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ppt_第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ppt_第2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ppt_第3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ppt_第4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思路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1、观测系统: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空间位置关系。 2、二维观测系统: (1)关键参数:道距、排列长度、接收道数、覆盖次数。 (2)分类: 边点激发、 中点激发、不对称激发。 直线观测、弯线观测。 边点激发 中点激发 不对称激发 二维测线排列中间放炮(1175-25-50-25-1175)观测系统图 3、三维观测系统: 面积观测:束状和块状。正交、斜交、锯齿、砖墙。 面元细分观测系统,不规则观测。 15条线 15条线 18条线 18条线 二、三维观测系统设计论证 1、 面元:目标尺度、最高无混叠频率、横向分辨率 2、 纵横向覆盖次数 3、Xmin要尽可能小 ,保护浅层。 4、最大炮检距合理:根据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反 射系数的稳定性,正演模拟分析。 5、炮检距均匀分布:线数尽可能多。 6、接收线距:横向分辨率 7、方位角:与非纵距、线距、线数和横向覆盖次数、纵横 比有关。 三维观测系统的关键参数 观测系统参数主要与目的层深度、倾角、所要求的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有关 。 地球物理参数 地质分层地震层位双程时(s)叠加速度(m/s)层速度(m/s)埋深(m)地层倾角()最高频率 (Hz) 主频(Hz) E1T30.5743171 3672784612085 Eh1T40.9433525 38251490911581 Eh21T410.9983861 44071611911078 Eh22T421.2753630 3060203459064 Eh23T431.3823951 4776229058057 Eh31T511.4333941 3905239057049 Eh32T521.5893961 4046270556546 Eh33T531.883853 3320318855539 Eh34T541.9434019 4813334095539 Eh35T552.0024278 5611350595035 Eh36T562.067 441753853681125035 Eh37T572.1374523 5263386664532 EH38T582.24556 4824401664532 表中频率为确保主要目的层段(800ms-1850ms)地震主频达到3545Hz、频宽达 到8120Hz所需要的保护频率 。 二维地质模型(用克浪软件) Depth(m) 标注的是纵波速度 A、防止产生数据假频,道距大小应满足: B、获得好的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应满足: C、防止偏移算子假频,面元大小应满足: 面元选择 地质 分层 叠加速度 (m/s) 层速度 (m/s) 地层倾 角() 最高频 率(Hz) 主频 (Hz) ABC E13171 3672612085 63 13 Eh13525 3825911581 49 2315 Eh213861 4407911078 56 2518 Eh223630 306059064 116 3420 Eh233951 477658057 142 2725 Eh313941 390557049 161 4928 Eh323961 404656546 175 4230 Eh333853 332055539 201 5235 Eh344019 481395539 117 4337 Eh354278 561195035 137 6943 Eh36 44175385125035 106 8044 Eh374523 526364532 240 8450 EH384556 482464532 242 8251 核二:面元20m*20m 核三:面元30m*30m 论证项目E1Eh1Eh21 Eh23Eh31Eh34EH38 Xmax 埋深(m)7841490161122902390334040164000 动校拉伸10%834176625022588392545934600 速度分析精度3%1040174324552689408247664000 反射系数稳定160028504000420061004200 满足最深目的层成图、动较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反射系数稳定等要求。 最大炮检距选择 最大炮检距选择:模型模拟结果为4000m以内。 3520m 3900m 4000m 最大炮检距选择: 实际炮记录大于4000m后,受折射波干扰影响较大。 0.5s 1.0s 1.5s 2.0s 2.5s 3.0s 0.5s 1.0s 1.5s 2.0s 2.5s 3.0s 4300m4000m 覆盖次数选择 利用工区测井资料,考虑地震波的透反射损失、球面扩散损失和大地 吸收损失,定量计算覆盖次数。 T51 T52 T53 T54 T43 T42 T41 假设震源信噪比为10000:1 当振源信噪比为10000:1时,要探测深度在2500m以上的目的层,所需覆 盖次数应大于100次。核三下所需覆盖次数应大于350次。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应约等于最浅目的层埋深; 满足折射准则(浅层折射面在横向上至少要有三个观测值),可准确地确定 表层速度和静校正量,利于静校正的耦合。 Xmin Xmin2htg h h V1 V2 V 2V 4V L XminL/3 h MIN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选择 接收线距的选择应小于垂直入射时的菲涅尔带半径,以便为实现空间道内插 和全三维处理奠定基础; 满足最大最小炮检距需要。接收线距选择应小于190m。 接收线距选择 地质分层地震层位双程时(s)叠加速度(m/s)层速度(m/s)埋深(m)地层倾角()最高频率 (Hz) 主频(Hz)RLI E1T30.5743171 3672784612085 131 Eh1T40.9433525 38251490911581 190 Eh21T410.9983861 44071611911078 219 Eh22T421.2753630 3060203459064 257 Eh23T431.3823951 4776229058057 308 Eh31T511.4333941 3905239057049 338 Eh32T521.5893961 4046270556546 369 Eh33T531.883853 3320318855539 424 Eh34T541.9434019 4813334095539 449 Eh35T552.0024278 5611350595035 512 Eh36T562.067 441753853681125035 538 Eh37T572.1374523 5263386664532 585 EH38T582.24556 4824401664532 598 观测方向选择 B354 泌阳凹陷深凹区T54(核三3)反射层T0图 考虑深凹区地层比较平缓、 构造简单,因此也可以采用东西 向作为INLINE方向,其优势在于 可以与前期三维资料联合处理, 以互补各自在Crossline方向的 缺陷,但不可避免的是来自南部 断层面的断面波。 对来自南部断面的波可通过增 加横向偏移孔径,来提高侧面绕 射波收敛程度。如果能与南部三 维进行联片处理,就可以消除断 面的影响。 观测方案建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观测系统32L8S200T40L12S200T砖墙50L10S200T砖墙 接收线距160(m)120(m)80(m) 炮线距160(m)100(m)80(m) 炮点距40(m)40(m)40(m) 接收点距40(m)40(m)40(m) 面元202020202020 滚动线数245 覆盖次数25纵16横=400次20纵20横=400次25纵25横=625次 接收道数6400800010000 纵向排列 3820-20-40-20-41403980-20-40-39803820-20-40-20-4140 最大非纵距262025602140 最大炮检距489947234660 最大最小炮检距226181152 纵横比0.620.590.50 炮道密度100000010000001562500 1.观测系统论证与设计 15条线 15条线 18条线 18条线 22条线 22条线 方案一 32L8S200T 方案二 40L12S200T砖墙 方案三 50L10S200T砖墙 采集参数论证 推荐方案与老方案属性对比之一 方位角炮检距炮检距平方横向炮检距 推荐方案 老方案 观测系统: 32L8S200T400F束状正交观测系统 纵向排列方式: 200道对称激发(3980-20-40-20-3980) 接收道数:200326400 检波线距:160m 道距:40m 炮线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