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58张.ppt_第1页
201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58张.ppt_第2页
201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58张.ppt_第3页
201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58张.ppt_第4页
201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58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设题方式: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 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 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 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 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 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 个考点。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 用法 (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成分省略。 句式 倒装 句式 一般 句式 判断句 疑问句 省略句 被动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 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 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 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 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 词表示判断。 一、判断句 1、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也” ,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 “ 耳”、等表示判断。这 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此亡秦之续耳。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用副词“乃”、“ 则”、“ 即”表判 断的要把这些词 替换成“是”;用“ 皆” 、 “ 耳”等 辅助表判断的要 添加判断词“是” 。 汝是大家子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表示 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 动词的较为少见) 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用动词“为” 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 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 表判断的则保留。 1、判断句 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 断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不是” 。 4、用“非”、“未” 等表示或 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1、判断句 例: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此人力士。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 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 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无标志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下列判断句有多种形式,请选出完全相同的一组。 我,子瑜友也。 我为赵将。 非死,则徙尔。 梁父即楚将项燕。 秦,虎狼之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A. B. C. D. 课堂反馈练习 ( B )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 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 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带 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 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 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受 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 逃,不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而君幸于赵王。 例: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2、被动句 2、用“见”、“见于”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 施动者)。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例: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如“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 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 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 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2、被动句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 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被动词)。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例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戍卒叫,函谷举。 刘夙婴疾病。 2、被动句 3、用“为”、“为所”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 译成“被”。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例: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 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 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或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兼词。 5、省略介词。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廉颇为赵将, 伐齐, 大破之。廉颇廉颇 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 乃入。” 公 蒙后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 还 录毕, 走送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甚急。” 余 余余 余余 自述省 孟子: 王 今日之事 对话省 对话省 公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 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 还是比较少的)。 例: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鼓鼓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例: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公朝夕 狱门外。 俟于 后公改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任 例: 3、省略句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之 有志者,不随 以止也。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 谋。之欲呼张良与 俱去。 之 将献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之 3、省略句 4、省兼语。(“使”、“命”、“令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 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 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 ,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 省多是代词“之”。 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之 杞子自郑使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归就戮于秦。 人 人 我等 3、省略句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 “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 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 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 常常被省掉。 例: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 于于 于 于 以 及宾客辩士说王 万端。以 3、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上于盆而养之, 蟹白栗黄, 备 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 塞官责。 成名将其 饲之以于促织 之之以 例: 语境 省略句的翻译: 例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02年全国)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 ,都为他竭尽哀悼。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您看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那一个更(厉害)? 例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 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 当谨慎地对待。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 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 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一)宾语前置 (二)主谓倒装 (三)定语后置 (四)状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 前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我们分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部 分分析学习。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 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分 别如下: 4.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提前之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 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 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 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 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4.宾语前置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 动词宾语提前之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 、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 放在谓语之前。 4.宾语前置 例: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动词宾语提前之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 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或“唯(惟)之”等格 式,要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要”“一 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 种格式。 4.宾语前置 例: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唯利是图 唯贤是用 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君亡(流亡在外)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4.宾语前置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 以、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 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 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 或名词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 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 放在介词之前: 4.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 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以”的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何以知燕王? 例:余是以记之。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二)介词宾语前置 (4)“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 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 )”,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 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4.宾语前置 (4)“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 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 )”,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 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 4.宾语前置 (5)“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 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5)“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 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 如: 见恕; 有何见教; 让你见笑了; 见谅 4.宾语前置 【6】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 4.宾语前置 考试大纲未提及的其它特殊句式类型 5、主谓倒装 6、定语后置 7、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 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5.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贤哉,回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例: 5、主谓倒装 6.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 在中心词之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 ,都有“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情况。 6、定语后置 搜集的事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7、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奈何? (一)、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 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 的格式。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4、楚人有涉江者。 5、荆州之民附操者。 6、四方之士来者。 7、村中少年好事者。 6.定语后置 (二)、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 加上“之”,再用“者”煞尾,构成“ 中心词+ 之+ 定 语+者”的格式。 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国之孺子之游者 6.定语后置 (三)、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 加上“之”,使定语位置更加突出,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涉江 苟以天下之大 都督阎公之雅望 宇文新州之懿范 6.定语后置 (四)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例: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卒数万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6.定语后置 7、状语后置 7、状语后置 谓语动词介词结构(状语) 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 ,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 ,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 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 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 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搜集的事例 1、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3、生乎吾前 (师说) 4、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检测文言倒装句式 把左右两边句式相同的项用线段连接起来。 忌不自信。 A、籍何以至此。 君何以知燕王。 B、甚矣,汝之不惠。 石之铿然有声者。C、臣未之闻也。 大声发于水上。 D、郑人有欲买履者。 痛哉斯言。 E、或叩以往事。 7、状语后置 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把介词结构 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状语。 (一)、介词结构“于”放在 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7、状语后置 例:1、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2、何不试之? 3、饰之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这种用法并不多,多数情况是介词结构“以 ”置于动词前,动词后加“之”。所以 这两句也可说成“以帷幕裹之”和“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饰之”。 7、状语后置(二)、介词结构“以”,常 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宾语前置句(及其它倒置句式如: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等 )的翻译: 1.首先辨别该句的倒置类型及倒置的地 方。 2.调整顺序,把该句还原成合符现代汉 语语法的常用句式。 按翻译一般句式的程式进行翻译。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 心服也. (资治通鉴) 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 被动句:被兵势所逼 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 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妇无礼, 请去之。请去之。”母曰:母曰:“何也?何也?”曰:曰:“踞。踞。”其母曰:其母曰:“何知之何知之 ?”孟子曰:孟子曰:“我亲见之。我亲见之。”母曰: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 。礼礼不云乎?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 ,视必下。,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 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于是孟子自责,不 敢去妇。敢去妇。 引自引自韩诗外传韩诗外传 译文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 就向母亲说: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孟母说:“什么原什么原 因?因?”孟子说: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她蹲在地上。”孟母问: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孟子曰:“我我 亲眼看见的。亲眼看见的。”孟母说: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礼经上上 不是这样说吗,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将要进入厅堂的时 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