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doc_第1页
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doc_第2页
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doc_第3页
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原文见中国国门时报 2012年1月11日 第06版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陈少鸿 背景资料 前不久苏泊尔不锈钢炊具在很多超市商场被下架,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关于这件事的争议,主要在于其使用的不锈钢牌号锰含量较高。关于不锈钢食具的材质标准问题,已有媒体报道,11月4日,行业协会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召开媒体发布会,出示了卫生部关于不锈钢食具容器适用标准的复函,告知公众,即将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 不锈钢食具容器已取消了对不锈钢具体型号的规定。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也都允许各种牌号的不锈钢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主要控制的是材料中铅、镉、砷等有害杂质的含量或迁移量。至于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意见,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当锰在生活用水中超过一定含量时,会使饮用水带有不好的气味,并使卫生洁具和衣物染色,因此WHO建议锰在饮用水中的限量是0.1mg/L。据我们实验研究,电水壶中使用的某些锰含量较高的不锈钢,水中的锰迁移量会超过这个限量,但这主要是对饮用水感官性质的影响,还不至于影响健康(WHO对饮用水中锰的健康指导值是0.4mg/L)。所以,大可不必“谈锰色变”。 钢铁材料受到腐蚀就会产生“生锈”的现象,“防锈”和“防腐蚀”本质上是一回事。不锈钢所以耐腐蚀,在于其表面形成的一层极薄的保护层,就是所谓“钝化层”。铬是钝化层形成和稳定的必需元素,而镍则可在钝化层被破坏后促进重新钝化。俗称的“不锈铁”也是一类不锈钢,铬含量很高,最少也在10以上,但几乎不含镍,所以经过风吹日晒或搁置久了会生锈。如果按照上面所谓“专家”的说法,“铬是防锈的”,怎么解释“不锈铁”生锈的现象?谈到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在于铬、镍含量太高,而要看材料迁移出来的成分。三价铬对人体是有益的,它是正常葡萄糖代谢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而六价铬则是高毒性的。在非酸性条件下,从不锈钢迁移出来的一般是三价铬。而且,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对大多数铬镍不锈钢(即“奥氏体不锈钢”)来说,正因为它们铬、镍含量高,耐腐蚀性能好,迁移出来的铬、镍元素反而极少,远低于卫生限量标准,因此我们说不锈钢餐厨具是比较安全的。 总之,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我们既要重视,也需要科学地理性看待。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水平,使广大消费者能够“买得放心,用得放心”!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锅碗瓢盆,都属于食品接触材料。“食品接触材料”,指的是正常使用中会接触到食品的制品,以及制造这些制品的材料,比如食品包装袋、罐头盒、餐具、厨具、榨汁机、烤面包机、咖啡机、电饭锅这些小家电产品,也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管道和运输设备中接触食品的零部件;这些制品使用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金属、纸和纸板、玻璃、陶瓷、竹、木、纺织品等,还有涂料、黏结剂、印刷油墨等辅助材料。 由于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某些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随着食品被摄入到人体中;如果这些成分是有毒有害物质,就会造成对健康的危害,因此尽管食品接触材料本身不是食品,但国内外都将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视为食品安全范畴内的问题,制订了各种法规和标准进行监管。 要考察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质量,一种办法是检测与产品接触后的食品,看看有哪些成分迁移到了食品中,这些成分迁移的量是多少,会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我们知道,食品有各种各样,不同产地、不同配料,使得食品成分千差万别,还有产品使用条件的不同,比如或冷藏、或烹调,这些都使得同一种食品接触产品,因接触食品种类和使用条件的不同,检测结果产生很大差别;而且食品复杂的成分也会干扰测定。因此,为了能有相对客观和统一的评价尺度,国际上普遍采用模拟产品使用情况的“迁移试验”来判定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首先,按食品典型的理化性质,把它们分成几大类,然后用一些能代表食品理化特征的化学试剂来模拟这些食品,我们称这些化学试剂为“食品模拟物”。例如,用乙酸溶液模拟柠檬汁、橘子汁、米醋等酸性饮料或食品,用乙醇溶液模拟葡萄酒、啤酒之类的含酒精食品,用精炼的植物油或某些有机溶剂模拟含脂肪的食品,等等。我们根据产品实际使用中要接触到的食品种类,选择规定的食品模拟物,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与待测样品接触,例如将刀、叉、勺之类的餐具在食品模拟物中浸泡,或将食品模拟物灌注到碗、杯或罐头盒之类的食品容器中,并保持一定温度、时间。这个过程中,样品中的某些成分就会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然后我们再检测这些模拟物中含有什么待测样品的成分,含量多少。这就是“迁移试验”。对迁移试验中使用到的食品模拟物种类、试验时间和温度、使用的样品量和模拟物量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这就是迁移试验规则。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迁移试验规则的规定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按“可预见情况下的最差接触条件”来确定迁移试验条件。举个例说,用来储存食品的塑料盒,如果产品没有说明特定的预期使用情况,则认为该塑料盒可以用来盛放各种食品,而且可能会放到微波炉中加热,也可能在冰箱中长期储存。这样产品就要经历所有种类的食品模拟物、从高温到低温,以及长时间的迁移试验,也就是要选择最严厉的试验条件进行检测。而如果产品特定用途已经明确,则只需根据这种特定用途选择有限的条件进行试验即可。如啤酒瓶,只需进行乙醇溶液的迁移试验。 一般说来,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接触材料中,不锈钢、铝、玻璃、陶瓷,还有塑料中的聚乙烯、聚丙烯制品,已被长期的使用证明是较安全的。当然,这指的是正规厂家使用符合规定原料生产的产品。谈到玻璃制品,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高档次”的水晶玻璃,因为主要成分有氧化铅,其铅迁移量往往较高,从安全起见,餐厨具还是使用普通玻璃制品为好,水晶玻璃制品适合装饰或摆设用。竹、木和纸制品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虽然从它们的基材来说属于天然材料,但为了提高使用性能,往往会经过化学品处理,纸制品制造过程中也会使用多种添加剂,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化学品,以及回收纸中残留有害物质的迁移。从实验室检测结果看,大多数正规厂家的产品安全质量总体上还是好的。 在我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尽管国家已有不少相关制品卫生标准,但并不是所有上市的产品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检验,特别是在很多乡村城镇,大量“三无”伪劣产品通过地摊、小杂货铺流入百姓家庭、小饭馆,这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 我们不要因贪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地摊货”。在超市或商场购货时,注意查看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等信息是否完全,以及是否有产品材料标识、使用说明、合格证等,正规生产企业一般在这方面是比较规范的。下面介绍几类常用产品的知识。 通常所说的“密胺”餐具或仿瓷餐具,其实按树脂原料分主要有两类。购买时,请注意制品底部的标识,标有“MF”的,表示是以“密胺/甲醛树脂”为主要原料,作为餐具,例如在吃饭这样不算太长的时间内接触热汤、热饭菜还是安全实用的;如果标有“UF”,表示是以“尿素/甲醛树脂”为主要原料,最好不要接触热的食品。这是因为MF比UF耐受高温,后者不适合在80以上温度使用。但如果用作常温下盛放水果和瓜子、花生之类干果的盘、碟,“尿素/甲醛”制品不失为价廉物美的用品(UF制品比MF制品便宜)。更要注意的是,如我们前面所说,无论是MF还是UF,都不要长时间高温蒸煮或在微波炉中使用。如果制品使用不当或时间长了,表面出现裂纹、破损,最好弃用。 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有专家说“尿素/甲醛”树脂有毒,我国不允许在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中使用。这种说法起码是不准确的,是所谓“专家”对现有国家标准的片面解读。不合格仿瓷餐具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其中残留的甲醛单体。而无论是“密胺/甲醛树脂”还是“尿素/甲醛树脂”,都需要使用甲醛。密胺(即三聚氰胺)或尿素与甲醛反应产生聚合物,再经过一定工艺处理就得到MF树脂或UF树脂。MF或UF作为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本身是无毒的,只要控制好生产工艺,使没有反应完全的残留甲醛单体迁移量低于限量指标,并且按前面所说的方法正确使用,仿瓷餐具还是安全的。美国、欧盟、日、韩等都有法规允许MF和UF树脂用做食品接触材料,我国目前只有“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还没有关于UF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但这只能说明标准制订的滞后,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使用UF材料,更不是说它“有毒”。就生产厂家而言,应该重视产品标识或使用说明,使消费者明白所使用的材料种类,在安全的条件下使用。 保鲜膜常用材料有PE、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这几种材料中,聚乙烯可以说是最安全的,购买时首选标识为“PE”的制品,而且最好是无色的,因为PE树脂本身是无色或带点白色的,彩色制品意味着添加了着色剂,如果着色剂选用不当,可能是有害的。 就单纯的PVC树脂来说,其潜在风险来自其中残留的、没有完全聚合的氯乙烯单体,食品接触用的PVC要求聚乙烯残留量低于1mg/kg,这样的PVC是安全的。对于PVC薄膜来说,更应关注的是所用的增塑剂。PVC本身在常温下是硬质的(所谓“玻璃态”),要制成柔性的薄膜,需要使用大量“增塑剂”(简单地说就是增加材料塑性的添加剂),而最常用的就是邻苯二甲酸类增塑剂。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会干扰人类生殖系统,影响儿童性器官发育。国内外都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迁移量规定了限量指标,现在行业也开始使用其他增塑剂代替。对消费者来说,通过正确使用可以有效减少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由于这类增塑剂容易在油脂中溶出,我们就要尽量避免保鲜膜、塑料袋接触到表面有油脂的食物,特别是不要接触热油脂,比如用保鲜膜包裹着鸡鸭鱼肉之类在微波炉中加热,或者用塑料袋装含有油的菜肴。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出门在外)用塑料袋盛放含油脂食品,也要尽快换成其他材料的容器盛放,减少食品与塑料膜接触时间。正规的保鲜膜产品都有材料标识(如“PE”、“PVDC”等)和使用温度说明,我们可根据标识选购和使用。 盒、杯、瓶之类的塑料容器制品除密胺外,相对来说聚丙烯最安全,因此一般首选标有“PP”的产品,同样最好是无色的。当然,并不是说彩色制品就一定不安全,很多彩色制品经检测也是合格的。这里介绍一种简单判断的方法:拿一团干净的棉花(白色棉布也可),沾上酒精或食用油,在制品表面上用力来回擦拭,如果棉团沾染上彩色制品的颜色,说明着色剂迁移出来了,产品质量不合格;如果一直擦拭超过一百下,棉团仍没有染上颜色,说明着色剂迁移的可能性很小,不必担心。选购时也要注意是否有异臭,不良的气味说明有残留的溶剂或其他杂质。只要采用合格原料,采用正确的工艺生产,很多塑料食品接触产品的迁移量都是合格的。 2011年上半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的公告,自2011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聚碳酸酯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自2011年9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聚碳酸酯婴幼儿奶瓶和其他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 PC塑料透明度好,具有一定的耐热和良好的耐低温性能,吸水性小,成型精度高,抗冲击性高,机械加工性能优良,所以常用来制造医疗用具中的量筒、量杯等,带有刻度的婴儿奶瓶也常使用PC材料。在成品PC材料中,可能含有没有聚合完全而残留的双酚A单体。当PC奶瓶与牛奶、饮水等接触时,残留的双酚A单体就可能迁移出来,进入到奶瓶所盛的婴儿饮食中,被婴儿摄入体内。近年来的动物研究表明,双酚A也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邻苯二甲酸酯那样,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能与乳癌等疾病相关,并可能对内分泌系统和生殖能力产生影响。虽然根据大量试验结果,从食品包装、容器中迁移出的双酚A极其微量,尚未达到影响人类健康的程度,但由于用奶瓶喂食是婴儿除母乳以外的饮食主要途径之一,婴儿体重又比成人低,摄入双酚A的量超过TDI(每日耐受摄入量)的风险就比成人大,因为TDI是基于每人每日饮食量和体重进行推算的。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