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与自然观 1 本章所讲内容 第1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一、天然自然探析 二、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 三、从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 四、从人工自然到社会自然 第2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素朴自然观 二、机械自然观 三、辩证自然观 四、系统自然观 五、生态自然观 2 第1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 首先考察的是自然界 物质存在的辩证性以及辩证运动,如自然界的 物质性、演化性。并归纳总结出一系列命题, 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各种物质形态 可以互相转化即物质不灭原理;自然界的物质 运动形式包括力学、物理、化学、生命运动等 ;运动不灭即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运动形式存 在矛盾性如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同化与 异化等;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普遍演化如宇宙、 恒星、地球、生命的演化等。 3 除了以上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外,自然界还存在辩证发展 。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 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 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一、天然自然 二、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 三、从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 四、从人工自然到社会自然 4 一、天然自然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 物质世界。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 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 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 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 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天然自然是科 学认识的潜在对象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天然自 然是无限的,它为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无限的问题,也为 人化自然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5 二、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 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 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 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 是发现天然自然的规律性。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 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其 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 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 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 始火球”的大爆炸。 6 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 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 。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 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 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 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 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 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 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 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 增熵减守恒定律。 7 三、从人化自然到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 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 造的人工物。是在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实现了自然的“人化” 之后而创造的自然。“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 球的表层。 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 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 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在高级阶段,生物 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 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 8 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 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 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 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同时各 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 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 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 变和核聚变。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 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 种基本粒子。 9 人工自然的特点及与天然自然的区别 (1)天然自然是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它在人类 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并将在人类灭亡之后依然按照其 固有规律而存在下去。人工自然则依赖于人类意识和理 性,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设想、理性、计划,再有人工 过程和人工客体的实现。人工自然是人的主体意识地物 化,是人把自然界赋予人的需要、能力和标准,再归还 给自然界。人工自然是在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形成的客 观实在,人工自然具有被改造过的物质性; 10 (2)天然自然只服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既服从自然规 律,又能动地利用自然规律。在人工自然创造的过程中 ,人可以有选择地利用自然规律,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 用和强化某些自然规律,或根据需要来抵制某些自然规 律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如自然灾害的抵制。 (3)天然自然演化过程比较缓慢,如恒星的演化、地层 的积淀、物种的自然选择;人工自然的发展则是加速的 、强化的、定向的,是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 ; (4)天然自然对人类早期文明影响较大,古代文明国家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工自然则表现出现代文 明的发展,自然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依 靠人的努力和创造,达到较高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 11 四、从人工自然到社会自然 “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 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 、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 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 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 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信息社会自然等, 其标志了对自然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 12 1农业社会自然 农业社会随着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大量 生产农业人工物,并最终导致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 自然的出现。 2工业社会自然 随着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技术革命,蒸汽动力技术体系和 电气动力技术体系被建立,以两种动力体系为核心的机 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由此得以建立,大量被发明了的人工 自然物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从而形成工业社会自然。 3.信息社会自然 信息社会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产业 化密切相关。 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被发明,这 是计算机的人工自然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 晶体管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明,以及软件系统的完善 ,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社会自然阶段 到来。 13 复习参考题: 一、如何理解自然界辩证运动,理解该运动对自然 辩证法学科的确立有何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天然自然?什么是人化自然?天然自然 如何从宏观上转化为人化自然? 三、什么是人工自然?天然自然如何转化为人工自 然? 四、什么是社会自然?人工自然如何从宏观转化务 社会自然? 14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版。 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版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万长松:产业哲学引论,东北大学出版社。 15 第二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 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 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 一、朴素自然观 二、机械自然观 三、辩证自然观 四、系统自然观 五、生态自然观 16 古代初期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 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不足 ,敬畏自然,服从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动服从者, 是自然的一部分,利用自然现象解释自身命运。 17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 自然科学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 类的知识体系,一切关于自然的知识基本上都 包含于统一的哲学当中。大多来自抽象的思辨 和猜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经验事实为依据 ,具有经验科学的萌芽形式。自然哲学是古代 自然观和自然科学的形式。是从整体上对自然 界进行思辨研究,思考万物的物质本原,并在 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中寻找统一的存在。同 时,具有一定的辨证思想,寻求万物的流动与 变化。既包含哲学的探索,又包含自然科学的 研究。 18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无限者) 阿那克西米亚气 毕达哥拉斯数 赫拉克利特火 德谟克利特原子 管子水 荀子气 老子道 五行说天地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 或要素构成的,在这五类事物之间还存在明确的相生相克 关系。 19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征: (1)直观性和笼统性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中寻求自然现 象多样性的统一,虽然可以把握自然界的总体性质,但却无法说明 自然界的具体内在联系,具有朴素性和唯物性; (2)思辨性缺乏实证,用猜测和想象说明自然现象,但缺乏解释 自然界“因果关系”的经验知识; (3)猜测性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但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无法深入 剖析,对构成自然界总体的细节和部分尚不清楚,对自然界的总体 联系图景和认识是模糊的。不是以科学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结 论。 (3)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 画面。认为自然界是具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而一切事物都是 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变化、产生和消失,具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 。 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和 变化是永恒的)。 20 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515世纪,西欧进入政教合一的封建社会。宗教神学 居于主宰,教会把圣经看作全部知识的来源,从根 本上否定研究自然和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教会扼杀异端 ,查禁科学,将古希腊自然科学知识神秘化、僵化,欧 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这时期的 自然观表现为神学自然观。如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 那的正统的“超越论”认为自然、人、神表现为鲜 明等级和不同秩序,认为自然和人都是神创造的,强调 自然与神的分离,神超越于人和自然自上。泛神论自然 观认为神及其创造物的总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神 就是自然。内在神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内在地具 有神性,宇宙万物是上帝本质的表现,上帝存在于自然 之中。 21 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515世纪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1518世纪自 然科学在欧洲大力发展;其间的16-17世纪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 22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形成的背景 1、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的缘起 A、社会历史动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地理大发现; B、文化前提和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哲学 转向 2、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的兴起 A、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 B、医学革命(维萨留斯、塞尔维特、哈维) 自此之后,天文学、力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都取 得了进步,但力学相对最为完善。也正是力学的发展,奠 定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坚实基础。 23 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 一次把地面力学(运动三定律:F0,Fma ,FF ) 和天体力学(万有引力定律)统一起来,建立其 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史上的第 一次大综合,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规律。 24 力学原理与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 由于牛顿力学体系的完善和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用牛顿 “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将一切运动形式都看作力学运 动形式,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找到其力学本源并加 以解释,甚至用牛顿力学原理解释社会现象。 由于牛顿力学体系主要是力与力之间的作用,强调一种 原因得到一种结果,使得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由古代 的直观性、猜测性、思辩性发展到了孤立的、静止地看 问题的形而上学性,形成了“机械论”的观念,用“力”的 概念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逐步形成了因果决 定论,机械决定论等机械自然观。 25 机械论自然观的牛顿力学基础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没有改变自身状态的能 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机械论:所有 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提出外因论; 2、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哲学的 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 力,而后用这种力去论证其它现象”机械论:复杂 的高级的运动也按照机械运动形式而虚构出某种力,还 原为受到力学定律支配的机械运动。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而不能改变 其质量机械论:以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 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变化,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 变; 26 4、存在“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牛顿:“绝对的空间, 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而永远相同的 和不动的”机械论:时间和空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 立实体。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据 此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牛顿:“能用同样的推理 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它许多现象” 机械论:机械的单一意义上的决定论是决定论的唯一形 式。 6、牛顿:“物质世界可以无限分割,而且可以无限的把它 分离开来”。 机械论:尽可能把自然界分割还原和简单 化,寻求简单性笛卡尔的还原论思想。 27 机械论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世界是一部受到严格因果律决定的内部不存在任何变化 的刚性机器;由惰性物质组成,受到外因作用才会发生 改变;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自然的运动变化完全 是自然物质自身的力学行为,具有其唯物主义物质性的 一面;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 的因果关系。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即世界是一部自我存 在的刚性机器,宇宙又存在严格的因果决定性,所有的 事物都是确定的,过去和未来都可以精确的展现出来, 自然界只存在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 28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积极作用 1、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 测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内蕴的近代科学思维模式 是基于“观察实验数学逻辑演绎”基础上的,进行定量 的数学分析,能够对事物进行深入探讨,人们认识到自 然的可探索性。 2、以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 创始说和神创论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唯心主义的羁 绊具有积极意义。 3、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方法,主张用分析 还原的方法认识自然对象,对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的笼 统分析走向分门别类的专门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29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1、机械性:用纯粹力学的观点和机械运动来考察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把自然 界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而所有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的外部,否认 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性质上的差别,抹杀物质运动形式的 多样性和质的差别(认为自然界只有依赖于外力的量变而没有质变)思 维方式绝对化、机械决定论,只承认量变而不承认质变,只承认确定性而对 不确定性加以否定,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乃至落后于古 代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用反映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原理来解释 一切自然现象,甚至将人也看做机器。 2、形而上学性:机械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对自然的考察依赖分析还原方法,抛开 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而分门别类静止地加以剖析,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自 然。只看到单个具体的事物,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只看到事物的存在, 看不到事物的发展演化(产生或消失);只看到事物的静止,看不到事物的 运动;只看到事物的部分,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3、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 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而自然事物从来都是如此和一成不变的“上帝的 第一推动”。否认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必然回归神学目的论。不能把 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同时,在历史观上认为精神因素是在人类 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陷入唯心主义。 30 三、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 3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前 提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为主要 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伴随其后的 工业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 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生产的发 展,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材料和新的实 验工具,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随之推 动自然科学大发展。19世纪“科学的世纪”到 来,科学理论的大发展又引发了以电气技术为 核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 们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入。 3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 背景 19世纪的自然科学研究也从18世纪之前从分门别类的研 究转向阐明自然界各个过程的关系;从一成不变的分析 事实过渡到考察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从运用观察、实 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收集和积累材料,进入到对所获得 的经验材料的整理和概括说明,导致自然科学在各个领 域涌现出新的理论,自然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呈现 ,使得自然观从形而上学的机械论阶段进入辨证自然观 阶段。 恩格斯:“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 程、关于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把自然过程结合为一 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33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深化 (1)天文学 康德拉普拉斯1755, 1796年星云假说:第一 次把太阳系视为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 有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建立了天体 演化说,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破了第一个缺口 ,沉重的打击了神创论和宇宙不变论 。 34 (2)地质学 1. 水成论和火成论之争; 2. 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提出地质渐变论 地质学原理(1830-1833)-地壳的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 灾难性的剧变,而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长期作用而势在 必行发生的 。第一,地球是缓慢进化来的;第二,地球表 面的变化是风、雨、河流、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力缓慢 地综合作用地结果;第三,地壳的上升、下降运动的根本 原因在于地球内部物理、化学、电力、磁力作用的结果;- 地球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历史”。 恩格斯:“最初把理性带入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 缓慢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 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35 (3)物理学 19世纪物理学实现了两大综合,即卡诺、迈尔、焦耳、 赫尔姆霍兹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能量守恒与转化学说;奥 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了电 磁转化定律。 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化学的种种过去被 认为“物理力”的东西,实际上是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自然界的事物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没有联系,自然界的一 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表明 了物质运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性;同时,运动普遍存 在,不能孤立、静止地认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被确立 。 36 (4) 化学 1、拉瓦锡的氧化燃烧理论取代燃素说,自然哲学的思辨被实 验科学思维所取代; 2、道尔顿与阿佛加德罗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对古希腊思辨 自然哲学的取代; 3、德国维勒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 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4、俄国门捷列夫1869年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把原来认为互 不相干、彼此孤立的各种元素统一起来,找到了它们之间 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各种元素形成了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的 统一整体,并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地发展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有力的自 然科学例证。 37 (5) 生物学 1、1838-1839年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创立细胞学 说,实现生物学第一次大综合,细胞学说的建立是整个生 物进化的科学基础。 恩格斯把细胞学说列为19世纪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 发现之一。细胞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单 位都是细胞,动植物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内在 的统一性的。 38 2、生命起源与进化论的创立,实现了生物学的第二次大综 合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 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从而揭示 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辨证自然观: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 历史,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 了把动植物看做毫无联系的、偶然神造的 “万物不变论 ”。 恩格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39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9世纪,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受到冲击, 电磁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演化思想的 出现、生物进化论的产生,证明了自然界中对 立面的渗透和统一、量变到质变、绝对到相对 等众多范畴的辩证性。正是在这一情况下,恩 格斯于19世纪末期创立了“自然辩证法”,把自 然哲学的辨证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经验 自然科学的历史进展结合起来,建立起辩证唯 物主义的自然观。 40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内 容 (1)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质: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 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 现形态外,什么也没有; (2)运动不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不灭的; (3)物质决定思维和意识: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 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功能; (4)时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物质固有属性:时间和空 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自然事物存在对立统一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 和发展; 41 (6)自然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中,处于永久 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中; (7)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基于自然发展之上:在自然的发 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 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8)人类实践产生“人化自然”: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 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 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 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 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4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摒弃唯心主义,把 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看做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 前提,明确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又克服了 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 义的不彻底性。 (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与自然界不是绝 对对立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史 和自然史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人类的历 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 一个现实部分”,或者说,人类史是自然史的现 实转化。 43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传统的自然观都是对 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 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 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 界”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 人的参与,说明人与自然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对象化的地方,正在于人化自然。 (4)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对自然既有能动性的发 挥,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受控于自然,人堆自然界 能动性的发挥不是无限的、绝对的。自然界不会因为人 的能动性而消失;人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 背自然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 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 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取决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44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对辩证唯物主 义自然观的推进 (1)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 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法国贝克勒尔在研究X射线的过程中发现元素天 然放射性; 1899-1900年,英国卢瑟福,法国维拉德指出X射线由、 、三种射线构成。 1897年,英国汤姆生发现电子; 打破了以道尔顿为首的原子不可再分的旧观念,证明原 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还可以再分:有电子、 可以发出射线。同时,元素发出天然放射线同时还发出 巨大能量;微观系统物质结构被打开。 45 (2)量子理论的研究 1900年,德国普朗克在研究能量吸收与辐射的过程中, 提出“能量子”概念,指出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 最小的构成单元,即“量子”。爱因斯坦进而提出了“光 量子”即“光子”的概念。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研究量子理论的过程中, 提出“ 测不准关系式”和“测不准原理”,指出在古典物理学理 论中,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用实验准确测出 ;而在微观系统中,却不能用实验手段同时准确测出微 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它们只能遵循测不准关系。也就 是说,微观客体不能服从机械的因果决定论,而只能服 从统计因果决定论牛顿力学的机械因果决定论被 否定,不确定性出现。 46 量子理论的哲学意含: 自然界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偶然性与必 然性的统一,机械论自然观让位辩证自然观,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物理观念,使得人们对 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对自然辩证法作出了 自然科学的新论证。 47 (3)相对论的创立 (1)亚里士多德以太静止地弥漫于宇宙空间; (2)19世纪物理学电磁波(包括光)地传播必须依 靠介质以太,而以有限速度来传播; (3)地球上应该存在“以太风”; (4)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搜索以太风的失败; (5)光,没有按照有限速度传播(光不是在以太里传播 的); (6)光速对于那些以任何速度运动的物体其速度都是不 变的,不存在时空的绝对参考系 ;时空是统一的,是和 物质的存在状态相联系的。 (7)爱因斯坦抛弃“以太说”,提出狭义相对论(1905) 之后,提出广义相对论(1916)。提出 “时钟变缓,尺 度收缩”,时空的相对性等理论。 48 四、系统论自然观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系统科学第一批成果:老三论 SCI 控制论( control,美国数学家维纳 )摆脱牛顿经 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统计理论研 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 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 信息论( information,美国数学家申农)研究系 统中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般规律。 系统论( system,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整 体大于部分总和”, 指运用完整性、联系性、集中性的概 念,探求适用于一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系统论的观 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静止的,而是以一 定的系统而存在的; 49 20世纪70年代兴起系统科学新成果:新三论 DSC 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比利时物理学家普 利高津)1969年提出。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条件 下才有可能向着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的方向进化,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事物的这种在非平衡状态下新的 稳定有序结构就称为耗散结构。 协同学( Synergetics,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 1973年创立。 研究自然界各种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规律。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比利时科学家托姆) 1972年创立。通过描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来研究自 然多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突然变化 现象。 50 系统论自然观与探索复杂性方法 探索简单性 (1)还原论方法 ; (2)部分之间是线性关系 ; (3)遵循因果决定论 (4)寻找确定性 探索复杂性混沌理论、分形几何、耗散结构论 (1)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系统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 (3)因果决定论让位于统计决定论; (4)万事万物都不是固定的,事物的存在也不是确定的,都有内在的发展、 演化的过程,自然界呈现出多样 性,而非单一和不变; 51 系统论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1)自然界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整 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整 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自然界的物质系 统都是由不同的层次结构组成的,这种层次结 构是无限的;世界的统一性表现为系统客体的 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相互依赖、 相互补充即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基本要素的 统一性。 52 (2)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自 组织性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 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亦即自 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同外界 不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绝对封闭系统 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 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 织化和系统化,即具有自组织性。 53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 空间与物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一个 系统整体; (4)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是有序和无序、进化与 退化的辨证统一。 54 (5)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产生 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 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 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 55 五、现代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 展 56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和活动,在 全球规模和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 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 57 全球问题与生态危机 (1)人口问题; (2)温室效应; (3)厄尔尼诺现象; (4)臭氧层变薄; (5)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 (6) 酸雨; (7) 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8) 环境污染加剧; 58 现代生态危机与传统生态危机的不 同 1)传统生态危机是局部的,人类可以通过迁徙的办法解 决;现代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人类无处可逃,也许只 有迁徙到火星。 2)传统生态危机是缓慢进行的,自然界可以通过内在自 我调节机制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现代生态危机则来势 汹汹,不可逆转; 3)传统生态危机表现为由农业和畜牧业引起的地球表面 结构的变化,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现 代生态危机则表现为工农业生产向生物圈排放种种外来 物质,已经改变了生物圈的成分。 4)因此,必须树立全新的生态价值观。 59 现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本质 “全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自然问题,还是一个 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 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 和整个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因此,解决“全球 问题”需要从科学技术、社会认识与实践、社会 制度与管理等各个层面入手。 60 生态危机的根源 (1)人类认识的限制: 人外化于自然而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向自 然立法,自然向人生成”。追求人类自身的目的和需求, 较少考虑自然自身的特性和法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 然能力的提高,忽视对自然适应能力的提高;陶醉于对自 然的统治和胜利,忽视自然对人的报复。单纯追求经济增 长而忽视生态承载力,不考虑自然成本而缺乏整体协调观 念。 (2)社会的异化作用: 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置全人类利益而不顾;发展中国 家则由于贫穷而加紧对资源的开发。 (3)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高消耗,粗放经营,最大限度满足物质需求。 61 恩格斯: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 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 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 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 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 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 上。”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 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 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 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 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 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62 生态自然观与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1、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 传统的观点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二分的对 待自然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 人类中心主义”,即便保护自然也是为人类服务 的目的。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从“内在价值论”的 观点批判了“为了人类而把自然当作手段加以利 用的人类中心的思维模式”。 63 2、生态价值观对科学万能论的批判 科学万能论出自于近代机械论世界观的兴起 , 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起和理性的张扬使得人类对 科学技术无限依赖,兴起了“唯科学主义”思潮 理性至高无上。 64 对理性的拷问与反科技倾向 卢梭:科学技术的兴起不仅会导致美德的流逝和灵魂的 败坏,而且科学技术产生的种种欲望还是人类不平等和 奴役的根源。 马尔库塞:“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由批判意义的 理性变成了技术工具理性和统治工具,科学技术的高度 发展和工业化并没有带来人的解放,相反却使科学技术 自身成了一种全面统治的工具和对人性更深的压抑 。 芒福德:单一技术就是一种机器技术,这种技术伴随着 工具理性,逐渐形成一种巨机器,成为满足单一的经济 利益、军事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 弗洛姆:由于技术的非人道化的发展,现代社会成了一 种“不健全的、病态的”社会,要对技术进行批判,实现 技术社会的人道化发展,从而把我们的社会建成为一个 “健全的社会” 65 3、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传统上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仅仅只是实用性 的、纯经济或政治的考虑,而忽视了它与自然的价值或者 人类的根本价值可能的背离。自然界本身除了经济价值外 ,还应该有生命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甚至精神价 值等。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技术,而在于科学技 术运用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危机。所以,生态价 值观反对不加区分的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 工具效用,技术应用应该具有明确的价值选择,技术的运 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注重 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技术选择应该跟生态环境相 容。 66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1)1962年,R.卡逊: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问世,标志着人类关 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 (2)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 (3)1972年,美国教授米都斯:增长的极限; (4)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一次提出“发展与环 境问题”,人类环境宣言,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 (5)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 一词; (6)1981年,美国学者R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了控制人 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6)1984年,成立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联合国针对当代面临的三大挑战:南北问题、裁 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成立了由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挪威首相布 伦特兰为首的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 、我们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 (7)1987年,布伦特兰:我们共同的未来;界定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8)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制定了 21世纪议程; 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三个实现:第一,实现人类社会、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实现世界各国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第 三,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9) 1994年,中国出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67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1)不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对于物质、能量、信 息、文化的需求。核心是“发展”; (2)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 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重点是“公平”; (3)国际与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的原则,缩短空 间范围内同代人之间的差距。关键是“合作”; (4)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 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本质是“协调”。 68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然气施工方案范本
- 电子设备手工装接工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酱油酱类制作工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考语文第二模拟考试试卷及详解
- 清洁服务行业心理素质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 木片3D打印材料技术专利分析报告
- 生产进度控制策略分析报告
- 养老中心运营管理方案
- 甲烷合成气净化工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摩托车屏幕亮度标准分析报告
- 2025-2030滑雪培训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预测与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
- 课堂高效学习的主阵地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主题班会
- 2025年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高考熟词生义解密(复习讲义)-2026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北京专用)挖空版
- 2025年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
- 2025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浙江名校协作体(G12)2025年9月2026届高三返校联考英语(含答案)
- 2025年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考试卷及答案
- 2026届新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静电场及其应用(含答案)
- 检测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采购管理大师谢勤龙讲义《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多多与解决之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