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物理实验绪论.ppt_第1页
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物理实验绪论.ppt_第2页
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物理实验绪论.ppt_第3页
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物理实验绪论.ppt_第4页
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物理实验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实验绪论物理实验绪论 物理实验中心 2008年9月19日 一、物理实验课程的要求 二、物理实验课的作用和目的 三、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绪论课的主要内容 物理实验课学生须知物理实验课学生须知 物理实验中心网站/ *上课必须准时,不得无故迟到、缺席。若因病( 要有医生证明)、因事(要有院系教务部门证明 )而缺课,应提前请假,并在规定时间补做实验 。课上未完成实验需要补做的,应由任课教师在 数据表上签字注明,补做数据需要教师签字,报 告仍交原班教师批改。 *有旷课现象且没有按照教师要求补作实验的,以 及缺2次实验报告的学生,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重修本课程。 *选修1学分,周三晚6点上课。9月26日下班前 到物理实验中心报名,具体上课等通知。 *总成绩=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实验室开放时间:本学期实验室开放时间为双周 的周六,时间为早9:30-16:30,从第四周开 始,十四周结束。 *物理实验课的相关通知贴在主楼308办公室旁 边的橱窗里,请及时察看。 *教委组织物理实验竞赛。 第1周第2周第5周第7周第9周第11周第13周 绪论课 时间 :9月19日晚 上6:00- 8:30 地点:教四楼202 波尔共振仪实 验(1-16 ) 地点:主楼320 室 压力传感器+ 液压杨 氏 模量(17- 32)(两个 实验 的预 习报 告写 在一起) 地点:主楼321 室 LabVIEW入门 和简单测 量 地点:主楼407 室 分光计的调整 与使用 地点:主楼418 室 单臂电桥 (惠 斯登) + 双臂电桥 (凯 尔文) 地点:主楼421 室 示波器的使用 + 声速测量(两个 实验 的预 习报 告写 在一起) 地点:主楼425 室 霍尔效应测 磁 场 + 集成霍尔元件 与简谐 振 动 地点:主楼413 室 课程通知单 07504班物理实验课表(上课时间:星期一上午8:00-11:20) *实验的安排请查看课表。 *上课要求: (1)原始数据不得用铅笔记录,实验完毕原始数据需经任 课教师签字认可;预习报告中的电路及光路要求铅笔直尺作 图,文字部分不得用铅笔;实验报告应格式规范,书写工整 ;(2)课前必须写预习报告,没写预习报告,扣除该实验 成绩20分。预习报告马虎或不规范的扣5-10分。(3)每次 实验的报告应在下次实验时交给任课教师,不按时交实验报 告的,扣除该实验成绩10-20分。(4)上课迟到5分钟以内 的扣10分,5-10分钟的扣20分;迟到10分钟以上的扣30分 ,并要求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里重做该实验。 *怎样上好物理实验课怎样上好物理实验课 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实验预习实验能否取得主动的关键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实验的总结 实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 预习实验原理, 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预习报告是实验工作的前期准备,是写 给自己参考用的,故要求简单明了。实验前 应清楚本次实验应达到什么目的,通过什么 实验方法和测量哪些数据才能实现实验的目 的。 实验报告的要求实验报告的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 基本物理思想、实验设计原理、物理公式及其意义、电路图 (光路图)等;主要操作步骤 实验仪器名称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数据计算、不确定公式推导与计算、结果表示、误差分 析、结果讨论 回答问题与实验总结回答问题与实验总结 实验操作要求 遵守实验室规则; 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正式测量之前可作试验性探索操作; 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实验现象;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用钢笔或圆珠笔记录数据,原始数据不得改用钢笔或圆珠笔记录数据,原始数据不得改 动动 6. . 整理仪器,把垃圾放入纸篓。 *实验时爱护仪器设备,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为什么要上物理实验课为什么要上物理实验课 物理实验的作用物理实验的作用 物理实验课的目的物理实验课的目的 物理实验的作用物理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 结构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 它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 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很多技术科学是从物理学的分支中独立出去的。 物理学以实验为本 l l 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一切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 论都来源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最终又要受到实验的 检验。 历史上,一切错误理论的推翻、旧理论适用范围 的界定及新理论的诞生往往是和一些著名实验相联系 的。 比萨斜塔实验 亚里士多德旧理论的破灭 阿基米德实验 浮力定律 l l 实验课的作用实验课的作用 物理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 素养,以及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 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体会“渗透式”学习方法的重要手 段。 “我觉得学习有两种方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 办法是渗透性的。什么叫渗透性的呢?就是在你还不太 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到了很 多东西。” 摘自杨振宁文录 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 80%以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实验物理学家 。 20%的奖中很多是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分 享的。 实验成果可以很快得奖,而理论成果要经过 至少两个实验的检验。 有的建立在共同实验基础上的成果可以连续 几次获奖。 物理实验课的目的物理实验课的目的 学习实验知识学习实验知识 培养实验能力培养实验能力 提高实验素养提高实验素养 学习实验知识学习实验知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 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和设 计思想,掌握和理解物理理论。 培养实验能力培养实验能力 1.通过阅读实验教材和仪器说明书,能够正确使用常 用的实验仪器。 2.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内容。 3.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并对实 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4.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 断。 提高实验素养提高实验素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 风; 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主动研究和创新的探索精神; 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爱护公共财产的 优良品德。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1.1.测量与误差基本概念测量与误差基本概念 2.2.测量的不确定度和结果表达测量的不确定度和结果表达 3.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4.4.常用常用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方法 一一 . . 误差理论误差理论 ( (一)一)测量与误差基本概念测量与误差基本概念 1. 1.测量测量 测量是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 它是物理实验的基础。 测量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等精度测量:在测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系列测量。 不等精度测量:测量条件不同或部分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系列测量 。 2.真值: 物理量自身客观存在的量值称为 该物理量的真值. 3.误差与偏差: 测量误差可以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真值 相对误差 = 测量值与真值之间总存在差异。误差存在于一切 测量值中,并贯穿测量的始终。 (二)(二) 误差的分类:误差的分类:根据性质分为 系统误差: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 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随机误差: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中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 误差分量。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具有确定性。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单个具有随机性,而总体服从统计规律。 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它可能是随机误差的 某种极端情况,也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人为过失而产生的错误 。 仪器误差如标尺的刻度偏差、指针的安装偏心等; 理论误差如伏安法测电阻中欧姆定律的使用; 观测误差如动态测量时,记录信号有滞后的倾向。 (三)(三)测量结果的评价测量结果的评价 精密度反映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它是对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的评价。 精密度高是指测量的重复性好,各次测量值的分布密集,随机误差小。 但是,精密度不能确定系统误差的大小。 正确度反映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正确度高是指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 值偏离真值较小,测量的系统误差小。但是正确度不能确定数据分散的 情况,即不能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 准确度反映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综合大小的程度。准确度高是指测量 结果既精密又正确,即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均小。 现以射击打靶的结果为例说明以上三个术语的意义。图1-1中 (a) (b) (c) 图 正确度、精密度和准确度 (a)正确度好而精密度低,即系统误差小,而随机误差大。 (b)精密度高而正确度低,即系统误差大而随机误差小。 (c)准确度高,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小。 (四)如何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如何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 发现系统误差发现系统误差 消除系统误差消除系统误差 理论分析 实践对比 数据分析 测量结果加修正值 消去误差源 采用适当测量方法(天平称重悬 臂长度不一致) (五)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五)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 对某一物理量进行等精测量,得 一测量列: 当 时,误差的概率分布 如图,这种分布称为(高斯) 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的特点: 单峰性: 对称性: 抵偿性: 有界性:误差出现在区间 的概率为68.3%出 现在区间 的概率为99.7%。 称为极限误差 。 (六)多次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六)多次测量结果的最佳值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设在误差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一系列等精度测量值为: 两边取和 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 当测量次数 时,有 即 (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等于真值 ) 假设相应的真值为a 偏差 = 测量值-近真值 (通常把算术平均值作为近真值) 称为标准差标准差: 标准偏差标准偏差: : 无限次测量 有限次测量 (七)(七) 标准偏差标准偏差 它可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或 是一列测量值的精密度。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是测量列的n次测量中任意一次测量值标准 偏差的 。 显然 小于 s(x) 。 有一个可以进行重复测量的物理量 ,且 是稳定的,它的 次独立测量结果是 ,我们把它的平均值 作为 的最佳估计,x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二测量不确定度和结果的表达二测量不确定度和结果的表达 (一) 测量结果的评定: 从误差分类上看界限不清。 从误差的定义来看不易操作; 表示测量结果的基本要素: 测量值 计量单位 测量值可信赖程度的指标误差不确定度 由于实际取得实验结果的过程是复杂的,在实际测量中很难 界定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因此,用误差评定测量结果是困难的 。为了以最佳方式评价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概念。 (二) 不确定度概念: 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表征测量结果不能被 肯定的程度,是恰当描述测量值的分散程度的物理量。 可以定量表示。 为了避免误差分类时界限不清的问题,不确定度可以 按测量者是否采用统计分析而划分为两类: A类不确定度测量者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且用标准不确定度进 行估算。 B类不确定度测量者对观测列不进行统计分析,且用标准不确定度 进行估算。 合成不确定度A、B两类不确定度相互独立,A、B两类不确定度 的方和根合成称为合成不确定度, A A类不确定度类不确定度测量者采用统计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测量者采用统计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 是用统计分析法进行评定的。当测量列误差满 足正态分布时,我们可以视为一系列观测值的平均标准偏差。 将s(x)直接作为A类不确定度。 (置信概率为0.95) T T 分布分布 当测量次数较少时,误差分布偏离正态分布而服从T分布。分布 曲线比正态分布曲线低而宽,当 n 时,T分布趋于正态分 布。 B B类不确定度类不确定度测量者采用非统计方法得到的不确定度测量者采用非统计方法得到的不确定度 B类不确定度( )是测量者不采用统计分析法得出的,是所有不 同于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的不确定度的统称。 实验中常用的评定方法是:通过仪器给定或实验室约定的估计 概率分布来评定标准偏差,从而计算不确定度的B类分量。 在我们的实验中做简化处理:只考虑仪器误差对应 的不确定度作为B类分量: (1) 游标卡尺:根据游标的刻线得到, 例如游标上有50刻线, 仪=1/50mm=0.02mm, 游标上有20刻线, 仪=1/20mm=0.05mm。 (2) 025mm的一级螺旋测微仪(千分尺): 仪器标定 仪=0.004mm 。 (3)电压表、电流表:根据所使用的量程和仪表给定的精度或级 别计算得到 仪= 量程 精度% 例如:用0.5级的电流表测电流,所用量程为20mA, 仪=20mA 0.5%=0.1mA 。 仪器的误差限仪器的误差限仪 仪 不确定度合成: 其中 测量结果表达: 称为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 (三)(三) 直接测量量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不确定度估算估算 1、单次直接测量不确定度计算只考虑仪器误差限 在一般情况下,单次直接测量可以只估计不确定度 的B类分量,用作为测量的不确定度。假设测量值为 x. 结果表示:结果表示: (1)计算被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 (2)已知系统误差,修正得到测量结果: (3)计算A类不确定度: (4)确定B类不确定度: (5)合成不确定度: (6)最后的测量结果表示: 2、多次直接测量 例:用螺旋测微计测某一钢丝的直径,6次测量值xi分别 为:0.249, 0.250, 0.247, 0.251, 0.253, 0.250; 同时读得螺旋 测微计的零点x0为:0.004, 单位mm,已知螺旋测微计的 仪器误差为仪=0.004mm,请给出完整的测量结果。 解:测得值的最佳估计值为 标准偏差 则:测量结果为 X=0.2460.004mm ur=1.6% (四)(四) 间接测量量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的传递不确定度的传递 间接测量是通过函数关系计算得到的,既然直接测量量 有误差,那么间接测量必有误差,这就是误差的传递。 1、 基本传递公式: 假设物理量F是由多个独立的直接观测量x, y, z.组成,即 则测量量的最佳估计值 : 如果x, y, z,相互独立,则F的不确定度可由各直接观测量 的不确定度合成,首先计算 代替,利用方和根计算的不确定度: 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合成过程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合成过程 1.先写出(或求出)各直接测量量 xi 的不确定度 2.依据 关系求出 或 3.用 或 求出 或 4.完整表示出 : 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合成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合成 实用公式实用公式 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合成举例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合成举例 例1:已知金属环的外径 内径 高度 求环的体积V 和不确定度u (V) 解:求环体积 合成 求偏导 求u (V) 计算不确定度公式: 结果 V=(9.440.04)cm3 ur=0.4% 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的密度 。使用的公式为 求密度的合成不确定度 。 解:由于式中包含了乘除运算,因此简便的做法是求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利用上式,我们首先对 的公 式两边求自然对数,再求全微分得: 例2: 在最终写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之前,一定要首先合并 上式中同一变量的系数,目的是防止人为的扩大不确定度 。合并后有 最终得到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需要说明的是公式中的 分别为 这三个直接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 包含A类和B类不确定度分量。 在实验中我们所测的被测量都是含有误差的数值,对这些 数值不能任意取舍,应反映出测量值的准确度。所以在记录数据 、计算以及书写测量结果时,应根据测量误差或实验结果的不确 定度来定出究竟应取几位有效位数。 三、实验数据有效位数的确定三、实验数据有效位数的确定 单击画面 开始播放 (一)有关有效数字应注意的问题 1.有效数字位数多少的计算是从测量结果的第一 个非零数字开始,到最后一位为止. 如:0.00156与0.156的有效数字一样都是3位. 2.数字结尾的0不能随便舍去. 如: 103000 (6位有效数字) 1.03*105 (3位有效数字) 3.常用数学常数的有效位数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 ,一般取位应比参加运算各数中有效位数最多的再多一 位. 4.遇到某些很大或很小的数而且它们的有效位数又不 多时,应使用科学计数法. 5.在仪器上直接读取测量结果时,有效数字的多少是 由被测量量的大小及仪器的精度决定的.正确的读数 方法是在仪器最小分度以下再估读一位,除非有特殊 说明该仪器不需要估读. (二) 有效位数的运算法则 加减运算的结果以参与运算的末位最高的数为 准。 如 11.4+2.56=14.0 75-10.356=65 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位数多少取决于参与运算 的有效位数最少的数,必要时可多取一位。 如: N=AC/B; 其中A=32,B=1.02754,C=455.2 N=14175.99 N=1.42*104 两个乘数的第一位数相乘大于10,其乘积可以多取一位。 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与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一致. 如: N=(A+B)*C/D; 其中A=15.6,B=4.412,C=100.0,D=221.00 1. A+B=15.6+4.412=20.0 2. 再做乘除运算,取有效数字最少的 3. 故N=9.06. 特殊函数的运算 例如,三角函数、对数、乘方、开方等运算,以 求它们的微分来求不确定度,再由它确定运算结果 的有效位数。 如:已知x=57.8,求lgx.设y=lgx,已知umin=x=0.1, 有 y= (lnx/ln10)=0.4343 x/x 0.00075,因此lgx应取到 小数点后第4位,即lgx=1.7619。 (三) 数据的修约 修约的原则修约的原则大于5 进位,小于5 舍去,等于 5 凑偶。 1.0451.04 1.0551.06 1.05501 1.06 对以下数字取三位有效数字 (四) 测量结果表达式中的有效位数 总不确定度u的有效位数,取1 2位 首位大于3时,一般取1位 首位小于或等于3时,一般取2位 例 :结果 u=0.548mm时,取为u=0.5mm u=1.37 时, 取为u=1.4 被测量值有效位数的确定 Xxu(x)中,被测量值 x 的末位要与不确定度u(x) 的末位 对齐(求出 x后先多保留几位,求出u(x) ,由u(x)决定x的末 位) 例:环的体积 不确定度分析结果 最终结果为:V=(9.440.04)cm3 即:不确定度末位在小数点后第二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 也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列表法清晰、简便,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方法 四、常用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四、常用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测量次数左读数/mm 右读数/mm直径Di/mm 112.76418.7625.998 210.8435.9985.995 311.98716.8385.991 411.5885.9955.996 512.34617.9785.992 611.0155.9915.995 直径平均值 5.9945 (一)列表法 作图法可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也可用来求某些物理参数,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 方法。作图时要先整理出数据表格,并要用坐标纸作图。 1.选择合适的坐标分度值,确定坐标纸的大小 坐标分度值的选取应能反映测量值的有效位数,一般以 12mm 对应于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或对应于测量值的次末位数)。 根据表数据U 轴可选1mm对应于0.10V,I 轴可选1mm对应于 0.20mA, 作图步骤:实验数据列表如下. 表1: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数据 (二)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二)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2. 标明坐标轴: 用粗实线画坐标轴 ,用箭头标轴方向,标 坐标轴的名称或符号、 单位,再按顺序标出坐 标轴整分格上的量值。 4. 连成图线: 用直尺、曲线板等 把点连成直线、光滑曲 线。一般不强求直线或 曲线通过每个实验点, 应使图线线正穿过实验 点时可以在两边的实验点与图线最为接近且分布大体均匀。图点处断开。 3.标实验点: 实验点可用“+” 、 “”、“ ” 等符号标出(同一坐标 系下不同曲线用不同的 符号)。 I (mA) U (V) 8.00 4.00 20.00 16.00 12.00 18.00 14.00 10.00 6.00 2.00 0 2.004.006.008.0010.001.003.005.007.009.00 5.标出图线特征: 在图上空白位置标 明实验条件或从图上得 出的某些参数。如利用 所绘直线可给出被测电 阻R大小:从所绘直线 上读取两点 A、B 的坐 标就可求出 R 值。 电阻伏安特性曲线 6.标出图名: 在图线下方或空白 位置写出图线的名称及 某些必要的说明。 I (mA) U (V) 8.00 4.00 20.00 16.00 12.00 18.00 14.00 10.00 6.00 2.00 0 2.004.006.008.0010.001.003.005.007.009.00 A(1.00,2.76) B(7.00,18.58) 由图上A、B两点可得被测电阻R为: 至此一张图才算完成 不当图例展示1: n (nm) 1.6500 500.0 700.0 1.6700 1.6600 1.7000 1.6900 1.6800 600.0 400.0 玻璃材料色散曲线图 曲线太粗,不均匀 ,不光滑 应该用 直尺、曲线板等工具 把实验点连成光滑、 均匀的细实线。 n (nm) 1.6500 500.0 700.0 1.6700 1.6600 1.7000 1.6900 1.6800 600.0 400.0 玻璃材料色散曲线图 改正为 : I (mA) U (V) 0 2.00 8.00 4.00 20.00 16.00 12.00 18.00 14.00 10.00 6.00 2.00 1.003.00 电学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电学元件伏安特性曲线 不当图例展示2: 横轴坐标分度选取不当 横轴以3 cm 代表1 V,使作 图和读图都很困难。实际在 选择坐标分度值时,应既满 足有效数字的要求又便于作 图和读图,一般以1 mm 代 表的量值是10的整数次幂或 是其2倍或5倍。 I (mA) U (V) o 1.002.003.004.00 8.00 4.00 20.00 16.00 12.00 18.00 14.00 10.00 6.00 2.00 电学元件伏安特性曲线 改正为 : 定容气体压强温度曲线 1.2000 1.6000 0.8000 0.4000 P(105Pa) t() 60.00140.00100.00o120.0080.0040.0020.00 不当图例展示3 : 图纸使用不当 实际作图时,坐 标原点的读数可 以不从零开始。 定容气体压强温度曲线 1.0000 1.1500 1.2000 1.1000 1.0500 P(105Pa) 50.0090.0070.0020.0080.0060.0040.0030.00 t() 改正为 : (三)逐差法 逐差法一般用于等间隔线性变化测量所得数据的处理,是把测 量数据分成高低两组实行对应项相减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例如声速的测定实验中,用行波法测量声波波长的以下一列 数据: 如果简单的将每一个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