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doc_第1页
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doc_第2页
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doc_第3页
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doc_第4页
道德经的逻辑和智慧系统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的逻辑与智慧系统概述 一、道德经的整体逻辑和智慧系统不同于西方经典的逻辑严谨、语言明确,国学经典深奥晦涩、语言多义,以至于当代颇多学者,据此认为我们的古人缺乏逻辑思维,甚至由此判定我国古代没有所谓的真正的哲学。如果他们能体味到道德经的奥妙,就会发现此言的确差矣。我们的古人相信宇宙有一种逻辑,这一逻辑支配着整个宇宙井然有序地运作。所以,他们在写作时,往往撇开了极为繁琐的逻辑论证而直入宇宙逻辑,解构、展示宇宙逻辑。所以说,中国古人不是没有逻辑!恰恰相反,他们具有更为深奥的逻辑,这种逻辑不是合于人的逻辑,而合于宇宙逻辑。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如此。整部道德经前后顺序严谨,内在逻辑严密,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堪称天书,堪称来自宇宙深处的人间大智慧。下表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感悟,整理的道德经逻辑结构。表1 道德经的逻辑结构部篇篇的主旨章节道经:论述宇宙大道及体悟宇宙大道的四重境界第一篇:前言陈述写作初衷,研究方法和核心结论。第一至三章第二篇:初级阶段论述人对“宇宙大道”有所感觉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下不同的智慧层次。第四章至十三章第三篇:中级阶段论述人对“道纪”(宇宙大道的代理“一”)有所感觉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下不同的的智慧层次。第十四至二十四章第四篇:高级阶段论述人明了“宇宙大道”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下不同的智慧层次。第二十五至三十三章第五篇:玄级阶段论述人明了“大道泛兮”后的智慧境界,以及这一境界下不同的智慧层次。第三十四至三十九章德经:论述运用宇宙大道修身及治理天下的程序和规则第六篇:提纲论述德经的主题。第四十至四十一章第七篇:道生之论述如何运用“道生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第四十二到五十章第八篇:德蓄之论述如何运用“德蓄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第五十一至六十一章第九篇:势成之论述如何运用“势成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第六十二至七十二章第十篇:天治之论述运用运用“天治之”进行修炼及治理天下的要领。第七十三至八十章第十一篇:后记陈述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对本书的态度。八十一章二、道经的逻辑及智慧系统道德经整体上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为道经、德经。道经主要论述宇宙原理和体悟宇宙大道的四重境界,我们暂且称之为初级、中级、高级、玄级。对于每重境界,老子都是从四个维度、多个方面论述的。四个维度为“道生之”、“德蓄之”、“势成之”、“天治之”,多个方面包括对道的体悟,对一的体悟,等等。对于每个维度和方面,老子都是由初级到玄级,分步骤地论述在每重境界下该维度、该方面的具体表现,即智慧层级。通过这种矩阵化的结构安排,老子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从对“大道”一无所知到“天下自定”的修炼路径,这是一条完美人格的修炼之路,也是一条完美世界的修炼之路,堪称来自宇宙的人间智慧。道经的逻辑结构见下表。表2 道经的逻辑结构前言第一章提出课题:论述自己的常道观和周朝天道观的异同(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提出研究方法:认识是有境界的;境界不同对统一事物认识不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第三章提出核心结论:为无为,则无不治境界层次初级中级高级玄级境界名称婴儿无极朴无德道生之对道的体悟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四章知“道冲”知“道纪”知“道大”知“道泛”对一的体悟第六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九章隐约感知有一个“玄牝之门”感知有一个“恍恍惚惚”的“一”感知天下为神器真正得一对天地的体悟第六至七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九章天地有根源,天地不自生天地不能长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德蓄之对常德的修炼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八章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上德德行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上德无德(知其正,守其反)势成之修道者形象第八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四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去甚,去奢,去泰自不为大,终为大智慧层次第十一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七章知无知常袭明微明天治之统治方式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六章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为天下王(执大象,天下往)统治者称谓第十三章第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九章天子(可寄天下,可托天下)太上官长孤、寡、不谷统治境界第五章第十七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九章以百姓为刍狗百姓皆谓我自然万物将自宾天下将自定我们念书,小学念六年,中学念六年,大学念六年(本科硕士合计六年),最后到博士了,还要再念三年,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对于大道的掌握和运用也是一样。在道经,老子为每个境界中都设置了几个修炼层级,以便我们一步步地攀登,一年级一年级的学习。见下表。表2 体道悟道的修炼层级境界层次初级中级高级玄级境界名称婴儿无极朴无德修炼层级一第五章第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五章天地不仁为士者不盈不失根大象二第七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六章天地不自生观复知常袭明微明三第八章第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七章上善不争太上常德自化四第九章第十八至二十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八章功成身退贵食母天下神器上德无德五第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九章玄德孔德果得一六第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一章无之以为用曲则全哀兵必胜七第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二章五蕴空无信不足则不信始制有名八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无身余柔赘行死而不亡三、德经的逻辑及智慧系统如果说道经侧重于论述体道悟道的原理,那么德经就侧重于论述运用宇宙大道修身及治理天下的程序和规则。所以德经一开篇就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表明德经是讲“动”与“用”的,即讲述程序和规则的。“有生于无”就是程序。老子认为,要达到修身及天下大治,必须从四个维度去考虑,即“道生之”、“德蓄之”、“势成之”、“天治之”。具体来讲,第一,依赖于大道来净化心灵,达到“无常心”,即没有任何思维定势和思维误区;第二,修炼玄德,使天神、地鬼、世人达到与“道”和“一”的“德交归”;第三,依靠从“大道”而来的智慧(如袭明、微明)把握大势,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第四,依靠“天之道”来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天下太平。这四个维度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净化心灵,祛除欲念,才能修炼玄德;只有修炼玄德才能获得智慧,把握大势;只有获得智慧,把握大势,才能依靠天道,使天下太平。德经的逻辑结构见下表。表3 德经的逻辑结构主题第四十章道如何运动,道如何发挥作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一章上士行道的表现程序道生之德蓄之势成之天治之理论依据第四十二章第五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七十三章道生万物玄德万物之奥天网恢恢方法论第四十三章第五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七十三章无为习常犹难疏而不失规则的层级和要领一第四十四章第五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四章知足知止畏施慎终如始司杀者二第四十五章第五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七十五章清静修德稽式贵生者三第四十六章第五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七十六章常足和善下民柔弱处上(太上)四第四十七章第五十六章第六十七至六十九章第七十七章不行而知玄同持守三宝有余与不足(人道、天道与大道的异同)五第四十八章第五十七至五十八章第七十章第七十八章无事百姓自化被褐怀玉正言若反(天道与玄德的异同)六第四十九章第五十九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九章无常心重积德病病天道无亲(天道与势的异同)七第五十章第六十章第七十二章第八十章总结:无死地总结:德交归总结:去彼取此总结:小国寡民八第六十一章延伸:下流论后记第八十一章后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四、关于章节划分的说明上述逻辑结构中对于章节的划分,和通常的章节划分有两点不同。第一,通常认为德经从第三十八章开始,而本书是从第四十章开始。第二,通常认为道经侧重讲道,德经侧重讲德,而本书认为,道经侧重讲体道悟道的境界,德经侧重用道(以及用德)的程序和规则,故而道经和德经都涉及道和德。实际上,道经和德经每一篇的第一章都是论述道的,这就说明了全书都是以道为主体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在前言部分,老子对本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核心结论做了交代。在后记部分,老子又对写作态度、写作目的、本书价值做了交代。这种写作方式和现在学者撰写论文的方式酷似。这也说明,道德经确实有着严谨的逻辑结构,确实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不唯全书,就是每一章也有着明确的论点、严谨的顺序安排和逻辑结构,这也是我们赖以解读每一章的基础,以及把各章按顺序关联起来的的依据。所以说,整部道德经的章节安排可分为:部、篇、章、节。所谓部,就是上部道经、下部德经;所谓篇,就是我们按论述逻辑划分的十一篇,而且多数篇还可细分为上篇、中篇和小篇;所谓章,就是每一章,所谓节,就是每章内部的段落划分。整部道德经,部有主旨,篇有主题,章有论点,节有重点,层层展开,层层深入,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常道论。五、道德经的研究课题 那么,道德经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就是对天道观的批判,以及对常道观的论述。常道不同于天道。天道是远古人类凭借人生体验,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天道带有经验性、实用性。常道是老子独创的。老子认为,常道在天地之前就独立存在,并创生天地万物,因而常道带有纯粹性、超越性,彻底地超越了人类的感官经验,是非常纯粹的形而上学。我们知道,天道观、天命论是老子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