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doc_第1页
中医执业医师——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doc_第2页
中医执业医师——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doc_第3页
中医执业医师——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doc_第4页
中医执业医师——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中医执业医师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摘要】 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总结归纳部分中医医史文献中关于小儿哮喘病的记载,进一步探讨古人对该病认识的过程及辨证施治的思路,为临床治疗小儿哮喘病提供文献依据和支持。【关键词】 中医儿科;哮喘;医史文献哮喘是儿童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颇多,素问。通评虚实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分别对“喘鸣”“喘息”等进行描述。金元之前,医家多将其列入喘门,元代朱震亨在其著作丹溪心法。哮喘中最先将其命名为“哮喘”,独立一章,且提出“哮喘专主于痰”,并有哮证并发以攻邪为主,未发则以扶正为要的论述;明代万全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中将“哮喘”之名引入儿科,并且独立一门专门论述。1 病因病机哮喘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然而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小儿与成人又存在着不同。阎季忠归纳小儿的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就是说小儿身体柔弱,生长发育迅速,御病机制尚不完全,致使既易感受寒邪,又易感受热邪,并且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由实转虚的变化。小儿哮喘疾病亦存在这种病理现象,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咳嗽咽喉作呀呷声诸方云:“夫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1.1感受外邪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喘动应手矣。”婴童类萃。喘论曰:“又有风寒暑湿,邪气相干,皆能为喘或喉间如曳锯之声。”“肺受寒邪,吼哮喘急,咳嗽声重。”万氏家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云:“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咳嗽论云:“治肺中风邪,肩息喘鸣,或发咳嗽。”可知,外感风、寒、湿邪气,积于表而郁于肺,肺气宣降失常,气不布津,聚液生痰而致哮。1.2饮食不当医碥。喘哮曰:“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秦景明在幼科金针。咳嗽中也写道:“哮拔总为咸酸得,经久庸肺高骨露”可见,饮食不当,或过食酸咸,或过食海膻发物,亦可致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诱发哮喘。1.3因惊发喘婴童类萃。喘论曰:“七情之气,伤于五脏,亦能为喘。”且小儿“心常不足,肝常有余”,故而常发于惊。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中,惊亦是引起哮病的病因之一。曾世荣在活幼口议。喘急症候方仪中就曾提到:“小儿有困惊暴触心肺,气虚发喘。”“惊则气乱”,进而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气不行液,聚而成痰,痰又与气相搏,导致气道壅塞,诱发哮喘。1.4体虚致病体质弱,则易受邪侵,幼儿禀赋不足可导致哮喘的发生,故而有“幼稚天哮”者。赤水玄珠全集。哮曰:“其间亦有自童幼时,被酸咸之味,或伤脾,或呛肺,以致痰积气道,积久生热,妨碍升降而成哮证,一遇风寒即发。”保婴撮要。作喘亦云:“哮喘前证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多。”2 证治方药张仲景首创哮喘病的治疗原则,针对哮喘病病发部位在肺,而肺系疾病每与痰饮有关,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其中射干麻黄汤被后人称为治哮之祖方。此外,后世医家在遣方用药各方面亦有许多发挥,其中小儿哮喘的证治方药也日臻完善。2.1宋元时期医家对小儿哮喘的治疗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咳嗽诸方云:“治小儿咳嗽喘促,胸背满闷,坐卧不安。葶苈散方。”“治小儿咳嗽不瘥,喉鸣喘急,款冬花丸方。”婴孺方云:“治少小上气,喉中介介作声,甚者啼,喘逆不得息,五味细辛汤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咳嗽论云:“菖蒲煎治肺中风邪,肩息喘鸣,或发咳嗽。”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肺盛复有风冷中记载:“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伤寒则不胸满。”并且在“诸方”中列出阿胶散(又名补肺散)用以治疗“小儿肺虚气粗喘促”。活幼口议。喘急症候方仪云:“其因惊发喘,逆触心肺,暴急张口,虚烦神困则以化痰定喘丸主之。又有哮吼喘者,喉间如曳锯之声,可服梅花饮子。其食盐酸而喘者,啖之以生豆腐。有热者治之以清凉定喘之剂。”2.2明清时期医家对小儿哮喘的治疗幼科证治准绳借千金要方“射干汤”用以“治小儿咳嗽,喘急如水鸡声”:“梅花饮子治小儿惊潮,五脏积热,上焦蕴热,手足心热,喉中多痰涎,面色或红或白,鼻流清涕,气急肝肺壅热,目赤咳嗽,或被人惊,夜啼不安,或伤寒渐安,尚有余热,亦宜服化痰退热”。万全在儿科医籍万氏家传幼科发挥。喘嗽中说:“或有喘病,遭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已经认识到本病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临床特点;同时,万全亦在儿科专著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中论哮喘之治曰:“轻者用五虎汤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这是中医儿科学术史上最早提出断根治本的措施。婴童类萃。咳嗽论云:“苏沉九宝汤治肺受寒邪,吼哮喘急,咳嗽声重。”“喉中曳锯,生姜、半夏汤下。”2.3民国时期医家对小儿哮喘的治疗陈氏幼科秘诀。咳嗽云:“咳嗽属肺,风热郁于肺则生痰,故嗽有喉间作小鸡声者,先用小红丸下之。不惟下痰,且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腑不实脏不能实也。大率顺气化痰清肺为主,宜清金贝母汤。”儿科萃精。痰饮喘急云:“小儿痰饮作喘,实因痰壅气逆,其音如潮。响声如曳锯者,古法主苏葶滚痰丸。”3 其他古人治疗哮病,经验颇丰,不仅遣方用药灵活,而且方法多种,但是灵活多样中又蕴藏规律可循,掌握要其领对于我们今后的临床应用是很有帮助的。3.1用药规律哮喘发作期,其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故而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总结归纳古方剂,有以下常用药。(1)宣肺平喘药:麻黄、杏仁等。(2)止咳化痰药:紫菀、款冬花、贝母等。(3)温肺化饮药:生姜、细辛等。(4)化痰平喘药:射干。(5)熄风平喘药:全蝎、白僵蚕、地龙。若遇兼夹之证还可灵活加减,如陈守真在儿科萃精。痰饮喘急中论述道:“小儿痰饮作喘古法主苏葶滚痰丸;此方太猛,慎勿轻试。但用甜葶苈三分,淡海蜇皮三钱,鲜荸荠三枚,生甘草五分,煎好,以枇杷露、杏仁露各半两冲服。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古法主苏葶丸,淡姜汤下;停饮喘急,先宜泻饮降逆,此丸临时可服,但须以姜汁和枣肉为丸。放小儿口中,衔化徐徐咽下。若儿过小,改用炒苏子二分,微炒葶苈一分,枣一枚,生姜一小片,煎服。”万全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中还强调:“哮喘多成宿疾,天阴欲雨缠绵,治时发表及行痰,九宝时常灵验,表邪未处五虎,里实葶苈为先,不宜砒石作汤丸,误了孩儿命短。”也就是说,要根据辨证合理选用方剂,并且由于小儿纯阳之体,实证热证居多,不宜应用砒石等辛热有毒的药物,以免发生不测1.3.2其他治疗方法儿科要略。咳嗽论治。杂症咳嗽云:“姜汁背心治寒痰壅塞经络,不时发哮。生姜捣取自然汁,用以浆布背心,贴肉着之,数易即愈。”此为敷帖法治疗哮喘。幼科金针。咳嗽云:“发时气喘不能眠,艾火一灸拔山力。”此为用灸法治疗哮喘。此外,亦有文献记载可灸患儿少冲穴一壮。结合现代临床治疗,医者也可借鉴应用。4 小结古人认为小儿肺内素有痰伏,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原因触发哮喘,施治时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总则,从寒、热、虚、实等方面进行辨证,并辅以敷帖、针刺及艾灸等其他疗法,以期达到治疗的目的。【参考文献】1刘弼臣。中医儿科经典选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