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思考术:成功人士的思维导航.doc_第1页
杠杆思考术:成功人士的思维导航.doc_第2页
杠杆思考术:成功人士的思维导航.doc_第3页
杠杆思考术:成功人士的思维导航.doc_第4页
杠杆思考术:成功人士的思维导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杠杆思考术:成功人士的思维导航这个差异究竟从何而来呢?纵使拼命工作,也见不到成效,这是为什么呢?为何花了很长时间,付出了很多劳力,却没有成果呢?而另一方面,有人比一般人多做了好几倍的工作,却仍在时间上、精神上有余裕,同时,还能收获丰硕的成果。或者,你也曾经看过或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有人从高一开始就孜孜不倦地用功,但在大学联考时却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反而是那些成绩不好、成天在玩、不用功的人在高三时突然开始用功,最终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这个差异的原因完全在于“思考模式”。这个“思考模式”是指,在“劳力”、“时间”、“知识”、“人脉”等四个领域上,构筑“个人资产”(自己的资产),再加上杠杆效益(杠杆原理)的运用,以“不劳而获”的方式收获成果,并实现“Doingmorewithless”(即用少许的劳力和时间,获得丰硕的成果;以下简称为“DMWL”)。以往的思考模式是基于“一分劳力时间,一分收获”的观念;如果想要收获成果,就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劳力,因而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过,在杠杆思考术中,有可能达到“一分劳力/时间,创造无限大的成果”。进而,能够得到“不劳而获”的回报,即使劳动时间和劳力减半,也有可能获取数倍的收入。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吧!然而,改变行动本身是不容易的,相较于此,改变思维却是简单的。而且,也不需要像实际投资那样花费很大的资本,它是零风险的。我撰写了杠杆阅读术和杠杆时间术。这两本书介绍的是在个人资产的“知识”和“时间”上,运用杠杆效益的诀窍。接下来介绍的“杠杆思考术”是上述两本书的上位概念,详细说明了杠杆效益的基本思考模式,同时,呈现了实践“DMWL”的诀窍。如果已经读过上述两本书的人,读了本书之后,按照杠杆效益重新翻阅该书的话,我认为,就更加能理解基本的思考模式,而且实践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当然,初次接触本书的人如果想更进一步了解详细内容,我想也应该再阅读前面所介绍的两本书。此外,为了更加拓展杠杆思考术,我在书末列出了50项行为检查表,若蒙读者参考,真是我的荣幸。我本身就是个怕麻烦、什么事都不喜欢绕远路而行的人。我在20年前就开始经常有意识并彻底地探寻捷径,从而完成了这本杠杆思考术的整体框架,并实践这个方法,直至今日。这些诀窍做起来并不难,而且谁都可以马上实践,它是简单的方法论。说到谁适合看这本书,我认为,与其说是勤勉且孜孜不倦的人,还不如说是像我一样,怕麻烦、怠惰、不能持久的人,这是为他们所提供的建议和方法。连我都能够实践,相信大家也应该能实践得很好。拿到我这本书的人,如果为了用少许的劳力得到更多的成果,因而对我有什么指教,这是作为一个作者最高兴的事。杠杆效益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本田直之训练不足的商业人士在社会环境发生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以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的“终身雇用制度”、“年功序列”(此制度是指员工的职务和工资调整由年龄或工龄来决定)、“退休金制度”、“年金制度”等几乎完全崩溃。最迟到2030年,年金受惠者将限定为75岁以后的人,而且支付的金额似乎也会变少。到2030年,现在30多岁、40多岁的人确实将被这股大浪所吞没。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不断工作至少到75岁。此外,公司的寿命也变得比员工的工作年限短,一个人经历两个以上的公司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期间,我们不得不提高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白领阶层的生产力持续下降。根据日本内阁府的分析,在2005年,日本的劳动生产力(指一个就业者在一整年创造多少附加价值的指标)水准在主要国家中最低。美国达到100%,日本下降到70%,欧洲地区为87%,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加盟国平均也降到75%。单就制造业的生产力来看,日本排名在前,由此可以排除得出,白领阶层的生产力显著降低。也就是说,在生产力的提升上,白领阶层没有付出任何努力。根据2001年总务省统计局所做的社会生活基本调查显示,30到59岁的商业人士一天花在“学习/研究”、“运动”、“交际/社交”上的时间不到40分钟。单就“学习/研究”来看,所花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仅仅10分钟。“学习/研究”对商业人士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训练。以职业运动员为例来说,一般而言,花在训练和比赛上的时间比例是“4 1”。然而,商业人士尽管花在“学习/研究”上的时间是一天10分钟,但由于每天花10个小时在工作上,所以花在“学习/研究”(训练)和工作(比赛)上的时间比例是“1 60”。这说明,商业人士是在明显练习不足的情况下,就上场比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是非常困难的吧!反过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运动中晋级,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由于多数商业人士练习不够,所以只要有人稍加练习的话,就有可能出人头地,甚至可以独占鳌头。换句话说,在商场上表现不错的人就像运动员一样,也必须不断地接受训练(也就是不断地自我投资)。为什么你一无所获呢?为什么拼命工作,却一无所获呢?即使花了很长时间努力,为什么没有成果呢?在一无所获中,还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不但收入也没有提高,每天还过着充满压力的生活,这样的人非常多,不是吗?然而,有些人却是在时间上、精神上仍有余力的状态下工作,同时大有所获,而且得到高收入。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工作的呢?究竟为什么会造成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呢?其差别的主因完全在于“思考模式”。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你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利用“杠杆思考术”。其目的在于,把杠杆(杠杆原理)运用在“劳力”、“时间”、“知识”、“人脉”上,以实践“DMWL”。看看在商场上成功的人,虽然他们不用这样的名称,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经常意识到这样的思考模式。“一分劳力/时间,一分收获”是长久以来固定的思考模式,纵使如此,但却不见得会有收获。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付出大量的劳力和时间,因而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就算花的时间和劳力一样,成果也会大不相同。以公司为例来想想看吧!营业额1000亿日元、获利3亿日元的A公司和营业额5亿日元、获利3亿日元的B公司相比,哪个更优越呢?A公司的报酬率是0.3,而另一边B公司的报酬率是60%;从报酬率来判断,当然B公司是比较优秀的。像A公司这样的公司,总体来说,公司员工多,办公室空间大,管理体制庞大,在决策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时间;相反地,像B公司这样的公司,整体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很多地方实现了有效率的经营。总之,A公司耗费了时间和劳力,反而收获少;B公司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劳力,却得到极大的收获。因此,B公司有比较好的工作效率。然而,要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如果重复同样的工作,就会有好的工作效率吗?答案是“不会!”即便重复同样的工作,也不会有满意的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要转换思考模式。“一分劳力/时间,一分收获”和“一分劳力/时间,更多收获”,哪个好呢?按一般的想法,当然希望是后者,不是吗?所谓“杠杆思考术”的思考模式要想实现这种“DMWL”,你必须学会本书接下来介绍的所谓“杠杆思考术”的思考法。首先,我来说明一下“杠杆思考术”的思考方式吧!所谓的“杠杆效益”(leverage)英文上是指“杠杆”的作用。使用“杠杆”时,只要用少许的力气,就能够轻易举起重物。解说“杠杆原理”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就曾说过一句名言,即“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意思是说,如果在宇宙中架上鹰架,利用这个原理,他就能够轻松撬动地球。杠杆思考术是一种自我投资,也是把“杠杆”的力量用在商业上的方法。所谓的投资是指,你事先做的一些事在一段时间之后得到回报。本书中所建议的“自我投资”,也就是说在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中,停住脚步专注于自己。或许大家会认为,没有时间和金钱实际的投资就不可能做到。然而,杠杆思考术所说的投资是建立在改变想法的基础上。总之,只要愿意,不管是谁都能轻易做到。根据这个思考方式,“劳力/时间”和成果的关系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学会杠杆思考术之前,当成果、收入是获得一分时,“劳力/时间”也同样花费了一分。“以往的做事方式”劳力时间 成果=1 1学会了杠杆思考术之后,将会怎样呢?靠着自我投资,能够建构“个人资产”(即自己独有的资产),并在个人资产上运用杠杆效益,借此,以不劳而获来收获成果。总之,耗费一分的劳力/时间,就能够产生无限大的成果。“以杠杆思考术为基础的做事方式”劳力时间 成果=1构筑四种个人资产就像运动员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训练一样,商业人士要想在工作上有所收获,就要自我投资。也就是投资“劳力资产”、“时间资产”、“知识资产”、“人脉资产”,这些都称为“个人资产”。靠投资来构筑个人资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杠杆效益,从而产生成果。对这四个项目的自我投资,其内容和方法在第二章将详细介绍。而所谓的自我投资,以运动员为例,就是指训练。一流的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是不可欠缺的;将在练习中学会的技能用在实战上,进而谋求水准的提升,持续地反复这样的过程。但是,每天忙着工作而没有收获的人,没有意识到资产是要系统地建构的。反过来说,由于没有构筑资产,所以才会被日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个人资产增加,不劳而获的回报就会产生出来,从而使“DMWL”得以实现。个人资产增加越多,产生出来的成果就越多,再投资于此,进而达成“正”循环。以时间为例,多余时间的使用方式是自由的。当然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循环投资、创造多余的时间,进而作为个人资产的时间增加,回报也会跟着增加。以银行存款为例,这就好比是复利。利率有两种,一种是只在本金上计息的“单利”,一种是在本金和利息总和上计息的“复利”。听说日本麦当劳的创办人藤田田先生,30年间每个月定存10万日元。每月定存10万日元,则一年有120万日元,30年就是3600万日元。但由于藤田田先生运用复利,使其变成了约1.2亿日元。藤田田先生说:“上班族要存1亿日元,感觉好像非常困难。但如果每个月存10万日元,连续30年的话,存到1亿日元并非做梦。”这样的复利是非常惊人的。相反,不做自我投资,而被每天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一言以蔽之,就好比是普通存款一样,这种状态几乎是零利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和复利的人的差别显而易见。就这样靠着再投资,使个人资产加速增加。起初是“一分劳力/时间对一分收获”,逐步变成“一分劳力/时间对10倍收获”,多出来的部分,靠着再投资,逐渐增加资产。进而,反复再投资,借此,收入和成果都得到提高。纵使自己实际不工作,也能不劳而获。增加个人资产,并在这些资产上运用杠杆效益;用少许劳力和时间,获取丰厚的成果,这是杠杆思考术的基本思考模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个人资产的投资,不管是谁都能办得到,过去传统的累积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有可能变成一种负债方式。举例来说,在“年功序列”、“终身雇用制度”这类社会制度持续存在,而且退休金充分给付的时代里,“加班”、“为公司效命”这种一般人认为的“正”个人资产,都会变成“负”个人资产。此外,过去被视为贵重的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没有价值。例如,操作打字机的技术、用剪贴方式来制作海报或广告的技术等等。今后,即便是日本,也会因为全球资产管理市场MA,而使得自己任职公司的营运阵容起变化并有可能变成外资,这样的案例正在逐渐增加。个人资产的创造如果只能适用于自己任职的公司,这是很危险的。以往完全不需要英语的公司被外资并购后,英语就变成重要的个人资产,这种案例也是存在的。在形成个人资产时,判断这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经常意识到“DMWL”杠杆思考术绝对不是非常难的东西;只要改变想法,不管是谁都能马上做到。在实施杠杆思考术上,最重要的是,要经常意识到“DMWL”。所以,我在名片上印着“Doingmorewithless”的字样,并把这些字样做成便条贴纸,分别贴在办公室、笔记本电脑等显而易见的地方。然后,扪心自问:“我经常用很少的劳力,而获得丰硕的成果吗?”不过,关于“DMWL”,有两点我希望没有被大家误解。其一,如果说少费劳力是好的,那么,有人会认为只要轻松做事就好了。“DMWL”并不是指做事潦草、偷工减料,也不是指轻松做事。8个小时做好的工作,由于能够在1个小时内完成,所以每天只要工作1个小时就好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以往要花8个小时能收获的成果,如今花1个小时就可以得到,但如果收获这个成果就停止下来的话,那就到此为止了,不会再有所成长。“因为工作做完了,所以之后就回家睡觉。”在这种想法下,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如果1个小时能做出一个成果,那么,做8个小时的话,就会产生8倍的成果。我希望大家这么想。其二,要增加个人资产,一定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非常重视效率,所以只从上午9点工作到下午5点。”新员工如果这么想,下班时间一到就回家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有上述的成果。也就是说,并不是想着如何制造出多余的时间,而是因为加速收获成果,所以能够产生出多余的时间。接着,把多余的时间再用于投资,进而产生出更多的时间,使一比一变成一比无限大。次页的图表把不投资个人资产的A先生和投资个人资产的B先生做了一个比较。A先生的成果在一年后没有变,5年后、10年后也和1年后差不多相同,或许在被时间、工作穷追不舍之际,工作的内容因一成不变而逐渐腐化成果渐减也说不定。另一方面,投资个人资产的B先生,他的成果在1年后扩大到10倍,5年后扩大到100倍,10年后扩大到无限大,同时也创造出多余的时间。如此一说,或许有人会问,人生的所有事情都非得有效率地去做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效率提高而产生的多余时间,利用其尽情地玩乐也可以,至少能够让自己的私人生活更充实吧!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你不必在意什么效率问题,尽情地玩乐也是可以的。当然,如前所述,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再投资,进而有所收获,或是利用这段时间用功读书,或和别人见面,也都能增加个人资产。个人资产和个人斗志兼备个人资产是收获的源泉。在个人资产上放上个人斗志,就会产生成果。个人资产个人斗志=成果有人是个人资产多而缺乏个人斗志。缺乏斗志的状况有很多,例如因某种情况而觉得公司毫无乐趣,这时,纵使个人资产再多,成果也会变成负的。因此,扩大个人资产的同时,个人斗志也一定要提高。但有一点大家也要注意,就是有许多人不在意个人资产,而只是提高个人斗志。这种人多半是读了很多以自我启发为主题的商业书籍。我也喜欢读自我启发的书籍,而且一看到好书,我就会推荐给同事或朋友。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有的人纵使读了自我启发的书籍,也没有得到收获。其原因在于,纵使提高了个人斗志,但没有努力增加个人资产,也是无法在个人思考上收获成果的。个人斗志并不是资产,所以很遗憾,回报是零。这就好比是开车,即使你拼命地踩油门,但因为把“劳力”、“时间”、“知识”、“人脉”四项排除在外,所以车子仍然无法前进。一旦无法收获成果,就会感到失望,意志消沉,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阅读了一本自我启发的书籍后,又再度提高斗志。而这种为了收获成果的自我启发,也可以说是只为了自我启发而做的自我启发,就好像是虽然一再地拼命踩油门,但没装上轮胎,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反复做这样的事,所以个人斗志起起伏伏,宛如依赖症一般,虽然不断搜寻自我启发的书籍来读,但其效果却会逐渐薄弱。因此,个人资产和个人斗志必须兼备才行。确定目标,发现“不必做的事情”然而,应该增加的个人资产因人而异。虽然都说要“养成好的习惯”,但习惯的内容却因人而异,而且今后学习的知识、形成的人脉也不一样。那么,怎么做才能发现必要的个人资产呢?若要顺利地进行“个人资产的创造”,则确定目标是重要的。目标有作为长期目标的“人生规划”和作为短期目标的“当前工作的问题”等。而现状和目标比较起来,应该有明显的差距。你应该做的是把这个差距填补起来。为了能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构筑个人资产。明确描绘出目标的最大好处在于培养自我选择能力。你必须知道,对自己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不做画蛇添足的事,不浪费时间、劳力、金钱。“GLOBIS”集团执行官堀义人在杰出者的脑袋想什么 杰出创业家一书中说道:“人的一生中,自己想做什么呢?一旦这点明确后,我想就不太会绕远路而行。”我想正是如此。举例来说,想当医生的人一定要在医学上下工夫,而没必要在建筑上下工夫;想当足球运动员的人,一定要练习足球,而没有必要专注在棒球上更极端的说法是,“不必用功读书,只专注于足球练习比较好。”再者,一旦明确目标,借着“彩色浴”的效果,就容易得到机会。“彩色浴”的效果之说,在博报堂的加藤昌治所撰写的考具中有所介绍。举例来说,早上出门时你想着:“今天一整天,我会看到几个红色的东西呢?”之后你会惊讶:“世上有这么多红色的东西!”海报、红色的文字招牌、红花等等,所有红色的东西都进入眼帘。当然不是过了一个晚上红色的东西就暴增,而只是你产生目的意识后,这东西自然就会进入你的眼里。熟练使用“彩色浴”效果,眼睛就能停在目标所在之处。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你是否能发现它。借由明确地描绘出目标,你就逐渐能察觉到别人给你的机会。读完成功者写的书之后,“先在纸上把目标写好,这样一来,新工作就会意外地降临”,或者“在偶然的情况下,也会遇到需要的人,而从此以后,工作有了着落,成就了现在的你”。然而,这并非偶然。事实上,这是“彩色浴”的效果,把成功者描写人生规划和工作问题的内容呈现出来;也可以说是清楚确定目标、问题、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旦描绘出目标,就能够敏锐地察觉并掌握别人赋予的机会,比如工作、会面等。如果不描绘出目标的话,机会就可能会从眼前飞逝而过。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察觉到或察觉不到,只和你有无明确地描绘出目标有关。积极主动在杠杆思考术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积极主动”。不管做什么,积极主动去做和被迫(也就是被动性地)去做,两者的结果大不相同。举例来说,同样是读书,积极主动去读和被动去读,其结果是不一样的。积极主动去读,具有目的意识,进而会活用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因此容易产生成果。而被动去读,只是默默地读书,不会有任何收获。又好比看实况转播的电视节目,没必要的部分也不得不看,冗长乏味地持续下去,大家的时间受控于电视。如果不是这样“被动式”地看电视,而是把节目预录下来,在空闲的时候只看必要的部分,这样一来,就能“主动”地看电视了。此外,在日程安排表上也要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所谓的被动安排是指,把被分配的工作、想到的工作,配合对方来排满自己时间表。它是一种只把约会、会议做完,被工作牵着鼻子走的状态。而主动安排,则是自主性地管理工作,有效率地运用时间。关于“例行性”也是如此。一般说到日常工作,就会有所谓“被迫去做被决定的工作”这种被动式的强烈印象。然而,谋求习惯化或是把工作建构化,就是采取主动式的例行性工作。一说到“例行性工作”,一般人就会对它有不好的印象,那是属于被动式的例行性工作。我认为主动式的例行性工作应该是具备劳力的杠杆效益,是很不错的。附带一提的是,我把该做的事,用带有“自发性地承揽工作”意义的“任务(task)”来表示,而不是带有“被迫去做”这种被动语气的“去做(ToDo)”表示。这也是主动积极和被动消极的区别。关于“任务”,我将在第三章详细介绍。了解自己现在的位置你是否能实现杠杆思考术?在本章的最后,确认一下自己的位置吧!请看次页图示。横轴表示劳力、时间;纵轴表示成果,并且分成四个区域,各个区域的意义如下。“A区 杠杆思考术者”花的劳力、时间少,而收获多的人。这是本书所期待的、采取杠杆思考术的人。其状态是,已经学会杠杆思考术,从个人资产中不劳而获地得到丰硕的成果。用少许时间,收获别人数倍成果,也就是和别人在同一个起跑线一起工作,却获得压倒性的成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来,当然会产生多余的时间。“B区 辛勤工作者”花的劳力、时间多,而收获成果仅止于此的人。一边耗费劳力和时间,一边收获丰硕成果的辛勤工作者。纵使收入提高,但也忙得筋疲力尽。年轻有体力的时候,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式提升自己的个人资产,也是可以的。但假使身体变坏等状况发生而无法工作时,就会有无法收获成果的风险。“C区 烦恼的商业人士”花了劳力、时间,反而没有成果的人。耗费大量劳力和时间,却没有收获成果,对此感到苦恼和躁烦的人。事实上,这种人非常多。“D区 自由人”不花劳力、时间,也没有成果的人。处在这一区域的人或许知道这是自己的生活形态。如果对此十分明了的话,那样做也是可以的。你现在的位置在哪里呢?不过,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吧!未必每个人都一定希望在A区。但本书秉持“DMWL”的观点并实践它,根据这点,移往A区是本书的目标。因此,对于现在属于B、C、D区而想要设法改变自己的人们,必定想学会本书接下来所说明的杠杆思考术。“DMWL”的中心思想这里要说明的是杠杆思考术,而这种思考方式是应用一个基本理论并加以创造出来的方式;运用这个基本理论是要达成“运动”、“经营”、“投资”、“脑科学”四个领域的成果。在运动上成功的做法、在经营上成功的做法、在投资上成功的做法、在脑科学上被证明是不错的做法,运用这些做法,提升个人的工作表现,并用少许劳力创造出丰硕的成果。这些是用科学方式被证明出来的能让一切顺利进展的方法。由于杠杆思考术是以这些方法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所以它是能够在每个人身上“重现”的技术,而不仅仅是“许愿就让梦想实现”的心理疗法。如“前言”所述,我是个怕麻烦而且讨厌绕远路的人。所以,我总是设法寻找捷径,而对于本书接下来要介绍的东西,是我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的。第一次有这样的意识是在大学联考的时候,那时的目标是要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就等于是“DMWL”);之后是到美国留学、从商的实际经验,以及多阅读书籍的体验,经过不断地尝试,从而产生出这套理论来。如果要说世界上哪一种人多的话,和勤勉且努力不懈的人相比,恐怕像我这样怕麻烦又不喜欢绕远路的人比较多,不是吗?第二章以后,我将叙述关于“劳力”、“时间”、“知识”、“人脉”的具体方法。我希望你以本书介绍的方法为基础,得以实现“DMWL”。什么是劳力的杠杆效益?当你打算开展新的业务时,就会碰到迎面而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是,“一直想做,但总是没办法做”、“暂时先延后再做吧”,“虽然开始做了,但却没有持续下去”、“三分钟热度就结束了”等。许多人在这些情况下可能都会想“必须自我控制”。不管是谁都了解这点,然而,“做不到”是大问题所在。由于我本来就是怕麻烦的人,一旦没有什么目标时,就更容易拖拖拉拉,纵使时间充裕,也什么都没做就让时光流逝掉了。像这样的人不是也很多吗?然而,有了目标,就有了该做的事。这时,如果考虑“要做,还是不做”,结果就会变成不做。所以,该如何做“才能没有顾虑而有所行动呢?”“才能把事情持续下去呢?”“才能够发现捷径走下去呢?”,通过思考并实践这些问题获得收益,这就是劳力的杠杆效益。这个目标在于,怎么做才能用少许的劳力,收获丰硕的成果。我将其重点归纳为四点。一是建构化。其优点在于具有“重现性”,一旦建构起来,从下次行动开始,就不用从头思考就能完成。它可以通过手册化、规格形式化等方法实现。二是无意识化、习惯化。据此,纵使是精神不济或是难以自我控制的人,也能够一次一次地不假思索而有所行动,从而变得容易持续下去。这就是它的优点所在。三是发现“KSF”(KeySuccessFactor)。不管怎么拼命有效率地做,但如果没有掌握重点,也是浪费时间和劳力。要收获成果,有必要先弄清楚“该怎么做才好”。最后是介绍“一年收成两次”、语言的杠杆效益、练习的杠杆效益等其他杠杆技术。如果能够实践上述这些方法,也就等同于投资在“构筑劳力资产”上。构成你的个人劳力资产,并加上杠杆效益,据此达成“DMWL”。纵使用不劳而获的少许劳力,成果也会朝无限大的方向扩展。建构化的优点首先,在运用劳力的杠杆效益上,重要的方法是“建构化”。不管是谁都曾有工作进展顺利的经验。然而,能够回想为什么进展顺利,并将其建构起来的人似乎并不多。如果不将其建构起来,那么,就变得完全依赖个人直觉,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工作进展如此顺利,为什么能尽早完成。只是说“进展顺利耶”,就结束了,这样太可惜了。因为没有“重现性”,所以每次都必须重复思考让工作进展顺利的做法。如果将进展顺利的方法建构起来,那么,不管是谁随时都能让方法“重现”。如此一来,就不用每次都从零开始,也就能够用少许的劳力收获成果。由于将其变成了个人资产,所以能顺利地反复进行下去,而且,如果按照这个技巧,任何人都能胜任这项工作。举例来说,如果优秀的业务员公开他如何销售的方法,并加以“建构化”:即将自己发现关键客户的方法、提案的方法、加速业务流程的方式等建构起来,如此一来,业务新手也会因为走捷径,而变得只要花少许时间,就能收获成果。事实上,日本人力资讯情报公司瑞库特(RECRUIT)在把优秀业务员表扬为“传奇的营业员”的同时,也会把成功案例建构化。举例来说,“传奇的营业员”把自己成功的方法公开如下:“在业务访谈前,要制作商谈的文本,因此,想象客户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对方的公司致力的事业是什么?受访客户受其经营者指示的优先项目是什么?想象这些状况,并准备文本。”听到这个说法的其他业务员将其放入自己的业务架构中,或是自己也试图产生新的业务手法。在新的方法产生的同时,这个方法为大家共享而且被建构起来,也可以说,瑞库特(RECRUIT)就是善用这种建构的方法吧!此外,日本乐天公司的“成功的观念”也具有“经常改善、经常前进”、“彻底专业化”、“顾客最大的满足度”等建构化的特点,而应该注意的是,“假设 实行 验证 建构化”这一过程必须进行到底。在一般的公司里,多半是进行到“假设 实行 验证”就结束了。但日本乐天公司,在这一过程之后又加上了“建构化”,这就变得完美了。当然,投入建构化,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劳力,但根据这个建构的成果,持续下来,就能产生回报。共享成功的案例,并将其建构落实在每天的业务中;虽然在落实之前,商业效率还没有起色,但在建构起来的瞬间,效率就会提升,结果报酬率也会提升。如此一来,就实现了劳力的杠杆效益。手册和规格形式的重要性所有的事情每次都从零开始的话,就不会提升效率。所以,能建构起来的事务就彻底将其建构化。下面,我将介绍手册化和规格形式化的制作方式。举例来说,假设每周有5个小时的例行性工作,若1年工作54周的话,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大约为270个小时。因此,有必要去思考把每周5个小时的工作缩短在1个小时内完成的方法和步骤,并建立行动手册。首先,把劳力和时间花在思考手册上。而完成手册,或许要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等不少的时间。然而,如果这个例行性工作能加速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话,54周的工作只要54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一年就能节省200个小时以上。只要能把交付工作由被动式的例行性变成主动式的例行性,就会有不小的收获。以实例来说明吧!我把自己经营的公司的“IR”(In-vestorrelations的简称,即企业对股东、投资人,在投资判断上定期公开展示必要的资讯)的资料制作并建构了起来。首先,先制作手册,然后在里面置入数字,如此一来就接近大功告成了。之后,就把时间花在“如何说明要用到的文章”“从什么角度来说明”等事项上。每次用不同的形式制作“IR”资料是浪费时间的。为什么呢?因为该叙述的事项几乎每次都相同,包括摘要、各事业单位的议题、策略的进度状况、今后的策略等。目的不在于考虑要做什么,而在于花时间做出让人更易懂的资料或传达用的内容。手册是因“DMWL”存在的。让它具有重现性,不管是谁都能做,以此来节省多余的劳力。举例来说,如果速食店里没有手册,而是以个人判断来应对的话,就没办法营业,店家和客人都会一团混乱吧!有案例显示,手册的价值之所以被否定掉,是因为员工只是完全按照手册去做。手册的本来目的是提升所有员工的能力,以使员工达到一定的工作水准;它是达到缩短时间并通过捷径走向成功的工具。接下来,就能把精力花在除此以外的事情上。我曾听人说手册不好。然而,并非手册本身不好,而是使用方法不对。如果状况改变,却还是照着手册来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说,在以手册为基础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要超越手册来应对工作才行。检查表是“倒推”的重要工具在进行建构化上,最重要的工具是检查表。从完成工作的形态逆向推算(反向倒推),把该做的事情的顺序逐一记录下来。例如,把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结算所要做的工作归纳在检查表上。按照这个表来做事的话,就不会有所遗漏,而且也知道整体必须做的工作量的多少。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不管工作由谁来做,由于都能了解该做的整体工作的全貌,所以都不会浪费时间。结果,用少许劳力,就能把工作做好。如果没有这个检查表,则每次工作的顺序都会有所改变,甚至有可能把该做的事完全遗漏掉。此外,我要出差的时候,也把该带的东西事先做成检查表,用检查表来确认是否有遣漏。如果没有做出检查表,则必须在出发前一个一个去想要带什么东西;光这样做,就要耗费2到3个小时,而且有时也会因为担心忘了带东西而感到有些压力。因此,有必要做好出差用的检查表,把该带的东西全部归纳起来,然后按照这个表来准备东西。如此一来,花在准备上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而且也不会因为担心忘了带东西而有压力,事实上也不会发生忘记带东西的状况。此外,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检查表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出版日往前推算,确定本书的概念和章节,然后开始撰写。将这期间和出版社编辑开会及校稿的日程调整、要事先准备好的各个事项等等,都做成一览表,接着工作就能逐渐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有检查表的话,工作的进展情况就能清楚明确,你不用烦恼到底“说了,还是没说”“做了,还是没做”“什么必须去做”,光是想这些问题也很浪费时间。如上所述,如果把自己工作的规则事先做成检查表的话,就算是工作增加,或是碰到突发状况,应对起来也都能游刃有余。无意识化、习惯化是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们详细来看有关无意识化、习惯化的说明。看看工作进展顺利的人,他们都是无意识地进行着良性循环,一言以蔽之,就是习惯化。好的习惯是优良的资产:也就是说,具备的好习惯越多,资产就越多。所以,想要创造资产,就要把好的行动习惯化。相反,不好的习惯就会使自己负债。具备太多不好的习惯,则自己的负债就会越多。也就是说,不仅多付出无谓的劳力,而且还会降低个人斗志。对不擅长自我控制的人或是像我这样没恒心的人来说,“习惯化”也是非常方便的方法。只要一考虑,就没办法付诸行动,但如果养成习惯的话,则身体就会自动自发地付诸行动。这是因为,在考虑“要做这个吗?”“要做那个吗?”、“现在做这个好,还是做那个好呢?”等问题的瞬间,自己就会强制性地付诸行动(就等于是运用杠杆效益)的缘故。这就像刷牙一样。早上起来应该没有人会去想“要刷牙,还是不要刷牙”吧!这就是因为已经养成习惯的原因。早上刷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理所当然,所以“去做”这件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丝毫没有质疑的余地。据说人类的行动事实上有95%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根据某个研究表明,人类的行动中,自己有意识地去做的只不过占5%。我们有95%的行动,事实上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或是在被强迫和不安的情况下反射出来的。”人类的自我意识不强。因为在这项研究中,有意识的行动也只不过占5%。有意识的行动多半不持久,而且不做的时候,会感到压力大。因此,要对工作有所帮助,就要养成习惯,逐渐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持续下去。开始做之前懒得动,尽管如此,一旦开始做就能完成。相信你也有这种经验,不是吗?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坚持下来,是非常方便的。进而,养成习惯,持续不断。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运用杠杆效益,这就好比银行存款长期累积起来的复利效果一样,据此,也加速了“DMWL”的实现。培养大习惯,先从小习惯开始实际上,要养成习惯,该怎么做才好呢?那就是,不要想着一下子养成大习惯,而是要从小事开始做起或是有意识地去做。举例来说,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早上3点起床,花3小时学习英文,然后去上班,把这些当作习惯来做”。这样的用心虽然很好,但太大的目标反而会变成压力。因此,要从改变小习惯开始。一旦养成小的好习惯,则会“积少成多”,从根本上产生“好好去做”的心态,不久就能成就大的习惯。举例来说,回到家看到屋内乱七八糟,心情肯定不好吧!虽然如此,但要养成“每天打扫”的习惯,总是很难的!这时,就从“一回来就把鞋子摆好”、脱下来的外衣“整齐地挂在衣架上,然后把衣橱关好”,这样的小习惯做起。先从简单的事开始做就可以了,一旦开始做,就能实际体会到它是轻而易举的。养成一个习惯后,你就会想“因为这项做到了,所以做别的试试”吧!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由于得到成功的经验,所以你就会接着想:“下个目标不是也能达到吗?”如果有预感能够达成,也就容易付诸行动。举例来说,就像每天都会去打扫一样。一旦产生良性循环,也就能够养成工作上的新习惯。实践好的小习惯,而且“积少成多”,就可以养成大习惯。另外,习惯有时也会中断。在重新修正习惯时,也要从小习惯做起,这是很重要的。大习惯紊乱时,小习惯也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不少。大扫除的习惯中断,家里变脏时,鞋子也开始乱摆。这个时候,应该再次从摆放鞋子这种小习惯做起。改变小的习惯,乍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很呆。然而,这却被证明对大脑有好处。脑神经外科医生筑山节在让头脑清晰的十五种习惯一书中,有以下的描述。原文有些冗长,所以引用其中的一部分。“在整理房子时,或许也会把坏掉的东西拿去修理。让我们每天一点一点地解决身边那些麻烦的问题吧!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与其做那些杂事,还不如做些像样的事。但那要等脑力强化了之后才有办法去做。如果不断发出指令的大脑前头叶机能降低,纵使你想去处理大问题,也会在中途觉得麻烦,或无法忍受辛苦而产生挫折感。接下来,就会完全回到什么都不想做的生活形态上。有不少人反复着这样的模式,不是吗?如果每天积极地整顿小小的琐事,则对于诸如此类程度的事就不会觉得麻烦,同时不安的情绪也变得易于抑制。这意味着大脑中,理性的支配力胜过感性。如此一来,你再去努力解决稍微困难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做的话,从提高脑力开始做起,就能轻松地变成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习惯检查表和数据管理为了养成好习惯,我制作了习惯检查表,并经常留意该把什么变成自己的习惯。在劳力上运用杠杆效益的检查表,是非常重要的。在经常留意好习惯并养成固定习惯的过程中,这个表也是非常方便的。下表是我的习惯中的一个例子。我最留意的是前面所提到的“DMWL”。是否用少许劳力和时间完成丰硕的成果?如果没有经常把这点放在心上的话,那么它就会立刻完全瓦解掉。所以,把它写在习惯检查表上,这样就每天都会留意到。其他像“把脱下来的鞋子摆好”、“今天拿出来的东西,当天就把它收拾回去”等习惯,乍看起来都不怎么起眼。然而,当感觉到大习惯瓦解的时候,就会特别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往往在大习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多半小习惯也跟着瓦解:诸如鞋子没摆好,或工作室凌乱不堪。这时,在想重新训练大脑前头叶的心情下,有意识地去执行小习惯。于是,就能再度逐渐养成大习惯。接着,为了要形成习惯化,用数字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借由记录数字,习惯化很容易就建立起来了。小学生练习马拉松跑步时,运用这种做法的人不是很多吗?老师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张纸,上面写着电车东海道本线的所有站名:从第一站的东京车站到终点站神户车站,共160站。接着,如果绕校园10圈的话,就让学生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纸,一站一站地进站。由于学校规定一天要跑十圈,再加上自己企图达到终点的意愿,就能充分展现出冲劲,而且坚持跑下去。能够坚持跑下去,得益于数据管理,因为每天都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知道到达目标的距离,所以持续下去的动力高涨。相反,如果做不到数据管理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动力,要持续下去就变得很困难。以马拉松跑步的练习为例,来想想看吧!一个例子是,教练对你说:“你一直跑,直到我说停为止。”你一边跑一边不安地想:“什么时候结束呢?”尽管教练怒吼着说“手臂挥动大一点”、“大腿抬高”等等,然而,由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所以你想着:“是否要全力以赴拼命快跑呢?”在这样不安的情绪下跑,脑海里充斥着想要快点结束的想法,但却无可奈何。然后,跑完10圈时,教练说:“好,到此为止。”练习才结束。另一个例子是,教练一开始就对你说:“全程是十圈。”这样,你不仅可以一边跑一边数自己跑了几圈,还能平均分配跑步的节奏。“剩下5圈”、“剩下3圈”、“剩下1圈”,你可以朝向目标,而且在勇往直前的心情下跑步。你感觉如何?虽然同样是跑10圈,但前者的压力比较大,这是因为你不知道要跑几圈的缘故。我现在养成了多读商业书的习惯。而在养成这个习惯的时候,刚开始我先设定目标:一年读400本书。我的理想是每天读,但有时去旅行就没办法坚持,所以我决定“一天读2本”。此后,就算有时没有读书,但我也确知一年的目标可以达到。然后,我会用电脑上计算软件,记录每天读完的商业书的册数。这是对自我目标的劳力投资。借记录下来的剩下的数量,产生“再接再厉去做”的斗志。我的经验是,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斗志也跟着提高,而且事情也变得非常有趣。一天读2本是目标,但有时也会读到5本。如果中断一天没读,就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像这样一旦有了意识,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习惯。如果不做记录的话,即便秉持“一天读2本”的目标,也会变成“做到或做不到都可以”。如此一来,就难以变成习惯。因此,用数字好好记录是非常重要的。用数字掌握进度,借此能提高斗志,变成自我规范的数量,也能驱动自己付诸行动。人生中,能在职场上工作的时间大约40年左右。这期间,以一年读400本书来算,总共要读16000本。这在第四章会详细说明,但在此要说,这样的多读,充分运用了杠杆效益。反过来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之间就有了天壤之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养成习惯的行为,你根本没有意识到习惯的养成,而且速度也加快了。这就好比在脚踏车上装上笨重的齿轮,开始转动时非常沉重,而且脚的负担也加重了,然而当骑到一定速度的时候,借此速度,不仅不费力,反而能体会到超速感。最初不习惯的时候觉得吃力,因而马上放弃的人也不少,非常可惜。在某种程度上反复去做,就能开创出全新的世界.认清楚“KSF”效率差,花了时间却没有收获,其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掌握重点。如果没有掌握重点,纵然拼命地做,也不会有收获。掌握成功的关键要素,也就是“KSF”(KeySuccessFactor),你必须具备能看清楚“KSF”的能力。关于“KSF”的重要性,彼得杜拉克(PeterFDrucker)有如下的陈述:“完全仰赖日常工作的流程,决定要努力完成什么、采纳什么、进行什么。于是,自己被这些日常工作所埋没,纵然有知识和能力,也是白白浪费,得不到应该能收获的成果。他们所需要的是,去了解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才是能让他们朝贡献和成果努力的基准。”他所说的“去了解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才是能让他们朝贡献和成果努力的标准”,就是指“KSF”。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即使进行工作,也会变成“绕远路而行”,收获成果之前,浪费了不少时间。相反地,在着手工作之前,先想想“该如何做才好”,思考其最短的距离,有效率地付诸行动。我认为,这才是收获成果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让我用身边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吧!例如,准备考试而用功读书时,一定有人从教科书或参考书的第一页开始读吧!这是要得到满分的读书法,而不是要及格的读书法。考试时,完全没必要取得满分。换言之,以及格为标准,只要突破及格分数就可以了,在100分中,取得70至80分就可以了。想想为此该如何做,才是重要的。举例来说,在短期为准备考试而用功时,把已经考上理想大学的人的读书法当作榜样来效法,或是去解答过去的考题,这些做法就是“KSF”,而看清楚这点的选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我为例,一开始我是大量阅读别人所写的“通过考试体验记”,而不是马上着手开始用功读书。为了考试及格,必须先学习用功读书的有效方法;这并不是让别人教你用功读书,而是让别人教你用功读书的方法。换言之,你是把劳力花在了学习考试通过的人的做法上。做事也是如此,工作的目的在于收获成果。纵然用了许多的劳力和时间,但如果没有收获成果,也是没有意义的。用少许劳力和时间收获成果,要做到这点,认清“KSF”是非常重要的。相反,纵然工作做得很快,但如果忽略“KSF”的话,也会偏离目标。把时间和劳力花在“KSF”上,借此,就能够逐渐专注在“结果”上,而非“作业”上,并且能收获更丰硕的成果。8020法则和“KSF”发现“KSF”,并把劳力投资在上面;反过来说就是,舍弃并完全不做除此以外的事。如果以准备考试来说,就表示要在短时间内为突破及格标准而用功读书。那么,怎么做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及格标准呢?在此,有所谓的“8020法则”。这是意大利的经济学者帕列托(ParetoRinCiple)提倡的理论,这个有名的法则是指:“20%的意大利国民创造了全意大利80%的财富”。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事情。例如,某公司有100名员工。分析他们的工作状况后,真正优秀的竟然只有20人。这20人创造了公司营业额的80%。又例如,假如某家店的收入是100%,那么其收入的80%来自于20%的顾客的消费。“8020法则”也和“KSF”有很大的关系。举例来说,做某件事情时,在这件事情做完要花的时间里,有20%的时间创造了80%的成果。如果要做的事是100%,而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20%。所以全力以赴并认清这20%是非常重要的。用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来发现“KSF”如何具备发现“KSF”的能力呢?关于这点,具备一定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即从一定的工作经验中学习,以具备发现“KSF”的能力。工作时,请务必意识到什么是“KSF”。“KSF”不是让你在每天的工作上随波逐流,而是让你把时间投资在思考“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其 成功关键 在哪里”这个问题上,将这点弄清楚之后,再开始工作。累积了某种程度的工作经验后,你就会了解工作进展顺利的原因是什么。这时,纵使你还没察觉到,也请按照进展顺利的案例反复去做,并加以分析。如此一来,你就能够发现,在所有进展顺利的案例上的共同点。找寻“KSF”的其他手法如下:调查前例。请教工作进展顺利的前辈等。从商业书下手来学习。此外,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关于“倒推”,前面稍微提到过,而关于“俯瞰”,是指从高处往下看的意思。致力于某件事时,如果只思考眼前的当务之急,则有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