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doc_第1页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doc_第2页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doc_第3页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doc_第4页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姓名:姬雯雯 学号:20095161148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专业指导老师:黄治国 职称:讲师摘 要: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帝王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而他的民本思想则是研究他的重要内容之一。朱元璋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了以垦荒屯田、减轻赋税、严厉治贪及其因俗治理番夷等举措,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弘扬了儒家思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本文拟就对朱元璋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内容和措施以及影响作简要总结。关键词:朱元璋;民本思想;发展生产;治国安邦Abstract: Zhu Yuanzhang is the ancient Chinese emperors in the study of the important object of study, and his civilian this though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is, this article aims to the people of Zhu Yuanzhang thought the main cause of the formation, main contents and measur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to make brief summaryKey words: Zhu Yuanzhang; the thoughts of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Safeguard a country前言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其核心内容是,治理国家以民为本,发展经济以农为本。历代开明君主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推崇以此核心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即是其中的典型。吴晗先生在他的朱元璋传中指出:“对农民吃饭穿衣问题的关切,从历史上封建帝王加以比较,朱元璋是较为突出的”。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0页。的确,朱元璋在位期间,不仅有许多“以民为本”的言论,更落实在行动上推行许多顺应民心,便利民生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说朱元璋是历代君主中崇奉民本思想比较突出的代表人物。仔细分析他的民本思想,对我们今天面临的三农问题颇有现实意义。目前,已经有以林金树、朱玉婷、白艳艳等为代表的学者针对朱元璋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实行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著作。本文试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朱元璋民本思想从形成原因到产生的影响的整体认识。一、朱元璋民本思想的形成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民本思想,仁政之说就成为历代统治者用以维护统治的基本思想准则。因此,有学者认为他民本思想的形成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实践。朱元璋虽出身寒微,没有多大学问,但他在起事之初,就多方延揽名儒,刘基、宋濂自不必说,其他的如范常、陶安、叶仪等皆召为己用,朝夕讨论,任为心腹。而且由于朱元璋平时喜欢读儒家经典,再加上与儒臣的早晚谈论治道,耳濡目染,逐渐认识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同时,朱元璋在看书过程中善于思考,能够总结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因此建国后注重以历代的治乱安危为借鉴作为其治国的指南。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使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之后的又一名平民皇帝。他出身贫苦,家境贫寒。为了活命,去做了和尚,后又以讨饭糊口,山栖野宿,受尽风霜之苦,这种最低级、最卑贱的生活过了三年多。饱尝了元末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给弄农民带来的痛苦,目睹了由于这种残酷剥削迫使元政权被揭竿而起的农民推翻的历史事实,并在元末农民战争中迅速完成了一个贫苦农民到农民起义领袖最后成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转变。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仅使他对于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使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君舟民水,载覆无常”,因而在即位后注意体察百姓疾苦,关注民生。二、朱元璋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措施朱元璋的治国安民思想、内容广博、博义深远,包含了诸多方面,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爱民。他曾说;“仁政则必当爱民”。从此可知,他的爱民就是要以“仁”待民。他在元末战争期间就指出,战争中“必以武”致胜,而统一后,“安民必以仁”。他曾大力倡导仁政,反对以苛政残害百姓,主张仁义宽厚的安民思想。二是宽民。朱元璋认为圣王应对民执行宽厚的政策。但他反对以“宽”为名执行怠惰政策,也反对“急”政。他认为“宽”即不能放纵,也不能急迫,而要两者兼顾,这样才能无弊。三是富民。朱元璋的富民思想,主要在于“藏富于民”。即让百姓富足,让民得利。若宽政仅仅有利于官员则必然会损害人民的利益,肥官瘦民的行为,必定使百姓丧失获取生产资料的渠道。因此必须保证农民富裕国家才能安定,百姓贫苦而想求得国家富裕而又安定是不可能的。四是安定番夷。朱元璋的治国安民思想在对待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上也有充分反映。在北伐过程中就命令军队不要劫掠、任意杀害少数民族,不要破坏他们的农具。元朝灭亡后,他对所有来归者都妥善处理。同时还下令向北元统治区各族民众提供土地,发放钱钞和皮袄、棉布等生活用品,以稳定当地民心。综合朱元璋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可总结为“恩威兼施,德怀为主”。行动以思想理论为主导,在他的治国安民思想的支配下,朱元璋付民本思想以实践。其主要举措,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垦荒屯田,释放奴婢“养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在所恃在农”。 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第256页。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是休养生息的核心,故朱元璋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生产。而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民生之本,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就是奖励垦荒。经过元末农民战争的打击,大地主或死或逃。大量土地成了无主土地或荒地,为了使农业生产者和土地重新结合,尽力田亩,朱元璋不断颁发垦荒令。洪武元年八月诏曰:人民“因兵乱逃避地方,田产已归于有力之家其耕垦成熟者,听为己业”。许多逃亡农民,通过开垦荒地得到了土地。为了让解决土地的产权问题,解除垦荒者的后顾之忧,又令:“若还乡复业这,有司于旁近荒田内如数给予耕种。”结果众多的贫苦农民依法开垦了大量荒地,土地得到充分地利用,自耕农半自耕农是数量空前增加,封建经济日渐恢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朱元璋又创造性的推行了屯田政策,明初的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商屯三种。民屯即移民屯田。原则上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对于屯田的移民,明政府都发给路费,有的还发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免除三年的赋役。整个洪武时代,移民屯田一直未停止过,移民总计数11万。这些移民后来都成了拥有己业的自耕农。即改变了屯田区的荒凉面貌,也改善了垦荒者的生活。军屯是让卫所军队屯耕自给。“兵得其所养而民力不劳,此长治久安之道”,明实录类纂,武汉出版社,1993年,第903页。故“令天下卫所督屯兵种”,并要求边地军队三分守成,七分耕种;内地军队二分守成,八分耕种。通过屯耕,明朝军队基本上都是给养自足。商屯是军屯的一种补充。明初政府为了解决边地军粮运输困难,实行“中盐法”。令商人运粮到边地卫所,然后发给价值相等的盐利,再回内地支领食盐运到指定地区销售。后来商人干脆在边塞地区募民屯田,就地缴粮,以减少运费。屯田政策的推行,使“国无游民,地无旷土,而民食可足也”。发展农业生产,只有生产资料还不够,还必须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朱元璋采取措施,解放劳动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元代蓄奴风盛,权贵、勋戚都拥有大量的奴婢,有的多达数千名。元末农民大起义虽然使不少奴隶得到解放,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在战乱中沦为豪民地主的奴隶。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颁诏,以往因战乱而沦为奴隶的人,即日释放,复为民,严谨庶民蓄奴。大明律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凡因饥荒典卖为奴男女,由政府代为赎身。使政府代为赎身,使许多奴隶获得了自由,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者。并且改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由仆主升为少长。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松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二)广修水利,劝课农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水利事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早在洪武建国之初,针对水利工程“堤坝颓弃”的情况,朱元璋设营田使修筑堤防,专掌水利。由于政府重视,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建陂堤5048处,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568页。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元末以来水利不治,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随着水利设施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桑、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增长很快。种植经济作物能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为军队提供物资,所谓“农桑,衣食之本也”。 朱元璋:明太祖宝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第223页。朱元璋要求,凡民有五亩之十亩者,必须种植桑、棉、麻各半亩,十亩以上者按比例加倍。并命工部教以种植之法,以保证政令的推行,规定地方官吏考课一定要报告农桑成绩,把种植经济作物的多寡作为官吏考绩的内容之一,违者降罚,有关部门要亲自监督。还减少了农民的部分苛税负担。这样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全国种植果树、棉、桑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了,增强了小农的生存能力,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农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商品性农业经营。 (三)减免赋役,救慌赈灾赋税和徭役是封建统治者加在人民头上的沉重负担。封建徭役即繁且重,征之无常,农民苦不堪言。不仅耽误了农业生产,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真正能够体恤到百姓的难处。他根据:“不尽人之财使人有余财,不尽人之力使人有余力” 陈梧桐:洪武皇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06页。的原则,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所以在洪武朝,人民的赋役负担相对有所减轻,生产和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灾荒发生时,政府不仅大量减免赋役,还贷以米粮,赐以布帛,加以抚恤。据明太祖实录统计,洪武三十年间因灾免租近120起,赈济90多次,赏赐民间布钞数百万,米百万多石,数额极为庞大。为确保更加及时有效地赈济,朱元璋在各州县设立了预备仓,规定府、州、县各置东、西、南、北四仓,存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的救灾措施,要求官员及时报告灾情,据实际情况也可先发赈,后奏报,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又设立惠民药局,凡军民有病无钱治者,给医药治疗。此外,严格官员救灾责任,严惩救灾不力或匿灾不报的官员。洪武十八年下诏,凡出现灾伤的地方,如果官吏不上报,百姓可惜前往申诉。(四)恤贫抑富,提倡节俭朱元璋认为富民之中多豪强,元时这些人欺凌小民,武断乡里,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他告诫富民:“尔等当循分守法,能守法者则能保身,毋凌弱,毋吞食,毋虐小,毋欺老,孝敬父兄,和睦亲族,周给贫乏,逊顺乡里”。明太租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83年,第996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他学习西汉统治者迁豪强于京师的做法,把各地富民迁到应天、临 濠等地。洪武二十四年,徙天下富足于南京。六年后,又移14300户于南京。在抑制富民豪强时,朱元璋还注意体恤小民:如洪武八年,设养济院,令有司察民穷无告者,给屋舍衣食。十九年,设有司问年高,贫民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在恤贫抑富的同时,朱元璋还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反对奢侈。龙风十年,江西行者以陈有谅镂金床进献,即令毁之。洪武元年,圻州进献竹簟,朱元璋拒收。特别在发生严重水旱灾异之时,每日早餐,他只用蔬菜,皇宫苑内也种植蔬菜。不仅本人节俭,还要求宫内妃子们穿粗布衣裳,他说:“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明太租宝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第240页。三十一年,朱元璋临死前还在遗诏中要求:丧祭仪物,勿用金石。(五)严厉治理贪污官吏“吏治之弊,莫基于贪墨。”贪污腐化是封建政治的最大弊端,是导致人民极端贫困,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是实行富民政策的最大障碍,是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因此,重典治贪是明初政治的一大特点。朱元璋重典治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严峻,法网严密;二是法外用刑。在朱元璋亲自主持编订的大明律中,严格规定了贪赃枉法的犯罪行为及其刑事责任。大明律受赃一篇共有二十一条,几乎全部是官吏犯赃的条目。且内容规定严密,惩罚极重。凡官吏受贿而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筹,至八十贯绞;受贿而不枉法者,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加一筹,罪止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而且为官者追夺其名,为吏者除役,俱不叙用。就连官吏因公出差乘坐畜、车所附私物重量亦有严格规定,超过规定的数量也要加刑。地方官吏贪污六十银六十两以上的,除将被斩首、示众外,还要剥皮实草。尽管朱元璋费尽心血制订和颁布了许多法律、法令来防止官吏贪污腐化,却收效甚微,各级官吏视朕命如儿戏,视国法如寻常,严重扰乱了明初的经济秩序,严重损害了富国安民的政策,败坏了社会风气。为此,朱元璋集中力量对那些不听劝告的贪官污吏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无情打击。犯赃者无论官位高低,身份贵贱,亲疏远近,一经发现,穷追不舍,严惩不贷。在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采取这样的严厉的手段,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惩治贪污,实属罕见。而他的严厉治贪大力整顿了明初的吏治,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官场风气,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六)“因俗”治理番夷朱元璋清楚知道四夷风俗殊异情况,因此他主张在治理少数民族时要循其旧俗,否则易为乱源。如在西北设立了带有羁縻特点的“关西七卫”,并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卫所长官。在西藏封授了一系列法王、西天佛子、国师、禅师等等,又设朵甘、乌思藏指挥使司,采取宗教扶持的政策,由宗教首领兼任地方军政长官,实行政教合一。在西北、西南地区推行了“土司”制度,不但承袭了元朝遗留下来的诸多使司,还增加了许多安慰使、招讨使等,使当地府、州、县都被纳入明朝统治之下。在消灭了东北地区的纳哈出残余势力之后,朱元璋在当地设立了“兀良哈”三卫,不但使当地少数民族得到了有效治理,而且加强了同北部蒙古的政治经贸联系,起到了巩固边疆的作用。三、朱元璋民本思想的评价朱元璋所倡导的以民为本思想是其治国思想的主要方面,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在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若对朱元璋的民本思想进行客观评价,以下三方面是值得关注的:(一)推行民本思想及其举措的目的朱元璋亲自参加了元末农民大起义,他非常清楚民众的伟大力量,时刻铭记“民不可轻”道理。他深刻的认识到为政是以得民心为本,担心所为一旦失去民心便导致天怒人怨,导致社会动乱,政权不稳。可见,朱元璋治国的目的是为了得民心,保君位,维持其王朝的长治久安。(二)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朱元璋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及举措,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政治局面也出现了稳定。其次,弘扬了儒家的治国思想。朱元璋的“尊礼崇儒”认为儒学乃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所效法。他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政策大为欣赏,在他的带头下,朝野上下,大学孔孟。建国伊始,明太祖就宣布明朝的教化要行先人之道,规定所有学校以孔子所定经书教诲诸生,并令国家明经取士以儒传注为宗,不遵守者按照违犯制度处置。再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荒地,增加人口是明初封建政府恢复社会经济的首要目标,而“富国之本,在于劝农桑”,是治国的首要任务。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垦田面积已达八百五十万余倾,比洪武初年增加额四倍,税粮比元代增加了两倍。(三)民本思想的消极因素虽然朱元璋的民本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具有先进性,但不能因此就说其民本思想完善至极。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朱元璋, 其思想带有大局限性: (1)不彻底。例如在奴婢问题上, 朱元璋一方面从维护政权的角度, 规定了官员的蓄奴数量, 禁止擅杀奴婢, 另一方面又照顾到他们的利益。据明史郭英传记载: 御史裴承祖弹劾郭英私养家奴150 余人, 又擅杀男女家奴五人, 皇帝竟不管不问。后来大臣们又议其罪, “议上, 竟宥之” 。(2)不持久。以开矿为例, 朱元璋对矿业时禁时开, 政策的不稳定,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也影响了恤民的效果。(3)不平衡。从水利的兴修来看, 北多南少, 南方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和广西等地,北方则集中在西安等少数地方; 从赋税的减免来看凤阳、应天等地减免较多, 而苏、杭、嘉、湖地区赋税偏重, 这在洪武前期尤为突出。(4)无原则。皇帝金口玉言, 对于恤民的程度、范围、期限的规定, 有时与实际不符, 该体恤的没得到体恤, 或体恤的不够。总之, 朱元璋恤民思想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有效性。尽管如此,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及其取得的成绩在总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不仅有益于人民,更使他自己受益,使他的统治更加巩固。结语朱元璋恤民思想之所以在实践上取得了如此大效果, 关键在于其中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等几个根本性问题。重农思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安民思想保证了农村的稳定; 富民思想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并且运用法律手段保证其思想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还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朱元璋的民本思想是以社会历史发展相符合的,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其民本思想就完善至极。我们不能忽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已由农民领袖变为封建帝王,成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一切思想和政策都是为了封建君主专制而服务。因而,他不可能真正彻底地贯彻以民为本思想,而是为了阶级利益的需要,在统治阶级所能容忍的范围内对老百姓做出的有限的让步。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朱元璋民本思想合理性之外的糟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