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 南 科 技 大 学06级硕士学位论文开 题 报 告 书学 位 类 型: 学术性学位拟 定 论 文 题目: 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语义特征研究及教学启示研 究 生 姓 名: 尹小玲 学 号: 0614104学 科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研 究 方 向: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指 导 教 师 姓 名: 唐忠顺学 院: 教育学院开 题 通 过 日 期: 2008 年 月 日I 简况拟定论文题目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语义特征研究及教学启示研究生姓名尹小玲学 籍 号0614104入学年月2006年9月学院教育学院专 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外语课程与教学论导师姓名唐忠顺职 称副教授专 业翻译、英语教学主要研究内容词语搭配(collocation)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领域最为重要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之一。自从Firth1957年首先提出搭配至今,语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界定搭配,并以种种理论框架研究搭配。辛克莱(Sinclair1991)认为学习外语的重点是:(1)语言中的常用词;(2)这些常用法的主要模式;(3)它们构成的典型搭配。自然话语中的7090是由那些半固定的词块结构来实现的(杨玉晨,1999)。自然的语言具有某种板块特征,词语倾向于在相同的词群里一再重现。当我们说话或写作时,我们不是从一个词移动到下一个词,而是从一个词群移动到下一词群(Kjellmer,1994)。由此可见,词汇搭配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然而这种半固定词块结构或者说词群是“外语学习者最薄弱的词汇能力”(刘绍龙,2006)。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料库语言学带来了词语搭配研究的全新理念和方法,搭配不再是语言学家头脑里的直觉存在,它是成百上千万词库的语料库连续文本(running text)中的语言使用实体,是数据处理的结果显示(卫乃兴,2002)。语料库语言学已形成了一套研究词语搭配的方法和手段。形容词是英语中仅次于名词和动词的第三大词类,在语法和语义上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其它实词(Leech,1989)。然而,对学习者在形容词搭配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试图在基于语料库证据支持的词语搭配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基于数据的方法(data-based approach)和数据驱动的方法(data-driven approach)从语义角度探讨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方面表现出的特征、问题以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国内外词语搭配研究概述及其在语言学习、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2. 搭配的定义、特征、类型、搭配研究方法综述及本文的操作定义。3. 形容词名词搭配研究综述及其中介语、错误分析、对比分析理论简介。4.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界定。5. 通过提取语料库中数据,分析中国学习者形容词名词搭配的语义特征。6. 基于学习者所出现的语义特征,分析出现的原因和给教学带来的启示。II 立论依据II-1研究意义理论意义:词语搭配无疑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活动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处于它的中心地位,而且研究发现词汇搭配是习得语言的有效途径(Poulsen,2005)。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语料库使得成百上千万的连续文本可被有效地储存和检索,使过去只靠直觉数据(intuitive data )无法对语言进行描述和研究的词语行为(lexical behavior)研究变得既可能又便捷。本研究将以二语习得理论(中介语、错误分析、对比分析等)、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为研究基础,以此分析英语学习者的“形容词名词”搭配的语义特征和出现的原因,为学习者更好掌握词汇搭配提供一些启示,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启示,也为我们探索二语习得的条件和规律提供一些线索和启示。现实意义:语料库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主流。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不再是计算机专家的独有领域,它正在对语言研究的许多领域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易绵竹,2004:382)。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和教师的重视,弗斯在1957年提出搭配概念时,强调词汇搭配的功能,他认为研究词汇搭配情况是最有效途径。我国对词汇搭配研究较少,因此词汇搭配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英语学习者的词汇搭配能力不强,例如有研究者们(秦悦,2004;濮建忠,2003;黄强,2002)通过对我国外语学习者搭配能力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具有很大英语词汇量的大学生们的词汇搭配能力并不令人满意。赫尔认为在语言学习中,除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我们应把词汇搭配能力这一概念考虑进去,非母语者的问题不是错误语法而是缺乏搭配(Hell,2000:49)。“把本族语译成外语的人每次出毛病不在语法方面,它的语法可能比一个受过教育的本族人还要好些;也不在词汇方面,也许他掌握的词汇比本族人还要多些。他的毛病出在搭配上,他的搭配无法令人接受,难以承受。(Peter Newmark)”(程镇球,2004)。 因此本研究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希望通过英语学习者形容词-名词搭配的语义特征表现及探因,能对英语词汇搭配研究、教学引起足够重视,并提供一些启示。II-2国内外研究现状(附中英文参考书目)搭配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西方语言学界自20世纪20年代帕默开始对熟语(phraseology)进行研究以来,语言学者对搭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搭配前研究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帕默开始的对熟语进行的研究;第二阶段则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弗斯为代表的对词汇组合中搭配这一现象的研究;第三阶段始于60年代新弗斯学派,对词汇组合中搭配的语法、语义、篇章衔接和惯例化搭配等进行为研究。第四阶段则是80年代兴起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早在上世纪初,索绪尔就指出形成聚合关系的结构体在横组合关系中并不能自由替换,且语言中有许多结构相对固定的预制短语和习俗表达(Saussure,1983:122-123)。 对词与词同现这一现象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Cowie,2002)。帕默20年代研究了日本学生学习英语时遇到的问题熟语(phraseology)问题,他认为“并不是英语单词或语法使得英语很难,英语学习过程中那些模糊的、无法断定的困难大多来自于所存在的那么多古怪的一起出现的词(comings-together-of -words)”(Cowie,2002),而且他还指出“搭配远远超过了通常人们对日常用语中单个词语的估计数”,建议将搭配作为教学讲解的内容(Palmer,1933:7)。但帕默对搭配的定义较狭窄,主要指其语义并非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的固定词组(used a restricted definition of collocation ,focusing mainly on item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from their parts)(Nation,2001:317)。他的继承者霍恩比(Hornby)于1933年编纂了第二期英语词语搭配理论中期报告(The Second Interim Report on English Collocation )。这被称为搭配的语言现象进行的早期研究,但他和他的同伴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搭配。Firth 被学界公认为词语搭配研究之父,他于1957年首先提出了搭配这一概念,即由词之结伴可知其词(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Firth ,1957:12)。词项的结伴规律、结伴词项间的相互期待与相互吸引、类联接是词语搭配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弗恩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礼德(M.A.K. Halliday)、辛克莱(J.Sinclair)、麦金托什(A. Mclntosh)、斯特雷文斯(M. Strevens)等人。麦金托什(1967:183-199)区别了搭配之间范围与语法形式;韩礼德(1966: 148-162)和辛克莱(1966: 410-430)提出词语学(lexis)研究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即词项(lexical item)、搭配和词语项(lexical set),并指出三者相互界定、相互依存,是对弗斯“结伴”说进一步的阐释。同阶段中,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搭配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如米切尔(Mitchell, 1971: 3569; 1975)、考伊(Cowie, 1978: 127-139)、谢尔默(Kjellmer, 1984: 163-171)等系统地论述了搭配研究的综合法,将词根、句法和意义纳入研究;韩礼德和哈桑(R. Hasan)(1976: 287)研究了成对词和搭配衔接;博林杰(D. Bolinger, 1976:1-14)、波利和西德(Pawley&Syder, 1983: 191-225)、纳廷杰(Nattinger, 1988: 63-82)、考伊(Cowie,1988: 126139)等人对惯例化搭配进行了研究,提出预制件、定型表达、程式语等概念;路易斯(Lewis,1993)探究了多词项、搭配和习俗化表达,并解释了其区别;蒙(Moon,1998)研究了合成语、成语、固定词组、预制件等内容。本文采用我国学者卫乃兴对词语搭配的定义,即词语搭配是在文本中实现一定的非成语意义并以一定的语法形式因循组合使用的一个词语序列,构成该序列的词语相互预期,以大于偶然的几率共现(卫乃兴,2002:100)。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们确立了一系列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包括跨距界定、MI值、Z值、T值等统计方法,搭配词、节点词、显著搭配、词频等;大量自动检索软件、自动统计软件和搭配程度等也相应地被开发并应用于词语行为研究。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广泛展开(Sinclair: 319331; 1987,1991; Renouf & Sinclair, 1991: 128143; Kjellmer, 1984: 163171; Kennedy, 1990: 215229; Martin, 1983)。国内搭配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出现在上个世纪末。国内搭配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引介:汪榕培,2000;李国庆,2002;卫乃兴,2003;孙海燕,2004;谢家成,2008;语料库搭配自动提取技术与运用:卫乃兴,2001,2002;王立非、梁茂成,2007;李亮,2007;杨节之,2007;张鸰,2008;以及以中国学习者为对象的搭配对比研究,包括对高频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个案分析、词汇搭配错误分析、动词-名词搭配、名词动词搭配等的研究,如:濮建忠,2003;李晓红,2004;李文中,2004;孙海燕,2004等。其中基于语料库的形容词名词搭配研究得并不多。其中,覃海晶(2006)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晓新(2005)则研究了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选择条件;周筱婷(2007)通过对great 、big 、large的个案研究,探究了形容词名词搭配习得的特征。从研究的范围和数量上看,研究者只集中研究名词、动词的搭配,对于作为实词的形容词搭配给予的关注不够,而且研究的范围也较窄。参考文献:1 Bolinger , DMeaning and Memory J . Forum L inguisticum 111 (1976) : 1 - 14.2 Cowie , A. P. The Place of Illustrative Material and Collocations in the Design of a Learners Dictionary A . In In Honour of A 1.S. Hornby C . Ed. Strevens.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8 : 127 - 139.3 Cowie , A.P.,Stable and Creative Aspects of Vocabulary Use A . In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C . Eds.Carter and McCarthy. London : Longman , 1988 : 126 -139.4 Cowie , A. P.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 A History.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 Firth, JPapers in Linguistiics: 1934-1951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6 Halliday , M. A. K. Lexis as a Linguistic Level A . In In Memory of J.R. Firth C . Eds. Bazell , Catford , Halliday & Robins. London : Longman , 1966 : 148 - 162.7 Halliday , M. A. K. & Hasan , R. Cohesion in EnglishM . London : Longman , 1976.8 Jones , S. & Sinclair , J . English Lexical Collocations : A Study I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J . Cahiers de Lexicologie 23. 2 (1974) : 15 - 61.9 Kennedy , G. D. Collocations : Wher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Meet A .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f or the Nineties C . Ed. Anivan. Singapore :RELC. 1990 : 215 - 229.10 Kjellmer , G. Some Thoughts on Collocational Distinctiveness A . In Corpus Linguistics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Computer Corpora in English L anguage Research C . Eds. Aarts & Meijs. Costerus : N. S.,1984 : 163 - 171.11 Kjellmer ,G.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CollacationM. Oxford: OUP, 1994.IX12 Leech , G. Semantics M . Harmondsworth : PenguinBooks Ltd , 1981.13 Leech , G. An A-Z of English Grammar & Usage M. Longman: Nelson. 1989.14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15 Martin,W. alnd P.J.G. van Sterkenburg. On the Processing of a Text Corpus: From Textual Data to Lexicographic Information. In R. R. K. Hartmann(Ed)16 McIntosh , A. Patterns and ranges A . In Patterns of Language : Papers in General , Descriptiv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C . Eds. McIntosh and Halliday. Bloomington and Lond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67 : 183 -199.17 Mitchell , T. F. Linguisticgoings on: Collocations and Other Lexical Matters Arising on the Syntagmatic/ Linguistic Record J . Archivum Linguisticum 2 (1971) : 35 - 69.18 Mitchell , T. F. Principles of Firthian Linguistics M .London : Longman , 1975.19 Moon, R., Fixed Expressions and Idioms in English: A Corpus-based Approach: Oxford Studies in Lexicography and Lexic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20 Nation. I. S.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2001:31721 Nattinger , J . R. Some Current Tren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A . In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C .Eds. McCarthy & Carter. London : Longman , 1988 : 63- 82.22 Palmer, H.E. Second Interim Report on English Collocations.M. Tokyo: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nglish Teaching, 193323 Poulsen, S., Collacation as a Language ResourceA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Study in English Phraseology, PHD. Dissertation, 200524 Pawley , A. , & H. Syder.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 A .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C . Eds. Richard &Schmidt . New York : Longman , 1983 : 191 - 225.25 Renouf , A. and J . Sinclair.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English A . In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 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 vartvik C . Eds. Karin & Bengt London : Longman , 1991 : 128 - 143.26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Trans. Harris. London: G. Huckwortrh, 1916/198327 Sinclair , J . Beginning the Study of Lexis A . In In Memory of J1 R1 Firth C . ED. Bazell , Catford , Halliday & Robins. London : Longman , 1966 : 410 - 430.28 Sinclair , J . Collocation : A Progress Report A . In Language Topics : Essays in Honour of Michael Halliday C .Eds. Ross & Threadgold. Amsterdam: Benjamins , 1987 :319 - 331.29 Sinclair , J . Corpus , Concordance , Collocation M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1.30 程镇球Reactions to the Dictionary,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1 陈水池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知识的实证性研究MA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2 黄强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的实证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33 李国庆弗斯语言学视野中的搭配研究:理论、描述方法及个案分析J 2002(6)34 李亮英语语料库检索工具的设计理念及其深层化J外语电化教学,2007(12)35 李晓红基于语料库的EFFECT搭配行为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6)36 李文中基于COLEC的中介语搭配及学习者策略分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37 刘绍龙英语词汇学习与发展模式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0638 濮建忠,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39 濮建忠学习者动词行为:类联接、搭配及词块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40 覃海晶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的实证研究及教学启示MA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41 秦悦大学生英语词语搭配能力的调查和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2 秦悦基于语料库的对高级学习者写作中词汇搭配错误的分析Ph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3 孙海燕基于语料库的学生形容词搭配语义特征探究J 现代外语,2004(4)44 孙海燕 中国学习者英语搭配和类联结使用探悉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4)45 汪榕培英语搭配新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0)46 万华基于语料库的高频动词搭配研究MA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7 王晓新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选择条件研究MA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48 王立非、梁茂成WordSmith方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07(6)49 卫乃兴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50 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J 当代语言学2002(2)51 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52 卫乃兴专业性搭配初探-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19-23.53 谢家成搭配的多视角透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54 徐静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大学一年级学习者动/名词搭配研究MA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0755 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界,1999(3)56 杨节之语料库搭配检索与英语同义词辨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8)57 易绵竹计算机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8258 张鸰SketchEngine 工具在词汇搭配和同义词辨析教学上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8(3)59 张继东、刘萍动词happen、occur和“发生”的语言差异性探究-一项基于英汉语料库的调查与对比分析J外语研究,2006(5)60 周筱婷“形容词-名词”搭配习得特征研究-一项关于great、big、large的个案研究MA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II-3研究基础(研究生本人的研究经历及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校、系的相关资料设备) 本人自大学毕业之后,在广东省从事高中外语教学工作八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语教学经验。读研两年来,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本人已努力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由于本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于20072008学年度被本校外国语学院聘为英语专业教师,教授英语精读,获得了宝贵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本人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已完成多篇论文。1论文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高中英语阅读指导在湖南科技大学第三界研究生学术论坛中荣获优秀论文奖,并发表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第6期。2论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对转化后进生的启示在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叁等奖。并待发于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3论文采用CIPP模式开展大学英语课堂发展性教学评价在湖南科技大学第四界研究生学术论坛中荣获二等奖。4论文投入量理论框架下二语词汇附带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待发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7 期。 因此,在以上提及的本人工作、学习和研究基础之上,在导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加之学校便利的资料查询条件,相信本人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论文。III 研究方案III-1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1、对国内外对词语搭配、形容词名词搭配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并借鉴国内外本领域前辈们的研究成果。2、先介绍搭配的定义及范畴,并提出本文对搭配的界定:即词语搭配是在文本中实现一定的非成语意义并以一定的语法形式因循组合使用的一个词语序列,构成该序列的词语相互预期,以大于偶然的几率共现。3、二语习得理论(中介语、错误分析、对比分析等)、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通过对英语学习者的“形容词名词”搭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出现的可能原因并为教师词汇搭配教学和学习者词汇搭配学习提供一些启示。III-2关键问题1、挑选哪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形容词来研究,使之具有研究的典型性和意义。2、挑选哪些语料库进行研究或对比研究,使之最具有研究的价值。3、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的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4、从语料库检索的结果中如何科学、全面地分析并阐释学习者“形容词名词”搭配的语义特征及出现的原因。III-3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有:1、本研究前期主要从图书馆、英特网等处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对收集的素材进行归纳、提炼、总结,写出文献综述。其间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以逻辑思辨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从老师、网络、书店等处获得供本研究的本族语语料库和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以及检索软件。2、中期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检索软件根据研究需要对提取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3、后期主要是总结研究的得失,并指出对今后研究的启示。III-4研究进度安排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日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资料收集、整理文献综述、构建研究内容框架运用检索工具对选取的形容词名词的搭配在设定的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和对比;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完成论文初稿修改论文及定稿200832008. 520086-2008. 820089-2008. 102008.11-2009. 32009.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斗提机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主管护师儿科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新2025共青团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卷八)
- 2025年三农政策解读试题及答案
- 软件 转让合同
- 健身器材合同
- 投标咨询服务合同
- 2026年许昌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高一英语完形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客舱与驾驶舱安全规则讲解
- DL∕T 1052-2016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 输液港的使用及维护(精制手工图文)
- DL-T-5743-2016水电水利工程土木合成材料施工规范
- 常用生化检查
- 冬季绿化养护工作计划
- 2024中国绿色甲醇产业研究与前景展望-云道资本
- 项目干系人管理与沟通计划
- 政府基金公司招聘笔试题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