个重要的特殊的原则,即存在性、民主性、自由性原则等。他分别阐述了各条原则的具体含义。对主体性、和谐性、民主性、成功性原则,他除了论述其在一般教育中的含义外,着重论述了其作为生命教育原则的特殊含义。对存在性、民主性、自由性原则,他从中外哲学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但从整篇文章中看不出他的研究针对的具体对象,只是从其对民主性原则的阐释中所举事例为中小学生的情况来看,其针对的可能是中小学生。他也没有提出实施原则的具体措施。东北师范大学的陈茉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分析与教育引导中提出了生命价值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人文思维原则、生活体验原则。她研究的对象为青少年,她对生命教育原则的论述相对简单,只对其含义进行了阐述,对于贯彻的具体措施,只有整体上的粗略论述。(2)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制定的一些具体的文件中包含的若干中小学生命教育原则相关论述黑龙江省发布的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jyxw/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90.中提出了实施生命教育遵循的五大原则:分层推进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帮教与自助、互助相结合原则;与学生身心发展一致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原则。上海市委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eis/news/show.asp?id=1128.中认为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遵循以下原则: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湖南省教育厅印发的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web/0/200510/23093254937.html.中也提出了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突出重点、尊重差异的原则;整合资源、协调力量的原则。政府文件中提出的原则大都比较具体,其对象明确针对中小学生。虽然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各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是这些文件中的一些具体措施,还是对我们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有很大启发。以上研究尽管可以作为借鉴,但它们还存在一些局限。这些研究针对的对象以中小学生居多,直接涉及大学生的很少。同时,在这些研究中,都对原则的含义进行了论述,但是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的论述很少,即使有也是很简单的论述。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对它的内涵、构建依据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就是从这些研究现状出发,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研究缺失这个问题,力图从大学生生命特征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两方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主要是建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从分析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重大意义出发,从两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一是从一般的生命特征出发,分析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命特征,作为构建生命教育原则的一个重要依据;二是分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将其作为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搜集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原则、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现状的相关资料,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确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2)经验总结法: 针对生命教育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现状研究的一些情况,分析其可取之处,并找出其不足,为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提供借鉴。(3)观察法: 观察现实中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了解大学生的个体以及群体的生命状态和特征,对大学生生命特征进行准确、全面、客观的判断和揭示。一、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重要意义青年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朝气、最具创造性和生命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生命教育必须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当前,生命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实践开展方兴未艾,然而频频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伤人、犯罪等漠视生命的事件不容我们等待,这就要求必须加快理论研究的步伐,以便为生命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紧迫性。(一)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生命教育的原则就是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体现生命教育客观规律的、生命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者依据生命教育的目标,结合教育对象大学生本身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选择生命教育的方法,最终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指导着整个生命教育实践,贯穿于生命教育的全过程,最能体现生命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宗旨。在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中,生命教育的原则与其他理论有着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它体现了生命教育的规律,是生命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教育者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选择生命教育的方法,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实现生命教育目标的准则。首先,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的研究。生命教育的目标是生命教育的指南,它是生命教育原则构建的依据。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生命教育的原则是依据生命教育的目标而制定的,是生命教育目标的直接反映,它的科学性和准确程度关系到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中,生命教育工作者只有依据反映了生命教育客观规律的生命教育原则,并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安排调整,才能保证整个生命教育教育活动按照客观规律进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将最终保证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对大学生生命特征的把握。大学生的生命特征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构建的重要依据,生命教育原则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大学生生命特征的准确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生命教育原则的实施程度和效果,可以反映出生命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生命特征的把握程度。生命教育工作者根据在教育原则指导下的生命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调整对教育对象大学生生命特征的认识,使自己对大学生生命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进而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因此,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对大学生生命特征把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再次,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构建有利于生命教育方法的选择。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中,生命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落实,必须依靠教育者在实践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方法得当,可以使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好地为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的目标就会最终实现;反之,则会使受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的内容不能够顺利接受,生命教育自然收效甚微,生命教育的目标就谈不上实现了。而生命教育的方法是受生命教育的原则指导的,只有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确定选用恰当的生命教育方法,才能保证生命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因此,对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可以保证生命教育方法选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概而言之,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可以为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生命特征的把握、生命教育方法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将对生命教育这个新兴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科学性、完善性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和有效性程度。(二)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开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有了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实践才会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列宁曾经指出,先进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在生命教育实践开展之前,我们必须对指导生命教育实践的教育原则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生命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针对性,提高生命教育实践的针对性,从而最终为大学生提高生命质量,获得幸福的人生提供理论保证。大学生是祖国最为宝贵的财富,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然而,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影响,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开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有害信息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使大学生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生命。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这两个方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明显地体现出来。根据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笔者对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不完全统计, 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为74.4%。另据媒体报道,2005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2006年更是被称为“大学生自杀年”,各大媒体和网站都对全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盘点,并发表了评论,引来更大的社会关注。大学生自杀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不乏硕士生、博士生这样的高学历人群在内。可见,在生命教育的现实实践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虽然一些大学已经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比如2002年武汉大学就举办了一次名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专题讲座,现场非常火爆,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屈文谦,生命智慧讲座火爆武汉大学,,20020531。但是,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还有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对此引起重视。我们必须加强生命教育的开展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当前,大小生生命教育的效果之所以没有体现出来,这与生命教育实践中具体的实施方法(途径)不够科学有效有着很大的关系。没有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正确指导,生命教育的方法就很难做到科学有效,从而导致生命教育工作者无法真正对学生思想、生活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因此,生命教育的实践很难取得实际的效果。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研究,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的提出提供依据和指导,从而推动整个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总之,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是基于生命教育原则在整个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的科学构建,有利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构建的依据教育原则是建构在教育对象的特征和教育目标之上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的构建也是如此。大学生生命特征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主体依据,他们的现实生命状态是生命教育开展实施的基本依据,没有对大学生生命特征的认真分析,生命原则的构建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指针、方向和最后的归宿,对目标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必须对生命教育的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和认知,这样生命教育的原则才算是真正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下面,我们将对大学生的生命特征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进行分析。(一)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特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浩瀚的宇宙中,人作为蓝色星球-地球上唯一的万物之灵已经存在了数万年。然而,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上刻着的“人啊,认识你自己!”成为了人们苦苦思索的课题。研究生命教育,首先要对生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深切的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命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现实的生命特征,并将此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依据。1、生命的含义及结构人们习惯于从生物学角度来定义生命,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指出,“生命是主要由核酸,蛋白质大分子组成的,以细胞为单位的复合体系的存在方式”。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386。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生命的含义,在葛力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词典中指出,“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本原,它跟物质和意识不同,是积极地、多样地、永恒地运动着的。生命不能借助于感觉或逻辑思维来认识,只能靠直觉和体验来把握”。葛力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词典,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124。这两种观点,一是把生命看成世间生物的基本存在形态,二是把它抽象化为一个神秘概念。而这里,我们指的生命是指“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象其他生物那样直接依赖环境、完全归属环境,因环境而生并因环境而终。人作为生命体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改变环境,使环境成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从而改变了其他生物由环境支配其生命的状况,转而用生命去支配环境。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的生命”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属性,可以说,人的“生命”是在本能(生物)生命的基础上创造了“自为生命”。对于生命的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有着自己的观点。吴筠元气论认为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谓为生命;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气来入身谓之生”,“从道受生谓之命”,即气为生机之源,气入形体,从道受生,谓为生命;太平经令人寿平治法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与共于一体,是谓生命,更说神乘气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为治于一体,是谓生命。李养正,道教的生命观,中国道教,1999年4期,8。可见,道教强调的是以气为本,精、气、神三者和谐于一体“生命说”(或谓生命三义论),它指出了生命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但还是没有科学地揭示人的生命结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生命的自然活动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命的社会活动又主要包括:感知社会、角色扮演、人际交往、求学择业、社会竞争等。燕国材在吸收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人的生命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即形体、心理(精神)和社会性。燕国材,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基础教育,2003年第8期,4。 人首先是个肉身,这是最基本的。但人又不只是肉身,因为他有思想,他的生命还体现在意义上,即生命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同时,精神生命的出现离不开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社会生命。这种观点既认识到了人的物质性、精神性,还认识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相对准确的把握了生命的结构。这就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命属性观点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命的结构有了科学的认识。2、生命的特征根据以上对生命含义与结构的理解,我们将生命的主要特征分析如下:(1)生命的肉身性与精神性人是一种肉身性的存在,作为自然实体的肉身存在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如同世界上其他的生命个体一样,生存成为人的生命的第一的、基本的需要。“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7。“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83。人直接地作为“自然存在物”必然要参加自然界的生活,同自然界发生对象性的关系。人作为肉身存在的同时,又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是肉身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人生存于世界之中,人生存于自我的意识之中,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生命在世界之中的活动,并在人的意识之中给出人的活动,人对人的生命活动的意识构成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存在。“意义来自于人在其世界中的(牵涉)人在世界中的(牵涉)使得他的生活成为有意义的。”里克曼,狄尔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16。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 (德)威廉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647。赫舍尔特别强调,“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实存的核心”。同上,52。人生的过程,就是生命个体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发展的过程。对意义的追寻,充盈、提升了个体当下的生命存在,照亮了人的生命之流的方向。所以,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就是要从自身生命的自然存在出发,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此基础上,超越自然的存在,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人追求生活意义,人的肉身寻找精神性的家园。(2)生命的共同性与独特性生命是一种共同性的存在。首先,生命有着生物性上的共同性。在生命的自然特征方面,比如生命的新陈代谢、遗传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基础。其次,生命个体在精神方面也有共性,这主要表现在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上,比如对于理想、信仰、幸福等的追求,这些都是每个生命个体共有的,体现出生命的社会属性,也体现出生命超越的一面。生命的共同性使个体能够适应共同生活而不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个体作要与其所属的群体或组织保持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是生命的共同性,使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生命除了共同性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独特性。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再也不会有同样的机会,所有因素都恰好组合在一起,来产生这一个特定的个体了。一旦失去了生命,没有人能够活第二次。同时,一个生命个体的生活经历也是不可重复的。正如尼采认为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风格。生命的独特性意味着生命的个性,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不可置换的;生命的个性则意味着差异,每个人的生命质量、生命境遇都是不同的,差异性作为生命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不容忽视、无法摸平的,人总是作为有差异的存在而不是标准件生活着;生命的独特性还意味着多样,正因为每个人的差异性的存在,人类的“生命世界”才成了一个丰富多彩而非千篇一律的“生活的世界”。因此,在人生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尊重、珍惜每一个生命个体,而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随意的存毁。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自然发展,张扬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让每一个人都值得留恋。(3)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有限性是指事物存在的条件性、相对性、受限制性、可穷尽性。人的生命有限性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自明的。田春利,论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12。这种有限性主要是指:其一,人的寿命的限度。这是最大的有限。其二,人生际遇的不可控制性。疾病、天然与人为的灾难,各种偶然事件都可能使得个体生命变得更加有限。其三,人生经历的不可逆性。不同于实验室中的物理、化学实验,也不同于电脑游戏,可以无数次重复,可以推倒重来,人的生命过程只有一次,没有重新开始。人生如此短暂,正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有限、空间的狭隘,使生命的存在受到了限制。但是,惟其如此,才更加彰显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珍贵。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从来不会满足于有限,生命具有无限性。生命的无限性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生命个体,人是有限的,总是要走向死亡,但是通过种族的繁衍,人类的家族、民族以及人类的各种组织比如国家就延续了下来,一代一代,永不停止;其次,表现在人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上。在生命的追求中,人们对精神方面的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的无限的一面。一个“有限”经过人的创造性活动成为“无限”,人又会产生新的“有限”而继续追求“无限”,人总是生活在这种不断地否定有限,不断地追求无限的动态过程之中,这也体现出生命超越性的一面。人总是在追求马克思所说的生命的真、善、美。人要超越个体的存在,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所说的那样,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而这种痕迹,正是要我们追求完美人生,实现人生的超越。人生就是要充分展现自己的生命,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光中,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实现生命的超越,创造人生的辉煌。(4)生命的自我保存性与责任性生命首先要确保自我的存在。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自我保存是生命的一种本能,任何侵害生命本身存在的事情必然激发生命个体的反抗。生命的自我保存性是一种对自我生命负责的态度,因为只有生命自身的存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才有意义。生命是最珍贵的存在,道家就有“贵生”的观点。太平经说:“凡天下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李养正,道教的生命观,中国道教,1999年第4期,9。因此,道家坚定地践行炼养之道,相信人可以“长生住世”,永久享受人间的幸福生活。但是,生命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不仅仅满足于自我保存,更重要的是在个体生命存在中,承担生命的责任。因为人并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生存在世界中,人总是以与他人“共在”的方式生存着,每个人的生命都与他人的生命密切关联。“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515。,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成其为人,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正是属人的社会才给人的生命的展开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而“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使人日臻完善; 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和有创造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因此,作为追求存在的价值的生命个体,必然要对家庭、社会和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 只有每一个个体既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又能够对整个社会负责,社会才能存续和发展进步。只有敢于承担责任,并且有能力承担责任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存在,才是值得人们尊重的生命。(5)生命的实践性与反思性实践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走向生命超越的途径。人通过实践这种方式表达、展示、丰盈、提升并体验我们的生命存在。人在实践这种主动的生存方式中积极追求生存之道,寻求更好的生活。儒家就强调在人生实践中创造人生的辉煌,他们不象道家那样“无为”,也不象佛家那样消极遁世,而是积极入世,儒家主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要人们在生命的实践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立德、立言、立功”,实现人生的圆满境界。同时,生命又具有反思性。人在实践中体验了生命的种种,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对生命不断的有了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就会引发人对生命的反思。人正是通过对自然、社会、自我等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才逐步地对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促使人在生命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生命的实践性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存在的基础,而生命的反思性则提供了人类发展的意义指向,使人的存在有了精神上的价值。正是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使得人不断的趋向进步发展。(6)生命的保守性和创造性生命是保守的,这是生命社会性本质的重要体现。人是社会的人,生命的保守性体现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蕴含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一种保留和守护。这种保留为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提供了开展的精神基础,人类社会也实现了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循环,逐渐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旧有的因素是“扬弃”,而非彻底地抛弃。当然,生命的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特别是因循守旧,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意识和观念会阻碍人的进一步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整个社会止步难行。当然,生命保守性的消极面需要生命的创造性来打破。创造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富有人性的生活就是把每一时刻都体验为一种新的创造,并且意识到,这一时刻尽管与过去是连续的,然而却是一种有区别的新生。” Philip H.Phenix,Transcendence and the Curriculum,i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December 1971,Vol.73,No.2,273-274.首先,创造是人的本质得以生成的现实基础。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人存发展不是靠自然现成的赐予,而是在不断创造、变革的实践活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其次,人的本质力量也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得到现实的确证与发展。鲁洁著: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5。人的本质并非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存在物,它只有在改变、创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才得以展现自身,在自身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人的本质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得到发展。人不断的创造外部世界,同时,人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使之趋向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生命发展历程中,我们要对生命实现“扬弃”,在继承旧有的有利于我们进步的一切因素之外,还要进一步的实现创新,这样生命才能真正的实现超越。3、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特征在了解了生命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之后,我们需要从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出发,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认识大学生这个群体,把握他们的生命特征,这是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的重要依据。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所以又被称为“80后”一代。受到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这一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与中小学生、同辈的其他社会群体以及以前大学生不同的生命特征。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潮流已经席卷全球。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更多的具有全球视野、开放意识和个性化的人生追求、多元化的思想信仰,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状况的影响。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已经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交往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将人们的生活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两个部分,人们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交织的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