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真菌病 真菌真菌:是通过 寄生和腐生从 其他生物有机 体获取营养来 源的一类真核 生物,具有真 正的细胞核和 细胞器,细胞 壁中含有较多 的几丁质和类 脂物,缺少叶 绿素。 桑蚕真菌病亦称硬化病或僵病,在我国 各蚕区均有发生,以多湿地区或多湿季节发 生较多。因死后尸体上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 孢子,可分为白僵、绿僵、黄僵、赤僵等。 第一节 白僵病 第二节 绿僵病 第三节 曲霉病 第四节 真菌病的发生规律 第五节 真菌病的防治 白僵病白僵病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蚕病。 公元前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药中就有白僵蚕 一味:“白僵蚕,味咸,主小儿惊阐夜啼”。 公元五世纪左右,陶宏景撰本草经注上记载:“ 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 公元十二世纪,南宋陈甫农书载有:“黑、白、 红僵”三种僵蚕。 1834年,意大利的微生物学家Bassi A.的两大发现: 一、白僵菌是家蚕白僵病的致病因素;二、该菌可以从 一个蚕体传染另一个健康蚕体。 历史历史 第一节 白僵病 一一 、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 、白僵菌属、白僵菌。 其生长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分生孢子、 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一)生长发育周期 分生孢子 附着 蚕体壁 分泌Pr酶、几丁质酶 体壁溶解 血液 伸长、生长 营养菌丝 分枝生长, 顶端、两侧 芽生孢子 全身各处新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血液循环 蚕死,穿出体壁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着生 (二)白僵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1. 分生孢子: 球形或卵圆形,2.54.52.34.0m,单细胞,表 面光滑,单个存在无色,多个聚集一起呈白色粉末状 。 2. 营养菌丝: 长菌丝,无色,有隔膜,在顶端或两侧分化成圆筒 形或长卵圆形芽生孢子(短菌丝)。 3.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穿出体壁,形成气生菌丝,有隔,能分枝 生长。在膨大的柄细胞处常簇生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 子梗单或簇生,瓶形,端部呈“之”字形弯曲,在每一弯 曲的端部着生一分生孢子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分 生孢子,分生孢子聚集成葡萄状,成熟后脱落,飞散。 白僵病蚕血液镜检图(相差镜检,600倍) (三)白僵菌代谢产物 1. 分泌Pr酶、几丁质酶、脂肪分解酶、纤维素酶和淀粉 酶等。 作用:溶解体壁。 2. 白僵菌素:环状多肽类化合物 (1)白僵菌素:对蚕毒性小,经口添食1000mg/g以上不显现毒 性。 (2)白僵菌素:毒性大,人工饲料中4-8mg/l即可使4令蚕致死 。 作用:与阳离子结合,Pr变性,组织和血液理化性质改变。 3. 2种黄色素(球孢白僵菌素和卵孢白僵菌素)和1种 红色素(卵孢素) 4. 病蚕血液或尸体中有棱形结晶: 第一种看法:菌丝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的盐结晶,如草 酸钙。 第二种看法:白僵菌毒素与Ca+、Mg+等二价阳离子络合形成 的结晶。 续 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min) 日光 3238 35h 干热 90 1h 100 30 湿热 100 5 55 30 甲醛 1% 20 7 漂白粉 0.2% 20 5 盐酸 比重1.075 30s (四) 稳定性 常温下5-12个月,虫体上6-12个月,培养基上1-2年 ,10以下3年,50死亡. 白僵菌分生孢子的稳定性较弱! 二、病征 初期行动呆滞,食欲减退,后期有时出现 针尖状淡褐色不规则小病斑,有时在胸部或尾 部气门周围出现1-2个油渍状大病斑。初死蚕 头胸伸出,体型特柔软,可在手上任意绕折而 不破。死后1-2小时,尸体硬化,经1-2天,从 节间膜、口器、气门等处先长出白色的气生菌 丝,最后布满全身,并长满分生孢子(白色) 。眠中发病蜕皮困难,有些蚕尾部粉红。 1. 蚕期病征: 病蛹弹性降低,环节失去蠕动能力,蛹皮 暗淡无光,变黄,死后腹部干瘪,进而全身干 瘪,最后在皱褶处及节间膜处逐渐长出气生菌 丝及分生孢子(白色)。 2. 蛹期病征: 3. 蛾期病征: 病蛾腹部干瘪,硬化,翅足易断,最后长出 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不能交配产卵,。 续 三、病变 病蚕死亡前菌丝仅在血液中生长发育,并 产生大量芽生孢子,同时分泌各种酶类、毒 素并形成结晶,使血液呈浑浊的淡褐色。 1. 菌体大量繁殖,与蚕争夺营养。 2. 影响体液生理功能,妨碍血液循环,从而影响 其他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 3. 分泌毒素,使蚕儿中毒。 4. 感染末期使消化液抗菌力下降。 5. 尸体硬化:A 白僵菌吸收散发大量水分,使蚕 儿失水。B 分泌毒素,形成结晶,使蛋白质变性( 除中肠外所有组织)。 四、致病机理 1. 亚急性传染病:感染死亡,一般3-6天 。 1-2龄2-3天,3令3-4天,4令4-5天,5令5-6天。 2. 本病主要发生在大蚕期和上蔟以后。 3. 高温多湿,发病快。 五、发病特点 六、诊断 1. 1. 肉眼诊断肉眼诊断 病斑:小斑点、油渍状病斑、尾部粉红。 尸体:软化、头胸伸出、硬化、白毛。 2. 2. 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 取濒死蚕血液,检有无芽生孢子。 第二节 绿僵病 一、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绿僵菌属、 绿僵菌。 其生长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分生孢子、 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一)生长发育周期 (同白僵菌 ) 分生孢子 附着 蚕体壁 分泌Pr酶、几丁质酶 体壁溶解 血液 伸长、生长 营养菌丝 分枝生长, 顶端、两侧 芽生孢子 全身各处新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血液循环 蚕死,穿出体壁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着生 (二)与白僵菌的区别 1. 分生孢子绿色,明显卵圆形,一端稍尖, 一端略钝,带小梗。 2. 芽生孢子豆荚状(数个隔膜)。 3.分生孢子小梗短而不分枝,顶端串生分生 孢子。 4. 不产生毒素。 (三)稳定性 病蚕尸体上的分生孢子在室温下可生存 10个月,低温下更长。游离的分生孢子在 20时生存95d以上,在5时达150d以上。 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 (min) 日光 38 180 干热 100 30 湿热 100 35 福尔马林 1% 20 20 漂白粉 0.2% 常温 5 绿僵菌分生孢子对理化因素的抵抗性 初期无明显病征,后期食欲减退,行动呆滞 ,部分病蚕腹侧或背部出现轮纹状黑褐色大病 斑(较少出现病斑),初死蚕尸体乳白,洁净 ,头胸伸出,渐硬化,死后2-3天长出气生菌丝 (白绒状)及鲜绿色分生孢子,体表覆盖一层 绿色粉末。 二、病征 注意:3-4令将眠发病,表现为体躯紧张发亮, 体色乳白,环节肿胀,节间膜高突,似NPV不眠 蚕,但不狂躁爬行,体壁不易破裂,体液中只 有芽生孢子而无多角体。 血液呈乳白色浑浊,致病机理同白僵.。 三、病变及致病机理 与NPV蚕血液的区别: 1. 不如NPV白; 2. 有散光结晶。 1. 本病属慢性病,从感染至死亡约7-14天 。 2. 低温多湿环境较易感染。 四、发病特点 绿僵菌发芽、生长及分 生孢子形成最适温度为 23 晚秋季节,北方蚕区易发生此病! 2. 显微镜检查: 取濒死蚕,剪尾角,检血液,有无豆 荚状芽生孢子。 五、诊断 1. 肉眼诊断: 病征病斑、尸体等。 若眠中发病, 需注意与NPV 蚕的区别? 第三节 曲霉病 一、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曲霉属。 已知能寄生蚕体的菌种主要有: 黄曲霉群的黄曲霉、 寄生曲霉、 溜曲霉、 米曲霉、 棕曲霉群的赭曲霉等 1.分生孢子: 球形,褐或黄色,3-7m,较白、绿僵菌 大,发芽侵入蚕体,主要在真皮细胞层或皮下 组织寄生,不侵入血液。 (一)曲霉菌的发育及其形态特征 2.营养菌丝: 具隔膜,分支多,无色或微黄色,但不产 生芽生孢子。 病尸长出白色绒状气生菌丝,在壁厚而膨 大的气生菌丝(足细胞)上长出直立的分生孢 子梗,其顶端为膨大呈球形或卵圆形的顶囊, 顶囊上发射状生出1-2列棍棒状小梗,小梗顶 部生串状的分生孢子。 3.气生菌丝: 曲霉菌能分泌多种毒素,如黄曲霉素(有 多种异构体),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素B1 ,对人和高等动物有致癌作用,对蚕有毒性。 (二)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在人工饲料中混入1.5mg/kg 黄曲霉素B1喂养4龄蚕,经3d 后发育停滞,5d后死去一半 ,6d后全部死亡。 英国“火鸡X病”使10万只 鸡死亡,其原因是饲料 受到了黄曲霉菌的污染 。 1. 影响DNA合成:1)与DNA结合,形成 复合物,失去模板作用。2)作用于DNA聚 合酶,影响DNA合成。 2. 影响RNA合成:影响RNA聚合酶活性。 3. 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 4. 抑制蛋白质合成酶活性。 黄曲霉素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 日光 24h 干热 110 20min 湿热(蒸煮) 100 5min 福尔马林 2% 24 30min5h 漂白粉 0.3% 常温 2030min 消特灵 主剂0.3, 25 4min 辅剂0.04 曲霉菌分生孢子对理化因素的抵抗性 (三)稳定性 曲霉菌是家蚕真菌病原中稳定性最强的一 种,由于本菌有较强的腐生性,菌丝可侵 入竹木蚕具内部生长,有些菌株对甲醛有 较强的抵抗性,消毒应注意。 续 蚁蚕感染渐停食,体色变黑,体壁紧张, 伏于蚕座下不动,2-3天死亡,死后有缢束状凹 陷,经1-2天布满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呈绒球 状,尸体不腐烂。 大蚕发病时,在体壁感染部位出现一褐色大 病斑,多在节间膜或肛门处,濒死时头胸伸出 ,吐液,死后病斑局部硬化,其他部分腐烂变 黑。经12天,病斑处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及黄 绿色、棕色分生孢子。 二、病征 1. 蚕期病征: 蛹体暗褐,腹部松弛,死后尸体硬化, 气门及节间膜处首先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和黄 绿色棕色分生孢子。 2. 蛹期病征: 3. 卵期病征: 蚕卵表面发霉,胚子窒息死亡,卵面凹陷 ,很快干瘪。 血液无病变,蚕儿出现中毒症状,小蚕死 亡快,吐液多,尸体局限于病斑处硬化; 三、病变及致病机理 蛋白酶和 黄曲霉素 曲霉菌分生孢子侵入能力差,小蚕期接 触发病率高,大蚕期则在节间膜及肛门等表 皮薄处侵入,故出现便秘症状。 1. 本病小蚕期属急性病,2-3天死亡;大 蚕期为亚急性,4-6天死亡。 2. 本病最易感染蚁蚕及1令蚕,大蚕期发 病较少。 3. 高温多湿易发此病。(最适30-35, 100%,80%发芽好)。 四、发病特点 1. 肉眼诊断: 病症缢束、病斑等、分生孢子。 若观察困难,可将病蚕尸体置于高温多 湿环境下培养24-30h,如果有绒球状分生孢 子梗和分生孢子长出,即可确诊。 2. 显微镜检查: 取病蚕体壁病斑病蚕体壁病斑下组织,检菌丝体(白色 絮状菌丝和褐色分生孢子)。 五、诊断 生产上常见 黑尾病 第四节 真菌病的发病规律 一 、 传染源 1、病死蚕尸体(长出分生孢子),被污染的 蚕室、蚕具、簇室、簇具及离蚕室较近的桑园 。 2、由于真菌不仅可营寄生生活,还可营腐生 生活,故分布广泛。 3、分生孢子长在尸体外,暴露于空气中,较 轻,可随风传播。 4、Bm可与野生昆虫交叉感染此病。 5、白僵菌在林业上被做为生物农药应用,成 为传染源。 6、白僵蚕、僵蛹作为药用生产。 续传染源 主要是接触传染,其次为创伤传染。 二、 传染途径 1. 病原侵染能力:分生孢子表面粗糙,分泌酶、 毒素能力 2. 蚕品种:体壁中抗菌物质及体液中PrE抑制剂 活性。 3. 蚕的发育阶段:蚁蚕、12龄小蚕、各龄起蚕 、熟蚕危害较重。 4. 环境条件:RH 70(90以上时,发芽、发 育均良好)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发芽。 三、影响因素(传染条件 ) 白僵菌最适发芽温度为24 28,绿僵2224,曲霉 3035, 一 彻底消毒,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原数量 养蚕前后的消毒,应注意以下几点: 熏烟消毒时,门窗密封。 液体消毒以浸渍方式为好;喷雾消毒要喷周到 ; 消毒后,蚕室要开窗换气排湿,蚕具充分暴晒 。 统一行动,统一时间消毒 第五节 真菌病的防治 二 蚕体蚕座消毒,防僵病发生与蔓延 收蚁后第一次给桑前、各龄饷食,蚕期(上簇 后)熏烟一次;多雨季节,多发地区龄中增加一 次(用大、小防) ; 若已发病,坚持每天消毒12次,连续12龄 期,至控制。 大防:有效成分2.5%; 小防:有效成分1.25% 。 应用防病一号、漂白粉防僵粉、福尔马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黔南州瓮水街道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湖南怀化市溆浦县卫健局招聘乡镇卫生院编外专技人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第一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招聘6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广播电视写作课件
- Imidapril-hydrochlori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安全培训效果评审制度课件
- Guanine-2-deoxy-β-L-ribofuranosyl-5-O-triphosphate-sodium-β-L-dGTP-sodium-生命科学试剂-MCE
- Golotimod-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引才1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房地产市场投资风险分析
- 2025宁波写字楼租赁市场半年度研究报告-中艾世联
- 2025年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A类)》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于项目学习的英语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 第六章-材料的热性能
- 林业政策法规课件
- (完整版)抛丸机安全操作规程
- 马凡综合征课件
- 高一前三章数学试卷
- 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025年新高考2卷(新课标Ⅱ卷)语文试卷
- 外卖危害知多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