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食品品质质基础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食品的色泽及色素物质;香气及 香气物质;食品的各种滋味及呈味物质;食品的 质地及其评价的主要方法;并介绍了食品各种营 养素及其在食品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主要内容 食品的品质包括感官品质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 感官品质主要是指食品的色、香、味、形和质地 。 内在品质主要指营养价值,包括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质和 量。 食品品质基础 1. 食品的色泽 2. 食品的香气 3. 食品的滋味 4. 食品的质地 5.食品的营养成分 食品中的色素物质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三类: 1.天然色素 包括动植物色素(如叶绿素、花青素 、血红素等)和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 2.人工色素 (如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等) 3.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色素( 如酚类物质氧化产生的褐色物质、美拉德反应产 生的色素物质) 第一节 食品的色泽 优点 v(1)天然着色剂都来自动物、植物组织,因此 ,一般来说对人安全性较高。 v(2)有的天然着色剂本身是一种营养素,具有 营养效果,有些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v(3)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着色时的色 调比较自然。 天然色素 缺点 v(1)溶解度小,不易着色均匀。 v(2)色素浓度一般较小,染着性较差,某些天然 食用着色剂甚至于食品原料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色 。 v(3)坚牢度较差,受pH值、氧化、光照、温度等 影响较大。 v(4)因为从天然物中提取出来的,故有时受其共 存成分的影响或自身就有异味。 v(5)较难于调色。不同的着色剂相溶性差,很难 调配出任意的色调。 天然色素 (6)易受金属离子和水质影响。食用天然着色剂易 在金属离子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变色或形成不溶的 盐。 (7)成分复杂,食用不当易产生沉淀、混浊,而且 纯品成本较高。 (8)产品差异较大,天然着色剂基本上都是多种成 份的混合物,而且同一着色剂由于来源不同,加工方 法不同,所含成分也有差别。如从蔬菜中提取和从蚕 沙中提取的叶绿素,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会发现 两者最大吸收峰不同,这样就造成了配色时色调的差 异。 (9)天然着色剂性质不如合成着色剂稳定,使用中 要加入保护剂,这对色素的使用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10)在大多数情况下,天然色素的成本远远高于合 成色素的成本。 天然色素 优点:资源丰富,色泽鲜艳、化学性质稳定、着 色力强,成本低,使用方便。 缺点:存在安全性问题,使用剂量过大时会对人 体产生毒害。 人工色素 绿色植物的主要色素,高等植物的叶绿素由叶 绿素a和叶绿素b组成,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丙酮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叶绿素 叶绿素结构 酸性条件下,性质不稳定,容易失去镁原子而 生成黄褐色的脱镁叶绿素。 热处理后,叶绿体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使叶绿素成 为游离状态,变成脱镁叶绿素。 碱性条件下,叶绿素水解成绿色的叶绿酸、叶绿 醇和甲醇,叶绿酸与碱反应生成性质稳定的叶绿 酸盐,使产品保持鲜绿色。 低温或干燥条件下,性质稳定。 叶绿素稳定性 又称为多烯色素,是一类脂溶性色素,广泛的 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呈现黄色、橙红色或者红 色。当叶绿素存在时,绿色占优势,类胡萝卜素 的颜色被掩盖,一旦叶绿素被分解,则呈现类胡 萝卜素的颜色。 按照结构和溶解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胡萝卜素和 叶黄素类。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在体内经酶的裂解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 维生素A,故称为维生素A源,但番茄红素不具有 维生素A的功能。 叶黄素类色素是胡萝卜色素的含氧衍生物,大多 数在紫罗酮环上连有羟基。包括叶黄素、辣椒红 素、玉米黄素等。 类胡萝卜素 可溶性 类胡萝卜素可溶解于脂溶性溶剂。 胡萝卜色素易溶于石油醚、乙醚而难溶于乙醇, 而叶黄素类色素易溶于甲醇和乙醇,所以可将二 者分开。 类胡萝卜素 稳定性 类胡萝卜素对热、酸和碱等均具有稳定性,所以 富含这类色素的果蔬如柑橘、杏、哈密瓜和南瓜 等在贮藏期间色泽变化不大。 虾和蟹等节肢动物的甲壳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在 受热后由青灰色变成红色。 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含双键多,在氧气存在时,易 在光线下发生氧化裂解,使食品褪色。因此,在 保藏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避光和隔氧措施,以减少 类胡萝卜素的损失。 类胡萝卜素 常以糖苷形式存在于细胞液中,又称花色苷。 目前,在植物中已经发现的天然花青素有18种, 在果蔬中常见的有矢车菊素,天竺葵素、飞燕草 素、芍药素、牵牛素和锦葵素等6种。 花青素 花青素为水溶性色素,性质极不稳定,易受PH、 温度、金属离子、光线和氧化剂等的影响而变色 。 花青素在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中性时 呈紫色。如矢车菊素在PH3.0以下时为阳离子, 呈红色;PH8.5时为中性分子,呈紫色;PH11 时为阴离子,呈蓝色。 花青素对光和温度也很敏感,含花青素的食品在 光照或稍高温度下保藏时会很快变成褐色。 花青素 铁、锡和铜等金属离子可使花青素呈现蓝色、蓝 紫色或黑色,并产生花青素沉淀物。 在抗坏血酸存在条件下,花青素也会分解褪色; 糖苷酶可以将花色苷分解成糖和配基而使其褪色 。 因此,在保藏时,应采取低温、避光和控制PH等 保藏措施,同时避免食品与铁、锡和铜等金属器 具的直接接触。 花青素 广泛存在于植物花、果、茎和叶中的一类水溶性 色素。目前已知的花黄素类色素有400多种,常 见的主要有圣草素、橙皮素等,又称为黄酮类色 素。 自然条件下,颜色不显著,常为浅黄至无色,偶 尔是橙黄色。在空气中久置,易被氧化成褐色沉 淀。 花黄素 花黄素在加工条件下会因PH改变和金属离子的存 在而产生难看的颜色,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 在PH11-12条件下,花黄素类色素生成查耳酮 ,颜色呈黄色、橙色以及褐色;在酸性条件下查 耳酮又恢复到原来的结构,颜色消失。 无色花黄素类色素与铁离子作用生成蓝色络合物 ,与铅离子等重金属离子作用生成不溶性沉淀, 并发生颜色变化。 花黄素 酒精溶液可被Mg和HCl还原成花青素。其中黄酮 类花黄素还原成橙红色,黄酮醇类还原成红色, 黄烷酮醇以及黄烷酮类还原后变成紫红色。 花黄素类 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特别是葡萄、苹果、桃、李 、石榴等果实中含量丰富,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实 中含量丰富。 易氧化聚合或与金属离子结合生成黑褐色物质。 具有涩味。 儿茶素类 肌肉和血液中的主要色素,是畜肉、禽肉和某些 红色鱼肉红色的主要来源。 血红素在血液中主要以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 肌肉中主要以肌红蛋白的形式存在。 肌红蛋白 (紫色) 复合肌红蛋白 高铁肌红蛋白 (鲜红色) (褐色) 血红素 当高铁肌红蛋白小于20%时肉依然呈现鲜红色 ,达到30%时肉就显示稍暗的颜色,在50%时 肉就呈现褐红色,达到70%时肉就呈现褐色。 在鲜肉中用亚硝酸盐腌制,能保持肉的鲜红色, 因为处于还原态的亚铁血红素能与氧化氮(NO )形成亚硝基肌红蛋白和亚硝基血红蛋白,防止 血红素被继续氧化成高铁血红素。 血红素 食品中的气味物质种类繁多,但含量极微。 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使得各种农产 品具有各自特定的香气。 香气物质的结构复杂,分子中都含有形成气味的 原子团,这些原子团称为发香团。 第二节 食品的香气 农产品中香气物质的发香团主要有羟基(-OH) 、醛基(-CHO)、羰基(C=O)、醚(R- OR)、酯(-COOR)、苯基(-C6H5)酰胺基 (-CONH2)等都是形成气味的原子团。 发香团表示香气的存在,但与香气的种类无关。 水果中具有浓郁的天然香味,其香气成分中以有 机酸酯类、醛类、萜类为主,其次是醇类、酮类 以及挥发酸等。 低分子酯类物质是苹果、草莓、梨、甜瓜、香蕉 等许多果实香气的主要成分;番茄果实挥发性物 质以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为主;丁香醇、丁香 醇甲酯及其衍生物等酚类物质大量存在于成熟香 蕉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中;萜类物质是葡萄香气的 重要组成成分。 水果的香气成分 蔬菜类的香气不如水果类香气浓郁,它们主要含 有以含硫化合物、醇、萜烯类为主体的香气成分 。 例如:葱、蒜等的香气均由硫化丙烯类化合物组 成,黄瓜中香气成分为黄瓜醇和黄瓜醛。 蔬菜的香气成分 鱼加热后产生的鱼香,主要是一些含氮的有机物 、有机酸和含硫化合物及羰基化合物。 肉类香气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脂 类降解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包括脂肪族烃、醛 、酮、醇、羧酸及酯。例如鸡肉香气的主体成分 含20多种羰基化合物及甲硫醚、二甲基二硫化物 、微量硫化氢等物质。 动物性食品的香气成分 鲜乳的香气物质,主要为挥发性脂肪酸、羰基化 合物、微量的甲硫醚,他们是牛奶的主体香气成 分。过度加热会产生一种臭味,主要含有甲酸、 乙酸和丙酮酸;在阳光下放置时间过长,也会因 为蛋氨酸的降解产生臭味。 鲜奶酪的香气物质主要有挥发性脂肪酸和羰基化 合物、丁二酮、3-羟基丁酮、异戊醛等。 动物性食品的香气成分 焙烤食品的香气产生于加热过程中的羰氨反应, 油脂的分解和含硫化合物(维生素B1、含硫氨基 酸)的分解。羰基化合物、吡嗪类化合物及少量 含硫有机物,是焙烤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炸食品的香气包括羰氨反应产生的各种物质, 以及油脂分解产生的低级脂肪酸、羰氨化合物及 醇等物质。 焙烤、油炸食品的香气成分 食品风味物质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是由生物体 直接生物合成以外,其余都是通过在加工和保藏 过程中的酶促反应或非酶反应而产生。 因此,从营养学的角度讲,食品在加工和保藏 过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不但使食品的营养成分受 到损失,尤其是那些人体必需而自身不能或不易 合成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得不到充分利用 ,反应控制不恰当时,还会产生抗营养或者有毒 性的物质。 食品风味的生成与损失 从食品工艺学上看,风味物质的产生具有双重 性。 一方面可以增加食品的多样性和商业价值;另一 方面则可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产生不希望的 褐变。 食品风味的生成与损失 举例 花生、芝麻:通过烘炒获得良好的风味,但营养成 分没有收到很大破坏。 咖啡、茶叶、酒类:在发酵或者烘烤过程中营养成 分收到很大破坏,但是获得良好的风味。 粮食、蔬菜:如果在温度不是很高、受热时间不是 很长情况下,营养物质损失不多但又获得较好的 风味,是最理想的状况 面包、油条、烤肉:风味独特,但是在高温下长时 间烘烤、油炸会大大降低营养价值,还会降低赖 氨酸的含量。 食品风味的生成与损失 在香气的控制方面,可以再食品中加入能生 成特定香气成分的酶和特定的脱臭酶,以及采用 形成包含物和物理吸附作用与食品成分结合等方 法,都能起到香气的稳定或异味的隐蔽作用。 对香气物质由于蒸发原因而造成的损失,可 以通过适当的稳定作用而使食品中香气的挥发性 降低,但这种稳定作用必须是可逆的,否则会造 成香气物质的损失。 食品香气的控制与增强 味的分类 日本:甜、酸、苦、咸、辣五种 欧美:甜、酸、苦、咸、辣、金属味六种 中国:甜、酸、苦、咸、辣、涩、鲜七种 滋味物质 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酸、苦、咸四种基本 味感,它们是直接刺激味蕾内的味觉细胞而产生 的味感。 辣味是刺激口腔黏膜、鼻腔粘膜、皮肤和三叉神 经而引起的一种烧痛感。 涩味是口腔蛋白质收到刺激而凝固时产生的一种 收敛感 滋味物质 不同的味感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合部位。一 般来说,人的舌尖前部对甜味最敏感,舌尖和边 缘对咸味较为敏感,而靠腮两边对酸味敏感,舌 根部则对苦味最为敏感。 滋味物质 从人对四种基本味的感觉速度来看,以咸味最快 ,对苦味反应最慢。但从人们对味的敏感性来看 ,苦味往往最易被察觉到,这就涉及到味感强度 问题,在此引入味感阈值。 味甘阈值是指能感觉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 mol/m3,%或mg/kg)。一种物质的阈值越 小,表明其敏感性越强。 滋味物质 滋味物质 各种物质的阈值 甜味物质能给人一种舒适可口的味感。 甜味物质主要是糖及其衍生物糖醇,此外一些氨 基酸、胺类等非糖物质也具有甜味,但不是重要 的甜味来源。 甜味物质的甜度与分子中的-OH数目和结构有一 定关系,各种糖的甜度大小凭人们的味觉来判断 ,一般以蔗糖甜度为100作为标准,各种糖的相 对甜度为果糖173,葡萄糖74,木糖40,乳糖 16,麦芽糖32. 甜味物质 糖醇:一些糖醇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但含 量低,不适于工业化提取应用。 糖醇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也不妨碍糖元的合成 ,是一类不使人血糖值升高的甜味剂,因而适合 糖尿病、心脏病、肝脏病人食用。 木糖醇和麦芽糖醇不易被酵母菌和细菌发酵,是 良好的防龋齿的甜味剂 糖醇 糖精,是最古老的甜味剂。糖精于1878年被美 国科学家发现,很快就被食品工业界和消费者接 受。糖精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到500倍,它不 被人体代谢吸收,在各种食品生产过程中都很稳 定。缺点是风味差,有后苦,这使其应用受到一 定限制。 糖精 在国际上,糖精的使用也因为这些关于大鼠致癌 的研究发表后受到一定影响,欧美国家糖精的使 用量不断减少。但仍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糖精 是安全的。 我国政府也采取压减糖精政策,并规定不允许在 婴儿食品中使用。我国允许使用的糖精的最大用 量不得超过015g/kg,婴儿食品中不允许使用 。 糖精 酸味是因舌粘膜受氢离子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味 感,因此,凡是在溶液中能解离出氢离子的化合 物都有酸味,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 酸味物质 果蔬中的主要的三种有机酸:苹果酸、酒石酸 和柠檬酸 柠檬酸,农产品中分布最广泛的有机酸,尤以 柑橘类果实含量最丰富。柠檬酸为无色透明结晶 ,溶于水和乙醇,可与金属成盐,除碱金属盐外 ,其他金属盐不溶或难溶于水。 柠檬酸的酸味爽快可口,广泛用作清凉饮料、 水果罐头、果酱等的酸味剂 柠檬酸 存在于水果中,尤以苹果、梨、桃含量较多, 天然存在的苹果酸都是L型苹果酸,为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或者乙醇,吸湿性强。 酸味比柠檬酸强,在口中的呈味时间长于柠檬 酸,酸味爽口,常用作饮料和果冻加工品的增酸 剂。 苹果酸 多以钙盐或镁盐的形式存在,有三种旋光异构 体,果实中天然存在的多位右旋体,尤以葡萄中 含量最多。 酒石酸为无色透明的棱柱状结晶体或者粉末, 易溶于水和乙醇,酸味比柠檬酸、苹果酸都强。 酒石酸 涩味是由于使舌粘膜蛋白质凝固、麻痹味觉神 经而引起收敛作用的一种味感。 主要来源是单宁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中甸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毛织品行业透视
- 河北省新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无极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商场电工系统调试与验收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水泥产品质量保证与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充电桩安装与电力系统接入合同模板
- 2025版影视动画设计费合作协议书下载
- 2025年度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绩效评估与薪酬调整合同
- 2025版石膏制品批发采购合同范本
- 旋挖钻机直线传动行星滚柱丝杠设计与分析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4月)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2030再生胶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GB/T 37507-2025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指南
- 餐厅前台日常管理制度
- 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问题诊断与优化路径研究
-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 去极端化教育宣讲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农村土地承包权补充协议
- JJF(皖) 175-2024 电子辊道秤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