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1.gif)
![[哲学]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2.gif)
![[哲学]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3.gif)
![[哲学]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4.gif)
![[哲学]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8/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b9421e9c-c3e8-4f2f-b0fc-898f59cd1d6b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资本论研究第一次讲课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解释、认识世界要有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抽象度,搞经济研究更要有思维能力,现象描述不是经济学。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法,即采用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马克思还区分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这可以从资本论所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上看出来。所谓叙述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和表达。资本论就是按这种思路展开的,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抽象的形式;第二卷研究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资本已表现为较具体的形式,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三卷则研究资本总形式的变化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等。大体说来,经济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即哲学的方法和数量的方法,大部分著作都要采用哲学的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资本论研究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第二版跋就是谈逻辑方法的。经济研究过程中,能够使用模型的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模型牵着鼻子走。我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讲学,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提对策与建议。我告诉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必须关心民生,重点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来中国发展上去了,我们也可以搞一些纯模型的内容。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我们解决和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支撑,都要学习好、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经济关系的本质分析,是对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分析。而西方经济学是对经济变量的关系分析,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描述。如对价格问题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一种均衡价格。对我国价格改革的指导意义,可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区别,西方经济学要求我们把价格放开,让供求来决定价格;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求我们对整个价格体系进行改革,理顺各种价格关系。经济学文章就是要用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概念、范畴很多,在今天仍然非常有用,是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搞经济研究一定要有分析工具,还要搞清已有的理论模型,在已有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问题。比如,斯蒂格利茨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本书,就是从批判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出发,指出了现实世界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因此,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还要靠分配的手段来调动各种要素的积极性,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是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分析很深刻,他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要在运动中才能增值,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杠杆。这就为我们在现实中如何确保资本增值,如何经营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撑。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安然、安达信事件,也可以用资本论第三卷所讲的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关系理论来解释清楚。三、研究资本论的角度研究资本论存在两种思路,一是从批判的角度,二是从建设的角度。我在前年已讲过,研究资本论要从批判转向建设,去年在全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的闭幕词里,我又讲了这个观点。研究资本论,要从批判转向建设,要从研究如何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转向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调整生产关系、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增进社会福利。经济学都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马克思当年是站在工人阶级一边,要为资本主义找到一个掘墓人。然而,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生产关系已作了不断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已不是无产阶级,而是有财产、要有财富的阶级,我们作为研究者的任务,是要如何建设好这个社会。我曾去新加坡这个资本主义国家讲过一年学,别人问我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人人要有财产。现在不要再讲阶级斗争,而要讲阶级调和,要从竞争转向合作。研究我国私营经济的问题,不要搞阶级分析,而应该研究阶级调和;研究企业的劳资关系,不要讲劳资斗争,而要讲劳资调和、劳资合作关系。现在的社会已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社会,已从竞争转向合作,经济学研究也要从竞争经济学转向合作经济学。四、资本论的学习目的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目的在于二个方面,一是学习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二是学习和掌握资本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马克思关于一般经济分析的原理,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竞争理论、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利息理论、虚拟资本理论等,都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必须掌握马克思当时分析问题的条件,不要照搬照抄现成的结论。比如,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和未来社会的一些经济特征的分析,马克思讲社会主义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他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国家已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实行了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分析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一些具体规定要作具体分析。注释:洪银兴:由批判转向建设谈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载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线期洪银兴:以创新的理论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劲生命力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15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 1期资本论研究第二次讲课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资本论选读洪银兴夏江选编)马克思在本文开头的一句(P932),就强调了物质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服务业不在马克思的研究范围之内。马克思首先抽象出生产一般的规定,之后再研究特定的社会生产,其实质在于揭示那个社会的矛盾。P936页第4行至第7行,提出了生产一般的概念。P937页,第7行至第10行,马克思认为生产的基本要素是几个简单规定,而这些规定又是肤浅的。其实,这些规定是很重要的,现实中是按照劳动、资本、土地等五大要素分配的。第14行,马克思提出了生产率程度的研究超出了课题的研究范围。实际上,生产率的研究在现实中是非常重要的。P938页第11行,马克思提出了两个要点:财产及司法、警察等对财产的保护。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有三块基石,一是产权,二是国家,三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当年所说的财产就是指产权问题,对财产的保护就是指国家理论。诺思在书中指出,国家要么促进经济发展,要么障碍发展。研究私营经济问题,法律上如何保护私营经济,都涉及到国家职能。因此,马克思提出的两点是我们经济研究的核心。P939页第6行至第8行,进一步指出了生产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P939页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概括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就是一种抽象。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就是这四个环节中的相互关系,我们一定要把四个环节关系搞清楚。P940至944页,研究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并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P941页倒数第7行至P942页第12行,马克思分析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理论工具。现阶段,我国转向买方市场,同时,总需求不足,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充分理解消费是生产的动机、目的,重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发挥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关系,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P945页倒数第8行至第2行,讲到了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形式决定分配形式。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就是以多种所有制并存为基础的,这是客观的事实,绝不是一种幻觉。P948页第17、18行,马克思指出了法律对分配的作用,但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回答。科斯定理指出,当交易成本大于0时,法律在处理市场交易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P949页第5行至第8行,强调了交换的问题。交换与发展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一国越是发达、繁荣,该国的交换就越广、越深。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如我国东西部地区、江苏省的苏北和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落后地区关键是要发展市场经济,加大市场交换。P949页第11至21行,指出了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包含的几方面内容:市场扩大、分工深化、交换扩大、生产增大、城乡人口变动。P950页第15行至27行指出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抽象到具体的两种科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使用了这两种方法,其中,研究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由抽象到具体。P956页第14行至18行的内容指出,研究各种社会关系,一定要找到一种主导的生产关系。如社会生产方式中,有原始生产方式、小生产方式、现代生产方式,一定要找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主体是普照之光,能决定其它一切生产关系,所以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制度有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但公司制企业应是普照之光,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马克思在第1、2和3章主要讲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概念: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把整个资源的配置看成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当每个部门配置时间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就相当于达到柏累托最优状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转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商品、货币都不存在了,每种产品所包含的时间都可以计算出来。但在商品、货币仍然存在的社会,商品中所包含的时间不能计算出来,需要借助于货币来计算,借助于交换体现其价值。因此,需要交换价值。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相比,价值的实体就是效用。P47页文中开始的第一句就说明了社会财富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区分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P48页倒数三句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有人说出售国有企业是私有化。实际上,企业是商品,机器设备是物质承担者。出售了机器设备,收回了国有资本,投资于高速公路等项目上,物质承担者是高速公路,仍是国有财富。因此,财富并没有私有化。P52页第11至13行界定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主导地位的生产条件下为主的劳动时间。P57页第1至3行充分说明了其它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创造财富。P58页第1至6行提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马克思在分析问题时,都是以简单劳动进行计算的。简单劳动在一定的社会是一定的,在不同的社会是不同的。复杂劳动量多倍于简单劳动价值量。复杂劳动的理论可以与人力资本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问题。P60页第2至3行指出了生产力同使用价值成正比,同每一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从P61页开始,马克思用历史的方法阐述了商品经济发展史。P61页第7至11行指出价值就是价值关系,离开一定的社会,无价值关系可谈。马克思主要目的是想用价值理论分析说明一定的社会关系,阐述劳动、资本之间的剥削关系。P90页第7至13行指出了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如何取得社会性质。P96页第1至5行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调节劳动时间,调节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也是按照劳动时间分配劳动成果的根据。第二章 交换过程P102页第3至10行的内容强调了两点。一是突出了产权关系,强调了只有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二是指出了契约关系的作用。计划经济运行靠计划进行调节,市场经济依靠契约关系进行维持。P103页第13至17行说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P106页第2至5行,是我们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第三次讲课内容第三章 货币和商品流通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货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讲了货币的5种职能,西方经济学也是认同的,现在看来,马克思对货币职能的分析是经得住考验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这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P117页第5至8行的内容说明,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常常不一致,商品的价格受货币的价值或商品的价值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受货币价值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P120页第16至21行提到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还是一致的,因为平均数规律在起作用。P121页第1至5行提到了虚幻的价格,这说明价格完全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流通和交换解决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P124页指出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即W-G-W,其中卖是商品交换的惊险的跳跃。某种商品今天能够满足一种社会需要,但明天就不一定是社会需要的商品,因此,从商品体到金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P125页第15至18行,P126页第7至12行,提出了有效供给和有用劳动的问题,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为社会所需要,能够买出去,那么这种供给就是有效供给,这种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否则,就是无效供给,劳动就是无效劳动。由此可看,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会变化的,生产某种商品的总量劳动和社会需要劳动量是需要经常调节的。P132页倒数5行,指出了买和卖同一性的含义。P133页第4至7行谈到,通过货币,流通能够打破产品交换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对立,把买卖二者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卖这样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种对立性又潜伏着危机的可能性。P133倒数9行就说明了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在全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是完全有可能的。东南亚危机表现为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P153页倒数4行指出,贮藏手段中的货币是金银,货币贮藏就是把货币作为财富贮藏起来。金银贮藏起来不会产生问题,因为金银具有价值。支付手段:P155页的描述,表明债权债务关系出现了。这种关系的出现容易产生货币危机,P158页第12至15行指出了这种可能性。世界货币是用金银来支付的。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这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费雪方程式基本一致。P141页第2至8行指出了商品价格的变动、流通的商品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对执行流通手段货币量的影响。P140页第7至11行,说明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P142页第1、2段论述了各种因素的变动如何相互抵消流通货币量的问题。P147页指出了纸币的流通规律,即,纸币的发行要同它象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相当,如果纸币发行超过了一定限度,发出的纸币就是放出的老虎,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W-G)与作为资本的货币(G-W-G)非常重要,是我们研究资本经营、资本运作的理论根据。P174页第3行至P175页第5行,说明了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当前,上市公司圈到钱怎么用,可以说,用处包含两大含义,一是价值增殖,二是不断运动。从P177页开始,马克思分析了总公式的矛盾,即资本通过购买商品,经过生产之后,把商品卖掉后所得的资本比原先付出的更多。P188页倒数第3、4行又具体指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P220页对此问题进行了解释,指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P190页第17至19行强调了劳动力所有权的问题,只有确定了要素的所有权,各种要素作为商品才能进行交换。在当今加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时候,一定要确定好各种要素的所有权。P194页第3至4行提出了劳动力价值的问题,该页第13至17行指出了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此外,还与历史、道德以及工资的国民差异有关。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P202页倒数2、3行指出了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P204页指出了生产资料即生产工具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生产工具的发展,尤其是新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第四次讲课内容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从第四篇开始,马克思的分析与现实越来越近了,他的这些分析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竞争机制能促使生产者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者应用了新技术,独占了某项技术,就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重要机制。个别企业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现实中,如何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技术进步?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形成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寻求某种制度安排,保护知识产权,让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在某段持续的时间内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因信息不完全,技术才能够被一些企业独占。因此,我们还要利用信息不完全理论,克服现实中的信息不完全问题,使个别生产者采用的先进技术能够得到扩散,努力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P350页第15至18行指出了改进技术条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P354页第18行至355页第4行充分说明了价值的作用。P356页第4至6行指出了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第十一章 协作P360页第14至16行指出了协作开始的时候,劳动是作为社会平均劳动来看待的。P362页第5、6行提出了协作的概念,并在第14、15行指出了协作的基本功能是创造出集体力。在接下来的两段中,马克思分析了协作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原因是这样说的,“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实际上,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才会提高工作效率,否则,就会产生偷懒、搭便车现象。P366页第2至7行的内容说明了协作是通过九种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这为我们当今提高协作效率指明了方向。P367页第17、18行,第21至25行突出了管理在协作过程中的作用。P369页第1至4行,说明了协作管理过程中具有二重性。而第6、7行说明,随着协作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生产管理交给了特种工人,实际上就是职业经理人产生了。对照我们现实,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如果私营企业主参与了生产过程,就是参与价值创造;否则,如果私营企业主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经营管理,私营企业主就不是价值创造者。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这一章要求我们一定要注重企业内部生产的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计划性。P390页第18行说明了分工必然导致城乡的分离。P393页第6行至P394页第3行,P394页正文倒数4行,指出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五大区别。目前,我国存在着体制弊端,即计划经济+小生产,社会分工不发达,结果导致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深化市场分工,加大商品交换,发展市场关系,克服破除诸侯经济。P394页第4至14行谈到生产领域保持平衡的问题。这段内容告诉我们,市场调节是要解决生产资料、劳动力的分配问题,通过价值规律对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进行配置。社会调节是一种事后的、必然的调节,通过价格晴雨表可觉察出来。P403页倒数三行指出工场手工业的二重性。即一方面表现为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机器的采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开始。本章内容放在分工和协作内容之后论述,目的是进一步说明分工和协作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新形式、新特点。资本主义手工业时代,商业资本较多;机器大工业时代,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资本从商业领域流向生产领域,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机器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逐步向商品转移的。目前学术界仍在研究和谈论劳动价值论。实际上,物化劳动价值远远超过了活劳动价值,物化劳动价值论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李嘉图之前的经济学家也都研究和讨论劳动价值论,思考问题集中在价值上,但在其之后,却沿着使用价值的路径研究下去,避开价值不谈。目前,西方经济学一般不谈价值,即使讲到这方面内容,也是指财富、货币或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原因是价值向价格转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实价值是和经济秩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和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机器作为生产工具的使用对生产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个别价值降低。企业使用了机器,该企业单位商品的价值相对降低。二是排挤了产业工人。使用了机器之后,本来应由成人承担的工作可以由家庭成员承担了。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前面已讲过,这里再次讲述是想说明,机器的采用能够使资本家获得了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更多了。这一章,我们要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亚当斯密和配第实际上早已对此作了区分,他们认为,凡是与资本家发生雇佣关系的劳动都叫生产性劳动,否则,叫非生产性劳动。但这种观点遭到当时维护资本家地位的经济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资本家也在劳动,并不是如斯密所认为的那样,资本家是剥削者、寄生者。后来斯密接受了他们的观点,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承认了资本家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马克思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也作了区分,继承了斯密的第一个观点,即与资本有雇佣关系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马克思认为,斯密的第二个观点可与第一个观点相结合。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企业的资本家,开始集生产与管理于一身,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内部职能的不断分化,生产与管理逐步分开,资本家的职能也在变化,如参与生产或管理的工作,就是生产性劳动。否则就是剥削者,非生产性劳动。第六篇 工资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该章内容是把劳动力价值和工资规律从国内拓展到国外。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二章内容是在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劳动和资本之间是等价交换的关系。马尔萨斯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是非平等的交换关系,工人创造的多,得到的少,是与价值规律相违背的。对此,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占有规律。马克思认为,只有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的时时候,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才会出现。资本家不但占有产品,而且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占有规律解决了马尔萨斯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的提出,是与马克思一直想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寻求人类、工人的解放分不开的。马克思提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在下降。这种价值的计量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的,单个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在减少;也可以说,单个企业的商品价值在下降,而该商品的社会价值未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运用的问题: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分析与我国现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较相适应,对我国指导作用巨大,但我国仍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东亚模式与发达国家不一样,就是因为东亚是极权制国家,运用西方理论体现了各国特色,也就是注重了社会资本的问题。社会资本不仅指货币关系,还包括血缘关系、裙带关系,即文化内涵。东西方价值观相距甚远,西方经济理论直接运用到我国,一定要保持我国的特色。所以,马克思理论虽能解决我国的一些问题,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该理论。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该章内容是对二十二章、二十四章内容的综合,在资本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章中,马克思先提出了价值构成,再提出了技术构成,最后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人提出过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这是马克思的一大创新。西方经济学念有一段时间沿用了这一概念,后来就不再使用这个词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生产资料上的投入上必然要加大,而在劳动的投入上相对来说要下降,利润率总的趋势是在下降,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资本论有两个謎至今未解决,一是劳动价值论,二是本章p832第2至7行的内容提出的观点,即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问题。马克思之前,没有人谈到过所有制,可以说,所有制问题的研究,也是马克思的首创。当资本论这本巨著出版以后,杜林对这本书进行了批判。杜林从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批判,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观点,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过程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是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直接运用了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观臆断,没有科学根据。马克思当时已去世,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回击。恩格斯认为,重建所有制是建立这样一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是公有制,生活资料是私有制”。但这并不能代表马克思的观点。苏联一经济学家其实一直不同意恩格斯的这种观点。我国于57年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要不要保留私有制的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马克思这个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生产资料是公有制,消费资料是私有制;公有制代表公有,私有制代表私有。”从81年起,我国学术界对此又进行了讨论,现在仍有人不时地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到日前为止,可以说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重建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重建。二是重建私有制是指生活资料的重建。三是针对我国的改革情况,提出了重建私有制,就是指把财产量化到个人,实行私有化。资本论第二卷讲课内容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中的内容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比较强,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资本的运动都可以用第二卷中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指导。要区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工商实业是实体经济,股票和证券的买卖、外汇的炒作、房地产投机等属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二者协调发展,相互配合,可以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前三章的内容是对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的抽象分析,该部分内容也可以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商品资本的循环可以用于分析国际贸易,通过对外贸易,把商品卖到国外得到外汇,之后再购买商品再进行对外贸易。当国际贸易达到一定的水平赚取大量的外汇之后,可以用货币资本购买资本品进行生产,扩大生产能力,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换回外汇再进行生产。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P34页第2至6行说明了生产资料要和劳动力进行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P40页第16至23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得以确立就需要商业和商品流通,需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比较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发达,农产品商品率比较低。因此,要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只有提高农业商业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比率。P43页第4行至8行指出了分工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取决于分工,市场又会进一步推动分工;同时,该段内容又谈到了雇佣劳动将普遍化的现象。这些内容对于我国企业改制的指导意义重大,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一定要转变工人的身份。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保护私人财产、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和保护创业者的问题,不久的将来,雇佣劳动将会更加普遍化。P44页第4行至7行说明生产关系也是区分一个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而生产工具是从社会生产力方面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P44页第11至13行分析了资本主义企业存在着一种剥削关系。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企业是通过一种合约关系而存在的,各种要素所有者以契约的形式向企业提供不同的要素,并获得相应的报酬。所以,现在我们不需要研究阶级关系,而要研究企业合同的关系,分析各种要素所有者和谐相处的关系,研究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和现代企业的要素所有者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P44页第15至18行的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P44页第21行至P45页第三行,P45页第6行至8行,马克思讲到了生产资料的特点,生产资料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资本,劳动力只有在被雇佣之后才能成为资本。P48页第13至23行这段话告诉我们,商品卖的速度越快,企业就会生产得更快,生产规模就会扩大得更大。反之,商品卖出的慢,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速度难以提高,企业生产的速度就慢,慢到一定程度,生产过程就会停止。P63页第13至16行提出了产业资本的概念,即是指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的形式,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P63页第18至21行,指出了产业资本的三种具体形式,对于我们研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产业,都要关注产业资本,关注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P63页第22行至P64页第2行的内容指出了,资本要不停地循环,要连续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否则,就会出现积压货币、搁置生产资料、劳动力失业、商品库存增多的现象。P65页第18行至20行,P66页第4行至第6行的内容表明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别,制造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消费是可以分离的,而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与消费是不能分离的,必须结合在一起。目前,为何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因为城市化建设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现在外商投资制造业一般都是向农村地区投入,而投资服务业一般都是向城市投资。这也是由商品和服务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P86页倒数四行的内容说明,资本在货币形式上和商品形式上停留的时间不一样,在货币形式上能够停留的时间较长。P88页倒数两行至P89页第1至20行的内容对于我们分析经济、金融危机非常有用。产销直接见面的生产是低层次的生产,而生产和销售之间出现中间商的生产是高层次生产,但这种高级形式的生产容易出现经济和金融危机。马克思在这段话的开头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销售之间存在着中间商,中间商大批量购买企业的商品,然后再批发给各个零售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产量受中间商的影响,只要中间商向企业订货,企业就会大量生产,而中间商订单减少,企业就会降低产量。企业只按照商人的要求确定生产,没有顾及到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当有支付能力的实际需求下降或不足时,企业的商品就会积压,产量就会下降,引发了经济危机,同时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出现了困难,支付链条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引起金融危机。P91页讲到了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问题,对于我们分析现实问题非常有意义。兴办一家企业常常需要一定量的资本,这就是资本的最低限量。通常我们提到进入某一行业的资本壁垒问题,实际上也是指要有一定量的最低量资本,才能进入该行业。我国许多民营企业通常首先进入的行业是纺织和轻工,就是因为这些行业的进入资本限额比较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金和折旧资金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是把资金存在银行,等到积累的资金达到最低限额时,才进行购买设备、扩大规模等方面的投资。再如我国的居民,为何不进行投资和消费,也是因为他们积累的资金达不到投资或消费的最低限额,所以把资金存入银行。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P106页倒数三行告诉我们,再生产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资本的补偿问题。P112页第20行至25行和P113页第1行至20行的内容分析了整个社会产业资本的运动,分析了社会总产品的运动和生产,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该段内容告诉我们,社会资本是包含国家资本和股份资本在内的所有单个资本之和,社会资本的总运动是各个单个资本的运动的代数和。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马克思在本章的开始就提到了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实际上是把同一资本运动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P116页第9行至13行的内容指出了三个循环的共同点,即价值增殖是动机。P119页第13至19页指出了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是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是三个循环的并存和继起。在现实中,要把资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在不同的阶段,才能保证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P121页第17行至25行指出了再生产会发生中断的三大原因。其中季节性原因引起生产中断是客观的,这种生产性中断会使劳动力资源闲置。所以,在研究就业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关注季节性原因引起生产中断的问题。P122页第1至5行明确了资本的含义。第一卷提出了资本要实现增殖,第二卷指出了资本要运动。因此,资本的含义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要增殖,二要运动。这是我们现实中资本经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P129页第21行至26行,P130页第1行至4行的内容对货币流通规律进行了重新说明,加上了资本运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由三方面决定,一是由货流通速度决定,流通速度越快,所需的货币量越小;二是受支付手段的影响,所需的支付量越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越小,反之,则越大;三是商品价格总额也决定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我们研究金融问题要关注的内容。第五章 流通时间洪老师认为,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自然力作用的时间。P141页倒数第2和3行,马克思提出,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P142页第9行至17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要扩大资本的职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缩短流通时间。但在现实中,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已有所突破,很多人已认为流通领域也创造价值,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也已记入GDP中。因此,出现了第三产业的概念。第六章 流能费用现代经济学中,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的问题。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在本章中所说的交易费用问题。交易成本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P146页第4行至7行,P147页第1行至6行,马克思指出了买卖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所必需的,这种行为所花的费用属于纯粹流通费用。P147页倒数4行,P148页第1、2行以及第13行至15行,马克思认为商人的出现,可以为许多生产者缩短买卖时间,降低纯粹流通费用。而现代经济学,科斯提出了企业代替市场,也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第二篇 资本周转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本章要区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两个概念。P174页第9行至13行对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作了定义。资本的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几个运动阶段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形式,就是资本的循环。而资本的周转是指资本多次周期性的循环。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马克思提到的资本是指预付资本的价值,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是指资本的性能。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收回的差别,固定资本是一次性投入,多次收回,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投入,一次收回的。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P182页倒数5行,P183页第1至4行、第7至12行的内容说明了固定资本周转的特点,即一次性支付,部分折旧,逐步收回。固定资本价值以双重形式存在,一是以实物形式存在,二是以货币形式存在,形成折旧基金。折旧基金是银行信贷的重要来源渠道。P190页最后一行,P191页第1行至第7行谈到了劳动资料更新的问题。由于技术进步,一般会以新的、技术先进的劳动资料补偿原有的劳动资料,这是设备更新的规律。马克思在此还提出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劳动资料更新的规模过大,不能一次更新所有的劳动资料,因而只能部分更新;二是由于竞争的作用,强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在机器设备寿命完成之前,提前更新劳动资料,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发生后,更会大规模地更新机器设备。在现实中,政府为推动全社会技术进步,制定出台加速折旧的政策,让利于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P192页第11行至16行指出了补偿固定资本的货币准备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我国要求国有企业把折旧基上交财政的理论根据。该页第17、18行明确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定义。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场所扩大的生产,而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资料效率提高的再生产。P203页第1至3行、第8至10行、第13至16行是我们研究金融、公司财务的理论工具。这段内容要求我们搞好企业闲置资金的运作。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马克思在本章谈到了经济周期。周期理论包括长波理论、中波理论和短波理论。马克思讲到了大规模固定资产更新,容易出现经济危机,形成经济周期,这属于中波理论,也就是每隔810年经济运行就会出现的一次危机,是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长波理论是指经济运行每隔50年出现一次经济危机,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变革。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1875年又出现了第二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1929年出现了第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97年出现了第四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即东亚危机,随后信息化时代到来了。而短波理论是指经济运行每隔35年,就出现一次经济危机。P206页第14行至17行,P207页第1行至8行的内容说明,预付资本价值的全部回收需要经过一个包含多次周转的周期,而这个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一般说来,当经济运行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生产形势好,市场需求旺时,企业会忙于生产,难以应付技术改造;当经济运行处于萧条阶段时,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处于停滞状态,企业设备未达到报废期,企业一般不会实施技术改造。按照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当经济处于收缩期时,企业应该加快技术改造,这是实施结构调整的最佳期。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低速增长的平稳期,是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极好机遇期。马克思在本章提到了无形损耗的问题。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会变大,机器设备补偿的必要性自然就要增加。第十四章流通时间本章的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区域经济问题非常有指导意义。P277页第9行至14行、第20行至25行的内容说明,流通时间的长短与交通工具的变化有关,交通工具的改良会绝对缩短商品的移动期间。而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旧的生产中心衰弱了,新的生产中心会新起。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可以解释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在古代,主要交通工具是轮船,所以在水路沿线的城市非常繁荣,如我国的扬州是历史上的经济名城。随着铁路的出现,扬州远离铁路线,所以扬州不如过去繁华,而沿沪宁铁路线的城市苏、锡、常发展就非常快。P278页倒数6行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交通工具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该理论讨论现实中一些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讨论发达地区中不发达地区形成的原因,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这些地区的交通落后。所以,改变这些地区落后面貌的较好办法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生产,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二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马克思的这种划分是科学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补偿问题的需要而作的划分。马克思提出的两大部类平衡的公式,是研究社会再生产平衡问题的工具。美国经济学者斯拉伐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批评,所用的工具就是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平衡公式。按照需要,我们对国民经济还进行了多种分类,具体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轻重工业分类法等。P504页第2行至16行的内容,马克思对固定资本的补偿和更新进行了描述和说明。实物资本的补偿部分,就是折旧基金,在未达到更新旧的机器设备之前,这些折旧基金就成为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P527页第7行至11行的内容说明,过剩不是社会再生产的祸害,而是利益。但过于过剩会导致经济危机,经常发生短缺就是祸害。经济学家刘国光就是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应该创造出生产略高于需求的经济运行状态。资本论第三卷讲课内容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内容都是经过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手稿整理加工之后出版的,所以两卷的内容并不能完全反映马克思的思想。第三卷中第一篇的内容,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是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好价值转型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讨论平均利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已发现了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问题,但并未完全处理好价值向价格转型的问题。第三卷还提到了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第一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三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第一卷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单个商品价值形成的方面来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而第三卷是从宏观的角度,从商品价值实现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目前,我国一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从微观的角度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马克思在研究中发现,创造的使用价值只有为消费者所接受,商品的价值才能够实现;若消费者没有认可,商品卖不出去,则商品的价值仅是潜在的,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马克思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进而从宏观的、市场供求的角度提出了第二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并进一步讨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整个社会各个部门的合理配置问题。虽然西方学者不完全赞同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观点,但大部分西方学者对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是有认同感的。少部分学者不赞同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反对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两类。一是以菲利蒲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30年代大危机后,一般利润率在上升;二是以约索夫吉尔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在垄断形成之前,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正确的,而在垄断形成之后,并不正确。这两派都是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说明的。其中后一派还对利润率下降规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去掉广告费用之后计算出来的平均利润率才是下降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反对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一个名叫帕里吉斯的学者提出,资本家为何选择节约劳动,而不选择节约资本的方式进行生产呢?马克思的回答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不存在替代问题的,只是技术进步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定性角度看,利润率下降是有一定道理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利润率,从公式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能使利润率下降。但马克思认为,由于技术不停地在进步,企业肯定要投入先进的机器设备,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下降,上升,利润率必然会下降。从定量角度来看,利润率对的变化率,利润率对的变化率, 利润的偏微分,按照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上式应该小于0,则。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在资本不断追逐更高剩余价值的时候,技术构成的变化率必然大于剩余价值的变化率。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仍是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信服务合同协议模板:5G网络覆盖合作协议
- 2025年数字艺术展览虚拟现实技术与观众深度参与深度解析研究报告
- 2025年厂房购置中介服务费及佣金协议范本
- 2025版全屋定制家居设计与安装及家具定制合同
- 2025年度户外LED灯箱广告制作与安装服务合同
- 2025年吊车租赁及吊装作业风险评估合同
- 2025年度电脑系统安全防护与维护合同
- 2025版跨境离婚协议与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专项合同
- 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合同模板
- 2025版建筑工程节能合同模板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应用题大全200题
- 二上语文教材解读
- 构图方法对竖屏短视频视觉效果的提升
- 职业道德与法治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真题2022
- 三级创业指导师考试复习题库(500题)
- 2022年北京语言大学各单位新编长聘人员招聘需求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31997-2015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 HG20615-RF法兰标准尺寸
- 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