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儿科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儿科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儿科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4页
儿科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二)证候诊断 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 感冒 。舌 质 淡,苔薄 白 ,脉细弱。 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 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舌质红,苔少或见 花 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见肤热 ,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汗或盗汗,面晄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舌淡白,脉软。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等。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 太子参或沙参、生地、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瘪桃干等。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泻黄散加减。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等。 治法:温阳扶正。 推荐方药: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 附子、麻黄根、生牡蛎、浮小麦、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甘草等。 (二)外治法 ( 1)选用方剂 方一:五倍子、煅牡蛎、丁香,比例 3: 10: 1。 方二: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比例 1: 1: 3:3: 3: 1。 方三:五倍子、五味子,比例 2: 1。 方四: 郁金、五倍子、黄柏, 比例 2: 1: 1。 (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 3)制备方法:以上药物按各自比例,将药物研末过 80目筛,以醋或凡士林调和。 ( 4)操作规范:取配制成药 3g,置于无菌敷料中,敷于脐部神阙穴、足底涌泉穴,夜敷晨取,连用 5 7天为一疗程,可用 2 3疗程。 ( 5)注意事项: 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 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贴敷后皮肤反应不明显,说明皮肤对药物耐受度较好,不影响疗效。 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和以往贴敷中药过敏者,注意易出现过敏现象,严禁抓挠。 ( 1) 穴位定位: “ 夹脊 ” 穴,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 侧 17穴,左右共 34穴。 ( 2)操作方法: 让患 儿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施术者站在患儿后方, 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 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前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 3 5 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每捏 3下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共捏 3 5 次。 最后用两拇指揉按心俞、肺俞、脾俞 3 5 次。 每天捏一次,连续 7 10天为一疗程。 ( 3)注意事项 操作前 可在局部涂撒爽身粉或润滑油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晨起或临睡前捏脊较适宜 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操作者 指甲 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 3 5分钟为宜。 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本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 7岁的患儿。年龄过小者皮肤娇嫩,易损伤表皮;年龄过大者背肌较厚,不易提起,影响疗效。 局部皮肤破损者,或发热时不宜行本疗法。 ( 1)选用方 方一: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 方二:五倍子、乌梅、艾叶。 方三:黄芪,瘪桃干,糯稻根,麻黄根。 (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 3)制备方法:将所选药物先浸泡 20 分钟,后将药物煎煮,取汤汁备用泡足。 ( 4)操作规范:将煎煮后的药汁加入适宜温水中泡双足,每日一次,每次15 20分钟,宜临睡前操作,连用 7天为一疗程。 ( 5)注意事项:水温不宜过烫,防治烫伤双足。 ( 1)适应症:无急性感染、肠道及肛周疾病的汗病患者。 ( 2)操作方法:患儿取肘膝位,灌肠时用 200注射器顶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软管,用石腊棉润滑肛周及灌肠软管,将软管另一端缓慢插入肛门,将药液缓缓推入,推入时间 2 5分钟,同时注意观察患儿耐受情况,推注后抽出灌肠软管,嘱患儿俯卧位 10分钟左右,让药物充分吸收。 ( 3)注意事项: 直肠给药深度 6 10 推入液体的温度控制在 38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刺激直肠粘膜,造成局部损伤及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吸收。 推注速度缓慢,以免速度过快,不利于药物保留。 对于有肛周疾病、严重腹胀极不配合者不予应用。 骨粉、牡蛎粉、五倍子粉各等量,调匀,撒布于出汗部位。 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阴交、肺俞、肾俞。 (三)健康指导 动适度。汗出患儿腠理疏松,体表潮湿,宜用干毛巾擦拭,不宜坐卧当风。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可用清洁纱布或干毛巾垫于背部,防止感冒。 香之品具发散之性,香窜刺激,不适宜本证。生冷、粘滑食物亦损伤胃气,饮食当慎。 议患儿宜循循善诱,防止情绪及精神紧张造成汗出。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自汗、盗汗的疗效标准判定。 以汗出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无出汗。 显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汗出明显减少。 有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汗出较治疗前有所减少。 无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出汗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汗出症状计分:由患儿家长每天根据患儿的汗出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 =自汗计分 +盗汗计分 小儿汗病主症评分表 计分 自汗 盗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