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毕业论.doc_第1页
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毕业论.doc_第2页
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毕业论.doc_第3页
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毕业论.doc_第4页
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毕业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学 号:11121001037姓 名:游昌芬教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班级:2010级小学教育(理科方向)指导教师:张大华完成时间: 2014 年4 月25 日 毕节学院教务处制毕节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诚信声明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对本文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论文(设计)作者: (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指 导 教 师: (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 毕节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设计) 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毕节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毕节学院。本人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毕节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网页制作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未经指导教师和毕节学院同意,本人不擅自发表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研究内容或利用毕业论文(设计)从事开发和盈利性活动。毕业后若发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研究成果,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作者第一单位署名应为“毕节学院”, 成果发表时本人工作(学习)单位可以在备注中注明。论文(设计)作者: (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指 导 教 师: (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论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解决策略以七星关区观音桥及海子街苗族聚居地为例作者姓名:游昌芬 专业班级:10小教理本班学号:11121001037 指导教师:张大华摘要:由于历史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并未从根本上受益。其中,苗族留守儿童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笔者通过对七星关区观音桥和海子街苗族聚居地的苗族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苗族留守儿童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有被抛弃感,没安全感,否定父母的爱,甚至是希望别人成为自己的父母等需要爱的心理表现。在家里,苗族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叛逆,在学校里,苗族留守儿童则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良,不愿学习等。笔者拟提出一些有效解决苗族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通过多种对策对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加以改造,使其走上正常儿童学习生活的轨道上来。关键词:苗族;留守儿童;经济发展匮乏;心理健康Theory of miao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solution strategyCandidate:YouChangFen Major:the class of 2010 in elementary educationStudent No.:11121001037 Advisor:ZhangDaHuaAbstract :because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not fundamentally benefit.Among them, the miao left-behind children is an easily neglected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The author through to the seven stars miao miao bei and haizi street settlement area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study, found that the miao left-behind children psychology in unhealthy state, have abandoned feeling, insecure, deny the love of parents, or even want others to become their own parents need love, such as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In the home, miao left-behind children show is capricious, rebellious, in school, miao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characterized by poor learning motivation, unwilling to study, etc.The author intends to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of the miao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rough a variety of measure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re modified, to make it on the track of normal children learn life.key words : miao left-behind children lac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引言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自02年后就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其中不乏苗族留守儿童。苗族留守儿童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出现的产物,自从08年以后,苗族留守儿童就成了苗族聚居地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数量逐年增长。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重视这个特殊群体,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不计其数,内容涉及苗族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对策,相关权益,道德情感和人格特征等研究。但是专门针对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并不多,苗族留守儿童的情况除了与一般留守儿童有相似之处,他们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苗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特别关注并进行专门的研究。1.简介苗族的一些基本情况。1.1苗族经济的发展情况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颠沛流离的民族。历史上,苗族先民们曾因为长期战争和政治的原因经常居无定所,迁徙频繁。据记载,苗族曾经历了多次大迁徙,大致是从经济发达的黄河流域迁徙到贵州,云南等欠发达的西南地区。直到后来时局稳定后,苗族才开始了定居生活,只可惜,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都被其他民族占据了。最终,苗族被迫定居在了偏远的,环境恶劣的地区。由于经常迁徙,生活条件不稳定,生存环境恶劣,所以一直以来苗族的经济都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苗族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苗族同胞的经济文化发展仍相对落后。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苗族要么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要么就以务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因为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所以家庭收入不高,经济条件总体不如别的民族。1.2苗族同胞被迫踏上务工路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依赖农村大量的劳务输出,与农业的收入相比,进城务工的薪资更可观。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生活条件艰苦,苗族农民工前仆后继地踏上务工路。在农村留下了一群伫立在苗寨门口翘首盼父母归的弱势群体。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积极关注“三农问题”,但经济压力过大,家庭负担过重,以致农业的微薄收入不能满足苗族家庭的合理支出。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下,许多苗族青壮年进城务工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苗寨里留下了一群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们成了苗族留守儿童,他们中的许多不是被寄养在亲戚朋友家,就是由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负责照料,有的甚至无人照料。2012年11,七星关区更是发生了五个苗族留守儿童在垃圾桶中生火被活活闷死事件,这是苗族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下发生的血淋淋的案例,同时也是苗族留守儿童在用生命呼吁社会和人们关注他们的成长和生活。苗族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关注苗族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却刻不容缓。1.3苗族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苗族同胞仍处于自然生育状态,从不进行计划生育,孩子的数量是汉族家庭的2到4倍。以致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在调查地的苗族家庭中,有5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82.02%。子女多,经济负担自然大,以致许多苗族青年同胞承担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经济负担,加上教育费用,苗族家庭的经济压力就更大,所以有些苗族儿童根本就没机会上学,有的甚至连家庭教育都缺失。绝大多数苗族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某些陈旧的思想腐蚀着他们,如“读书无用论”。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更别谈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对孩子来说,启蒙教育很重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接受启蒙教育,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认知方法。识字必须通过母语联想到字形所表达的意义才便于记忆。对于苗族家长,何为认知方法,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母语对他们而言,仅仅就是彼此交流的工具,因此,让苗族家长关注苗族儿童的启蒙教育,仅仅是个美好的期盼罢了。1.4 对调查地苗族家庭现状的简介 毕节七星关区观音桥和海子街是两个苗族聚居地,这两个地方的苗族都生活在偏僻的农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相对而言,观音桥聚居地的苗族同胞们居住条件总体要好些,至少他们有能力居住在宽敞明亮的平房里,只是家里基本没什么像样的家具,而海子街的苗族同胞们就没这么好的福气了,他们住的基本都是土坯房,很多土坯房在风雨中仿佛摇摇欲坠,严格说来,他们住的就是危房,根本就不能住人,屋里更谈不上有家具,正所谓家徒四壁,看到此种情景,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许多苗族青年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走出苗寨寻求生路。因此,有部分孩子就被留守在了家里。被留守的苗族儿童大部分孩子在上学,还有少部分孩子辍学,辍学的这部分孩子白天到处游荡,晚上随便找个角落就落脚了,基本的温饱没法解决,安全问题也没人关注。1.5对苗族留守儿童的定义 直到今天,对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还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半年以上,年龄在6至18岁的儿童。但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将其界定在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因为留守儿童的定义尚未完善统一。本研究中,为了方便研究,笔者把苗族留守儿童界定为:年龄在5到15岁,父母外出务工达半年以上自己生活在农村的苗族儿童。16 苗族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 苗族留守儿童虽然能勉强吃饱穿暖,但许多心理和成长需要却得不到满足。因为隔代抚养和父母不在身边,这些苗族留守儿童心里话无处诉,有什么问题也无处沟通,日积月累的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好,有被抛弃感,无安全感,否定父母的爱,希望别人是自己的父母等消极情感。孩子的成长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生理需要,尽量提供孩子成长需要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这种忽略背后更多的是心酸和无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3至6岁的孩子存在主动对内疚的心理危机;6至12的孩子存在勤奋对自卑的心理危机;而12至20岁的青少年存在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心理危机。而佛罗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五个阶段,在3至6岁的孩子处于性器期,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多形成这一时期,6至11岁为潜伏器,这个时期,孩子的许多能力内化成社会价值观,11岁左右,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可见,5至15岁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尤其健康心理的发展。虽然都是苗族留守儿童,但不同的苗族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不同,自身条件也不同,留守经历对其心理影响也是不尽相同。2. 对象与方法2.1 调查区域 选取贵州省七星关区观音庙和海子街2个苗族聚居地进行调查。2.2调查方法及内容 该调查由笔者进入苗寨深入到户进行调查。调查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监护人的问卷由调查员以访谈的方式进行,儿童问卷由被调查者自己完成。2.3 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5至15岁,刚好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因为部分儿童年龄过小,所以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和回答问卷的问题,因此笔者把问卷分为了两类,一类由监护人作答,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完成这类问卷。另一类由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儿童作答。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基本家庭经济情况;(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3)留守经历对苗族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4)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观看法;(5)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相处的情况。监护人类型参照文献5所诉方法并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分为以下四类:(1)隔代监护,由祖父辈抚养的监护方式;(2)上辈监护,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予以监护的方式;(3)同辈监护,由比儿童年长的哥哥姐姐担任的监护;(4)其他监护,其中包括了自我监护等。本研究的问卷是笔者通过借鉴百度文库里的有关问卷并根据苗族留守儿童具体情况,经整合后设计的问卷。2.4统计方法 整理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5结果 本次调查历时2天,发放问卷300份,监护人问卷63份,苗族留守儿童问卷200份,苗族非留守儿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其中监护人的有效问卷63份,苗族留守儿童有效问卷132份,苗族非留守儿童有效问卷100份。调查苗族留守儿童监护人41人。2.6问卷统计 整理调查问卷得出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2.6.1家庭基本经济情况 苗族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分别是外出务工为主和务农为主。两种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对比明显不同。家庭经济年总收入苗族留守儿童家庭以小于2000元为主,非留守儿童家庭以2000到5000元为主。苗族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条件总的说来比非留守儿童家庭的差,可见,家庭收入对一个家庭影响很大,他甚至可能决定一个孩子是否要成为留守儿童。 表1 苗族留守儿和非留守儿童家庭基本经济情况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n=37) 苗族非留守儿童(n=37) 户数(户) 比例(%) 户数(户) 比例(%) 家庭经济主要来源 外出打工 22 59.46 7 18.92务农 11 29.73 25 67.57经商 2 5.41 3 8.11其他 2 5.41 2 5.41家庭年总收入(元) 10000 1 2.70 3 8.11 (注:整个家庭年总收入为家庭一年总收入,不减支出。家庭年总收入统计的是苗族同胞未外出前的数据。)2.6.2 监护人类型 监护类型对苗族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下表统计的苗族留守和非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从表中观察到,苗族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此外同辈监护和其他监护方式所占的比例差不多,相对而言比例也不小。苗族非留守儿童以双亲监护为主。 表 2 苗族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n=195) 非留守儿童(n=98) 人数 % 人数 % 隔代监护 7739.49126.15上辈监护 24 12.3163.08同辈监护 51 26.15 31.54其他监护 43 22.0552.54双亲监护 0 0 72 36.92 (注:苗族留守儿童没有双亲监护,其他监护里包括了自我监护)2.6.3对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观感受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在一个完整而和谐相处的家庭里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有时,这样的希望是奢侈的,不切实际的。因此,笔者对苗族留守儿童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49.74%的儿童理解外出打工父母的无奈,并且支持他们这种行为,有30%左右的儿童虽然理解外出的父母,但这些孩子还是希望父母不要外出打工,非常渴望父母能留在自己身边见证自己的成长。对于外出的父母,一半以上的孩子会担忧父母在外的安全情况,毕竟挂念父母的安全是儿女的天性。 表3 苗族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观感受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n=195) 人数(人) 比例(%) 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支持且理解他们 9749.74不支持但理解他们6432.82不支持也不理解 2512.82无所谓 94.62是否担心父母在外的安全情况 很担心 12363.08偶尔担心 4623.59不担心 26 13.33 2.6.4留守经历对苗族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 这些苗族留守儿童虽然有自己的父母,但因为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因此他们就有了被抛弃感,无安全感,否定父母的爱,甚至是希望别人是自己父母等消极情感,看似难以令人相信,实质却是这些儿童急切渴望父母的爱的愿望,也是这些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每种消极情绪感占的比例虽然没有过半,但每个数据却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每一个数据都反映了苗族留守儿童真实的心理情况,它提醒着我们,苗族留守儿童已经需要心理辅导与心理矫治了。 表4 苗族留守儿童对爱需要的表现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 (n=195) 人数 (人) 所占的比例(%)被抛弃感 42 21.54无安全感 6834.87否定父母的爱 4523.08希望别人是自己的父母 29 14.87 2.6 .5 苗族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或家里人的相处情况 从表5中观察到,家里人与苗族留守儿童的沟通不多,36.41%的人仅仅做到保证这些孩子三餐的浅层关怀,基本没有心理层面的教育。当留守儿童与家里人发生矛盾时,多数儿童会采取闷不吭声或打电话给父母的解决方式。其实,闷不吭声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法,若长时间采用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留。苗族留守儿童做错事遭到批评时,46.75%的人会承认错误并虚心改正,27.18%的人会有气愤的感觉,但只是在心里想想。有7.69%的孩子已经会当面顶撞,甚至是对着干,这是叛逆和任性的表现。总的说来,有些苗族留守儿童已经出现了不正确心理,这些不正确的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将对苗族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表5 苗族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或家里人的相处情况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n=195) 人数(人) 所占的比例(%) 家里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表现只负责做饭7136.41偶尔问两句5427.69经常交流2311.80说不好4724.10与一起生活的人发生矛盾时的解决方式闷不吭声 6533.33与他们吵架3216.41打电话给父母87 44.62其他11 5.64做错事被老师或监护人批评时的表现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9046.15有的气愤,但只会在心里想想53 27.18无所谓,听完就算了37 18.97当面顶撞,对着干 15 7.69 2.6.6 苗族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在学校,24.48%的苗族留守儿童学习是为了自己,30.07%的儿童学习是自己真心喜欢学习,学习动机较好,属于内部动机,40.56%的儿童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属于外部动机。只有9.79%的苗族留守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学习。37.76%对待学习认为还行,上课却不听讲,持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有39.16%根本不努力学习。可见,超过60%的苗族留守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学习没有上进心,同时对自己也不负责。52.45%的苗族留守儿童觉得学校里和自己玩耍的同学很多,29.37%的儿童不关注和自己玩耍同学的多少。其实,孩子与同伴的相处情况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表6 苗族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n=143) 人数(人) 所占的比例(%) 学习动机为了自己 3524.48为了父母58 40.56自己真心喜欢学习43 30.07其他7 4.90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学习14 9.79上课听讲,作业完成1913.29一般,上课还行54 37.76不愿努力,上课不听讲56 39.16在学校,一起玩耍的同学人数很多75 52.45不多26 18.18没关注 42 29.37 (注:因为有些苗族留守儿童没有上学,所以被统计的人数比被调查的总人数少。)2.6.7 苗族留守儿童与务工父母的交流情况 在表7中,65.13%的父母一年才回来一次,25.13%的父母回家的频率不确定,说明他们可能几年才回来一次。88.21%的苗族留守儿童与几乎不和父母通话,更不用说交流和沟通了,这主要是因为通讯条件差。44.10%的儿童与回来的父母相处很融洽,34.85%和父母相处会有些小摩擦,7.18%的儿童会和父母经常争执,这主要是因为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对孩子的脾性不了解,彼此间存在代沟,因此相处不融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还有就是有些孩子因为留守经历,认为自己被抛弃,因此对父母有敌意。 表7 父母和苗族留守儿童的交流情况 项目 苗族留守儿童 (n=195) 人数(人) 所占的比例(%) 外出的父母多久回家一次一年三次6 3.08半年一次136.67一年一次12765.13不确定4925.13与父母沟通的频率一周通话一次2 1.03一月通话一次3 1.54一年才通话几次18 9.23几乎不通话172 88.21留守儿童与回来的父母的相处情况很融洽8644.10有时有些小摩擦 69 34.85经常争执14 7.18说不清 26 13.33 3.问题分析和解决3.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本调查研究显示,32.82%的苗族留守儿童虽然理解父母外出务工,但并不支持父母外出务工,他们是多么希望有父母的照顾,毕竟父母的爱无法用金钱或物质代替。63.08%的苗族留守儿童非常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的安全,因此要承受比非留守儿童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一部分苗族留守儿童已经有了被抛弃感,明显的无安全感,否定父母的爱,甚至是希望别人是自己的父母等心理偏差,这是一种渴望爱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试想,有父母陪伴的快乐成长的孩子,谁会有让别人做自己父母的荒唐想法。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监护人或家里人都没有经常和苗族留守儿童交流心事的习惯,仅仅只负责给苗族留守儿童做饭。在学校,60%以上的孩子学习动机不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他们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在家里,7.69%的孩子会当面顶撞,对着干,表现很任性,也很叛逆。外出的父母回来后,34.85%的苗族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存在小摩擦,7.18%的还会和母经常争执。总体说来,这些苗族留守儿童中一些孩子已经出现了不健康心理。3.2苗族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本调查研究显示,59.46%的苗族留守儿童家庭以务工作为经济的主要来源。67.57%苗族留守儿童家庭年总收入不到2000元。这说明苗族留守儿童家庭总的收入偏低,家庭经济来源单一,经济困难造就了苗族留守儿童不幸的留守经历,使得他们处在了一种极不人道的天各一方的亲子关系模式中。但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互形成的。首先是监护人的原因,6.15%的监方式为隔代监护,这些监护人为爷爷辈,因此与留守儿童存在代沟,因此交流存在困难,此外,爷爷辈的教育方式方法比较陈旧,没法跟新式教育接轨。除了隔代监护,3.08%为上辈监护,上辈监护多为父母的亲戚朋友,因为被监护人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因此许多监护人的护职责不到位,他们从来都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这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和综合素质不高分不开。其次是学校的原因,学校没尽到关心和保护苗族留守儿童职责,因为学校的老师没意识到这部分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与关心,此外,苗寨经济困难,学校的设施很差,师资力量薄弱,基本没有具备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因此不能对苗族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再者,政府职能没有得到发挥,没有把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改善交通与通讯条件,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帮助苗族留守儿童。最后,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作为第一任教师的作用没法发挥,更无法言传身教,通讯不便,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不多,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也无从得知,想通过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来弥补留守儿童的人生缺憾也成了空想。因此,苗族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3.3 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长得不好,就是柴火一堆,孩子教育不好,就是废人一个。孩子的心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接下来,笔者将拟出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建议和意见。留守儿童的出现主要是经济困难造成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苗族的经济,解决苗族同胞的温饱问题。首先,对政府而言,第一,政府应该落实国家的扶贫政策,在资金投入上,倾向于苗族这一弱势群体。第二,加大力度,改善苗族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尽可能的让苗族留守儿童多和父母联系,相互交流彼此的近况,让外出的父母对自己孩子有更多的了解。第三,作为苗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政府应该支持七星关观音桥和海子街苗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成为一种产业。这样,经济发展了,外出务工的人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其次,对学校而言,第一,要积极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让苗族留守儿童融入这些活动中对他们心理健康又帮助。第二,应该着力培训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改变学校的设施,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创造更适合苗族留守儿童学习的学习环境,让更专业的教师承担苗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接下来,对家庭而言,第一,可以考虑组织一些有经验的心理自愿者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改善监护人的监护模式,使之适应苗族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第二,在村里可以成立监护人组织,彼此交流监护心得,定期对苗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跟踪和并及时反馈他们的心理情况。第三,在暑期,鼓励苗族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抚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消除孩子感觉被抛弃感。最后,对孩子而言,培养苗族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样很重要。总而言之,苗族留守儿童留守的命运无法立刻改变,但是政府,学校,家庭,应该对这些苗族留守儿童负责,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满足他们的需要。最好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模式,提供培养苗族留守儿童的金钱,物质,人力的支持。让这群弱势群体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中无忧无虑的成长,让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一样拥有幸福的童年,没那么多的心理负担和包袱。4.结语虽然这次论文写作很幸苦,但我觉得很有价值和意义。因为经过这次调查实践,我才了解到,在远离城市的某个角落里,还有一群需要帮助却被人们忽视的群体。他们眼里流露出的是对至亲的盼望,是对他人的爱的渴望。他们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强的活着,还是努力的面对人生。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坚毅和刚强深深的让我折服。但是,因为条件不好,他们的健康成长面临着种种的困难。他们需要家里,学校里和社会上的有心人士进行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一个联合国高级官员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但又顽强不屈的民族。就是苗族和犹太人”。所以,我相信,苗族同胞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没有人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因此,只要我们愿意帮助和关心这些苗族儿童,那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1.伍新春.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 2004陈安杰,齐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现状调查J.学理论.2009,(10) 2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R.2013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第13卷4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诉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10):0708.6王文轩,何文强,吕志远,等.叙永县苗族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现状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4,(8),第28卷.7 吴小叶,高彩霞.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R.(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第13卷10杨竹.贵州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社会系统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5期 致 谢此次论文历时三个月,虽然时间短暂,但对笔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这三个月是笔者进大学后面临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更是对笔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察,因此,笔者相当重视此次论文的写作。如今,论文顺利完成,笔者特别想感谢那些对自己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人。写论文的前期进行的是准备工作,笔者首先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以及调查区域。接下来就是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修改最初论文的框架与内容,反复修改后,才最终完成论文。此外,除了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外,还有同学们热心的帮助。每当遇到写作难题时,同学们总是给我出谋划策,直至问题解决。另外,调查地的苗族同胞和孩子们也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完成了今天的论文。因此,论文的成果不仅包含我的辛苦,同时还包括指导教师的辛勤指导,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以及苗族朋友的积极帮忙。在此,我要衷心的感谢每一帮助我的朋友,谢谢一路上有你们的帮忙。 附录苗族留守儿童相关情况调查问卷你好,我们是毕节学院学生,为了更好的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