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_第1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_第2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_第3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_第4页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社会公德 主体课文: 不吃无主梨 小珊迪 读书屋 :盲道上的爱 谁会脸红,不吃无主梨,许衡:字仲平,号鲁斋,其学广泛,学问渊博, 无所不通。为元朝正学大儒。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时有“南吴(澄)北许(衡)”之称,(吴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吃无主梨 解题:“不吃无主梨”讲的是宋元之际的学者许衡年轻时候的一个故事。“无主”指“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文题的意思是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摘人家的梨吃。 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理念,即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得,不能取巧别人的财物。 结构: (1)简介身份和故事背景 坚持原则 (216)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 坚持公道,突然,一个同行的朋友( ),( )地向前( )起来, ”“大家一窝蜂地赶到树下,( ) 地摘梨,句意理解: 1.许衡是宋元之际的著名学者。在他年轻的时候,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离开家园,四处逃难。 这句话透露的信息:故事主人公许衡的身份。故事发生的时间:许衡年轻的时候;背景:战乱时期,老百姓纷纷离家逃亡。对故事背景的交代为下文“无主梨”的出现做了铺垫。 2.经过刚刚进行过残酷战争的豫北,路上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当时正值炎热的三伏天气,大家等着火热的太阳赶路,个个汗流浃背,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走了几十里,也没找到一滴水。” 这段话交代了许衡与朋友出行时的外部条件和出行过程中的境遇。“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与上文老百姓纷纷离家逃难相呼应。也为下文“吃梨”情节做铺陈。,3.突然,一个同行的朋友连喊带叫,高兴地向前飞跑起来,”“大家一窝蜂地赶到树下,争先恐后地摘梨 这几句抓住动作特点,形象地描写了发现梨树后朋友们的状态和心情。侧面进一步说明了他们渴得难受的程度。 4.只有许衡赵了一片树阴唑了下来。他撩起衣襟,一个劲儿地扇风取凉。 行为描写,与朋友形成鲜明对照。一系列的动作说明他和朋友一样又渴又乏。不吃梨说明他意志力强。,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2.大量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3.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4.层层铺垫,结构严谨。,字词提示: 瞪眼 水滴 著名 姓名 肯定 摘梨 暑假 性别 垦荒 部署 牲畜 诚恳 人烟稀少 汗流浃背 争先恐后 田地荒芜 不以为然 兵荒马乱 满不在乎,小 珊 迪 本文主要讲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撞伤,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守信、善良的好品质。,结构: (18) 小珊迪要“我”买 火柴,因没零 钱, “我”怀疑自己上当了。 (911)小珊迪受重伤,派 弟弟送还零钱 ,“我” 对他有进一步认识。 (1214)小珊迪死了。,课本剧,1.“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 2.”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3.“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4.“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 写作特点: 1.动人的故事情节,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2.抓住人物形象、对话、神态等的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和性格。 3.运用白描手法叙述故事,平实中见波澜,平淡中有震撼。 便士、先令:英国的钱币单位。1先令12便士, 20先令1英镑 1便士比人民币的1角钱少一点,约为人民币8分钱左右。,字词提示: 掏钱 葡萄 旅馆 纠缠 孤儿 陶器 淘气 狐狸 单薄b (书面语) 倾轧y 薄饼bo (口语) 轧钢zh 近义词: 请求(恳求) 发现(发觉) 难过(伤心) 感激(感谢) 信任(信赖) 消失(消逝),盲道上的爱,本文讲述了一个女儿得了眼疾,母亲做好心理准备,要把自己的双眼捐给女儿的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 文章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呼吁人们关注残疾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结构: (12)“我”的同事夏老师给“我”讲一个亲历的关于盲道的故事。 (35)受到触动,“我”开始关注盲道,认识到关爱盲人是健康人的责任。 写作特点: 1.平实的故事,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 2.先叙事,后抒情,就事而议,有感而发,结构清晰严谨。,陈述句 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 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或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的方法: 陈述句变反问句: 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句号+问号 反问句变陈述句: 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问号+句号 如:“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知识链接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比如:“你应该去看他。”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 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比如:“他不应该看她。”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由此可见: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反问句是对一个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的否定。,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橘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3.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4.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5.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6.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4.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5.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6.犯了错误但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 7.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10.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11.这就是伟大的奇观。,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但不改变句子本身的基本意思。缩句,有助于我们抓住长句的主要内容,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 缩句的基本方法如下: 1.要理清主干和枝干。句子的主要成分好比大树的主干,表示“谁”或“什么”“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句子里缺少主要成分,就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修饰成分好比大树的枝叶,表示修饰、限制、补充的意思。句子里缺少必要的修饰成分,句子就显得不形象、不生动了。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一句的主干是“颐和园是公园”,其他部分就是枝叶。,知识链接缩句,2.要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 缩句时,要找准主干和枝干,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例如“大雕塑家罗丹塑造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中的“罗丹”“塑造”“像”都是中心词,也就是主干,将这些留下来,去掉枝干,就成了一个短句,即“罗丹塑造像”。如果去掉了句子中的主干,句子就会变得意思模糊不清,甚至改变了原意。例如:“班主任和几位小朋友一起在运动场愉快地踢球”,如果缩成“小朋友踢球”就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了。,保持原句句式 例如:“我们中队的少先队员争先恐后地搬砖”缩写成“少先队员搬砖了吗?”就明显地改变了原句的句式,这是不符合缩句的要求的。又如将“老麻雀不能丢下自己的孩子一个人走开”缩写成“老麻雀能走”就不对了。应保留“不能”,将句子缩写成“老麻雀不能走”。 如:“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 缩成:“郝副营长是英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特殊情况要注意;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小女孩失望地看着越升越高的圣诞树。”不能缩成“女孩看着树”而应缩成“小女孩看着圣诞树。”因为“小女孩”和“圣诞树”是两个完整的概念。其它如“杏花”不能缩成“花”,“流水”不能缩成“水”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们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不清。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先进”和“后进”两个修饰成分意思就具体了 3.“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要保留。例如:“茂盛的榕树枝叶把视线挡住了。”应缩成“枝叶把视线挡住了”。又如“可怜的小凡卡被老板娘狠狠打了一顿”,应缩成“小凡卡被老板娘打了”,而不能缩成“小凡卡打了”。,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该保留。“着”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意思就不甚明白。“了”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爸爸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笑话”,若缩成“爸爸讲笑话”是正在讲,还是讲完了?不能明确表示。 6.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同学们自己精心组织了一次热闹的晚会”,应缩成“同学们自己组织了晚会”。若缩成“同学们组织了晚会”或“自己组织了晚会”意思都不完整。 7.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鲁滨孙在荒凉的孤岛上生活”。应缩成“鲁滨孙生活”,不能缩成“鲁滨孙在生活”。此外,像“在里”,“在下”、“在中”等句子中作状语时,“在”应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去掉。,缩句练习: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刺猬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桑娜补帆 。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工程是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小兔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老人见到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脸上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学生做广播体操。,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沙地上种着西瓜。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小螃蟹挥舞着钳子。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气球飘向天空 。 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微风吹拂着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孙平挡住了球 。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 脚落在松针上。 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万里长城是象征。,怎样扩句 扩句与缩句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其方法有: 一、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二、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两部分一下子扩充。如“红旗升起来了。”可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双重否定句: 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例如:“他不是不来”意思是他要来的。包括有双重否定的句子就是双重否定句。比如: 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不得不”就是双重否定 这句话的原意为:我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双重否定从字面上就知道,是一句话中有两个否定词语,表示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谁会脸红 本文通过列举几种不讲公德的事,告诉我们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大家去维护,我们应自觉遵守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