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 2 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 2 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年)。 ( 1)出生后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上有软骨样的包块,肌肉变短,失去弹性; ( 2)头向患侧偏斜,下颌部指向健侧; ( 3)严重时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和颅骨均较健侧为小,双眼裂水平不对称。 ( 4)彩色超声波检查:彩色超声波显像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或可探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或减低。 ( 5)除外其他疾患所致的斜颈。如:颈椎先天性畸形(半椎体、先天性短颈),颈椎损伤(骨折或旋转性半脱位),锁骨产伤骨折,炎性病变(扁桃体炎、颈淋巴腺结核、颈椎结核)引起胸锁乳突肌痉挛,自发性颈椎半脱位,视力障碍引起头部倾斜等。 ( 6)必要时,拍颈椎 X 线片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类 1 肿块型: ( 1)卵圆形肿块型 ,在临床上多数患儿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 ,且肿块大小不一 ,大者约 6 5 轮廓清晰 ,不需触摸;小的 1 要触摸方知 ,肿块质地较硬 ,其形状为卵圆形。 ( 2)条索状肿块型 ,在临床上患儿肿块不明显 ,但胸锁乳突肌变粗而短 ,可摸及到条索状包块。 2 非肿块型 :患侧胸锁乳突肌轻度痉挛 ,无肿块 ,头部畸形 ,下颌斜向健侧 ,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面 ,头部活动受限。 二、治疗方案 ( 一 ) 小儿推拿 1 肿块型: ( 1)患儿及 医者体位:患儿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顶侧,使患儿头面部转向健侧,充分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 ( 2) 点摩法:医者先用中指指腹点患侧翳风、缺盆、扶突穴,再用食、中、无名指指腹并拢在患侧颜面及颈部做顺时钟方向摩动,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 ( 3)按揉法:应用拇指指腹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 1/3 部分及颈后肌群,同时按揉人迎、水突、扶突、肩井及风池穴,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 ( 4)弹拨法:医者用食、中二指固定肿块一侧,然后用拇指对肿块反复进行弹拨。 ( 5)捏拿法:应用拇食中三指捏拿肿块; ( 6)牵拉法:一手扶住患儿头 后枕部,另一手扶于其下颌部,双手配合使患儿头部转向患侧至最大范围;再一手扶住患儿头后枕部,另一手按压住其患侧肩部,双手同时反方向用力,使患儿头部向健侧牵拉至最大范围; ( 7)最后医者用拇指按揉法(或擦法)放松胸锁乳突肌和患侧颈肩部肌群,结束治疗。 ( 8)注意两侧颈部不能同时按压。 治疗每次 20 30 分钟,每日 1 次,每周 6 次。 2 非肿块型: 患儿治疗体位、治疗时间与肿块型治疗相同。治疗手法不应用弹拨法,其余手法与肿块型相同。但点摩按揉患侧颜面、胸锁乳突肌及颈肩后部肌群的时间共为 8钟,捏拿胸锁乳突肌时间为 2钟,头颈部牵拉每种方法要连续操作 6,最后也应用按揉法(或擦法)放松胸锁乳突肌和患侧颈肩部肌群 2 3按、揉、牵三法: ( 1)按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在患部施加垂直方向的按压,力点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突起处,力度由医生手感决定。 ( 2)揉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于患侧相同侧手拇指罗纹面吸定患处做顺时针的旋揉。 ( 3)牵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双手捧住患儿头颈,一手拇指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突起处固定,向健侧做弧形牵拉。 ( 二 ) 中药外敷 中药饮片 水煎取汁,温度 38 43时,用 45布块 5 层厚 浸润温敷患处,每次 10 15 分钟, 每日 1。 治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 肿块型加炙乳香,炙没药,元胡;非肿块型加血竭,伸筋草,葛根。 (三)其他疗法 1颈托矫形器:将颈托加工成由健侧至患侧逐渐增高的形状,后将最高处放置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略靠后处,以保持患儿头部处于面向患侧,歪向健侧。 2 磁疗:采用特定电磁波辐射器,以患区为中心照射,距离 25 35热舒适感为宜,照射 20 分钟后,再给患处敷上爽身粉或滑石粉,继而打开 1600 2000 转 /分的频率,将磁探头置于患侧包块部位 30 分钟。 10 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3超激光照射 :日本产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强度 100%,照射持续时间 3 分钟,间隔时间 1 分钟,光束直径 10B 型透镜部件照射,每人照射 1 次, 6 天为 1 个疗程。 (四)护理 嘱患儿家长注意控制患儿头部经常保持面向患侧,歪向健侧体位。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刘国华、张明岛主编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 2003 第二版)制定。 治愈:患儿头颈可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正常,并可长时间保持于中立位,畸形消失。 好转:患儿头颈可自由向两侧旋转,运动幅度基本正常,能保持于中立位,但习惯处于轻度斜颈位( 10),或斜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者( 15)。 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