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2.ppt_第1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2.ppt_第2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2.ppt_第3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2.ppt_第4页
《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 第22章 Brief description 正常心律: 窦性心律 频率:60-90bpm 规则:一般每2个心动周期间隔时间均相等 心律失常(arrhythmia): 由于冲动起源、冲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跳节律和 频率的紊乱,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分型:缓慢型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 缓慢型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各种传导阻滞 治疗以M受体阻断药和受体激动药 快速型心律失常 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窦性心动过速 早搏 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和颤动 心律失常对循环的影响: 1.心率异常:心动过速舒张期短冠脉供血; 心动过缓心搏量外周重要脏器供血 2. 心动规律异常: 房室收缩不协调,传导阻滞等心室充盈量 3. 心脏收缩功能丧失: 房颤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心搏量; 室颤功能上等于停搏。 n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机制 n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现象 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机制 n 组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都有生物电现 象。医学上记录到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就是心脏、大脑皮层、骨骼肌等活动时生物电的 表现。 n(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n1. 静息电位现象 n2.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n(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n1. 动作电位现象 n2.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 静息电位现象 n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 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 于安静细胞膜两侧,故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 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n 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 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 ,称为极化状态。 n 静息电位为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但各种 细胞的数值不同。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电 位为-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人的红细 胞为-10mV。 外 内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n 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 和运动有关。 n 正常细胞内的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 比膜外高,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 高。在这种情况下,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 ,而Na+和Cl-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 n 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 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顺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 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于不能透过膜而 留在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这就造成了膜外变 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A- A- A- A- A- A- A- A- A- A- A-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Na+ Na+ Na+ Na+ Na+ Na+ Na+ Na+Na+ Na+ Na+ Na+ Cl- Cl- Cl-Cl- Cl- Cl- Cl- Cl-Cl- Cl- Cl- Cl- Cl- Cl-Cl- Cl- Cl- K+ K+ K+ K+ A- A- A- Na+ Na+Cl- A-K+ 外 内 1. 动作电位 当肌细胞或神经细胞在安静情况下受到一次刺激 时,膜内原有的-70-90mV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 转而变成+20+40mV的正电位,即由原来静息时 的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状态,其电位变化的幅度 为90130mV。这一过程称为去极化, 去极化是暂时的,膜两侧的电位很快又恢复到静 息时的内负外正状态和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 去极化和复极化是一次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所 以动作电位就是指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 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 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一般只持续0.52.0ms, 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可达数百毫秒。 2.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n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的Na+通道大量激活。 既膜上的通道蛋白质在膜两侧电场强度改变的影响下, 蛋白质结构中出现了允许Na+顺浓度差移动的孔道,也 就是出现了通道的开放;这种由膜电位的大小决定其机 能状态的通道,称为电压依从式通道。由于膜的Na+通 道大量激活,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 Na+在浓度 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大量地进入膜内。 Na+的内流使膜 进一步去极化,又导致更多的Na+通道开放,造成Na+ 内流的再生性增加。 Na+的大量内流,使膜电位由负电 位迅速变成正电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去极化。 n 膜内电位并不停留在正电位状态,而是很 快出现复极化,这是因为Na+通道开放的时间 很短,膜电位的过度去极化使Na+通道由激活 状态转化为失活状态,这时膜对Na+的通透性 又变小,与此同时膜对K+通道逐渐开放,膜对 K+的通透性增大并逐渐超过对的Na+通透性, 于是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作用下向膜外 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向负发展,直至恢复到 静息电位水平。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化。 n 动作电位过后,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正常, Na+通道的失活状态解除,并恢复到备用状态 (可激活状态),于是细胞又能接受新的刺激 。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n1. 心肌细胞分类 n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n静息电位 n动作电位 n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n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n3.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n4. 膜反应性 n5. 有效不应期 1. 心肌细胞的分类 从组织学、电生理特点和功能可将心肌细胞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细胞,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 具有收缩功能,称为工作细胞,属于非自率细胞,它 不能产生节律性兴奋活动,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兴奋 性的能力,它们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它们含 肌原纤维很少或完全缺乏,故无收缩功能。它们除具 有兴奋性、传导性,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 力,称为自率细胞,它们和另一些既不具有收缩功能 又无自律性的细胞组成了心脏中的特殊传导系统,包 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末梢浦肯野细胞。 普通细胞(工作细胞属于非自 律性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 室肌。 分化的心肌细胞(自率细胞) ,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 室束和末梢浦肯野纤维。 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窦房节、房室节和传导系统心肌细 胞; 非自律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 心肌细胞特性 自律性 传导性 兴奋性 收缩性 2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n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地 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动节 律性来自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率细胞。特殊传导系统各 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可用兴奋的频率来反映。 其中以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最高(自动兴奋频率为每分钟 约100次)。 n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高,而其它部 位的特殊传导组织的自动节律性比较低,因此窦房结总 是在其它特殊传导组织尚未发生兴奋之前首先发生兴奋 。随后按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 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窦房结是主导整个 心脏兴奋的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所控制的 心率称为窦性心率。其它部位的自率细胞都受到窦房结 的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的自动节律性,它们只是起着 兴奋传导作用,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3.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静息电位 n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 为正,呈极化状态。 n人和哺乳动物心脏的非自率细胞的静息 电位稳定,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90mV 左右。 n自律性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不同部 位的自律性细胞电位不同。 n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主要是由 K+外流所形成的。 3.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动作电位 n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两种形式: n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的去极化,由 Na+内流所致,去极迅速,传导速度快,静息 电位高(-80-95mV),属快反应细胞,其 动作电位称为快反应电位。 n窦房结、房室结和有病变的快反应细胞的去 极,由Ca2+内流所致,去极速度慢,传导速度 也慢,静息电位低(-40-70mV),属慢反 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称为慢反应电位。 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心肌病变时,缺血缺氧,可使快反应细胞变为慢反 应细胞。 细胞膜电位除极传导离子变化 快反应 电活动 心肌、 传导系 统细胞 大快快Na+内流 慢反应 电活动 窦房结 房室结 缺血心 肌 小慢慢Ca2+内流 -30 0 -90 44 0 1 2 3 心室肌 2. 心肌细胞的基本电生理特性: (1)自律性与快、慢反应电位 0 -40 -80 0 2 3 4 4 窦房结 阈电位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五个时相(期) 0 1 2 3 4 心室肌 0 -90 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快速复极化期,在动作电位去极化 后,转入复极化期,在初期,膜电 位迅速由30mV下降到0mV左右,占 时约2ms。钠通道失活,K+外流和 Cl-内流形成 快速复极化末期。主要是由于 Ca2+的通透性完全失活,而膜对 K+通透性增高,K+外流随时间而 递增导致膜的复极越来越快,直 至复极完成。 是动作电位复极完毕后的时期, 又称电舒张期。在非自率细胞如 心房肌、心室肌细胞4期内膜电 位稳定于静息电位,称为静息期 。在自律性细胞4期内膜电位不 稳定,有自发的缓慢去极化倾向 称为舒张除极。(K+内流) 又称除极或去极过程,心肌细胞受 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去极。膜内 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80-90mV 上升到+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 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倒转。原因是钠 离子通道被激活,开放,大量细胞 外Na+内流引起。( Na+快速内流) 缓慢复极化期又称平台期,在该期 复极速度极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 电位水平,因而形成平台。平台期 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形成原因主要是Ca2+缓慢内流和少 量K+外流所形成。钙离子通道的通 透性较高,选择性不专一,尚有部 分钠离子内流。 心肌细胞膜电位: n 静息电位:极化,膜内较膜外负90mv n 动作电位:先除极后复极 n0相:除极,Na+快速内流 n1相:快速复极初期,K+短暂外流 n2相:平台期,缓慢复极,Ca2+及Na+(少量 ) 内流,K+外流 n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n4相:静息期,Na+外流,K+内流恢复极化状 态 nAPD:0-3期合称为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主要受K+外流速度的影响 40mV 100msecNa+ K+ Na+ Ca+K+ 细胞膜内 细胞膜外 C 离子转运机制 T QS B 相应的心电图 R 0 1 2 3 4 20 0 -20 -40 -60 -80 -100 A 动作电位时相(0,1,2,3) ) ( 静息膜电位 ) 4. 膜反应性 n 膜反应性是心肌细胞在不同电位 水平受到刺激后所表现的去极反应,即 刺激所诱发0期上升最大速度与膜电位水 平之间的关系。速度依赖于电位水平, 膜电位高,0期上升速度快,传导速度也 快。 n膜反应性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 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和0相上升最大速率 之间的关系。 膜反应性膜电位 0相上升 速度幅度 高大快高 低小慢低 V/s 600 300 -100-75-50mV 正 常 (2) 传导性与膜反应曲线 奎 尼 丁 5. 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n 心肌去极后,必需复极到-60mV-50mV ,受到刺激后,才能发生传播性兴奋,自去极到引 起传播性兴奋,此段时间间隔称为有效不应期。 n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多与动作电位一致,即动作 电位时程长,有效不应期也延长。有效不应期长, 意味着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长,不易发生快速型心 率失常。 n在ERP中,细胞对刺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n反映快钠通道在除极后恢复到能有效地开放所需 最短时间 nEPR,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产生快速型心 律失常的机会(抗心律失常药) (3) 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间 +20 0 -20 -40 -60 -80 -100 1 2 30 动作电位时间 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第二节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Electro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 arrhythmias 冲动形成障碍 n自律性增高:自律细胞4相自发除极速率加快、最大 舒张电位变小、自律/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到-60mv或 更小时 n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障碍 n单纯性传导障碍: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单向传导阻 滞(与ERP长短不一或传导递减有关) n折返激动(reentry) 1. 冲动形成障碍 (起源异常) 自律性增高或异常 1)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窦房结起搏点冲动发放加速 窦 性心动过速 2)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早搏,二联律反复出现(心动过 速) 3) 非自律细胞:心脏工作肌缺血缺氧 静息电位 -60mV时,亦能出现自律性异常。 n 后除极: 继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 特点:频率快、振幅小、震颤性波动、不稳定, 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称为“triggered activity”。 n早后除极: 发生在2或3相,Ca2+内流增多 引起 n迟后除极: 发生在4相,胞内Ca2+过多诱发 短暂Na+内流引起。 1) 早后除极 (ealy afterdepolarization ) 特点 C 复极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 AB 是在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的除极,多出现于2相或3相; 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高(负值较小), 除极频率快,振幅小。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750ms 80/min 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2) 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特点 AB 1000ms 60/min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舒张早期); 是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低(负值大), 除极振幅较大。 Reentry (折反激动) n指冲动经传导通道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 n形成折返的条件: o存在解剖学环路。必须有两条功能上或解剖 上互相隔开的传导途径 o环路中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环路中的一部 分必须具有单向阻滞的性质 o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从回路传递来 的激动时程必须比原已兴奋的心肌的不应期为长 o冲动反复运行 n 折返激动可发生在心脏的任何部位,大 部分心律失常都可能由于折返激动而引起。单 个折返早搏;连续折返心动过速、扑动; 多个微型折返颤动。 n凡能消除单向传导阻滞(改善传导)或使其 变为双向传导阻滞(加强传导抑制)以及延长 ERP的药物均可消除折返,具有抗心律失常作 用 第2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分类 Basic electrophysiological actions 降低自律性 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慢反应细胞4相 Ca2+内流;(奎尼丁) 促进K+外流而增大最大舒张电位(利多卡因) 提高阈电位(Ca2+拮抗药)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Ca2+拮抗药 迟后除极:Ca2+拮抗药、Na+通道阻滞药 改变膜反应性和传导性 膜反应性改善传导:K+外流 膜电 位传导消除单向阻滞(苯妥因钠等); 膜反应性而传导:Na+内流 膜电位 传导单向阻滞变双向阻滞(奎尼丁等) 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 ERP绝对(奎尼丁)/相对(利多卡因) ; 使邻近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Classifications of antiarrhythmic agents n I类:Na+通道阻滞药 Ia:适度阻滞Na+通道,奎尼丁、普鲁卡因 酰胺等 Ib:轻度阻滞Na+通道,利多卡因、苯妥因 钠 Ic:重度阻滞Na+通道,普鲁帕酮、氟尼卡 nII类:-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奈洛尔等 n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 nIV类:Ca2+拮抗药,维拉帕米等 n其他类:腺苷 奎尼丁 Quinidine (IA类,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来源 】 茜草科金鸡纳树皮中的生物碱 奎宁(左旋体)抗疟药 奎尼丁(右旋体)抗心律失常 类 钠通道阻滞药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 组织中浓度较血药浓度高 1020倍,心肌浓度尤高 肝代谢物(三羟奎尼丁)仍具药理活性; 【药理作用】 基本作用: 膜稳定作用(抑制Na+内流,抑制K+外流); 抗胆碱作用:阻断M-受体; 阻断受体,扩血管低血压 1. 降低自律性 治疗量:抑制Na+内流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自律性 轻度抑制Ca 2内流 正常窦房结: 阻断M-受体,减迷走神经对心脏影响。 自律性影响不明显; 轻度抑制Ca 2内流窦房结功能不全时(病窦综合征): 明显抑制窦房结自律性 中毒量:增加4相去极斜率自律性 2. 适度延长APD和ERP (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 抑制Na+内流-膜的去极化能力,ERP; 抑制K+外流 膜的复极化延缓-APD 但抑制Na+内流 抑制K+ 外流 -故ERPAPD - -ERP/APD比值 (绝对延长) 3. 减慢传导 (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 抑制快钠通道Na+内流动作电位振幅0相去极 速度 膜反应性传导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 折返激动 4.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 抗胆碱阻断迷走神经心率 窦率正常或轻 阻断受体血管扩张血压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 心电图:QRS波加宽,Q-T间期延长 奎尼丁对心室肌动 作电位、单极电图 (中)及ERP、 APD影响的模式图 为正常情况 -为给奎尼丁后 情况 特点:广谱、作用迅速、疗效显著, 但安全范围小、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应用。 心房颤动和扑动 (转复和预防) 先给强心苷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转复和预防) 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早搏 (治疗) 【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 房颤、房扑:电转律术前,合用强心苷减慢心室率 电转律术后,维持窦性节律 Atrial fibrillation Atrial flutter (350600次/分) (250350次/分) 预激综合征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房室结 窦房结 房室束 浦氏纤维浦氏纤维 左束支右束支 房室旁路 (肯氏束 ) 预激综合征:抑制房室旁路的传导,中止室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1. 高浓度可致各种心律失常:各种传导阻滞、室性心动 过速 奎尼丁晕厥:一种严重的毒性反应,出现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可发展为室颤或室扑,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 ,惊厥,四肢抽搐,呼吸停止;心电图:Q-T间期过度延长。应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摩、电除颤及采用异丙肾上腺 素、乳酸钠等治疗。 2. 低血压:阻断-受体并抑制心肌收缩力所致。 3. 栓塞:心房附壁栓子脱落 4. 金鸡纳反应: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听力 减退,复视,神志不清,谵妄等。与剂量有关。 5. 其它:消化道症状,长期可致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 。 【禁忌症】1. 重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充血性心力衰 竭 3. 强心苷中毒(地高辛); 4. 严重低血压。 【构效关系】局麻药普鲁卡因的衍生物,兼具有局麻 作用。 【体内过程】:特点(与普鲁卡因比较): 1口服易吸收;2 肝代谢物仍具药理活性, 3 中枢副作用较弱; 【药理作用】: 特点(与奎尼丁比较): 1 膜稳定作用与奎尼丁相似而较弱;对浦氏纤维相对 选择性强 2 仅有微弱的抗胆碱作用; 3 不阻断受体 故对心脏无间接作用 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A类, 广谱) 【临床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 1. 对心房扑动和慢性心房纤颤: 疗效不如奎尼丁; 2. 对室性心动过速: 疗效优于奎尼丁; 3. 急性心肌梗塞者,口服可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猝死) 的发生。 【不良反应】:较奎尼丁少且轻: 1. 静注给药 可致低血压,(口服较少发生); 2. 中毒剂量时,可致各种心律失常 ,但发生奎尼丁晕厥 极少见;3. 中枢神经系统:精神抑郁(长期口服时), 幻觉(静注时); 4. 过敏反应:较常见,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连用 数月-1年:可见“红斑狼疮样反应”,故用药以不超过1月 为宜。 Procainamide 原为一局麻药,最初用于心导管和心脏手术时的心律失 常。 【体内过程】 1. 口服一般无效。 2. 维持时间短,须静脉滴注给药。 【药理作用】 轻度抑制Na+内流,显著促进K+外流。仅对浦氏纤维发 生影响。 1. 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 提高致颤阈,促进K+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 远离阈电位自律性 抑制4相Na+内流降低4相去极速率-自律性 B类 利多卡因 Lidocaine(主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2. 相对延长不应期 促进K+外流复极过程加快- APD; 抑制2相少量Na+内流2相平台期缩短- ERP 促进K+外流轻度抑制2相Na+内流-APD ERP ERP/ APD比值(相对延长)(折返) 3. 传导性 (1)心肌缺血 利多卡因抑制0相Na+内流减慢浦氏纤维传导单 向阻滞变为双向-折返防止心梗后室颤 (2)血K+降低时 利多卡因促K+外流浦氏纤维超极化传导改善 单向阻滞折返 (3)高浓度时抑制Na+内流传导 Lidocaine 心电图:Q-T间期缩短。 【临床应用】窄谱。主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1. 为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室早、 室速及室颤的首选药物 2.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 使用。 如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 3. 室性早搏、室颤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多在静注时发生,主 要有神经系统症状。 1. 中枢神经系统:思睡、头痛、视力模糊、抽搐 、惊厥、癫痫状态、呼吸停止(麻醉剂) 2. 过量时抑制心脏:窦性停搏、血压下降 3. 、度传导阻滞禁用此药 【临床应用】 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1. 为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2. 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 3. 室性早搏、室颤 Lidocain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室性心动过速)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药理作用】 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也仅作用于 希-浦氏系统 1. 自律性:促进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远离阈电位- -浦氏纤维自律性 抑制Na+内流,抑制强心苷中毒时迟后除极所引起的触发活动 大剂量,窦房结自律性 2. 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抑制2相Na+内流(少量) 浦氏纤维和心室肌 :APD ERP ERP/ APD比值(相对延长)(折返) 心房肌影响不显著,故对大多数室上性心律失常无效。 3. 传导速度:受用药剂量、细胞外K+影响 正常血K+时,小剂量对传导速度无影响,大剂量使传导 低血K+时,促K+外流,传导 苯妥英钠 Phenytoin sodium (IB类, 抗室性心律失常) 【应用】 1.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洋地黄中毒所致的更为 有效(首选药);对其它原因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也有 效(如心梗、心脏手术、麻醉、电转律术、心导管术等 )。 1)膜稳定作用 2)与强心苷结合的Na+-K+-ATP酶解离下来恢复酶 活性 强心苷中毒所致房性心律失常亦有效,但对非强 心苷中毒 所致房性心律失常无效 【不良反应】静脉注射太快可致呼吸、心脏抑制,以及 室颤、低血压等。(见15章抗癫痫药) 1. 与剂量有关的急性毒性反应 2. 过敏反应 3. 慢性毒性反应 Flecainide (氟卡尼) IC类 Propafenone (普罗帕酮,商品名为心律平) n重度阻滞Na+通道,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 减慢传导速度。 n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n心室肌、浦肯野纤维ERP、APD延长 n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n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 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作用】 1. -受体阻断作用:主要作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 1)窦房结:减慢舒张期自发去极斜率,自律性; 2)房室结:传导,( -受体阻断 + 膜稳定作用) 3)抑制部分去极化心肌的慢反应电活动,折返激动 ; 2. 直接稳定细胞膜(大剂量时): 浦氏纤维:抑制0相Na+内流- 0相去极,传导 II类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Propranolol (主要用于窦性心动过速) 【应用】 1. 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精神激动,运动,麻醉,肾 上腺嗜铬细胞瘤(分泌递质)所致 -房颤,房扑,阵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尤以窦性心动过速,疗效最好。 由焦虑或甲亢等引发的窦速(首选)。 2. 上述原因所致 的室性心律失常亦有效。对运动或 情绪激动引发的效果良好;预防心梗所致室性心律失常 ,死亡率25% 【禁忌症】 1. 重症心绞痛患者长期服用时,忌久用骤停 2. 支气管哮喘 Propranolol 【药理作用】 1. 膜稳定作用 1)延长APD与 ERP 2)传导 3)自律性 2. 非竞争性,受体阻断作用-扩张血管平滑肌外周 阻力,冠脉血流;心耗氧量心梗者可缩小梗死面 积 化学结构与甲状腺素相似,原为抗心绞痛药。 特点:起效慢, 维持久, 作用广泛,不良反应多。 III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 Amiodarone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各种室上性、室性心律失 常均可。 1. 阵发性房扑,房颤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较好, 尤其对预激综合征效更佳 2 房性早搏稍差;3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疗效亦好。 【不良反应】 1 泪腺排泄:角膜表面褐色微粒沉着,停药消失或肝素钠滴眼 2 长期应用:甲状腺机能紊乱(亢进或低下) 3 间质性肺炎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